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袁紹前期那麼厲害,後期怎麼不行了呢?

有膽英雄


袁紹的成功速度很快,手下軍隊一直很多,從奪取冀州,到坐擁幽、青、並、冀四州,一統河北,算是勢力最大的諸侯,連當時曹操都懼怕袁紹,總結成功到失敗有以下幾點。

1.家世:袁紹,字本初,四世三公,祖上三代都是三公,三公是高位的官職,相當於漢的大司馬、丞相,四代都是三公可以看出袁家是名聲在外的,有這樣的家世做基礎,天下大亂,群雄並起,袁紹像是亂世之中的明燈,天下英雄肯定慕名前來。

2.善用謀臣:袁紹能奪天下四州,肯定不是頭腦簡單的人,相反他有謀略且善用人才,只不過後期總是謀而不決,錯失良機。袁紹手下有幾大謀臣,其中沮授是比較早的,袁紹得冀州是就歸入帳下,建議平定黃巾,澆滅黑山賊,吞併公孫瓚,還建議迎奉天子,從而挾天子令諸侯,但沒被採納。還有逢紀,袁紹還是渤海太守時就建議取冀州,最後戰勝韓馥。還有幾個電視劇中知名的田豐、許攸、郭圖等。都是有謀略的人。

3.兵敗原因:我覺得兵敗主要原因是對手的強弱變化和袁紹的優柔寡斷,前期天下剛亂,袁紹的對手不強,所以成功比較順利,但後期經過時間的刪選,能存活下來的諸侯都有過人之處。再一個袁紹後期優柔寡斷,愛兒子勝過一切,可能是征戰久了,且已經有很大基業了,沒心思了,而亂世之中可不容許安逸。所以袁紹後期雖然勢力龐大,但身邊的謀臣能人將其當作庸主,以致一敗塗地,《三國演義》中煮酒論英雄時曹操的評價很能體現後期的袁紹。“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避而不談歷史


在東漢末年的時候,有一個全民偶像那就是袁紹。不誇張的說,如果沒有董卓這個人的話,那麼三國時代根本不會出現,出現的就是袁紹執掌國家政權的這麼一個情況。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袁紹究竟有多厲害。

袁紹拿我們現在的話來說,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官N代。史書記載他出身官宦世家“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在三公九卿制那個時代,三公位極人臣,連著四輩子都出三公,家世可謂相當厲害了。

當然,這裡要說點閒話,東漢時期科舉尚未誕生,官員選拔實行的是察舉制,候選人主要來自官方的推薦,這就給了豪門大族搞貓膩的機會,袁本初家四世三公,與察舉制不無關係。

但凡官N代或者富N代大多都生性張揚,例如袁紹的兄弟袁術,無才無德,就會跋扈一方,當地百姓憎恨不已。而袁紹卻不同,他這個人禮賢下士,而且敢於和當時掌握權力的宦官們對著幹。在老三國裡還有袁本初拿著劍在朝廷上與董卓對峙的畫面,可以說這是袁本初最燃的畫面了,此時的袁本初完全不是曹操所說的那樣“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相反他是一個熱血青年,會在國家處於危難之際時挺身而出。有趣的是,董卓雖然被冒犯,卻不敢拿袁紹怎麼樣,可見袁家的底蘊有多麼深厚,事後袁紹逃亡冀州,董卓為了收買人心,不僅沒有追究袁紹的責任,還給了他一個渤海太守的位子。

但袁紹可不領董卓的人情,利用個人和家族影響力,拉起一支隊伍,會和天下英雄豪傑,討伐董卓。

袁紹之所以被推舉為盟主,一來是他的家族影響力,封建社會,等級森嚴,長幼尊卑不可動搖,二來袁紹在誅滅宦官以及抗衡董卓方面做的十分出色,大家都佩服他。至於其他人,即便有心競爭盟主大位,也自知比不上袁紹。

袁紹後來所以逐漸衰落,有幾個主要原因

(1)錯過了漢獻帝

曹操能夠成功統一北方,與“挾天子以令諸侯”有很大關係,而袁紹,其實比曹操機會更早。討伐董卓失敗後,袁紹利用謀略,取代韓馥,坐擁冀州,冀州作為天下九州,不僅地域遼闊,而且人口眾多,是帝王之業,但由於公孫瓚的緣故,袁紹一直不得安寧,興平二年(195年)十月,漢獻帝在楊奉等人的護衛下逃到曹陽,謀士沮授勸諫袁紹:“將軍生於宰輔世家,以忠義匡濟天下。目今皇上流離失所,宗廟受到毀壞。而州郡牧守以興義兵為名,行兼併之實,沒有一人起來保衛天子,撫寧百姓。現將軍已經粗定州城,應該早迎大駕。在鄴城建都,挾天子以令諸侯,蓄兵馬以討不臣。那時,還有誰能抵禦!

沮授的想法很有預見性,其時袁紹要人望有人望,要地盤有地盤,如果再能得到漢獻帝,可謂一呼百應,但此時的袁紹不在甘於做漢室的家臣,擔心漢獻帝來了以後礙手礙腳,再加上公孫瓚不停的騷然,讓他把精力都放在軍事上,給了曹操機會。

(2)家庭不和

袁紹有三個兒子,長子袁譚、次子袁熙、三子袁尚,袁紹寵愛後妻劉氏,所以偏愛劉氏所生的幼子袁尚,對於亂世諸侯而言,繼承人是個大問題,不僅涉及千秋基業,還容易引發內部混亂,一般而言,嫡長子繼承製是最為穩妥的方式,但袁紹過於執著父子感情,對謀士們的建議不以為然,讓三個兒子各據一州,官渡之戰後,三個兒子離心離德,被曹操各個擊破,如果三兄弟能勠力同心,縱然官渡失敗,曹操要想徹底擊潰袁紹集團,也不是那麼容易。

除了兒子不和,兄弟不睦也是一個重要原因,眾所周知,袁術是袁紹的弟弟,董卓入主後,把留在洛陽的袁氏家族連根拔起,作為亡命天涯的兄弟,袁紹袁術應該齊心合力才是,但兄弟卻上演了一出兄弟鬩牆大戲,不等別人來,自己先打起來了,袁術更是在搶的傳國玉璽後,貿然稱帝,成了諸侯的靶子,如果袁氏兄弟合二為一,擊敗曹操只是時間問題。

(3)去世太早

袁紹病逝於公元202年,由於其出身年月不詳,所以年紀無法推斷,而曹操去世於公元220年,這個巨大的時間差給了曹操發揮才能的機會,也讓袁紹壯志未酬,如果不是早早去世,曹操想徹底擊敗袁紹,也不會那麼容易。



日慕鄉關


袁紹一直都很歷害,只不過後期他遇到了比他更歷害的曹操,他而是敗給曹操而已。要想了解袁紹後期為什麼會失敗,就得明白袁紹前期是怎麼崛起的。

很多人過於關注袁紹的出身,而忽視了袁紹的才能,袁紹在前期能夠迅速崛起,是出身+名聲+才能的三重作用。



袁紹年輕時就是個有志向的人,當同年齡的紈絝子弟還在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時,袁紹就在四處結交英雄豪傑,私養賓客,禮遇士人,而且不應朝廷的徵僻出來做官,因此還被大宦官趙忠關注,趙忠對身邊的人說:

袁本初安然而做抬高自己名聲身價的事,喜歡養不怕死的人,不知道這小子究竟想幹什麼!

也許趙忠的話透露出袁紹早年的志向,在東漢桓靈二帝時期,黨錮之禍盛行,袁紹的行為往大了說是陰謀不軌,往小了說是私自結黨,袁紹的叔父太傅袁隗聽說後,也來勸袁紹不要這樣,但袁紹連叔父的話都不聽,依然如此。



也許是覺得時機成熟,袁紹開始出來做官,接受了當時大將軍何進的徵僻,擔任侍御史、虎賁中郎將,後來又擔任西園八校尉中的中軍校尉,在西園八校尉中名列第二,僅次於上軍校尉蹇碩。

像袁紹這種出身四世三公的人,本身又有才能,做官基本是沒有任何問題的,袁紹選擇了應徵大將軍何進, 成為何進的故吏。



袁紹出身士族,身邊也是一大批出身士族的賓客、死士跟隨,當時的士族勢力正在逐漸崛起,但是與此不相稱的是士族的政治地位卻不高,一是因為宦官和外戚輪流掌權,二是因為黨錮之禍,嚴重阻止了士族在政治上的利益。

袁紹作為士族的傑出代表,在跟隨大將軍何進後,就力勸何進殺盡宦官,並建議何進徵調外軍進京逼宮,最後袁紹也如願以償的殺了所有宦官,這極大的提高了袁紹在士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名望。



結果袁紹沒有想到的是董卓進京後開始亂政,廢立皇帝,肆意妄為,專擅朝政,攪得東漢朝廷烏煙障氣,而袁紹公開與董卓決裂,又為袁紹增加了其在士人及天下人中的名望,儼然成為士族領袖及反抗暴政的傑出代表。

從某種意義上說,東漢朝廷的亂局有袁紹一大半的功勞,如果不是他建議何進殺盡宦官,何進也不會死,如果不是他袁紹建議招董卓進京,董卓也不會亂政。而董卓在與袁紹決裂後,為了拉攏袁紹,封了個渤海太守的職務給袁紹。



為什麼袁紹是十幾路諸侯的盟主?

因為在這些人當中,袁紹的出身最好、名聲最高、才能最多,不選袁紹作盟主,又能有誰呢?

在討董結束後,袁紹回到渤海發展,相時渤海國是冀州下轄的一個郡國,當時冀州的州牧是韓馥,由於袁紹巨大的名望及喜歡結交士人豪傑的習慣,有大批的士人開始跟隨袁紹起事。



冀州牧韓馥名義是袁紹的上司,但是名望、出身、才能都不如袁紹,結果就被袁紹連哄騙帶威脅,韓馥就讓出了冀州牧這個位子,袁紹就開始控制了冀州,逼走了韓馥。

在這之後,袁紹又經過幾年時間,打敗了殘暴的公孫瓚,統一了整個河北四州,一躍成為天下最大的諸侯,而這一切袁紹只用了8年時間。



再接著就是袁紹與曹操的對決,其實曹操在早期一直是依附於袁紹的,兩人是政治聯盟,或者說曹操算是尊袁紹為主公的一股獨立力量,兩人在早期的合作中,各自擊敗了自已的對手,袁紹拿掉了韓馥,幹掉了公孫瓚,曹操熬死了陶謙,殺死了呂布,逼死了袁術,趕走了劉備。

官渡之戰中,曹操打得很辛苦,幾乎就要失敗了,儘管袁紹折損了幾員大將,但是袁紹兵多將廣,打得曹操喘不過氣來,要不是偶然的因素許攸的叛逃,曹操還夠嗆,袁紹之所以在官渡失敗,並不是袁紹很差勁,而是曹操比袁紹能力更強,其實更關健的原因,是袁紹的內部出了問題。



袁紹的內部出了什麼問題?套用荀彧評價袁紹的一句話來說,就是:

紹,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

意思就是:袁紹是百姓中的英雄,能夠聚集人才而不能用好人才。

這就是袁紹最大的問題,能夠聚集人才卻不能用好人才,在早期袁紹的創業過程中,他利用自已的名望、出身、才能不斷的聚集人才,為自已的事業發展提供諸多便利,僅用了8年就統一了整個河北四州。



但是袁紹發展壯大之後,人才就越來越多,人一多,問題就來了,人才是需要整合的,如果你不能整合好,利用好這些人才,人性的弱點就會顯露出來,就會疲此爭鬥,各立山頭,其實袁紹的內部就是這樣,手下派系眾多,各立山頭,私鬥不停,導致袁紹的內部一直很混亂,而袁紹無力控制。

就像官渡期間,許攸的叛逃也和袁紹內部的鬥爭有關,而最終導致袁紹的潰敗,這也是袁紹在官渡失敗的原因。



袁紹在後期對於手下人才的控制及用人越來越力不從心,這也是袁紹後期失敗的主要原因。再加上袁紹能力不如曹操,所以就敗給曹操。其實袁紹在與曹操對決前一直是在打勝仗和發展壯大。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前期——出身不凡,能力出眾。

袁紹前期有極高的影響力,他不僅長相好,且少有令名。再加上他的出身,為“汝南袁氏”,這個家族世世代代在朝廷裡做大官。

《三國志》記載:漢代袁安在漢章帝劉炟時為司徒,兒子袁敞為司空,孫子袁湯為太尉,曾孫袁逢為司空,袁隗為太傅,四世居三公位,人稱“四世三公”。

袁逢便是袁紹的父親,袁隗是袁紹的叔叔。別說在“官本位”的古代,就是如此開放的今天,如果你的曾祖父,祖父,父親,叔叔都是省部級的國家幹部,你自己又挺有能力,那麼你在同輩之中的威望一定會很高。袁紹便是這樣的出身,當然,出身更優於他的,還有弟弟袁術(袁紹是庶出,袁術是嫡出。)只是袁術有點狂傲自大,跟諸位諸侯關係處理的不好,不如袁紹更會為人,所以十八路諸侯的盟主之位,大家毫無疑義的便推舉了袁紹。

中期——秦失其鹿,先得者王。

董卓死後,時任渤海太守的袁紹,趁公孫瓚攻打冀州韓馥之時,派遣外甥高幹、荀彧之兄荀諶去說服韓馥讓出冀州,韓馥庸才,讓出了冀州,得到冀州後,袁紹北面強敵是幽州的公孫瓚,南面的便是弟弟袁術,青州的黃巾賊和燕地的黑山軍皆是烏合之眾,不久便被袁紹給收拾了。

面對最大威脅的公孫瓚,袁紹連年進攻,但是,後來公孫瓚在大戰略上出現了失誤,就是:坐鎮中軍的公孫瓚不願意派援軍給前方,並且放話出去,讓前方兵士盡力防守,別指望後方援軍。在這種情況下,前方士兵軍心大動,在支持不下去的時候大都投降袁紹了,最後公孫瓚自焚,袁紹控制了冀州、青州、幽州、幷州四個州,實力如日中天。

後期——官渡之戰是由強變弱轉折點。

控制北方四州之後,袁紹發現曹操也追究強大起來,此時袁術已死,於是曹操便成為了袁紹南方最大的敵人。


官渡之戰,袁紹聯合荊州劉表,西涼馬騰,河內張楊,宛城張繡共擊許昌的曹操。曹操可謂是勢單力薄,形勢危急。所以,袁紹根本沒用田豐的騷擾之策,他本想以“十面埋伏”之計,圍殲曹操。但是令其未想到的是,戰爭打響之後,劉表遲遲不肯發兵,馬騰也一直沒有動靜,張楊被部下殺害,張繡反而投降了曹操。同時,自己決策失誤,烏巢糧草被燒,軍心大動,兵敗官渡,從此走上了滅亡之路。


讀史思辨


袁紹一直都很厲害,後期也很厲害。他的主要問題是臉皮太薄,在最不該死的時候把自己氣死了。如果他跟曹操一樣,臉皮厚如卡車,他也不是沒有成功可能性。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勝敗乃兵家常事,漢末三國是豪傑並立的時代,當時根本就沒有常勝將軍。

就拿曹操來說,兗州反叛,宛城之敗,赤壁之戰,漢中、襄樊之戰,曹操一生當中的慘敗也是數不勝數,曹操面臨的窘境,也是慘到無以復加。

再比如劉備,他的慘敗戰績也是數不清,老婆女兒被俘虜的記載有三四次,每次都被別人打得屁滾尿流。但是劉備有毅力,每次慘敗之後都挺過來了,最終多年的努力修成正果,三分天下,登基稱帝。假如劉備也跟袁紹一樣臉皮薄,早早的把自己氣死,那後世也就沒有蜀漢政權了吧?

所以,我個人很不贊同《三國志》對袁紹的評價,把他後期的失敗和他前期的一些政策失誤聯繫起來。

比如史書上說,袁紹不迎漢獻帝,被曹操搶走了,讓曹操掌握了主動權;袁紹對次錯失打曹操的時機,等曹操羽翼豐滿後才動手開戰;官渡之戰期間,袁紹不聽田豐、沮授等謀士的良策,導致連連失策;袁紹還聽信還讒言,逼走手下張郃、高覽、許攸等人,導致自己內部離心離德,最終慘敗。

還有諸如許多的等等例子,這裡就不一一拿出來列舉了。


這些案例乍眼一看,好像都是袁紹作死失敗的原因。但其實只要稍微想想,難道曹操做的就比袁紹好麼?

官渡之戰前,曹操殺董貴人,而且他還是在拒絕了漢獻帝的哀求後,狠下心殺的。

這種不把皇帝放在眼裡的行為,難道心存漢室的人看不出?曹操在這些人眼裡,他哪裡還有什麼人心?

董承女為貴人,操誅承而求貴人殺之。帝以貴人有妊,累為請,不能得。——《後漢書皇后紀下》

所以,說曹操有漢獻帝加持,是袁紹後期失敗原因的觀點,根本就不成立。曹操當時的名聲說不定比袁紹還臭。



再說官渡之戰,不可否認,這一戰袁紹敗的確實很慘。河北十萬步兵和一萬騎兵幾乎全軍覆滅,僅八百騎隨袁紹逃回了河北。但是袁紹回到河北後,先是迅速平定叛亂,緊接著又糾集了七八萬人跟曹操又打了一場。而曹操則不敢跟他硬鋼。

這些說明了什麼?說明袁紹雖然在官渡敗的很慘,但是河北的實力仍然還在,他的統治根基沒有動搖。

這就跟曹操在赤壁之敗後的情況一樣,周瑜劉備贏了官渡,但並不敢北上豫州,去掏曹操的老巢。而當時的曹操,沒有像袁紹那樣頹。他先是平定內部異己勢力,緊接著調集兵馬找孫權報仇。後來通過西征馬超、韓遂給自己找回了面子。

所以說,單論比慘,曹操根本不輸袁紹。袁紹的官渡之敗,也不是什麼天崩地裂,不可挽回的失敗。曹操能逆襲,劉備能逆襲,袁紹只要心態好,他也一樣可以像曹劉那樣逆襲。但問題就在於,而袁紹心態有問題,官渡一戰把他的老臉給丟光後。他居然就莫名其妙的把自己嘔死了。

冀州城邑多叛,紹復擊定之。自軍敗後發病,七年,憂死。——《三國志·袁紹傳》



袁紹死後,他的三個兒子內訌,搞得河北四分五裂,這才給了曹操吞併河北的機會。但即便是面對四分五裂,兄弟相殘的河北,曹操也是用了五年時間才搞定袁氏兄弟,中間反反覆覆好幾次。甚至有幾次,曹操都想退兵不打了。

這就說明,袁紹即便是死了,他創立的基業仍然是很強盛的。我們現在討論袁紹家族為什麼會垮臺,內訌是一方面原因,袁紹不納忠臣良言也是一方面原因。但這些原因都不是主要原因。要說主要原因,就是袁紹死的太早了,導致他沒有自我調整,總結失敗教訓再圖翻盤的可能性了。

最後再說說曹操和劉備。當年曹操、袁紹和劉備幾乎是同時創業,曹袁二人都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面,雄踞一方,帶甲十萬。劉備跟他們不能比,沒什麼值得說道的成績。

後來袁紹開始掉隊,被曹操幹掉。但是幹掉袁紹之後的曹操,也跟袁紹一樣,開始各種昏招迭出,開始不納良言,開始自負,導致了他的赤壁之敗,差點重蹈了袁紹當年同樣的慘劇。

就在曹操差點掉隊時,劉備開始轉運。這裡說他轉運,並不是說他沾了周瑜的光,僥倖贏了曹操一次。而是說他在赤壁之後,終於也像曹操、袁紹一樣,建立起了他自己的核心參謀團隊。

當劉備把自己的參謀機構完善後,他也就能夠跟曹操、袁紹一樣,橫著走了。



崛起之後的劉備,打的曹操非常狼狽,居然有了遷都避其鋒芒的念頭。

這說明,曹操、袁紹、劉備都是半斤八兩的水平。曹操在組建參謀團隊之前,他的軍事履歷也不比劉備強多少。袁紹晚年是剛愎自用,花樣作死,戰略上一無是處,曹操晚年也一樣是剛愎自用,花樣作死,戰略上一無是處。若不是有孫權的神助攻,曹操極有可能像袁紹一樣晚節不保。(曹操的幾個兒子也存在內訌的可能性)

所以說,我們說某某後期不行,這不是某某的個人問題,當時的群雄都一樣。袁紹後期各種作死,曹操也一樣各種作死(劉備也一樣是各種作死)。

只不過,曹操、劉備臉皮夠厚,他們最終扛下來了,用時間解決了問題。因而他們的人生評價就比較高。


而袁紹則在還有很多的事情需要他處理的時候死了,沒有機會用時間解決問題了,所以他的評價就比較差。

因此,歷史人物什麼時候死很關鍵。如果曹操赤壁之戰後回去就病死了,他也一樣是袁紹的命運。而袁紹若是多活十幾年,誰能保證他不是曹操呢?


Mer86


袁紹前期崛起靠的大部分是家族的勢力,“四世三公”在大將軍何進活著的時候,其實袁氏家族已經有了不臣之心了,也是已經早有準備。袁紹能當上盟主靠的也是名聲所致,不然輪不到他,雖然只是名義上的,但也要看是誰才行,袁紹崛起於討董聯盟之時,因為當時的冀州牧是袁紹的頂頭上司,結果呢,只是袁氏家族的一個門生,袁氏家族的影響力“管中窺豹,可見一斑”啊。袁紹直接就把冀州給要了過來。

在古代打仗,打的無非就是,錢,糧,人。結果呢袁氏家族一樣不差,有的是錢糧,所以可以說是,直接開局就上了頂峰了。

後期為啥不行了,因為架不住隊友坑啊,再加上袁紹自己就不咋地,怎麼說呢,袁紹要是偏隅一方還算馬馬虎虎,可是在這種諸侯並起,天下大亂之時。靠著無腦充錢不論技術的前提下,倒是能超越大部分人,但是你就挨不住有錢再加上腦子好使,玩的溜的人啊。曹操就是家裡有錢,關鍵腦子還好使。

袁紹要是論當父親的話那絕對的是真心稱職的,可要是當統帥就算了吧,底下人都管不住還想起飛啊,三個兒子那叫一個真心坑爹就不說了,底下人心還不齊,各有小算盤,趕上一個真心為他好的,就因為情商低了點,袁紹還聽不進去,讓他給弄死了。

再加上最重要的一點,在前期老曹就是所謂的“天命之子”怎麼打都出不了啥事,袁紹不輸都不行啊,老天幫曹操,隊友坑他,兒子坑他,自己也是一個坑。所以那百萬大軍都沒有填夠這個大坑,所以袁紹亡了。

歡迎大家點贊,關注。我是 緦念 感謝大家


媤念成癮


袁紹是一位官N+1代,其祖上都是為官的,出身“汝南袁氏”,在袁氏的四世之中,有無人位居三公,當然了,袁紹本人也是一位名人,在士林很有影響力,到了漢獻帝的時候,他位居大將軍,對得起袁氏出身。他也曾經是一位勇士,在朝廷都畏懼董卓的時候,他敢與董卓正面對抗,後來在京的袁氏族人都被董卓斬殺,袁紹發誓討賊,登高一呼,天下百應,一舉成為了最有實力的關東聯軍首領。袁紹之所以能夠有此威信,離不開他的出身,這是他最大的政治優勢。藉助此優勢,袁紹開啟了屬於他的人生。那麼,袁紹都做了什麼事情,讓他的天生優勢後來蕩然無存呢?

野心顯露過早

袁紹號召討伐國賊董卓,一呼百應的關東軍迅速集結,準備剿滅董卓,董卓無奈脅帝西遷。袁紹做一個不可思議的決定,他居然謀劃推舉幽州牧劉虞為帝,這一決定,遭到了曹操等人一致的反對,值得一說的是,劉虞居然也反對,這樣的情況發生,讓袁紹很意外,也讓其他的豪傑心中起疑,不禁在內心問自己,袁紹不是勤王?那麼他想幹嘛呢?

目光短淺的野心家

董卓死於呂布之手,李傕、郭汜大交兵,漢獻帝四處奔逃,試圖擺脫這兩方勢力,這是一個勤王的好機會,在漢獻帝危難之時,伸出援手,這種機會不是每個人都能遇到,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有實力做到,此時此刻,袁紹遇到了這個機會,他也最有實力保護獻帝,似乎這樣的機會就是老天為袁紹量身定製,正如沮授所言:“將軍累葉臺輔,世濟忠義。今朝廷播越,宗廟殘毀,觀諸州郡雖外託義兵,內實相圖,未有憂存社稷恤民之意。今州域粗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宮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袁紹一聽,覺得似乎有點道理,又問其他人的看法,這時穎川郭圖、淳于瓊曰:“漢室陵遲,為日久矣,今欲興之,不亦難乎!且英雄並起,各據州郡,連徒聚眾,動有萬計,所謂泰失其鹿,先得者王。今迎天子自近,動輒表聞,從之則權輕,違之則拒命,非計之善者也。”這二位人才認為,此刻漢室難以匡扶,把漢獻帝接到身邊還要聽他的命令,不聽就是抗命,這不是個好主意。袁紹一聽此言,覺得非常正確,簡直太對了,於是否定了沮授的說法,氣得沮授半死,哀嚎著說道:“今迎朝廷,於義為得,於時為宜,若不早定,必有先之者矣。”紹不從。

袁紹世代以忠義著稱,如此才有諸多跟隨者,而漢獻帝落難之際,袁紹的做法讓天下英雄失望,沮授的一番肺腑之言更是餵了魚了。後來果不其然,漢獻帝被曹操接走保護起來,從此挾天子以令諸侯,而袁紹居然命令曹操,使曹操將漢獻帝送至鄴城,這當然是白日做夢,被曹操斷然拒絕了。

讓人寒心的將軍

公元197年,袁術在淮南稱帝,遭到曹操和呂布的軍事打擊,迫於無奈,袁術讓地位於袁紹,還有一套蹩腳的說辭,術歸帝號於紹曰:“漢之失天下久矣,天子提挈,政在家門,豪雄角逐,分裂疆宇,此與周之末年七國分勢無異,卒強者兼之耳。加袁氏受命當王,符瑞炳然。今君擁有四州,民戶百萬,以強則無與比大,論德則無與比高。曹操欲扶衰拯弱,安能續絕命救已滅乎?”袁紹一看,覺得袁術說的太對了,他當皇帝簡直是順理成章啊,但是直接稱帝太無恥了,於是他就命令他的主簿耿苞給自己上密奏,請求自己稱帝。就這樣,袁紹得到了耿苞的密奏,他拿著密奏問將士的意見,這麼愚蠢的計劃當然是被全票否決,一時間袁紹的面子掛不住了,為了保全面子,他把目光遞向了耿苞,意思是說,耿苞啊耿苞,我帶你不薄啊,你怎麼能勸我做這種不忠不義的事情呢?於是下令把耿苞斬了。

跟著這樣的人討生活,哪怕你一百個忠心換來的還是替他背鍋,人人自危的同時,寒了心的忠實部將,也都三緘其口,任其胡作非為了。

離心離德的失敗

荀彧和郭嘉在公元192年相繼離開了袁紹,投奔了曹操。袁紹一個接一個的昏招讓袁紹集團離心離德。審配逼走了許攸,郭圖氣走了張郃和高覽,田豐與沮授之言,袁紹又一句不聽,終於在官渡之戰,袁紹集團轟然倒塌,袁紹也從神壇跌入了谷底。


范曄的評價,也說出了袁紹之敗因。

“紹外寬雅有局度,憂喜不形於色,而性矜愎自高,短於從善,故至於敗。”

正是因為袁紹自身的短板,將自己天然的政治優勢敗光,最後導致袁紹集團不團結,人人自危,爭名奪利,人心渙散,人才流失等等,由此觀之,袁紹最後的失敗,是一個必然的結局。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


野史日記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實際上袁紹的興亡史和現在的公司創業有一定的相似之處。袁紹之所以可以在東漢末年的亂世之中在初期就佔據了巨大的優勢,一方面是資本的介入(即袁家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和袁家分不開關係,那就是袁家聲望的加持。東漢末年軍閥混戰說白了就是一場“官二代”“富二代”的狂歡。熟悉東漢末年那段混亂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整個東漢末年的軍閥基本上都是世家大族出身。正所謂“秦失其鹿天下人共誅之”。東漢末年漢室衰敗,在經歷了一系列的農民起義之後漢室聲望降低到了歷史最低點。世家大族們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紛紛起兵,假借中興漢室的名頭為自己謀私。而袁氏兄弟袁術和袁紹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漢朝時期袁氏一門四世三公門生故久遍佈天下,可以說袁家不論是人脈還是財力都是東漢首屈一指的大家族。而在東漢亂世初期實際上袁家對於袁術的支持力度要大於袁紹。因為袁術是袁家的長子嫡孫,而袁紹只是一個庶出的小妾所生。在這種大前提下就導致了袁術成為東漢末年亂世初期勢力最強大的軍閥。但袁術此人才能很一般。而且好大喜功喜歡奢華享受。對於軍事政治沒有一絲的天賦。論起吃喝嫖賭袁術可能很拿手,但是治理國家爭搶人才就很不擅長了。所以說雖然袁術勢力龐大但是因為他昏庸無能的關係導致很少有人才願意為其效勞。這也是袁術為什麼早早被踢出局的原因。


而袁紹雖然是庶出,但袁紹在年輕的時候卻顯得非常有禮而且素有賢名。本身袁紹能力說實話也就一般般。但和袁術比起來那就強太多了。所以想要投靠袁氏一族的人在對比袁紹和袁術之後大多投靠了袁紹。而且袁紹在靈帝時期就頗受重用。在之後的誅除宦官和討伐董卓中都立下了大功。這就使得袁紹的聲望日漸高漲。但實際上當時投靠袁紹的人更多看重的是袁氏家族的實力。畢竟押寶肯定還是要選有實力的下注。

之後董卓禍亂天下各路軍閥紛紛要出兵討伐董卓。但蛇無頭不行聯軍肯定需要一個名義上的頭領。而各路軍閥又互相之間誰都不服誰。這個時候袁紹憑藉自己積累的人望和袁氏家族的聲望順利成為了關東聯軍的首領。這也是袁紹發展壯大的開始。討伐董卓無果之後各路軍閥各自散去開始爭奪地盤。袁紹憑藉著家族勢力的加持先後奪取了冀州、青州、幷州和幽州。這個時候的袁紹成為了天下實力最強大的軍閥。但袁紹巔峰時期也是其滅亡的開始。

袁紹在殲滅幽州公孫瓚之後迫不及待的就要擊敗曹操徹底稱霸北方。但在袁紹看似龐大的勢力範圍內卻隱患重重。首先袁紹御下無方。也就是說多數人都是看著袁紹的家勢來投奔他的。他對於部下的震懾威嚴不夠。這就導致了部下之間互相勾心鬥角互相拆臺。內部都不安穩袁紹還想著外拓這就顯得很作死。其次,袁紹佔據四州的時間並不長。也就是說袁紹根本就沒有在四州之地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尤其是幽州。袁紹剛擊敗公孫瓚就迫不及待要出擊曹操。要知道公孫瓚在幽州經營了好些年。雖然敗亡但忠於公孫瓚的人肯定不在少數。袁紹如果一直無敵一直勝利的話幽州殘餘勢力也翻不出什麼浪花。但如果袁紹遭遇失敗。那麼幽州必亂。



事實證明袁紹在剛愎自用且輕敵的情況下在官渡敗給了曹操。按理說袁紹還有捲土重來的機會。但像我上邊所說袁紹表面上看勢力龐大。但根基不穩。袁紹經歷了官渡失敗後冀州幽州先後出現動亂。這就使得袁紹勢力雪上加霜。雖然後來袁紹平息的動亂。但也因此損耗巨大。不僅袁紹因病而亡。也因為袁紹勢力大損再加上爭權奪利被曹操各個擊破而滅亡。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小小小百科全書


三國曆史上的袁紹,前期猛的像條龍,為何後期如此昏暈

說實話袁家身四世三公,那人脈和關係不是一般的硬,當時討董的十八路諸侯盟主之位就是袁紹,可以說相當的英明神武,雖然當時看起來指揮調度一般,但是那是指對別人,對自己的軍隊決定是沒有一點問題的。在討董結束後,回到了北方更是如同開掛一般的人生,要知道韓馥的地盤也是相當的不小,實力並不容人小看,可是居然被袁紹派使者三言兩語就把冀州送給袁紹了,這是有多大的臉面都可以幹出這件事,要是沒開掛說什麼我也不信。

袁紹以自己的人個魅力先後收復了北方的很多謀臣,再加上無數的良將,可以說在很短的時候內就平定了北方,更是在於公孫瓚對戰時打敗了對方的白馬義從。說實話在對戰公孫瓚的時候,袁紹可以說是最難過的時候,因為自己南方還有袁術這個弟弟,雖然他們是親兄弟,但是關係一向不和,再加上又是爭天下這等大事,袁術沒有偷偷攻打袁紹的老家就已經很給面子了。

就在這樣的情況下,袁紹帶領眾臣硬是打北方這個公孫瓚給打敗,而袁術因為作死被曹操等人所滅,也沒有來的急給袁紹製造混亂。可以說袁紹的前半生那就是開著掛,再加上主角光環一路上收人收兵收將這麼渡過的。可是等到和曹操官渡開戰的時候,問題就出現了,先是不聽人勸,之後又自滿自大,更是作戰前把統兵大將給換了,這是逆天作死呀。

其實袁紹這麼作死也是有原因,要知道袁紹也算是經歷過很場的戰爭了,尤其是在對戰北方的白馬義從那一戰,更是被對方的箭射中了腦袋,雖然並沒有造成傷害,但是卻撞壞了腦子。比如失憶等情況就發生了,要說自家的主公失憶這麼大的事,手下能不知道嗎,但是一直以來袁紹的能力都是有目共睹,所以沒有敢懷疑他,再加上袁紹自從受傷後,就把當時知情的人全部偷偷找了各種藉口給關起來了,所以像沮授和田豐這樣的能臣良將就這樣被關進了大牢,在官渡對戰之前更是腦子上的病情加重,讓手下根本沒有安全感,畢竟一言不合就關進大牢,這些個手下心裡都有著發毛。

而當時許攸不小心也知道了袁紹的這個問題,畢竟袁紹抱著頭大聲喊疼的時候,總是會有人看到的。所以許攸就看到了,並且還讓袁紹也知道自己看到的問題,於是連夜許攸就跑到曹操那邊去了,實在是袁紹這邊根本就不能混了,再等下去說不定自己的人頭就不保了。曹操不光得到了許攸的情報,更是得到了袁紹腦子出問題的這個重大情報,於是連夜出兵去奇襲烏巢,也正是這一次的戰鬥讓曹操開始轉敗為勝。

袁紹知道自己官渡失敗後,頭更疼了,但是又不願意讓自己的手下知道,只能偷偷治療,要知道古代對於腦子是沒有什麼好辦法的,只能慢慢調養,可是腦疾這種東西在古代幾乎是沒有救的,於是袁紹一邊開始退兵,一邊開始犯病,所以在退兵的路上發出的命令全都是混亂的,一會說袁尚當繼承人,一會又說袁譚比較好,結果就弄的兩個兒子開始打起來了,可是袁紹直到病死也沒有說清誰是下一任的主公,到最後還是坑了一把自己的兩個兒子。


一個好同志


袁紹背景雄厚,出身東漢名門“汝南袁氏”,四世三公之後,可謂當時可以一手遮天的名門望族,眾多將領士族紛紛投奔袁紹,旗下有威風凜凜的“河北四庭柱”,還有才華橫溢的“八大謀士”,可以說是文武齊全,兵多將廣,早早的就贏在了起跑線,就連曹操都俯首稱臣。



前期的袁紹,可以說算是順風順水了,抗董聯盟還被選為盟主,組織討伐董卓,但袁紹做事優柔寡斷,思前想後,討董行動也以失敗告終,曹操為此暗暗不爽。


到了後期北方諸侯爭霸,自己發家的曹操和袁紹在地盤上逐漸有了分歧,爆發了官渡之戰,一向優柔寡斷的袁紹在面對曹操這個昔日小弟上,顯得尤為自信,獨斷專權,根本不聽謀臣建議,就是想給曹操難堪,還聽信小人郭圖陷害張郃的讒言,致使張郃帶著部下投奔曹操。郭圖還建議袁紹直攻曹軍大本營,但耗費大量軍力仍無法攻下,大勢已去,曹操集中軍力進行反攻,袁紹帶著八百騎兵丟盔棄甲,從此一蹶不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