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0 杨忠║写给热爱写作的同学们(杂文)

杨忠║写给热爱写作的同学们(杂文)

同学们:

我们初学写作,不要急于求成,得先慢慢磨好自己的笔尖。

我们知道,一篇文章题目虽同,但作者的写作方法、艺术表现手法、文学风格却不尽相同(朱自清、俞平伯各作的《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就是一个例子)。这跟作者的个性是分不开的。而这个个性来自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这种感受和体验又取决于作者的生活经历、社会环境、思想情操、审美观念、性格特征等。

我们在课堂上写文章,不能抱着我只是写给老师一个人看的思想,不要担心在课堂上写出来的文章得不到老师的好评。任何一个读者对任何一篇文章的认识与点评都只是暂时的、局限的,甚至是片面的。这是因为读者的文学评论水平是有限的。而作者写出来的作品是可以在不断修改和完善的过程中逐渐走向成攻的。

我们写文章,如果写得稍微好一些就自以为是,不坚持写,这也只能是芸花一现,美不了多久;相反,今天写得不怎么好的,只要他能坚持写,不久的将来,他也许能撑起一片亮丽的天空来。

我们在作文时不要有所顾虑,不要老是担心自己写不好,懒于动笔,写得不好可以改吗,文章总是靠修改出来的。我们写文章,可以一气呵成,但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描写事物、事件、人物时,要仔细观察这些描写对象身上的闪光源、发光点,把其最具有特征的、代表性的材料挖掘出来,用自己最纯朴最真实的语言向读者把事情说清楚,讲明白,根据自己的感悟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让读者的心灵产生共鸣。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多留意观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并把它以日记或短评的方式写在本子上,这些就叫写作素材吧。素材积累多了,又抓住了典型,写起文章来自然就能得心应手,达到标新立异的效果。

我们在读文学类书籍时,最好的方法,是把一些自己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记在一个本子上,有时间的话,查查字典。中国的汉字历史悠久,不要小看一个字。一个字,有它各自的含义,甚至有多种含义。认字、识词是提高语文水平、写作能力的基本功。没有字就没有词,没有词就没有句,没有句就没有文。一个个字如同建筑工地的一粒粒沙石,万丈高楼都是由沙、石、水泥混合堆砌而成。也就是说文章是由字组成的,字是文的根基,文是字的体现。一个人认识的字越多,就越能读书,越读书,又能识更多的字。这是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我们读完了一篇文章,能理解文章思想内容,能多认识几个字、几个词就是值得的。文章读多了,掌握的字词、语句也就会随之多起来,丰富起来,大脑就会为你设立一个字词库,当你写作遇到需要它们时,这些词语就会纷纷跳跃在你眼前,为你所用。我们读文章时要认真、要专心,如果只是走马观花的来个大概,囫囵吞枣,不去领会文章的内涵和作者的用意,那怕是读再多的书,也只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读文章我们可以分二步进行,即泛读和精读。

泛读,就是将文章先读一篇。这就如同我们口喝时喝上一杯白开水,水在口中的回味是清淡的感觉,也如同朋友或亲戚介绍给你认识的新朋友或新亲戚一样只是初次的见面,不会留下大多的印象。

精读,就是我们对泛读后的作品再进行品味、消化、吸收的过程。这如同我们吃一块肉一样,应将肉放在嘴中慢慢咀嚼、回味,只有把肉嚼碎了再吞进胃里,才有利于身体的吸收。读文如是。说白一点,这一过程是要求读者对该文章进行进一步研读、理解、接纳的过程,从文学评论的意义来讲,就是要求读者要发现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要懂得作者写的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文章揭示了什么,其教育意义又是什么。在此同时,还必须用自己的观点点评作者的艺术手法和文学风格。

综上所述,要提高写作水平或学会写作,读和写是分不开的。只写不读不行,只读不写更不行。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提高。

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同学们,让我们到人们群众中去吧,到现实生活中去吧,我们所爱的,我们所要写的就在那里。


杨忠║写给热爱写作的同学们(杂文)

【作者简介】杨忠。笔名:象牙山人。梅州联通公司职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热衷写作,作品散见于《羊城晚报》、《梅州日报》、《今日兴宁》及网络平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