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中国将迎来乡村振兴时代


中国将迎来乡村振兴时代

01 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

这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比较深刻,但会不会影响中国经济的长远向好呢?我认为不会。因为中国有广大的农村战略纵深,有农村这个稳定器和蓄水池,所以我们的经济就有韧劲、有后劲。

中国历史上经历了无数次大的灾难,中华文明也从来没有断绝过,就是因为我们有强大的农耕文明。这次疫情同样会促使我们眼睛向内、眼睛向下、关注根本。

根本是什么?还是乡村经济。所以,真正的发展乡村经济,扩大有效供给,激活内需,激活消费,让中国这个经济体能够供需两旺,中国经济就能够持续繁荣。

所以,我认为这次疫情会给我们的经济领域带来4方面调整。一个就是由过去的重点发展城市转到城乡融合发展;由过去重点发展二三产业转到三产融合发展;由过去的发展虚拟经济转到发展实体经济;由工业文明发展阶段转到生态文明发展阶段。

同样,区域经济也是如此,只有真正关注乡村实体经济,一个区域的经济才会有持续增长的动力。


中国将迎来乡村振兴时代

02 食品生产方式的变化

这次疫情告诉人们,病毒的出现还是因为一个“吃”造成的。不该吃的乱吃了,把某些生物都吃绝了,生物界的平衡就被打破了,病毒也就出来了。加之某些唯利是图、别有用心的国家或者企业在种子问题、粮食生产、食品加工等方面处心积虑、唯利是图,推广某些貌似很先进的技术,实际造成了人们免疫力的下降,更容易感染病毒。

这次疫情也告诉人们,如果真的是灾难来了,还是“吃”是最重要的。当人们隔离在家,才知道平常我们消费当中大多数的消费都是可有可无的。我看了一下刚公布的中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是28.2%,这说明,真正的灾难来了之后,70%以上的消费都是可以省略的。

这次疫情之后,国家会更加重视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会出台最严厉的针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措施。真正改变分散的、无序的、不安全的农业生产方式和食品加工方式。我们的农业生产和食品加工以及餐饮方式都会迎来革命性的变化。


中国将迎来乡村振兴时代

03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疫情之下,人们发现病毒来了,竟然无药可治,还是要靠自身的免疫力战胜病毒。多么先进的医疗设备,多么昂贵的西医疗法,在病毒面前都成了心理安慰,也得听天由命。由此可见在病毒面前去不去大医院可能没有太大区别,还不如自己提高免疫力来的实在。

如何提高免疫力呢?这还得从传统的农耕文明中寻找答案。人们发现乡村人口的感染率远远低于大城市,这说明贴近土地、回归自然、吃安全农产品、药食同源、生活规律,再加上适当劳作等,就能提高免疫力。所有这些,都简单而传统的乡村生活。所以,疫情后人们会明白,乡村生活才是成本最低、真正健康的生活方式。

所以,疫情会促使人们觉醒,人口开始逆城市化流动,人们开始回流到乡村生活、创业、就业,这将极大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乡村的面貌,更会改变中国的产业格局、人口格局、公共服务格局。


中国将迎来乡村振兴时代

04 人们三观的变化

当生命和健康受到威胁的时候,人们发现,什么都是浮云,只有健康的活着才是第一位的。人们发现,破坏环境、破坏生物链,后果真的非常严重,一个小小的病毒就足以把人灭掉。疫情之下,人们发现,只有家庭最重要,亲情最重要,熟人社会最重要。

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会随之发生变化。人们就会变得尊重自然、尊重其他生命。人们开始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很多人看开了,心宽了,心态变得好了,很多人的人生追求变得不同了。很多人开始反思过去忙着挣钱、忽视自己、忽略亲情、觥筹交错、尔虞我诈的日子。人们开始学会与内心、与社会、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将迎来乡村振兴时代

05 政策导向的变化

既然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可以解决诸多的矛盾和问题,可以避免危机,所以国家会在疫情之后更加重视乡村振兴,会出台大量的扶持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都会向乡村倾斜。各地政府也会更加重视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的样板县会大量涌现。

综上所述,这次疫情,从短期看,是个坏事;但是从长期看,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通过这次疫情,促使我们真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能顺利度过这次危机,我们的经济就能找到根本的动力,就能让我国经济持续向好;通过这次危机,我们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再次显现出来了,强大的国家动员能力,集中精力、资源办大事的能力,这在其他国家是做不到的;通过这次疫情,我们农耕文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会深入人心,中医药养生体系就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生活价值观也会发生变化,回归简单,不再浮华。

如果说2017年,我国拉开了乡村振兴的大幕,那么可以说,从2020年开始,中国将进入乡村振兴时代。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每一个人都不能也不可能置身事外,每一个人都应该顺应这个大势,应该做出改变,做出选择。

本文是根据崔树强博士作为中经联盟产业院专家委名誉主席,在《中经联产业中国行线上论坛》嘉宾演讲的录音整理,原题为《疫情后乡村振兴产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