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二維材料的倍率性能一定好?可能想錯了


二維就具有好倍率?

在過去的十年至現在,二維(2D)材料在許多應用領域中顯示出了巨大的潛力,特別是在電化學儲能領域。眾多文獻報道,通常以納米片形式存在的 2D 材料作為電極材料展示出非常優異的電化學性能。對於許多研究人員而言,其中的倍率性能被潛意識地認為是 2D 材料的優勢所在。


幾乎所有作者都聲稱 2D 材料傾向於實現高倍率性能(研究者調查的 59 篇論文中,有 53 篇作者聲稱其 2D 材料顯示出良好的倍率性能)。最常見的論點是基於 2D 材料的電極具有相對較短的固態擴散時間 τSSD,從而實現快速的充電/放電。


(Tips:固態擴散時間 τSSD 是 Li 或 Na 離子在活性材料(AM)顆粒內擴散所需的時間尺度,與擴散長度(LAM)和擴散係數(DAM)有關,τSSD = LAM2 / DAM。)


因為比三維少一維?

許多作者認為,對於 2D 材料,τSSD 應該短一些,因為納米片厚度很小,所以具有較小的 LAM 和相對較大的 DAM,大家通常認為層間空間內的離子遷移率會高於三維(3D)粒子內部。但是,該論據的證據相對較少。


什麼可以作為良好倍率性能的證據?為什麼?

一些文獻中確實測量了 DAM,但很少將其與 LAM 相結合來估計 τSSD。即使計算了 τSSD,在沒有上下文的情況下,這個數字也沒什麼用,也就是說,τSSD 的評判標準值是多少?τSSD 對與充電/放電相關的總時間量有多大貢獻?這都沒有一個定論。


另外,在調查的大部分論文(59 篇中的 28 篇)中,僅把在相對較高電流密度(mA g-1)下具有相對較高比容量(mAh g-1)作為良好倍率性能的證據。但是這種分析是不全面的,其問題是該性能與電極厚度有關。如果電極很薄,則給定的比容量可以等於低的絕對存儲電荷量,而對於相對低的絕對電流可以實現給定的電流密度。(大家都知道電極片塗的越薄性能越好,深究下這就是原因。同時也說明,一個良好的倍率性能需要將厚度或活性物質的負載量考慮進去,這一點有可能會成為審稿人 diss 你的問題。)


在低電流密度下時,即使達到理論比容量也不是倍率性能良好的證據。另外,實際電池需要相對較厚的電極,以使存儲的電荷和能量密度最大化,這導致了對容量-倍率的取捨問題。因此,在高面積電流下具有較高的面積容量,雖然可以作為良好的倍率性能的證明,但這類實驗報道相對較少。(面容量才是硬道理)


到底好不好?數據來說話。

基於以上種種問題,都柏林三一學院 Jonathan N. Coleman 認為需要對文獻進行詳細分析,以評估 2D 材料與非 2D 材料相比是否確實顯示出良好的倍率性能。作者從文獻中提取了代表 25 種不同 2D 材料的48個容量-倍率數據集,同時還注意提取每種情況下的電極厚度 LE,使用半經驗方程式進行擬合,得出三個擬合參數:低倍率比容量 QM,充電/放電時間常數 τ 和高倍率指數 n 用於評估倍率性能,然後將該 2D 數據集與非 2D 材料數據集進行比較,使用簡單的力學模型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

1)通過計算品質因數(FoM=LE 2/τ))代表倍率性能,研究者發現,2D 電極在倍率性能方面平均比非 2D 材料差 40 倍左右。


2)對 n 的分析顯示,2D 電極的倍率主要受離子擴散效應的限制,而非 2D 電極則傾向於受離子擴散和電子傳輸效應的限制。


二維材料的倍率性能一定好?可能想錯了

▲圖1.(A,B)對於(A)非 2D 和(B)2D 材料的電極,1/FoM 與電極體積 QV 的關係圖,低值表示更好的倍率性能。(C,D)基於(C)非 2D 和(D)2D 材料的電極,1/FoM 與電極厚度 LE 的關係圖。實心符號表示鋰離子電池,空心符號表示鈉離子電池。


3)使用簡單的力學模型,研究者發現,2D 和非 2D 材料電極的固態擴散時間 τSSD 相似,說明倍率性能的差異不是由固態擴散時間的不同造成的。


二維材料的倍率性能一定好?可能想錯了

▲圖2.(A,B)直方圖顯示了非 2D(A)和 2D 材料(B)的預估固態擴散時間 τSSD。(C,D)非 2D(C)和2D材料(D)的 τSSD 與充放電相關的時間常數的比率。(E)分別根據從文獻提取的擴散係數和從模型中提取的擴散係數計算的 2D 材料固態擴散時間的比率。(F)從 τSSD(模型)提取的 2D 材料的固態擴散係數和按升序繪製的擴散係數(文獻)。以這種方式繪製,近似表示擴散係數的累積分佈。


4)2D 和非 2D 材料之間倍率差異的主要原因是與電極內電解液中的離子擴散有關。2D 材料的高縱橫比會大大降低離子遷移率,離子在通過電極時被迫遵循曲折的路徑,從而增加了離子擴散時間,這個因素足以顯著降低倍率性能,尤其是對於厚電極而言。(如果能夠縮短該路徑,就會帶來好的倍率性能,這也為大家設計結構帶來了新的思路。)


二維材料的倍率性能一定好?可能想錯了

▲圖3,離子通過基於納米片的三種不同形態的電極進行離子傳輸的示意圖:(A)平面排列的納米片;(B)單層垂直排列的納米片;(C)多層垂直排列的納米片。紅色虛線表示電解液中的快速擴散,藍色箭頭表示較慢的固態擴散。


結論

該文獻刷新了我們的普遍認知,並非 2D 就一定會對倍率性能好。作者對如何去評估、改善倍率性能方面都提出了觀點,這些為大家設計材料結構和測試提供參考。


同時我們也要沉思,看文獻不要一味地全信,我們要學會從中質疑,論證,然後推翻或者優化,這也是學術界能夠推陳出新、帶動工業界不斷前進的原因。


參考文獻:

Ruiyuan Tian, Madeleine Breshears, Dominik V. Horvath, Jonathan N. Coleman, The Rate Performance of Two-Dimensional Material-Based Battery Electrodes May Not Be as Good as Commonly Believed, ACS Nano, 2020

DOI: 10.1021/acsnano.9b08304

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nano.9b0830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