05.07 从匠人到匠心,《百年匠心》深度还原那些不为人知的“匠人故事”

“一字一方圆,一笔一江山;一点一春色,一抹一冬寒;一心一世界,一生一百年……”随着浑厚深沉男低音的吟唱,一部视觉版的中国现代艺术史徐徐拉开了序幕。一幅幅精美的画面,一段段动人的讲述,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在百集大型系列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中缓缓铺开……

为巨匠塑像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巨变时期,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直到新中国成立,巨大的社会形态跨度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文化艺术领域。纪录片《百年巨匠》回望二十世纪中国文化艺术领域巨匠大师,展现大师巨匠们的艺术人生,中国近代最重要的文化艺术抢救工程就此展开。

从匠人到匠心,《百年匠心》深度还原那些不为人知的“匠人故事”

其中《百年巨匠·美术篇》讲述了十六位近代史上画坛巨匠的故事,通过他们的人生经历和艺术创造为观众展现真实生动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画卷。第一部展示了画坛巨匠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张大千四位大家,随着镜头缓缓划过他们使用过的原物与生活过的真实场景,向人们揭示着“艺术源于生活”的真谛;潘天寿、林风眠、傅抱石、李可染四位中国文化艺术巨擘的作品以及他们为中国画坛作出的贡献伴随纪录片的推进向观众娓娓道来。还有刘海粟、吴作人、关山月、吴冠中、李苦禅、蒋兆和、石鲁、黄胄几位大师的艺术人生,共同构成了中国近代百年绚烂的画坛大观。

第一部中讲述的黄宾虹出身望族,其父曾经营当地纺织厂,由于传统手工布艺无法抵御外来洋货的入侵,黄家由此走向没落。生活难以为继的黄宾虹决定外出闯荡,也因此接触到大量名家画作,开始创作生涯。与黄宾虹的经历相似,齐白石、徐悲鸿等大师也曾外出谋生,他们或游学海外、或辗转飘零,岁月的历练成就了他们文艺创作的底蕴。在《百年巨匠》中,大师们的经历虽各有不同,但他们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同样地触动人心。

片中还出现许多当今知名文艺家和学者,他们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巨匠们不同阶段、不同风格代表作品,阐明巨匠们的文艺造诣、创作风格和美学理念。通过大量运用巨匠们的人物和作品影像,再现他们的真实人生,全方位解读一代大师的艺术生涯。

《百年巨匠》试图用百年来各界大师的人生再现,重新梳理中国近代艺术史。诚如该片总策划杨京岛所说,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这段历史和大师人生记录下来,留下历史性的影像资料”。

用“凿井的心”挖掘真实人生

从策划到拍摄,《百年巨匠》时间跨度20多年,“做这件事,就像打井,执着做下去,可待清泉涌流”《百年巨匠》的出品人、总策划、总监制杨京岛这样说。该片把文艺先贤还原为鲜活的形象,讲述他们的艺术、人生和深远影响,可以说是一部视觉版的近现代中国文化史。

细节是一把钩子,让观众重新回到历史中去观看,通过细节可以感同身受,更有代入感。为了让观众更理解大师的作品和气质,《百年巨匠》邀请了文艺家和学者参与策划创意和拍摄,对巨匠们不同年龄、不同阶段、不同风格的代表作品进行解读。在每一集标题的选取上,傅抱石的“方寸乾坤”、李可染的“桑榆壮怀”、关山月的“积健为雄”等无一字不熨帖影片内容,展现了制作诚意又兼具艺术美感。

从匠人到匠心,《百年匠心》深度还原那些不为人知的“匠人故事”

在《百年巨匠·美术篇》里,编导顺着《白石老人自述》中的一些重要事件的细节,带观众感受齐白石的境遇和作品风格的关系,从《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画作中都可知其关键词离不开“天趣”二字。张大千的关键词则是“雅逸”,画风工写结合,晚期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开创了泼墨泼彩的新风格。

原貌、原作、原物、原址的大量运用是《百年巨匠》制作团队最为敬业和专业的一点。片中采访的人不止有专家、传记作家、亲人、当年经历历史事件的人,甚至还有巨匠们当年请过的厨师、司机等,通过不同身份的人共同完成的口述,巨匠们的形象不再单薄。“历史是各种不同身份的人共同完成的一个叙事、诉说,这样才叫历史,把话语权交还到每一个亲历、亲闻、亲见者,交还到每一个具体人那里。”

从匠人到匠心,《百年匠心》深度还原那些不为人知的“匠人故事”

拍《徐悲鸿》,摄制组去了宜兴、上海、南京、合肥、北京、法国巴黎、美国丹佛;拍《张大千》,去了重庆、成都、西安、兰州、台湾,法国尼斯、巴黎,美国蒙特雷、旧金山、洛杉矶……“这些大师去过的所有地方,我们几乎无一遗漏地走了一遍,拍了一遍。徐悲鸿当年上学的巴黎美术学院、张大千办过画展的卡梅尔小镇,我们也去了,虽然已找不到当年的痕迹,但是至少在片子里要有记录。”美术篇总导演赵伟东说。

“纪录片必须要有情感与温度,要讲人的故事。”在音乐篇导演陈真看来,这部纪录片聚焦的都是大家,但在《百年巨匠》里,他们却是走下神坛的人,真实存在的人。

“拍出人物背后的精神”

《百年巨匠》作为我国第一部大规模、全方位拍摄制作的关于20世纪画坛巨匠、艺苑大师、文坛泰斗纪录片的百集人物传记,第一季共拍摄了43位中国二十世纪文化领域的大师巨匠,除美术篇之外,还有书法篇、京剧篇、话剧篇、音乐篇、文学篇。4月23日,《百年巨匠》第二季第一个篇章暨建筑篇拉开帷幕,《百年巨匠·建筑篇》将《百年巨匠》从聚焦文学艺术领域的巨匠扩展到拍摄20世纪中华文明的奠基者,对中华文明的代表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全面纪录与呈现,再一次向中华民族璀璨文明致敬。

“建筑是时代的里程碑”,建筑艺术作为中华文化中具有综合性的载体,近现代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从一个重要的角度展现了我国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弱小走向强大、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程。

《百年巨匠·建筑篇》将镜头聚焦詹天佑、茅以升、梁思成、杨廷宝四位近现代中国建筑工程领域的开创者和奠基人,通过影像传记,多角度展现他们不凡的人生历程和卓越的学术造诣,随着人物形象的逐渐饱满,近现代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和建筑文化的演进历程渐次展现在观众面前。

“三分在匠,七分在主”,建筑大师们的生平可能不如艺术家们那样起伏跌宕,如何将其不同于常人的经历和故事通过镜头加以表达,生动表现四位彪炳史册的建筑大师,对于导演组来说是一个挑战。

“要拍出人物背后的精神”,担任此次建筑篇总导演的寒冰表示,詹天佑、茅以升、梁思成、杨廷宝这四位共和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建筑师,如今在某种程度上被忽略甚至是遗忘了,“他们倡导的先进建筑理念和他们所拥有的人格魅力在今天也没有过时,并且难以超越,就是因为他们所具有的人格力量。”在寒冰看来,这些人都有想在世界证明中国的韧性,纪录片不会说教式的谈论他们如何爱国,只会呈现他们做了什么,为什么去做,做的时候是顶着怎样的压力、冒着怎样的风险、付出怎样样的代价。至于观众感受到什么,看到什么,结论由观众自己得出,“我要做的就是有态度的拍摄”。

从匠人到匠心,《百年匠心》深度还原那些不为人知的“匠人故事”

站在近现代中国建筑史的独特视角下,《百年巨匠·建筑篇》将中华优秀文化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进行呈现,用纪录片的影视表现手法,再现中国近百年来建筑领域发展中承载的历史性、民族性、时代性,力图向社会宣传四位建筑巨匠,弘扬建筑艺术的文化传承价值。

纪录片《百年巨匠》系列的目标并不仅限于此。据悉,接下来《百年巨匠》将继续推出各个文化领域篇章,计划到2021年拍摄100位巨匠,对其进行全景式再现,反映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历史征程,“为百年巨匠塑像、传民族文化精神,展现中华文化的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呈现中国20世纪绚烂辉煌、璀璨夺目的文化艺术大观作为自己不断前进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