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为什么总感觉西方凭空想象我们?看看萨义德“东方主义"就明白了


萨义德,作了后殖民主义的奠基者,是一位美藉巴勒斯坦人,成年后接受的主要是西方教育,他对当代文化研究起到了深远影响,

最为著名的便是"东方主义"理论以及与文化与帝国主义的相关论述。中国一直饱受西方的误解与歧视,在萨义德身上,我们可以寻到那么几分真相。

为什么总感觉西方凭空想象我们?看看萨义德“东方主义


话语建构的东方——萨义德“东方主义”理论

萨义德所谓的"东方"指的主要是中东地区的国家。

东方学本是西方专门研究东方、阐述东方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萨义德重新梳理了东方学的发展历史,发现了东方学者研究中的"误区",这些误区深入到西方的文化内涵之中,成为一种潜意识中的认定。

他指出所谓东方与西方之间的界线完全是东方学者想象出来的,"东方几乎是被欧洲人凭空创造出来的地方,自古以来就代表着罗曼司、异国情调、美丽的风景、难忘的回忆、非凡的经历。"在《东方主义再思考》一文中,他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强调:"东方和西方是人为制造出来的事实……如果一来没有东方学家,二来没有东方人,也就不会有东方主义。"

东方本来是一个拥有着众多的民族国家代表着多样的差异化的民族文化的地区,却完全被想象为一个固定不变的他者形象,是相对于先进的文明的优越的西方而言的相反的固定模式里面。

在这个模式中,东方是落后的、粗野的、不变的、劣等的的形象,完全成为殖民体系话语的一种建构,一个只存在于西方印象中的幻影。


为什么总感觉西方凭空想象我们?看看萨义德“东方主义


"东方"被"西方"创造并且被强行带入了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西方语境之中,全凭西方话语进行任意的曲解式的定义,这种行为毫无疑问带着强烈的政治性和殖民主义色彩。

"东方"被"东方化",东方的男性是软弱的女性化的,然而又对白人女性构成威胁;东方女性则是奴性的,自愿受到统治,甘受压迫而不反抗然而又与众不同,风姿奇异的形象。

萨义德认为这种"东方化"不过是为了满足西方人对东方异族风情的好奇与想象罢了,东方就像是处于舞台上的戏角,被西方肆意观赏、评价。而东方这个被想象出来的天生比西方低等的地方,是一个等待着西方宣扬先进文化的有待统治的国度。

萨义德认为东方学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对东方进行西方式的描述、定义,由此进行殖民和统治,这不过是一种权威裁决,是西方用以掌控东方的一种带有霸权性质的殖民方式。

为什么总感觉西方凭空想象我们?看看萨义德“东方主义

萨义德对西方经典文本的解读

在对西方经典文本的解读中,萨义德指出了欧洲对东方的文化理解的肤浅和不准确。

《黑暗的心》是一部反映殖民者在刚果河流域经历的小说,小说通过叙述者马洛(欧洲人)进行叙述的正是一种"东方化"视角。以此为基础将非洲描写成与欧洲相对的另一个世界,也就是文明的对立面。在小说中,泰晤士河宛若人间仙境,而刚果河则衰败不堪,充满着野蛮愚昧落后的气息。在主人公的视角中,刚果河流域的人民多次被描写成"怪兽"或者是描写成野兽一样的动物形象。萨义德认为"在英帝国看来,非洲就是《黑暗的心》中所表现出来的形象。"

在这样的文本中,读者看到的不是真实的东方,而只是欧洲人依据自身见闻进行叙述的东方,真正的东方已经在东方化叙述之下被遮蔽了。

萨义德认为康拉德(《黑暗之心的作者》)通过马洛所表现出来的正是一种帝国主义世界观,充斥着欧洲在非洲所表现出来的帝国霸权和欲望。

在他的《东方学》中,他对大量的西方文本进行了批评,例如上至古希腊时代埃斯库罗斯的《波斯人》,文中有这样一段关于东方的唱段:

"亚洲大地/在绝望中同声悲泣/薛西斯勇猛向前,嗬嗬/薛西斯一败涂地,哎哎/薛西斯的梦想/在海战中全部破产"

薛西斯是波斯国王,曾经同欧洲作战惨败。萨义德认为文本中描写的波斯人形象其实都是通过想象被表述出来的,基于欧洲的胜利,亚洲是处于失败、哭泣、绝望之中的,亚洲依托于欧洲而存在。他认为关键在于文本的作者是一个欧洲人,如何书写文本掌控在欧洲手中,在西方视野下,亚洲没有发言的权利。

为什么总感觉西方凭空想象我们?看看萨义德“东方主义


又如分析雨果的《拿破仑颂》时,他同样将这一文本置于后殖民批判的视野下,发现了其中的"东方化"内涵,在文本中,欧洲的拿破仑被表述为神圣的英雄,东方的先知穆罕默德则只是一个黯淡的被征服者。

就是这样,通过大量的文本分析,萨义德充分阐释了东方主义是如何对东方进行"东方化"的,被虚构的"东方"不仅存在于东方学者的论述这中,同样被书写进了西方的文本之中,这恰恰反应了东西方二元对立观念的历史性,东方主义对东方的误读早已深入了西方文化的深层。

萨义德对东方主义的认识是深刻的,他指出在西方进行"东方化"的过程中,东方自己也被迫"东方化"。

由于交流过程中东方处于被动的位置,东方便不由自主地产生了文化自卑心理:

"进而他们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产生疏离、隔膜,对自己的文化身份产生怀疑,甚至在心理上、实际中逃避和淡化自己的文化身份"在西方的文化优势与话语霸权之下,东方无力反抗,只能接受、认同西方的知识话语、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被殖民的东方将强加于其身的外来文化转变为其内在的文化自觉"。

通过这种文化霸权,西方重写了殖民地文化,得到了一种有利于自己进行统治的意识形态,成功"拥有了"东方。

纵观《东方学》中分析的大量文本,不难看出萨义德一直都在强调白人视角、白人书写的原因,可见他认为东方主义实质上是一种西方中心主义文化观,而形成这一文化霸权的原因一方面在于西方掌握有先进的知识,另一方面则在于欧洲人的白种人种族身份。

这样的种族身份优越性,实际上是文化与霸权主义的共谋,推动着西方文化霸权的实现。传统意义上直接的殖民统治固然结束,"然而帝国主义转而通过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和社会活动等各种具体形式来保存自己。"

"萨义德的研究向我们揭示了东西方文化交往中霸权因素的客观存在,以及西方文化霸权的实现过程"

为什么总感觉西方凭空想象我们?看看萨义德“东方主义

西方建筑

萨义德提出的解决之道

基于此,他提出了相应的反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方法。

他批判了东方学将东方片面地进行本质主义的话语虚构,认为应该关注东方丰富的具有差异性的文化,主张"东方人"用自己的声音表达东方"自我",东方学应该退到后方,充分尊重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摒弃越位的直接表述。

由此提出了三种文化抵抗模式:"混杂文化"模式、"对位阅读"模式和"反叙述"模式,主张一种混杂的文化交流,以充分展示各民族文化的平等,挖掘曾经被西方文本遮蔽的关于东方自我的本质,同时对殖民地历史进行反叙述,由东方人重写自己的历史,回溯民族的历史、文化、意识。

显然,萨义德对当今话语霸权的分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对东方学的批判成为后殖民理论研究的重要部分,将东方学与殖民主义强权政治联系起来,对原来被普遍认同的西方中心主义提出了质疑和反对。

为什么总感觉西方凭空想象我们?看看萨义德“东方主义

中国之象征


萨义德的贡献、意义与不足

在理论意义上,他开启了后殖民主义理论研究的思潮,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以及研究方式;在现实意义上,"他提供了一个分析东西方交往关系的文化霸权视角,这一视角为我们审视中国与西方的交往关系也具有借鉴意义。"

许多学者都对他作出了肯定的评价,认为他为边缘发声,对中心权威提出了挑战。

但是,也应该看到萨义德理论中隐藏着的矛盾和不足。

为什么总感觉西方凭空想象我们?看看萨义德“东方主义

中国建筑


他反对本质主义,在解构中西二元对立关系的时候,批判东方主义将东方想象为一个简单的整体,然而他自己也把西方简单地当作了一个整体,而忽视了西方内部的差异性。

西方并非全都是以中心视角看待东方、实行文化霸权的,准确来说只是其中的资产阶级,而西方内部之中同样有着无产阶级等边缘群体发出了不同的声音,甚至因此把马克思也误认为是一个有着东方主义的思想家。

其次,萨义德的批判主要建立在大量的文本批评上面,对文化视角的关注过于集中,而忽略了殖民主义的根源其实来源于西方强大的经济地位,同时因为理论有余实践不足,他提出的解决途径也是片面的不彻底的,且不说提倡本身也有优劣的各民族文化混杂以试图取得同等地位的不切实际性,单单从文化方面对文化霸权进行反抗是不充分的,因为文化霸权是一个复杂的现实问题,其实质上牵扯了政治、经济等其他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