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为什么清朝在慈禧死后才开始大乱,慈禧真的有那么大的威慑力吗?

大史官


慈禧到底是导致清朝灭亡的罪人还是延续清朝寿命的功臣众说纷纭,事实上就是慈禧不死,清朝也病入膏肓,维持不了多长时间了。

很多势利文人都在夸大慈禧的作用,把太平天国起义以后清朝仍然能苟延残喘五十多年的功劳归功于慈禧一个人,这是绝对不客观的。无论是咸丰、肃顺、慈安、奕訢等当政,其实都不亚于慈禧。

实际上,重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人官僚镇压太平天国等起义,主要是咸丰与肃顺的功劳。

咸丰死后,慈安慈禧勾结奕訢发动辛酉政变消灭八大臣,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很多人都忽视慈安的作用而夸大慈禧的作用。


事实上,在国事决策方面,慈安堪称远见卓识、决断英明。对于陷城失地、临阵脱逃的两江总督何桂清与骄奢淫逸的胜保,慈安下令赐死。 而对于开明汉人官僚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慈安大力提拔、赏赐爵位,为清朝国祚的延续立下了汗马功劳。

公元1881年4月8日,43岁的慈安被慈禧毒死以后,清朝才真正进入慈禧统治的时代。

慈禧骄奢淫逸,祸国殃民,也许她依靠个人权术的确延续了清朝的残暴统治,但实实在在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比如甲午战争及八国联军战争的丧权辱国,慈禧毫无疑问是罪魁祸首。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以后,慈禧“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名言更是证明她是一个厚颜无耻的卖国贼。


因此把清朝灭亡归咎于慈禧或者把清朝在太平天国起义以后延续五十多年归功于慈禧都是不客观的。

如果洪秀全杨秀清等的太平天国在攻克南京以后一鼓作气大举北伐,直捣北京,无论谁都难以挽救清朝的灭亡。因此主要是太平天国领导层的决策错误,让清朝苟延残喘了五十多年。

至于慈禧死时清朝已经千疮百孔病入膏肓,即使慈禧不死,清朝灭亡也是大势所趋。毕竟当时民主共和的世界大势已经不可阻挡,不仅清朝的统治无法维持,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灭亡也是大势所趋。

手握重兵的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试图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的中华帝国,仅仅做了83天洪宪皇帝,就众叛亲离被迫取消帝制就是证明。

综上所述,清朝在慈禧死后开始大乱并仅仅三年就灭亡,并不是慈禧有多大的威慑力,而是历史大势,不仅是慈禧活着无法改变清朝灭亡的命运,任何雄才大略的统治者都无法改变清朝灭亡及封建帝制灭亡的必然结局!


厚德载物49847


不得不说,慈禧太后在满清末年时代的威慑力是相当强大的。她是满清末年政治上的女强人,被朝野称为老佛爷,她在政治上确实有相当大的天分,能够紧紧把持朝政,控制朝中大臣。如果武昌起义的时候,慈禧太后还在世的话,满清基本上是不会那么快灭亡的。

慈禧太后执政半个世纪,有了丰富的执政经验,而且她的威信也非常高。尤其是到了老年,她的执政经验完全是炉火纯青了,当时朝中即便是多么强大的满汉大臣,到了慈禧面前无一不战战兢兢。据宫里的人在民国的时候回忆,慈禧平时的时候,和一个普通和蔼的老太太没有什么两样。但是一涉及政治权力方面的事情,眼光立刻变得无比锐利,在那种情况下,周围的人连大气都不敢喘。那些实力强大的大臣如李鸿章、袁世凯等,在她面前都如同乖巧温顺的免子一样。

实际上,满清的灭亡有好几个失误,首先是在金融市场的失误,不过这个和满清倒没有多大的关系。据说是西方列强为了即将到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做准备,进行了一场所谓的橡胶战争,而满清不幸被这场战争所击中,导致出现了大规模的亏损。而满清中央以摄政王载沛为首,居然打算将铁路收归国有,以此做抵押来度过这场危机。结果实施不当,引发了大规模的保路运动。在载沛等人眼里看来,这完全是动乱,居然决定用武力强行镇压。

如果慈禧太后还在世的话,碰到这种情况,肯定不会如此轻率地做决定。因为以她的几十年的执政经验,肯定能从事件表象中,嗅觉到事情的严重性,会把这件事做得滴水不漏,不会引发如此之大的动乱。载沛等人看到四川乱了起来之后,第一反应就是派就近的湖北新军前往镇压,这件事的结果是,一个乱子还没有平息下去,结果另外一个更大的乱子又起来了。只能说摄政王载沛实在是太年轻,经验阅历方面都不足,以慈禧太后的老道肯定不会这么干。即使这么干,肯定也会留有很多的后手,绝不会搞得一团糟。

事实上,最终引起满清灭亡的是北洋军阀,北洋军阀的首领袁世凯对北洋军有很大的掌控力,而摄政王等人根本就指挥不动北洋军。但是这些到了慈禧太后那里一切都不是问题,因为有慈禧太后在,袁世凯根本不敢有任何的异动。慈禧太后如果真的派袁世凯南下平叛的话,只需下一道圣旨即可。袁世凯也只敢乖乖的立刻带兵出征,根本不可能向朝廷提各种要求。

摄政王载沛在满清末年的时候,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张之洞劝他的时候,他就说“有兵在”,在他眼里只要有北洋军在,就可以平定一切。张之洞就说不愿闻此亡国之音,事实上张之洞早就看出来了,以载沛的名望和实力根本就掌控不了北洋军。但是慈禧太后在的话,掌控北洋军肯定没有任何问题。北洋六镇是当时中国实力最强大的一股军队,在国内没有任何军队的实力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当时国内虽然号称有36镇,但事实上很多都是空壳子,除了北洋六镇之外,也就湖北新军实力稍微强一点点。但是在武昌起义之后的作战中,湖北新军也完全不是北洋军的对手。而在民国,由于袁世凯违宪,孙中山组织革命,北洋军完全是以碾压的态势击败孙中山组织的二次革命。

慈禧太后不在,摄政王载沛和隆裕太后根本掌控不了北洋军,所以给了袁世凯逼宫的机会。如果慈禧太后在的话,北洋军应该很快就能击败湖北新军,收复武昌。而其他各地军队的实力则更加弱小,根本不是北洋军的对手,所以满清收服武昌之后,完全可以循序渐进地攻下各省,革命军估计只能和孙中山一样逃亡海外。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慈禧太后对于大清王朝确实起到了续命的作用!很多人觉得如果晚清时期没有慈禧太后临朝听政、把持朝政;中国也许便可以完成维新变法走向现代化强国!但实际上慈禧太后才是清朝时期最后的救命稻草。


尽管慈禧太后作为一介女流。在当时对于权术和奢侈的生活有着极高的要求和向往。慈禧太后日常的生活起居也十分铺张浪费。但是慈禧太后却在用人方面大胆的启用能人。比如说晚清时期的四大重臣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全是因为慈禧太后的重用,而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和声名!同时也挽救了摇摇欲坠的晚清政府。使得这座千疮百孔的大船继续向前驶进。



反观之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同治皇帝是慈禧太后的亲儿子,光绪皇帝是慈禧太后的亲外甥和亲侄子。后来也过继给慈禧太后做了干儿子。也就是说,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在位期间,慈禧太后实际上也并非对其赶尽杀绝。而是在对其短暂的放权之后发现两任皇帝均不具有乱世之中治理国家、挽救满清政府的能力。因此慈禧太后才一而再、再而三的退隐后宫又复出主持朝政。

我们来看一下,持续了103天的百日维新。也就是著名的戊戌变法。光绪皇帝想要凭戒指一群只会读书写文章的文人。来实现改变中国国体,变法图强的目的。但事实上是变法期间颁布的许多政策都不符合当时的国情,同时也严重的触犯到了当时的贵族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利益。这才促使利益严重受损的贵族阶级和地主阶级不得不去求慈禧太后老佛爷出来主持公道。



实际上当时的慈禧太后本已经放权给已经成年并且成婚的光绪皇帝。但是看到戊戌变法中的种种条款并不适合当时的国情。并且在从中央向地方推广的过程中,地方官员根本没有执行变法中的相关条款。慈禧太后相信如果任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继续进行变法。势必将大清王朝带入万劫不复之地。


因此慈禧太后才决定出手制止戊戌变法。其实在慈禧太后将要动手处置戊戌变法的主要人物时,光绪皇帝曾经秘密召见了袁世凯,希望袁世凯能够为戊戌变法保驾护航。而袁世凯表面答应暗中却支持慈禧太后镇压戊戌变法!实际上袁世凯也并非是看重当时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之间的实力差别。而是因为明白光绪皇帝及变法派人士所推行的政策并不正确。

正是由于慈禧太后在用人方面以及把控时局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而且在满人和汉人之中都拥有着极高的威信力。因此在慈禧太后没有去世之前,尽管天下也遭遇了太平天国运动、捻军叛乱、义和团运动、收复新疆等等活动!但是最终都化险为夷,成功的保留了清王朝的国体和统治的稳定。在这些事件中,慈禧太后所发挥的作用是积极的!



而且如果慈禧太后尚未去世,在武昌首义爆发之后,袁世凯也不敢玩弄心机、左右逢源,一方面派人与南方革命军协商窃取武昌起义的胜利成果;一方面又软硬兼施劝说清朝皇室和平逊位,退出历史的舞台。倘若慈禧太后仍在世,恐怕袁世凯早已人头落地!孙文也不敢大摇大摆的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


珞珈山的猫


不得不说慈禧太后当时的威望还是相当高的,不但让那些汉人不敢心生反意,即使那些满人在她面前也是战战兢兢。当然除了慈禧太后的威望之外,慈禧太后还非常会耍弄权术,这也是短期末期一直能够保持安定的重要原因。



虽然在满清初年,康熙皇帝说满汉一家,但是那个时候满心是主子,汉人只能够算奴才而已。但是太平天国之后汉人势力崛起,所以满心不可能再像过去一样对待汉人来对待他们。而慈禧太后在权术这一方面确实相当的有天分,她非常懂得和汉族那些实力派进行博弈,一直维持着整个国家的平衡。



在满清后期,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人等人受到重用,这些人在汉人中的地位和威望都非常的高。话说这些人事实上可以算是汉人的代表,而慈禧太后让出了部分利益和他们共治天下,所以维持了满清末年的平衡和安定。当然双方也不是没有矛盾的,例如刺马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就是双方合作中的一点小矛盾的体现。



但是到了慈禧太后死后,年轻的摄政王载沣掌握大权,可是他在政治这一方面实在是不具有太多的能力。张之洞当时劝告他,可惜他压根本就不听,最后导致满清走向灭亡。如果慈禧还在的话,断然不会犯载沣所犯的那种低级的错误。



我是平安读历史,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平安读历史


一提到慈禧,我们都会说她祸国殃民。中国近代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她的腐朽统治有直接的关系。但是,有一个事实我们不能不正视,这就是慈禧去世后,大清王朝很快就土崩瓦解了。这是不是说明,慈禧对于大清王朝来说非常重要,不可或缺呢?是不是说明,如果大清王朝没有慈禧太后的统治,就真的不行了呢?

(慈禧剧照)

这件事看起来确实很有道理,在慈禧统治期间,有几方面可以表现慈禧统治下,国家的稳固性。

其一,虽然国内起义不断,但无法动摇国家根基。自古农民起义,尤其是像太平天国运动这样超大型的农民起义,一般都会由此引发天下大乱,诸侯割据。比如陈胜吴广起义、黄巾军起义、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无一例外。但是慈禧统治下,天下并没有大乱,诸侯也不割据。曾国藩这样的诸侯,还及时解散湘军,阻绝了藩镇的产生。

其二,没有任何人能动摇慈禧的统治。在皇权社会,大家为了最高权力,都会展开血腥的厮杀,没有任何人能够长久地保持稳定统治。但是慈禧却能够。尤其是戊戌变法。虽然大家都知道慈禧的统治是腐朽的,但是最终朝中的实权派,包括荣禄、袁世凯等人,都倒向了慈禧一边。八国联军入侵的时候,大家极力撺掇李鸿章取代西逃的慈禧。但是,李鸿章却并不愿意。总之,当时并没有朝中大臣想造反,也没有宗室成员站出来把慈禧赶下台。

其三,外国的持续入侵并没有引发迁都之类的事情。古代只要外国入侵得太厉害,都会引发迁都。比如东周、东晋、南宋、南明等等。但是慈禧一直没有迁都,这说明中央政权极为稳定。

总之,慈禧的存在,确实确保了大清朝的稳定和持续。

(李鸿章剧照)

但是,虽然慈禧的存在,确保了大清朝的稳定和持续。但正是慈禧的存在,把大清王朝推向了灭亡。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一,慈禧没有培养强有力的接班人。

慈禧为了自己能够在清廷的最高权力位置上呆更长的时间,多次反复选择幼年皇帝,包括同治、光绪、宣统,都是年幼的皇帝。在选择宣统的时候,她都要行将就木了,可她依然不愿意放弃权力,要选幼年皇帝。

慈禧不但选择幼年皇帝,而且从不对幼年皇帝进行培养。大事小事,都是自己说了算,不给渐渐长大的幼年皇帝做事的机会。就算给了机会,也不支持他。比如,当她还政于光绪后,又反复对他指手画脚。光绪稍微有点什么变法,她立刻就叫停,还把他囚禁起来,这样怎么能培养光绪能力呢?

慈禧不但不培养接班人,同时,由于害怕光绪在她死后,改变她的政策,还提前把光绪毒死,让大清王朝彻底后继无人。

(光绪剧照)

其二,清朝走向灭亡主要是慈禧的腐败统治造成的。

清朝最初和洋人开战,打不赢洋人,这怪不得慈禧。是从乾隆开始的闭关锁国及自命不凡造成的恶果。但是,此后清朝走向更加落后,以及最后崩溃,慈禧却要负重要责任。

首先,慈禧没有坚决抗战的勇气,这给予了西洋人、东洋人瓜分中国的信心。武器固然落后,打仗固然打不赢。但是,只要坚决抗战,未必就场场失败。再说了,与其拿那么多钱赔偿洋人,不如把这些钱都用来买武器,进行军事强国。

其次,慈禧不积极自强奋进。清朝开展的洋务运动,以及光绪皇帝的变法维新,都是一种自强奋进的方式。但是慈禧不但自己不自强奋进,还打击自强奋进的奕和光绪,同时还为了自己过生日,动用北洋舰队的军饷。

所有这些,都寒了仁人志士的心,让他们最终选择与清廷离心离德,选择暴力革命来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

可以说,慈禧太后是腐朽清朝的最后一块挡板。虽然她这块挡板看起来还比较完好。但是,整个那条船已经被慈禧自己给弄破了,她又没有培养出新的修理师。因此,她的去世,就相当于把最后一块稍微好一点的挡板给抽走了。这样一来,整个一条破船,怎么还会不土崩瓦解呢?


张生全精彩历史


当慈禧走向她生命的终结时,清朝也敲响了丧钟,仿佛清朝因慈禧而在风雨中飘摇了47年,而屹立不倒,这到底是因为慈禧手段高明,凭她一已之力,维系着最后的封建王朝,还是恰好只是一个巧合呢?

对于慈禧,历史一直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她是近代社会的罪人,顶级奢侈品的代言人,愚昧落后的守旧者。而有人认为她是保守的开放派,她支持洋务运动,支持立宪法,支持变法强国,是近代社会走向光明的护卫者。

但是清朝实实在在的在她死后3年,就走向了灭亡。

慈禧上位时,清朝还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同治时期,慈禧当政是非常勤奋的,在她的统治下实现了同治中兴,她破格重用汉臣,诞生了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这样的权臣。慈禧虽然是守旧派,但是她却并不是顽固派,洋务运动、清末新政都是在慈禧的支持下推动的,当时还组织了亚洲第一水军北洋水师。

说起慈禧的威慑力,首先需要知道她的权力来自何处?

慈禧通过辛酉政变除去八大辅政大臣,同时得到满清贵族的支持,笼络西藏,蒙古的贵族,支持喇嘛教,通过联亲,提拔军功卓著的将领等手段,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可见慈禧是一个天生的政治家,她在政治 上有着异于常人的天赋。

虽然她重用汉臣,但是并不没有让他们成为一个整体,而是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分而治之。清朝的四大疑案,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案,成功瓦解了湘军的势力,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让清朝上上下下100多位官员受牵连。这2个案件牵扯的官员几乎清一色全是汉臣。慈禧也是通过这种手段,让汉臣不得不依附于清朝,依附于慈禧。

慈禧的威慑力真的能让所有官员都听她的话吗?

10多年的太平天国运动,让清朝的臣民有了一种反清的心态,对于清朝的势力也开始反抗,在朝中光绪帝搞起了围园杀后行动,事情败露后,光绪被囚禁。

1900年,慈禧预备更换新皇帝废除光绪,她打算立端郡王次子溥儁为新君,然而此行动却招致朝中重臣的强烈反对。也正是溥儁父子引发了八国联军侵华,使得慈禧匆忙西逃,此时,受慈禧重用的李鸿章、张之洞却并不受慈禧调遣,而是与列强签订东南互保条约,使大清朝廷的威望一落千丈。

相对于汉人集体来讲,洋人更愿意扶持清廷,毕竟每年上亿的赔偿金,也是一笔非常大的收入,列强集团也愿意加强清朝内部统治,来实现自己的利益,所以洋人愿意支持慈禧,承认她的合法地位。

但是后期的慈禧权势并不是人人都能畏惧的,如:慈禧的心腹太监安德海就死于小皇帝和丁宝桢的手里。

所以慈禧到了后期,威慑力已经明显减弱了,但还有洋人集团愿意维持她的地位,使得汉人集团不敢正面与她进行冲突。

慈禧死后,掌权的隆裕太后政治手段太差劲

清朝的灭亡和慈禧选择的后续接班人,有着很大联系,此时的清朝需要的是一个政治手段高明,且成熟的皇帝,而不是一个3岁的孩子,当然,慈禧选择溥仪的私心非常明显,不过是为自己的第三次垂帘听政做准备。

摄政王载沣也不过是一个25岁的年轻人,虽然位高权重,但是影响力实在有限,毕竟他进入官场的时间短,1906年之前,他根本没有参与军国大事,担任的都是一些武职,1907年,载沣开始进入军机处,进入权力的中心。一年以后,他成为大清帝国的实际负责人,仅仅1年的时间,载沣又如何能在这个艰难的漩涡中生存。

隆裕的政治手段更是无法与慈禧相比,辛亥革命爆发时,隆裕便轻易在袁世凯的哄骗下签下了退位诏书。

清朝的灭亡,是一种必然趋势,这和慈禧是否在世关系 并不大,毕竟清朝亡于革命而非亡于洋人。若说洋人支持慈禧有着私利,而革命的目的却是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同胞。


雨霁视角


慈禧的威慑力毋容置疑

袁世凯也算是一代人杰了,政治手腕也比较强硬,从他对待慈禧的态度就可看出来慈禧的威慑力。维新变法的时候,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密谋叛乱,决定发动政变干掉慈禧,他们看中了袁世凯,准备拉拢袁入伙。袁世凯一边装病,不见来客,实在躲不过了又支支吾吾表面答应,维新人士前脚刚走,袁世凯就赶紧找到荣禄告密,结果慈禧先下手,维新变法流产。

八国联军侵华,慈禧逃亡西安,让李鸿章在京城谈判。谈判妥当,迎接慈禧回京的重任就交给了袁世凯。袁世凯极尽谄媚,恭迎皇上,皇太后回京,把列车布置的奢华无比,更是请最好的驾驶员,掐着点送到北京城,不差一秒!可见慈禧在清末的威慑力。

虽然国家不怎么样,三天两头挨欺负,但是在大清的一亩三分地,慈禧太后是说一不二的一号人物,没有人胆敢忤逆太后。

从孤儿寡母起家的强人

对任何家庭来说,孤儿寡母都是悲惨的,对皇家来说更是如此。一不下心就被政敌吃的骨头都不剩,要想不挨欺负只能强硬一点,站稳脚跟更待强硬一点。宣太后与嬴稷,秦惠文王死后,嬴荡继位,但是嬴荡早死,嬴稷上了大位。但是王位并不安稳。宣太后展现了无与伦比的政治智慧,超强的政治手腕,或是杀,或是安抚,或是隐忍,女中豪杰。慈禧也是这样,咸丰帝死后,朝政被顾命大臣把持。奕䜣被排除在外,因此非常恼火转而扶持慈禧,联合发动政变,史称辛酉政变,这次政变搞掉了顾命八大臣,新皇帝的年号也由肃顺等人拟定的 “祺祥”改成了“同治”,同治什么意思呢,慈安太后,慈禧太后与新君同治天下,也意味着奕䜣与新帝分享权力。这次政变恭亲王奕䜣掌握了大权,所以慈禧并不十分开心。奕䜣的爵位前又加了一个“议政王”,这是多尔衮时期才有的。昔日的盟友已经成为了敌人,对慈禧来说,敌人必须消灭。

在奕䜣的眼中慈禧与帝国中的其他女人一样,目光短浅,知识浅陋,自己屈居她之下只是因为尊卑名分而已。奕䜣的傲慢更加剧了慈禧的不满。两人明争暗斗,同治四年慈禧利用御史,弹劾奕䜣拿掉了他的“议政王”头衔,但是奕䜣在朝中还是大权独揽。接着慈禧宠信的太监安德海,出宫办差,仗着慈禧耀武扬威,飞扬跋扈,被山东巡抚拿下。报告到奕䜣那里,奕䜣授意杀了那阉贼。两人的梁子大了。

时间到了1884年,同治已经驾崩,新帝是同治的堂弟醇亲王府来的载湉,也就是光绪帝。法国入侵藩属国安南(现在的越南),奕䜣不想打仗,按兵不动展开外交手段,但是他的行为被御史指责为,畏缩不前,有投敌卖国的嫌疑,恭亲王不得不出战迎敌,结果清军溃败,这到了御史的嘴里又成了因循懦弱,贻误战机,无军事才能。

这次慈禧的盟友是光绪的生父醇亲王。奕䜣倒台,礼亲王接了他的班子,礼亲王是大清的铁帽子王,是第一代礼亲王代善的后人,到光绪年间,血缘越来越远已经不受皇帝信任了,宗族中没啥影响力。因此把礼亲王排在前边只是一个面子工程,重点是后面那句话,“与醇亲王商办”。这次权力的更替叫做“甲申易枢”。

醇亲王虽然是帝国新晋的红人,慈禧扶持他,但是因为皇帝生父的身份,慈禧也是时刻点醒他,叫他不要忘了身份。醇亲王深知“这个嫂子不简单”,因此唯命是从,成了慈禧独揽大权的白手套。慈禧从此树立了在帝国的权威,乾纲独断,说一不二。

久居高位,不怒自威

慈禧为了掌握大权,她想了一个损招,怎么损呢,任用一大批志大才疏的人,这造成新的军机大臣与上一届差距很大,新的大臣只知道阿谀奉承,不断重复慈禧的决定,都是一批只知道做事的奴才,这才是慈禧想要的。结果上行下效。

一个愚笨的领导,怎么保证自己的权威呢任用才能比不上自己的人,下一级的干部呢,也这样做,机构不免都烂掉了,大清就这样腐朽的。

幸亏慈禧为人不蠢,清朝在她手里延续了几年,但是她忘记了,新君需要能臣辅佐才能保证国家不乱,朝廷留下的都是庸臣,自然镇不住。

果然慈禧死后,被强行融合在一起的帝国分崩离析。袁世凯的北洋军阀也是这样。

袁世凯在都和和气气,袁世凯一死军阀头子谁都不服谁,各自占山为王,划分势力范围,对北京政府阳奉阴违。


良人说史


在晚清慈禧太后专政的这段时期中,慈禧太后的威慑力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慈禧太后掌握朝政后,几十年苦心经营的结果,当时不管是满清王公,还是朝中重臣,慈禧几乎都能管束得住,甚至是西方列强,多少都还得给点面子,也可见慈禧太后在晚清时期的威慑力。

慈禧太后

为何慈禧太后死后会天下大乱?

慈禧太后死后,天下大乱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清朝皇室权威逐渐下降,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而这个问题是在慈禧太后死前就已经出现的,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西逃,当时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等人,在接到朝廷对十一国宣战的诏书后,一律概不奉诏,另外搞了个东南互保。

从这次事件开始后,清政府在地方的权威就在不断的下降,而袁世凯等人则在不断培养壮大自己的势力,1908年慈禧太后死后,清朝主要还是靠皇室年轻一代来接手,这个时候的清朝已经是一个烂摊子了,载沣能力平庸,虽然也想力挽狂澜,但是没这个能力,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相继去世,清朝最后的几根顶梁柱塌了。

摄政王载沣

袁世凯的苦心经营开始初见成效,南方革命党隔三差五搞起义,一时之间清政府中枢出现了权力真空,这个时候,如果载沣直接推行议会制,可能还能给清政府延几年寿,但是他搞出个过渡期,且不说清朝等不等得起,南方革命党早就难耐不住要革清王朝的命了,这也让更多人看到了清政府改革根本就没有诚意,进步一激化了社会矛盾。

所以慈禧太后死后清政府皇权权威不断下降,有能力维持国家稳定的大臣相继去世,载沣这群皇室年轻人又不具备革新政体的能力,袁世凯虽然隐退,但是仍然和北洋联系紧密,加上革命党加紧了革命活动,导致了慈禧太后死后,清朝社会动荡不断。

晚清孙中山先生领导革命党起义

慈禧太后在晚清有多大的威慑力?

慈禧太后政治手腕非常强硬,咸丰帝死后,她很快就发动了辛酉政变,搞掉了顾命八大臣,两度垂帘听政,特别是在慈安太后死后,慈禧太后成为了清朝的实际统治者,光绪皇帝继位后,他完全没有实权,本来光绪皇帝想要搞维新变法,袁世凯如果支持光绪皇帝,最后政变成功,那么毫无疑问袁世凯必将得到光绪皇帝重用。

但是为什么袁世凯权衡再三后,最后还是决定投靠慈禧太后,最主要还是因为慈禧太后地位比光绪稳多了,光绪皇帝能不能把王公们搞定都得打一个问号,但是在慈禧太后面前荣禄,奕譞这些王爷都得谨言慎行,而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这些晚清重臣,他们的升职过程除了有自己能力外,还有慈禧太后的影子。

袁世凯

袁世凯苦心训练出的新军,在慈禧太后统治晚期,兵权也是一句话就夺走了,如果慈禧太后不死,袁世凯虽然暗中和北洋六镇均有联系,但是也不敢有过多的小动作,而在慈禧太后统治时期,虽然革命党也在谋划起义,但是清政府由上至下的镇压是非常奏效的,但是慈禧太后一死,地方势力迅速崛起,各自为政给革命党活动创造了条件。

结语

慈禧太后统治时期的清朝,虽然已经是千疮百孔,但是清政府的权力相对是比较集中的,对朝中重臣,主要的军事力量掌控能力也比较强,国家内部虽然危机四伏,但是基本维持着稳定,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慈禧太后在晚清的威慑力。慈禧太后死后,清政府没有出现一个强有力的统治者接管政权,内忧外患之下,原有秩序逐渐崩坍,也就导致了慈禧太后死后天下大乱。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被推翻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玄坤文史


首先清末,中国已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清统治已是摇摇欲坠,此时慈禧掌握实权。光绪帝虽然想要变法,但无奈没有实权,只得郁郁无为。光绪帝和明朝末期的崇祯帝一样,有心治国,无力回天。如果把权力交予光绪,那么袁世凯极有可能会叛乱,像袁世凯这样的权臣怎可会听从于一个乳臭未干的小毛孩发号施令。慈禧太后虽然守旧,因为当时慈禧太后掌握着实权,所以袁世凯还是极为害怕慈禧太后的。


慈禧,后人对她的评价大多为心狠手辣,独裁等等,但在当时慈禧太后的地位还是不可磨灭的,若不是慈禧太后,清朝的统治可能会比起历史缩短十年甚至二十年。那么她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女人呢?她的威慑力到底从何而来呢?

慈禧17岁那年便入深宫,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 1875年同治帝崩逝,择其侄子爱新觉罗·载湉继咸丰大统,年号光绪,慈禧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慈禧开始独掌大权; 1898年,戊戌变法中帝党密谋围园杀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光绪帝,斩戊戌六君子,再度训政。


经历了如此多的事件,慈禧早已褪却了有人当政时的蹑手蹑脚,开启了自己独裁的一生。

慈禧太后活着的时候,政府官员还是不敢觊觎权力的,还是能安分守己的。但慈禧太后一死,这个约束力就没有了。 总的来说,慈禧太后是一个强权性的人物。但是强权性的人物背后,也必然存在另一个情况,就是后辈子女的才能被压制,即使有才,也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后继接班人一旦乏力,强权性的臣子必然一跃而起,纷纷为自己谋权夺利。

难道真是因为慈禧的存在才得以保住大清命脉这么多年。 只不过,慈禧有政治手腕,能让朝臣互相保持平衡,并以西方列强周旋才能一直为大清续命,慈禧死后,清朝再有没有人有慈禧的能力,故清朝很快走向了灭亡。


大汉英魂


不是慈禧的威慑力,而是慈禧地位决定的。同治皇帝生母。光绪皇帝的亲“爸爸”。在封建时代无疑就是最大的依仗和威力,再就是慈禧也许真的就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在27岁的年纪,在一文不名的情况下,一举拿下位高权重的顾命八大臣。老太后治国也许只能不行。但论权谋手段真没有人是慈禧的对手。

恭亲王在临终之际和李鸿章哀叹,大清大概要亡于此了,为何会如此呢?李鸿章坦然道:那是你们爱新觉罗家族没人。李鸿章说的没错,如果爱新觉罗是长君登基,就没有慈禧的事情了,就连慈禧都和醇亲王奕譞说:你们爱新觉罗家族但凡有个男人,也不至于让我个寡妇出头露面。就是说两代幼主登基让慈禧成为清朝的真正的主宰者。慈禧能力确实不行,短视,贪婪,但是她懂权谋,有心计,成功将那套所谓的拉一套人打一套人玩的很顺溜。谋人不谋事,慈禧的心思都都玩人而非治国。

慈禧的政治能力和魄力。但她的她政治才能并不是为了国家的利益服务,而是为了延续包括她自己在内的满清贵族们的利益服务。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慈禧可以在各种既得利益政治势力之间长袖善舞,也得到了各个既得利益者的一致拥护,拥护慈禧才是才是拥护自己,只有保住慈禧才能保住自己,慈禧是满清贵族的总代表,她死了。核心主干不存在了也就完了。还有就是慈禧的政治利益分配很恰当,给满清贵胄以钱,给汉族士绅和高官权力,慈禧用人一是看忠心,而是看能力。慈禧重用汉官,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慈禧得到这些人拥护也是主要原因。而慈禧一死。汉族地方的督抚彻底架空中枢。慈禧晚年也是勉强维持,各个势力也在盼持慈禧快死。待慈禧一死,满清就立即崩溃。


受历史的局限,慈禧不可能成为维多利亚女王和叶卡捷琳娜二世。慈禧奢侈,糜烂,治国无方,国家被她深渊。慈禧完全是出于私利而在控制着这个国家。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