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6 青少年流行圈的喪文化:明裡頹喪,暗裡頑強

如今活躍在網絡上的90後們似乎特別擅長掀起一場以當下年輕人為核心的流行文化浪潮,而且自動自發的為自己的行為貼上標籤:“中年少女”、“佛系”、“朋克養生”、“喪”等等。

1

就比如“中年少女”吧,出自她們的話語通常是這樣的:

“人到中年才喜歡上了閃閃亮亮的東西和粉色真是老了哈哈哈”

“雖然我即將踏入中年的門檻但人家還是個寶寶。”

再比如“朋克養生”:

“熬最晚的夜,用最貴的眼霜。”

“生理期不能吃雪糕沒關係,我可以選擇一隻紅棗味的。”

青少年流行圈的喪文化:明裡頹喪,暗裡頑強

最能得到年輕人共鳴的還是其中的佼佼者——“喪”文化。

能有多“喪”呢?

有些人感慨:“自己歲數不小了,還沒有成熟起來。”其實你們已經成熟起來了,你們成熟起來就這樣。

你這麼努力,忍受那麼多寂寞和糾結,我們也沒覺得你有多優秀。

你若沒有可愛之處.,便不會有人來愛你。

乍一看很喪。很多人認為這是現在年輕人面臨逐漸年老、身體素質逐漸下降等一系列現象,感到恐懼而在自欺欺人。百度百科就給出了這樣的解釋:“喪文化,指一些90後的年輕人,在現實生活中,失去目標和希望,陷入頹廢和絕望的泥沼而難以自拔的活著,他們喪失心智,漫無目的,蹣跚而行,沒有情感,沒有意識,沒有約束,只能像行屍走肉一樣麻木地生存下去。”

青少年流行圈的喪文化:明裡頹喪,暗裡頑強

2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喪”文化僅僅代表了年輕人表現出來的一種頹廢怠惰嗎?

沒有這麼簡單。其實“喪”文化更多的是表達了一種年輕人由衷的嚮往美好生活的願望,以及對自己和現實的清醒認識——它們對人們說:“你看,現實這麼艱難,我一個普通人要怎麼達到呢?還是頹一會吧!”他們想要吶喊,想要表達。他們厭倦了雞湯式勉勵,選擇了自嘲,採取了一種眾樂樂的表達方式。

90後經常被稱作“在糖水裡泡大的一代”,事實並不是如此,我們處在科技高速發展的時期也意味著這一代年輕人承擔了父輩難以想象的生存壓力。他們不必經歷貧窮與戰爭,但是社會階層固化,學歷貶值,貸房壓力,二胎時代,在敲打著他們的心臟,壓迫著他們的脊樑。

受夠了那種對負面情緒避而不談掩耳盜鈴的態度。腦子裡發出一個聲音:"我為什麼一定要像被綁架了一樣努力?"

"我不想走了,想趴著曬曬太陽不可以嗎?"就好像宣洩一樣,那些無法啟齒的疲憊和厭惡,全部藉著"喪文化"表達出來。

藉著"喪文化"理直氣壯的躺那麼一會兒,不用去追趕,不用管別人的跑鞋擦著你的耳邊帶起的風,只要躺下什麼不做就好了,空氣會幫你回血回藍然後重新站起來走的。

這時候的“喪”文化,是他們迷人的坦率:“是,我承認要做到很難。”

青少年流行圈的喪文化:明裡頹喪,暗裡頑強

但還有一句話他們說給了自己:“那又怎麼樣呢,我總能做到的。”

發展前景迷茫,前行的路過於曲折,階級固化難以打破,年輕人需要釋放內心的孤獨與壓抑。每當心情低落時,所謂的喪段子總能給人會心一笑,這時候它作為自嘲出現,或許解決不了問題,但調侃一番,生活繼續。

青少年流行圈的喪文化:明裡頹喪,暗裡頑強

有一句話說,“喪只是一種自嘲,是在忍著不哭,是在看清生活真相之後還在繼續堅持。”

明裡頹喪,暗裡頑強。這才是“喪”文化裡年輕人的內核。

魯迅先生說:“用笑臉來迎接悲慘的厄運,用百倍的勇氣來應付這一切的不幸。”看上去被掏空一切的年輕人展示出來的正是這樣的信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