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中国科幻界为什么感觉没有阿西莫夫,阿瑟克拉克这样的巨人?

周志群


因为需要时间去积累和沉淀。
当下我们有许多优秀的科幻作家,如独一档的大刘(刘慈欣),还有紧随其后的三巨头王晋康、何夕、韩松,英年早逝的柳文扬,以及一些新秀和上世纪老一辈的作家。

首先,让我们把大刘挑出来,这家伙(仅表亲近,无任何冒犯之意)从1989年开始就上班摸鱼写出了《超新星纪元》、《中国2185》,10年后开始拿国内科幻奖项拿到手软,直到2015年靠着一本《三体》摘下科幻界的皇冠雨果奖。

接下来再让我们看看科幻巨擘阿莫西夫,一生著作近500本,是西方科幻历史和科幻小说的双料三巨头之一。其作品《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被誉为“科幻圣经”。至于奖项,雨果奖和新云终生成就大师奖就奠定了其科幻第一人的地位,更别提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杂志和奖项了。

这样的一位巨擘,单从成就来看,大刘暂时还无法比肩,同时全世界范围内也很难找得出这么一位大家。
好了,现在答案出来了,那问题的根源呢?
要探究问题的根源,就需要把它放在历史的角度上去考虑。
科幻创作是需要对应土壤的。西方的科幻创作最早起源于工业革命时期,自二战后阿莫西夫和克拉克等作家开始创作科幻。因为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民众对不远的未来心生期待,故而对科幻小说倍感亲切(就像我们对历史小说一样)。这时候你看看我们在干嘛?我们在自力更生、砸锅卖铁工业化,都在关注当下,哪有什么闲心想着未来。要知道,科幻是一种发散性的创作,肚子填不饱,就没有力气想。后来改革开放后生产力逐渐发展,但科幻这种务虚的创作依然不受待见。君不见大刘创作的时候都得偷摸着写,就怕领导看见了影响风评。所以我们现代科幻真正的起步仅仅是三四十年,而西方已然百年,自然更胜一筹。
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是有后发优势的。
阿西莫夫有“机器人三定律”,大刘便有自己的“黑暗森林法则”。科幻小说是在不断发展着的,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不断推陈出新。祖国正在慢慢觉醒,文艺正在渐渐复兴,随着科幻小说的土壤日渐肥沃,或许有一天中国也会出一位科幻巨擘,可能是大刘,也可能是小刘,或者你我。

最后,总结一下,中国科幻界现在没有阿莫西夫、阿瑟克拉克那样的科幻巨人,仅仅是因为我们时间积累和沉淀的不够。只要给我们时间,我们总会迎头赶上,创作出自己圈子的科幻巨作.(其实三体已经算是大作了。)汉家千年流光记,传承到我们这儿更应自勉。其余煽情的话也不多说了,和大家一起努力,为神州牧守地球共进一酌。


种花家的猫ToT


我觉得刘慈欣的科幻也不差


寻城鹿鸣


中国科幻界如果在摩天大楼上起步,那就好了!


雷伯心语


巨灵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