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一个月疫情怎么会击垮那么多公司?

游乐人间001


积极面对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合理利用疫情对经济得调节作用,通过疫情淘汰一批产能落后,管理有问题,发展不健全的企业。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企业面对竞争充满活力和应对能力,疫情虽然偶然,但是一部分问题却是必然,疫情揭开了遮羞布,把一部分的问题暴露出来,反而是一件好事,淘汰的企业也是中国经济内的肿瘤,利用疫情,转变思维,促进结构性改革,适度淘汰不合理因素,健康经济发展。


费仲与尤浑


相信在中国,大部分企业都是有负债的。虽然很多企业表面光鲜,难不难只有自己知道。账上有钱,不一定真的有钱。

为什么一个月疫情会击垮那么多公司?因为疫情对于企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一家企业的正常运营,需要经营住所吧?

企业有经营场所,就要付出相应的租赁费、物业费等费用,这些都是无法避免的,这些都是刚性支出,不得不付。

虽然疫情爆发以来,比如王健林,减免了万达广场商户一个月的租金,免收一个月租金,意味着少收入三四十亿,但着实为他赢得了好的口碑。

但是全国有几个王健林?全国大部分实体,好的房东会给适当降低租赁、物业费用,但是相信大部分房东一分钱也不让。

有个朋友开了一家餐馆,疫情期间需要闭门不能营业,本身自有资金捉襟见肘,想让房东给点优惠,房东就说了一句话:给你减免租金,我吃什么?

疫情期间大部分实体经济的老板被要求闭门谢客,没有收入来源不说,还要承担高额的房屋租赁费用。

人工薪资支出压力大

企业停工,人员工资得发吧,员工的社保也得缴纳吧。谁也没想到,疫情来袭,大部分企业停业停工,员工精简的企业还好,对于在职员工较多的企业来说,这是一场灾难。

本身账面资金仅够维持公司运转以及人员开支,企业收入来源断了,耗尽公司运转资金之后,人员开支也会是压到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疫情爆发节点

疫情的全面爆发是在春节假期期间,本来这应该是一个生产销售的旺季。

大部分实体企业在春节前准备下了充足的原材料,也积压了大部分资金。准备节后大干一场,怎奈疫情一来,库存反而成了累赘,没法营业,没法生产,商品滞销,其他费用还得照常开支,企业迟迟无法复工,压力山大。

企业负债

开篇也说了,大部分企业本身都是有一定负债的,有欠银行的,有欠上下游企业的,原本企业的生存依赖于银行贷款以及其他的负债腾挪出来的流动资金。

疫情来了,企业停工,虽然收入来源断了,但是该还的账还是要还的。

财务支出成本居高不小,停工停产,极易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走向破产清算。

北京的K歌之王夜店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还未开工,就已走向全体裁员、破产清算的窘境。

总体来看,疫情的爆发确实打了大部分企业一个措手不及。企业延迟开工,经营成本居高不下,资金链断裂,优秀的企业都在苦苦支撑,更不要说众多处于艰难创业期的小微企业了。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这对企业也是一块试金石,坚持下去了未来可能一马平川,坚持不住,就可能倒下了。


财富公元


对公司来说,一个月没有收入,但是房租还要付,人工成本还要付,贷款还要还,现金流肯定会出现紧张。对于大企业来说,还算过得去。对于小企业来说,可能就是很大的困难了。

有个高校对中小企业现金流进行了一个调研。34%的中小企业,现金流没办法撑过一个月。85%的企业没有办法撑过三个月。


对于大企业来说,有抵押物,有信誉担保
都可以贷到款。

但对于小企来说,贷款是个非常困难的事情。更多的可能是靠老板去借钱或者用一些更高利息的民间贷款。

这次国家拨付的请的专项贷款,小米美团轻松申请几亿,而那些中小企业只能望钱兴叹。

如果中小企业主没有办法借到钱,或者贷到款那么他们可能很难熬过这个冬天的。

另外,国家的降息也作用不到他们身上。虽然利息降低了,但是他们根本就贷不到款。降低利息也就没有什么意义。而且,降息降准还可能会造成人工成本上涨,租金上涨。这些中小企业生存压力就更大了。

希望国家可以出台更多的措施,能够有效的帮扶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是解决就业的中流砥柱。如果过多的中小企业撑不住了,就业会出现问题,经济增长也会出现问题。

愿疫情早日结束,大家早就开始挣钱。



莫水宏观经济


财务上有个名词叫做:“现金为王”,一家企业最重要的其实并不是利润,而是其现金流,如果单单看利润,京东前几年就是一个烂企业,因为一直在亏损,但是一看京东的现金流,你就知道它的价值在那里。为什么短短一个月的疫情就会击垮不少公司呢?迫使这些公司降薪减效甚至直接申请破产倒闭。这一切都归根于企业缺少现金流入,资金链出现断裂(恒大为什么要搞75折促销,就是为了回笼现金流,当然恒大其实还没紧张到这个程度,带有一定的套路)。

我们以恒大集团为例:截止2019年6月,恒大集团合并报表总资产17629亿元,总负债14008亿元,净资产为3621亿元。也就说如果不考虑品牌价值不考虑其他因素,现在把恒大变现,恒大还有3621亿元,在怎么的与破产也没有任何关系。但是恒大的3621亿元它并非都是现金,它可能是投入在建工程,投入固定资产,投入了广告,企业银行账户上可能就一千亿元的现金。

假设恒大集团每个月的固定支出为800亿元(贷款利息、工资、水电、广告、物业、办公成本等等),在以往企业一直在营,每个月都有资金回笼,假设平均每个月可回笼1000亿元以上,那么对于恒大而言,固定的800亿支出根本不是问题。但是现在受疫情影响,所有营销中心关闭,旗下的酒店生意也受到影响,每月的资金回笼可能变为了一百亿,与固定的800亿元支出,还有700个亿的差额,第一个月还可以用原来银行账户上的资金支撑,但是第二个月账户里的资金就不够了,这时候就没有钱还银行或者还供应商的欠款了,而你一旦逾期欠款,被爆出来之后,所有的银行和供应商担心回收不会来资金,就会一拥而上,纷纷要求你还款,结果肯定是一下子没办法拿出来这么多钱的(当年的乐视就是这样),因为借来的钱都投在各地的房地产中,而房子还没卖出去,没有资金回笼,最终就会被挤兑挂掉。

故而,单单看净资产,看利润,可能一家企业还很良好,但是由于没有经营性现金流入或者经营性现金流入不足以覆盖企业的每个月的固定支出,且差额较大的,就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的现象,这就是为什么财务上很忌讳一家企业疯狂扩张,特别是盲目的负债扩张,如果一切顺风顺水,确实可能获得大步的跨越发展,但一旦遇到困难,短时间内经营性现金流入减少,那么企业可能就会灰飞烟灭了。所以说现金为王,不是没有道理的。

总结

现实中很多企业确实是效益很好,经营也很不错,只不过其账面上并没有留太多的资金,往年的利润或分配掉或者再投资了,如果按照正常经营发展,企业的每个月的货款回笼加上账户里原来留存的金额,足以应对一切,但是没想到一个疫情,使得企业一下子失去收入来源,而银行的贷款以及员工的工资、企业的房租,它可不一定都会延期,所以在还款日拿不出钱时,即使企业原来的效益再好,也不得不面临破产的困境。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企业撑不住1个月。


鲤行者


疫情刚开始的时候,一些企业就哇哇叫了,最先叫的是西贝。餐饮业。本来就指望春节期间发一笔横财,结果,全部订单撤销,全部员工放假,老板开始卖原材料,因为年前存货太多了……

我家不远处的一家星级酒店,平时四个鼻孔朝上,目无尘下,吃个饭1500元起订桌,少了不伺候,现在在公众号发消息说,开始送外卖……

面临倒闭的还有健身房,每年开春是健身房的黄金时光,过年吃得暴肥暴肥的,要进去减肉啊,穿春装啊,现在,我只能弱弱地问,你们还好吗?

还有旅行社。不用说了,疫情过后,不知道有多少家会永远关门。

还有宾馆,景区,等等等等,所有以旅居为主的产业,全部寒准入骨,痛彻心肺。

国外也不幸免。这些天我常常想国外那些人声鼎沸的景区,澳大利亚,日本,泰国,韩国,欧洲……各大机场,放眼望去,全是华人啊,只能再弱弱地问一句:你们还好吗?

心疼。真的心疼。我本人就是这些产业的贡献者之一,可以说每一个都是。

现在这些贡献者都在家宅着囤粮,这些产业能不垮吗?

据我了解,就是每天正常营业营收,一些产业也是勉强为之的,睁开眼就是N多的饥荒,赚的钱是房东的,是员工的,是客户的,最后剩下几个是自己的?现在不但不赚钱,房东和员工的钱还不能少,他能不垮台吗?

跟你说句不好听的,我听到好多大医院的医生都喊,下个月要发不出工资了,每天亏几十万啊!

天知道他们平时是多么牛逼,人山人海的排着队给他们送钱,还没有一个讲价的。

覆巢之下,别指望自己家那个蛋还有不破。这社会,这世界,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


潘卫霞律师


目前我从事的货代行业所接触的行业有外贸公司/报关行/拖车行/包包工厂/家具工厂,家具商店等……

也找他们其中一些供应商聊过,说是资金运营有点紧张,但是还是能勉强可以熬过去……

没有提问者说的这样,那么多公司倒闭……

不过

生活中确实也有倒闭的,可能只是我没有遇到吧,至于疫情来了待业一个月公司就倒闭了,想必应该也是公司是才创立不久的,没有遇过此类危机,风险来了措手不及/资金运行跟不上,应该是缺泛了把控风险的能力。很多公司表面你看着运行正常,其实都是环环相扣,一边进账一边出账,资金链跟得太近。以至于疫情来了,防不胜防,从而导致这几年刚创立的公司倒闭!



货代说


因为19年已经不行了,大家贷款太容易竞争太激烈,那么大家都在维持,一年下来不剩啥,现在一个月纯付出没得到,周转不过来了,只能倒闭。我有个公建,之前的租客也是经营不善,不干了,我继续开店,我是员工,我的房子这次瘟疫,我可以在家躺着,同行不行啊,即使没多少人也开门,工人工资,房租,再就是别人关门,他们得抢点客户,但是这些钱,都是刀口舔血啊,谁特么想冒险?但是没办法。


无人海边去看雪


疫情正式公开大约是1月20日,之后是春节陆续放假,然后正常基本是2月上班。那么与正常时间对比时间延长了十天左右,这些企业连一个月都没有等完,现在就开始解散。在我看来,这不过是给了他们几个人一个退出的理由罢了,一个企业连抵御一个月风险都没有?

一些门店、一些工厂及公司被房租和工资压垮,因无法偿还债务、贷款而倒闭。一些工人被裁员,被降薪,家庭收入下降。一些家庭收入减少,无法按时偿还贷款导致断贷、违约。

这说明经济循环遭受打击,市场的自愈能力遭遇挑战,甚至出现通胀螺旋或债务螺旋。

概括起来,这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不是眼前,第一季度、这半年的经济损失,而是这次疫情是否会打击正常的经济循环。

由于这次疫情比非典传染程度更高,政府封锁力度更强,疫情期间返程复工、企业复产、经济复苏的难度更大、周期更长,市场循环可能断裂。我们需要着重关注两点:

一是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债务危机。企业收入下降、现金流枯竭、债务危机爆发,会引发连锁效应,经济衰退,产值下降,债务增加,工人失业。疫情期间企业的压力包括:租金、工人工资压力大,物流受阻,违约风险大,客户流失,负债率上升,资金周转困难,复工招工难,业绩受损波及资本市场,预期不确定性,运营管理难度增加,等等。

既然疫情是短暂的,所以不管是对待现有员工,还是继续招聘,陈鸿飞都建议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在工作安排、薪酬绩效等层面与员工做充分沟通。

比如,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可以借鉴盒做法,缺少渠道的公司也可以依托金柚网等数字化人力资源平台的能力,来实现人力资源层面的数字化变革。

但更重要,也是最重要的事情是:

不管是否处于疫情,企业都要着重解决劳动力问题,缩减一切不必要开支,找到效率更高、更灵活的用工方式。因为这些才是企业能够抵御未知风险的根本保证。

其实有点纳闷,赚了几年的钱居然撑不过一个月?这样公司存在有什么意义?才几天现金流就没有了,说明问题早就存在了,不要往疫情身上推。

倒闭的大多都是在苟延残存,并不能代表大多数。资金流紧张,长期亏损是其特点。这次疫情只是让倒闭的那一天提前到来。只看见眼前利益,不看长久发展,没有抵抗危机的能力,倒闭是早晚的事。

一个老板做企业,一环扣一环,原本看上去好好的企业,健健康康地,只要有一环没注意好,就很可能资金断链,全盘皆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为一个这么大的企业在这么短的时间,就去宣布倒闭,真和疫情有关系吗?

当然疫情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半数以上的企业和个人现在都是死撑,实力不够的用不了多久就会垮,止损的办法只有开工,没有他法。疫情也许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若能维持,谁愿意关张!网友说,本来也就是勉强支撑,盼着一年比一年能好,现实却是一年不如一年,能把员工工资发出来就不错了。、

一是疫情防控时间越长,返程复工越缓慢,工业复产越艰难,对制造业的打击越大。疫情先冲击第三产业,尤其是零售业,然后波及制造业。随着时间推移,工厂的压力主要来自厂房租金、员工工资、银行贷款、无法按时交货以及坏账增加。一旦工厂资产负债表恶化,会出现较多的“三角债”。

二是劳动密集型工厂,如服装、电子,在复工复产过程中,很可能面临招工困难。这个跟失业率增加并不矛盾,属于结构性、短期性问题。

第三点外贸出口型企业,可能面临交货困难、违约风险。如果复工复产的时间拖得越久,国际订单丢失、国际客户丢失的越多。国际客户丢失可能加速国际产业转移。

我们需要了解一个背景,过去几年,尤其是中国与美国贸易摩擦之后,中国内地成本上升,部分企业如三星电子,转移到越南等地。如今两三个月无法交货,国际客户很可能就跑到越南去了。承接这一订单的,很可能也是从中国内地转移过去的工厂。另外,疫情是否会导致国际客户降低对中国商品的采购,目前我们还难以估计。

企业继续经营着,现金流转动,尚可抵御风险,但是一旦停止经营,没有现金流入,但是各项成本却在照常支付,企业压力可想而知,祈祷疫情尽快结束,恢复生产,减少损失。

大城市昂贵的房租,装修费,员工工资每一笔都是很大一笔开销,还有很多看不到的无形的费用。不要看到表面风光,近两年的生意竞争很激烈,越来越难做,很多老板都是硬扛着。加上疫情,加速了中小投资者做不下去的原因。但凡有能支撑过去,我想他们也不会想把自己好不容易成型的公司,就这么放弃了,希望疫情早点结束。

活着就是希望,什么都有从头再来的机会,生命没有。人在什么都可以有,人没了就真的什么都没了!国家比我们想得更周全,相信祖国,不要乱了阵脚。


奋斗中的韩先森


其实,不是疫情击垮那么多公司,只是没想到疫情会持续那么长时间。意想不到的情况,一大把企业没想到就这样给破产了。

这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将是非常严重的,同时影响也会持续一段时间,这次相比03年的非典,严重程度不是一个数量级别的。特别受重创的行业,是那些服务行业,比如,餐饮业,酒店宾馆,沿街门面店,还有劳动密集的企业都会是影响非常大的。

现在很多公司不管是多少盈利,往往提现盈利是账面上的,正常的利润需要资金流。除非非常优秀的企业也就三个月左右的现金流,不少企业资金都需要周转在滚,一旦无法营业,无直接收入,很容易导致资金流动紧张。

不少企业和公司,都是需要支付租金,都可能有贷款,,需要支付工资,不上班同样有很多隐形成本需要支出。这些支出都需要支付的。

如果一个公司可以有一个月的资金流,在经过这次疫情,加上春节假期,已经一个多月过去了,现在虽然可以慢慢的复工,但疫情没有解除,很多企业特别是服务业,就是开工也没有客户,怎么去赚钱?

现在如果有一定的现金流的企业,对他们来说可以挺一阵子,但后面形式会不会变好,还需要看后续进展如何。

希望,这次对企业的影响不要太大,如果产生太多的人失业,太多的企业破产,那就麻烦了。


军转创业指导


新冠病毒疫情爆发以来,出现了很多对后续经济走势的预测和分析文章。今天我们来直观地看下,单单这个春节假期前后的1个多月中,具体的损失有多少?

这个数据来自于一个学习笔记,署名是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前IMF总裁。我分享给大家作为参考,数据口径后续大家可以一起核实探讨。

先看个总数:减少1.38万亿。这是直接的影响,间接影响和连锁负面没有计算在列。

简单说几点,把分析思路理一理。

首先,看GDP贡献值中权重最大的部分,2019年是消费最大,6.1%增速中贡献了3.5%,接近40%。看到这个数据,相信大家也有感觉,那就是中国拥有巨大的消费能力。

另外有一个数据,是亚洲的年轻人很多,是美国和欧洲的好几倍。这个“年轻人”由两个群体组成:① 1980~1994的千禧一代;②1995后的Z时代。

这两群人是未来消费的主力军,有消费带动,就有很多机会。不仅仅是商业上的机会,也是投资上的机会。

那么疫情直接冲击的就是消费板块,所以我们可以有个定性的判断:今年GDP增速会继续下滑。

其次,观察受冲击区域的结构,这就是寻找α的过程。

零售中餐饮最惨,服务中旅游、电影、演出最惨,符合逻辑和常识认知。

餐饮少了4200多亿,聚餐几乎都取消了。上海很多年夜饭都退掉,路远一点的索性都不出门了。从除夕就开始,一直憋到现在。

网上零售也减少了2000多亿,主要是没快递送——送货员复工也延后了。2月头上要在盒马上买点菜,比上海拍车牌都费劲。

旅游受伤最严重。2019年2月-3月的旅游消费差不多是9300亿,今年这部分减少了9026.8亿——是损失的主要部分。

还要注意电影票房,2019年全年票房600多亿,现在140亿没了,大约缩了1/4。电影院产业压力会很大,毕竟是重资产。此外,《囧妈》跟头条的合作效果是明显的,而之前那个什么投诉效果似乎不明显。今后难保有样学样,对线下电影院进行二次打击。我觉得,与其去投诉,不如想想怎么转型。

有人说这不可能!

那是你不可能,不代表别人不能。

就像一直有理财师给我留言说,销售不可能比项目经理更专业!如果够专业,还要项目经理干嘛?

我说你这样理解是可以的,你有选择一条简单道路的权利。

但你别忘记了,经济行为的本质是选择,选择的背后是成本和收益。走简单的路可以,但同时请做好支付代价(成本)的准备。

踩雷了,就别怪监管没保护好你。因为是你自己选择成为一个瞎子、聋子。

残血了不回家,还在野区里浪,人家收你人头,没毛病吧?

当然疫情也带来了一些机会,我们看到在线教育从2019年的300多亿增长了300%,1240亿,几乎所有教学和补习都转线上。

而今年传统商务培训要好好想一想。

比如,过去银行内训都是外包给培训公司做线下。效率和内容质量都低,不是KYC,就是领导力,主要是做个形式,给上面领导看看,满足下监管合规要求。

如今一些城商行和券商已经在考虑线上大培训了。但是常规视频会议工具只解决在线传播问题,没有解决数据跟踪和挖掘分析的问题。对于金融机构的上层,相比培训过程更注重培训的结果数据。

视频内容方面增长明显,我发现比较多一个是热剧,这块已经被腾优爱垄断;另一个是小视频,这块是抖音寡头。小视频里我发现吃播和做菜的量有明显增长,一方面是因为眼睛看过,脑补下美味。另一方面是预计要在家里待挺久,也没别的事情做,那就做菜做饭做甜点吧。(又胖10斤)

还有个上涨的数据,粮油(↑20%),大约是470多亿。这是由囤货引起了,上周我想买粉丝,盒马上买不到,于是跑到楼下农工商,发现粉丝和挂面的架子空了。还有个年纪大的爷叔提了个篮子,里面装的都是一瓶瓶酱油。(我当时想到的是海天味业)

最后,对于现状做一个分析。

疫情过后,有些消费部分能补回来,有些部分无法补回来。比如,你也许会连吃三天海底捞,每次比平时多点30%的菜。但也就这样了,不太可能原来一天吃3顿,现在变成7顿。(少数大胃王有可能)

但这个限制在基建上则没有。3月没开工的,可以在5月、6月同时开(签合同)。基建的拉动,来源于财政赤字增加(财政积极),就会有更多融资。各类债券和地方政府融资会有增量。

还有大家都很关心股市的机会,有的在讨论后续还能“疯”多久,有的认为还会有持续的刺激政策出来。而另一种声音则觉得这是过度解读和过度乐观,需要提前进行一些对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