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雍正在夺嫡的过程中为什么没能像老八一样,得到那么多宗室兄弟的支持?

关东书场


雍正的兄弟支持他的不多,主要是利益问题、性格问题和有意为之三个原因。

我们一一分析一下:

一、利益问题

四阿哥胤禛能和胤祥先辅佐太子,后自立为四爷党,是因为胤禛胤祥有共同的政治利益、情投意合多方面原因。

康熙儿子众多,真的以大清江山为重的少,只有胤禛胤祥,其他皇子更看重的是自己的利益。

比如大阿哥形成大爷党,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等形成了八爷党,都是因为能有更多的利益。八爷党看起来人多势众,就是因为八阿哥胤禩善于收买人心,纵容官员们得到好处,所以看起来拥戴八阿哥的最多。

二、性格问题

胤禛做事不留情面,号称铁面王,所以兄弟们都和他敬而远之,只有十三阿哥胤祥和他交好。

胤禩礼贤下士,注意收买人心,纵容官员、兄弟们从国库借钱,见人客气,人称八佛爷。所以,胤禩的拥戴者多,胤禛的拥戴者少。

三、胤禛有意为之

因为康熙皇帝,对于皇位异乎寻常的热爱,任何人不得染指,本来太子胤礽非常好,文武全才,但是康熙长寿,帝位和太子位的矛盾凸显,索额图等大臣也围绕着太子,形成了太子党,于是康熙皇帝就让其他成年皇子开府,分担政务军务,一下子就分了太子的权,太子处在父皇和兄弟们的夹击之中,越来越行为乖张,后来两次被废。

再后来,八阿哥胤禩因为人心所向,大家都推举他做新太子,又引起康熙的猜忌,于是又打压八爷党。

胤禛看明白了局势,也明白了父皇的心思,以孤臣自居,努力和各位皇子和官员们保持距离,装作对皇位不感兴趣的样子,却努力的做好每项工作,反而赢得了父皇的信任,最终传位给胤禛。

可谓是,争是不争,不争是争。


陈健4396


康熙晚年九子夺嫡事件在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最终的结果也是出人意料,不被看好的老四一举夺位,登上皇帝宝座,可是为什么那么多兄弟,帮助胤禛的却不多呢?小便从以下几点分析:

一、老四初期没有夺嫡之心

由于康熙对赫舍里皇后的愧疚,胤礽刚出生就被立为太子,但是这个太子实在不争气,由于康熙老而弥坚、再加上兄弟们的推波助澜,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胤礽第一次被废。

之前老四是一直支持太子的,群臣拥戴太子的也不少,犯不着再去扶持老四,而且老四一直以孤臣自居,所以与大臣结交并不多,但是太子被废时,而胤禛当时已经30岁了,政治手段也非常老道,才有了夺位之心,可惜时间上有点晚。

二、老八很有城府

暂时不论老八胤祀这个人是不是像史书上说的大逆不道;老八这个人脾气确实很好,而且人特别聪明,和兄弟、大臣之间结交甚深,被人称作“贤王”,这或许真的是性格使然

;咱们也都知道,差学生都喜欢和学习好的人玩,觉的了不起,老九老十老十四心里正是这种感觉,觉的老八挺牛!

太子第一次被废,推举太子时,竟然十之七八都是举荐老八的,这个就犯了康熙的忌了:这不是串通好的吗?这人啊,越老越看重权利,当时康熙已经56岁,在他心里反而觉的老八太虚伪,各方面都是装的!所以对老八和同党进行了敲打、甚至打压!

三、其他皇子的能力

老大打仗可以,但是在政治上就是白痴;

老三醉心著书;

老九老十能力不足;

老十三是老四的忠实簇拥;

老十四也是个打仗能手,长期带军西北,治国方面也不咋地;

所以太子被废后,有能力竞争皇位的只有老四和老八,好了,兄弟、群臣选吧!从平时办差风格、为人处事也不难理解,老八沾光。但是老四在谋士戴铎的帮助下,拉拢了能力最强的几个帮手:老十三、年羹尧、隆科多!再加上内阁大臣张廷玉,老八手下再多的虾兵蟹将也不足为虑了。


80后老申


康熙帝非常讨厌结党营私,因此四阿哥就没有去刻意的结党。反观八阿哥胤禩结党众多实力强大,正所谓贤王之名让他得到了朝中大臣和皇子们的支持,只可惜康熙帝讨厌结党也就导致了他争夺储君的失败。

太子失位是因为不得民心而八阿哥却喜欢收买人心

康熙帝平生最讨厌结党,但是他执政的一生却党争不断。先是幼年时代鳌拜等四辅政大臣的党派之争让他深恶痛绝,后有成年时期明珠索额图的明争暗斗,甚至大阿哥和太子等皇子们也参与其中,这些都让康熙帝心痛不已。

太子胤礽被废黜是因为失德很失民心,但是八阿哥胤禩却趁机收买人心,这让他在朝中和兄弟们中间树立了贤王不倒的口碑。胤禩拉拢了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成立规模强大的争储集团,看似平常但被康熙帝十分的厌恶,正所谓枪打出头鸟,胤禩受到了圈禁的处罚。

宁做孤臣才是帝王之道,雍亲王一心为国受到康熙帝的肯定

四阿哥雍亲王胤禛本来和老十三关系紧密,胤禛也多次在康熙帝面前举荐十三弟和自己一起办差,但是康熙帝却因为太子一案将老十三圈禁。圈禁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保护胤禛让他成为孤臣以继承皇位,假如他结党高调很容易被其他皇子扳倒。

成为孤臣的雍亲王胤禛屡立奇功,先是黄河水灾国库空虚无力赈济,康熙帝命人追缴国库欠款,由于这是个得罪人的差事,没人愿意接手。胤禛主动请缨不畏艰难将这个差事办的很好,虽然把皇帝的老臣近臣和皇子们都得罪了,但是康熙帝对他很满意,胤禛的付出得到了康熙帝的肯定。

后来西北出现边患为镇压叛军康熙帝命举荐大将军王,胤禛举贤不避亲举荐了十四弟。雍亲王从全局考虑从国家出发,不计较私利的做法让康熙帝意识到了胤禛的胸量和气宇。胤禛每次办差都能从大局出发很受康熙帝肯定的,这为他的登基创造了条件。

人多不能代表必胜,大臣们举荐也不能让自己成为太子,八阿哥胤禩并没有理解康熙帝的用意。胤禛虽然没有太多的人支持,但他韬光养晦保护了自己,在机会面前也把握了自己,这样低调的人才能成功,八阿哥胤禩虽然高调但最终只落得悲惨的下场。


秋雨鲁北说历史


雍正中年继位,在位总共十三年,在这十三年里,雍正皇帝整饬吏治、摊丁入亩、耗羡归公、去除贱籍、改土归流,做了许许多多的工作,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雍正的历史功绩都是古今罕有的,最令人惊奇的是在于它的密集程度,前前后后仅仅十三年,却创建了如此之多的制度,干了如此之多的事儿。

汉武帝功劳不小,但是他是用五十四年的时间完成的,朱元璋同样政绩不菲,但也用了三十一年,明成祖又用了二十二年,如果论起“密度”,这些帝王都输给了雍正皇帝。从这一点来看,雍正算得上是一位功绩卓绝的帝王,丝毫不比历史上的任何一位皇帝差。

可是为什么雍正在夺嫡时却得不到太多兄弟的帮助呢?

——康熙

一、康熙皇帝的二个转变

康熙是一个有大志的皇帝 ,少年上位后,摆在他面前的两大严重问题:一是权臣专权;二是吏治的腐败。这些也都被少年的康熙看在眼里,他是怀着“察吏安民”志向登上帝位的。在亲政之前,他对民生的凋敝和吏治的腐败有着非常深切的认识。也决心进行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革。他除鳌拜削三藩之乱,都取得了胜利,此时的康熙皇帝表现出一副锐意进取的姿态。他首先从严惩治了在三藩之乱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贪腐问题。比如湖南地区是三藩之乱的重灾区,也是官员贪腐的重灾区,康熙对此地的吏治就进行了专门的治理和打击。再比如山西地区,康熙曾经对山西的民生疾苦做过一番深入的调查,钱粮亏空,吏治废弛,苛捐杂税满天飞,私征摊派名目繁多,百姓不堪重负,这些都是康熙一手调查过的,康熙也同样进行了集中的治理和打击。

但后期的康熙发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是从一个锐意进取的法家实施者,变成了一个宽仁的儒家学派代表。主要是康熙年少便缺乏家庭关爱,父亲顺治早亡,母亲孝康皇后在他即位第二年病死。只有祖母孝庄太后和他最为亲近。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性格往往会表现出仁厚的一面;二是现实生活的影响。康熙自登基之后,就处于辅政大臣、鳌拜、皇太后等多方势力的角逐之中,这让康熙自幼便充满抱负和理想。青年时候的康熙年轻气盛、意气风发,凭借极强的政治魄力,铲除了鳌拜、平定了三藩和准噶尔、收复了台湾。当一个人获得巨大成功之后,就会很容易产生消极懈怠的情绪,而一旦产生这样的情绪,他就会从原先的积极进取转变为安逸享受。

以上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康熙中后期的政治决策逐渐偏向了宽仁。变得由紧到松,从严变宽。

正因为康熙的宽仁,所以在立储问题上不够慎重,胤祁一出生就被立为皇太子,当太子出现问题后,两次罢免,因为太子被废,随后出现了九子夺嫡的严重事件,也成为清史上一件大的政治事件,这个事件成为康熙皇帝晚年的一件伤心事。

二、康熙的忌讳

康熙在废掉太子后,一直在想着立储问题,还因此搞过一次“民主选举”,结果大家一致选举八王爷胤禩为皇太子候选人。这样的结果令康熙气得脸色铁青,因为他不希望看到除了自己之外,还有一个强大的政治中心,因为康熙一生都在与结党行为作斗争。他除掉鳌拜,然后又是索额图、明珠,紧接着又是太子党,如今所有人都拥戴八阿哥胤禩,这说明围绕着胤禩已经形成一个权力中心,这让康熙无法容忍。

这场“民主选举”的结果自然被康熙否决了,同时,康熙下令彻查,是谁在带头力推胤禩。这一查就查出了好几个人,有大学士马齐、国舅兼国丈佟国维、户部尚书王鸿绪、领侍卫内大臣阿灵阿、散佚大臣鄂伦岱等。真没想到,居然这么多人带头。康熙越想越生气,胤禩只是一个贝勒,一个贝勒就有如此大的号召力,若是让他当了太子,那还有我这个皇帝吗?接下来的日子里,康熙皇帝对这件事严抓不放,对这个日渐形成的“八阿哥党”进行了严惩。

——雍正

三、雍正变“明争”为“暗争”

“九龙夺嫡”这一政治事件中,我们似乎并未看到雍正的身影。事实上,雍正和其他的皇子不同,其他的皇子多是在“明争”,而雍正则是在“暗斗”,所以,从表面上看,雍正似乎全然置身事外,实际上,雍正一直都在参与这场皇位角逐的战争。这就是雍正的聪明之处。他深知康熙的心理,所以他不会大张旗鼓地去参与夺嫡,而是以孤臣的身份参与竞争。但他真的是反臣吗?根据一些历史资料可以得知,在雍正的背后其实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推手,此人就是雍正的谋士戴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也就是第二次废黜太子不久,戴铎给还是皇四子的胤禛写了一封长信,为胤禛制定了详细而周密的夺储大计,明确提出“五步走”的夺嫡战略:

第一步,想方设法获取康熙的好感;

第二步,与诸皇子保持和睦关系,不依附也不得罪任何一人;

第三步,笼络人心,讨好百官,为自己争取舆论力量;

第四步,不掺和闲杂事务,少惹是非;

第五步,招贤纳士,培植个人势力,积聚力量。

最后,戴铎还叮嘱道:“当此紧要之时,诚不容一刻放松也!否则稍为懈怠倘高才捷足者先主子而得之。我主子之才智德学素俱,高人万倍,人之妒念一起,毒念即生,至势难中立之秋,悔无及矣。”这番话就是告诫胤禛,一定不能放松警惕,不然别人就会捷足先登。胤禛将这番话奉为“金玉之言”,从此以后,他更加谨小慎微,不断地为博取康熙的好感和信任而努力,同时积极扩张自己的势力,最终成功登上了皇位。

四、雍正严于自律,同时也严律他人

雍正方方面面都严格要求自己,生活上决不允许超过亲王的标准。平时他府上的吃喝住穿都是按规定的俸禄执行,他去看望自己的母亲也是简单礼物。不许家人让下属办理贵重物品,对自己所担负的工作,认真勤勉,要求完美,一般人很难达到他的要求,个人品行上也是处处正统,他做事光明磊落,不树小恩小惠民给下属,从来不招引门客党人,未当上皇帝时,他除正房外,只纳了一房侧福晋。雍正当政的十三年,你会发现,他的人生几乎就是奋斗、奋斗、奋斗,最后终于累死在了皇位上。这样的人他是有理想的,活着就是为实现理想,和这样人的交往没有闲言碎语,家长里短,没有凡夫俗子的生活,所以这样的很难有朋友,正所谓阳春白雪无人应,下里巴人众人欢,这正是雍正没有过多兄弟帮助的一个重要原因。

——年羹尧

五、雍正性格暴躁,处事霸道,心狠手辣

“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这是雍正皇帝留给世人最著名的一句话,也是雍正内心深处的最真实的写照。雍正在骨子里就是这样一个露道的人,只是在做亲王时还不敢完全暴露,不过从他处理的几件事已经能说明问题了。一是年羹尧从四川回京去了八王府,没有先进他家的门,让年羹尧一个四川总督在他的院子里跪了一下午,晚上还得给他洗脚。二是当他的管家泄密给八王爷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将管家杀了。后期当上皇上后,当初参夺位与密谋的府上人员大部分都杀了。三是对亲儿子也能痛下杀手,为了让弘历顺利当上皇位,令大儿子自杀。四是滥杀大臣,以杀人解决政治问题。对年羹尧当利用价值用完后,最后让其自缢而死。电视剧的里的邬思道先生(戴铎的化身)为雍正出的力最大,但最后也没有重用,而是流落到地方官府做幕僚。这其实是邬先生自保的方法,但雍正后期对邬先生也没有过什么恩赐。

象这样的人能够有什么朋友,再加上皇家兄弟同父异母,亲情本身就不深厚,为了夺得大位有几个甘心为人臣,自古皇家中最无情,这句话充分体现在康熙年间九子夺嫡的这一大戏之中了。

综上所述,雍正在夺嫡过程中得不到众多宗室兄弟帮助就不难理解了。


金全有


雍正在夺嫡过程中确实没有像老八那样得到那么多兄弟的帮助,只有十三弟胤祥鼎立相助,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两方面:



性格原因

雍正性格刚直,对待兄弟和大臣有点刻薄,不留情面。二月河作品为剧本的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胤禛(雍正作为皇子时的名字)在追比国库欠银时是毫不留情。无论是小时候抱过他的老臣魏东亭,还是自己的亲兄弟老十胤珴,甚至铁杆兄弟老十三求情,都不管用,该还的还得还。由此可以看出雍正是铁面无私,刚直不阿的,甚至有点不通人情。以至于朝廷上下称胤禛为“冷面王”。


相反,老八左右逢源、文武俱全、聪明能干,以“贤”著名,对待兄弟谦恭有礼,对待大臣也是礼遇有加。在朝廷上下有“八贤王”之美誉。他也得到九弟胤禟、十弟胤珴以及十四弟胤禵的支持,在夺嫡过程中显示出了强大的力量,在朝野中好评如潮。

韬光养晦、蓄势待发

雍正不像老八那样锋芒毕露,而是暗中积蓄力量,以免受到打击,从而给别人做嫁衣。但是有实力争夺皇位的有大阿哥,三阿哥,其中大阿哥背后有权臣纳兰明珠的帮助,还有就是太子的地位在没有受到动摇时是不能表现出夺嫡的野心的。


老八的“贤”尽管给他收拢了众多和大臣,势力空前庞大,甚至在太子第一次被废之后选举新太子时,朝廷一大半大臣选的是他。正是因为这引起了康熙的警觉和不按。老八的势力已经威胁到皇权了,由此可以说胤禛在夺嫡过程中的不通人情,与兄弟不过密交往是对的,最起码消除康熙对他的戒备。

所以说,雍正在夺嫡过程中没有得到众兄弟的帮助,有可能也是夺嫡的谋略之一吧。


古今博学


当年康熙的儿子们争夺储位。那带头的几个,无论是老大胤禔,老八胤禩,还是老十四胤禵,都有一大帮拥护者。太子胤礽对兄弟们态度恶劣,其拥护者也不少。可是为什么,偏偏的老四胤禛,却没什么支持的宗室成员呢?以至于胤禛当皇帝后,还不得不对那些兄弟们大开杀戒,这是怎么回事呢?

(康熙画像)

说起来,康熙的儿子可不老少,他一生有35个儿子,其中活到成人的,也有24个之多。

康熙也是清朝历史上对子女教育最为关注的皇帝。想在他这里得到宠爱,不光要有显贵得宠的生母,还得在学业和骑射上都有不俗的表现。

因此,皇子们为了能取悦康熙,自然都舍得下功夫读书。这样一来,大部分皇子不论才学还是骑射,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儿子出色,康熙自然得意,所以没少在臣子们面前秀儿子们的书法和骑射等。

在这种情况下,想从中间挑一位合心合意的继承人,照理说,康熙是很犯难的。

幸好,康熙早早就立了次子胤礽为太子。

本来,胤礽按出生顺序是次子。但是他的生母是和康熙最为情深的赫孝诚仁皇后,且在他出生时便因难产去世。所以康熙在极度悲痛中,不仅亲自抚养胤礽,还在他才满一岁时,便把他立为皇太子。

按理,立太子是国本大事,康熙早早就定下了太子,剩下的就是励精图治,好好将他的王朝天下打理得繁荣昌盛就是了。

可是康熙长寿,竟让胤礽眼巴眼望地做了28年太子。

不光如此,在诸皇子成年后,康熙还将本来属于太子的权力,分割到了其他皇子的手中。

(胤礽画像)

一方面,历代熬死太子的皇帝也不是没有;另一方面,诸皇子分权,胤礽他的地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一向被康熙称赞的胤礽终日胡思乱想,性格大变。不仅残暴淫虐,还做了一些越位之事。这最终惹怒了康熙,胤礽落得个被废黜的结局。

胤礽被废,立刻引发了成年皇子们的夺嫡之争。

在所有皇子中,老八胤禩是个文武全才。

他自幼聪慧好学,为人机敏,才学和骑射都十分了得,因此深得康熙喜爱。康熙三十七年第一次封爵时,他虽年纪还小,却也被封为了贝勒。

由于胤禩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因此他的人缘也是诸皇子中最好的一个。不光宗室兄弟多与他亲近,文武大臣也多与他走动。甚至连江南士人,也对他赞不绝口,因此他还有个“八贤王”的美誉。

比起优秀的胤禩,老四胤禛实在太黯然失色。

一是,胤禛的生母德妃不得康熙宠爱。

二是,胤禛在学业上不及胤禩,骑射上又不及老大胤禵,在诸皇子中,没有出色之处。

三是,胤禛个性古怪,康熙就曾评价他“为人轻率,喜怒无常”。

因此,康熙一直不喜欢胤禛,甚至康熙三十七年第一次给成年皇子封爵的时候,胤禵和胤祉都被封为郡王,而条件符合的胤禛,却只封了个贝勒。

(胤禩画像)

所以,当胤礽成了废太子后, 大家都认为最有可能被立为太子的就是胤禩。甚至胤禩也志在必得。老九胤禟、老十胤誐和老十四胤禵等人都为他出谋划策,四处为他拉票。而满朝文武也审时度势,纷纷站到了胤禩这边。

最终,当康熙召集文武大臣公选太子时,大家异口同声地表示,胤禩有贤名,理当被封为太子。

这种情况让康熙不由得勃然大怒。因为早在这之前,胤礽就因勾结大臣,想“逼宫”康熙禅让帝位,才被康熙废黜太子之位。在他看来,胤禩的举动,和胤礽如出一辙。

康熙虽说此时已年迈,在皇权上的威信也跟着下降,但他始终热热爱着手中的权力。因此,谁若是结党营私,威胁到了他的皇权,那他是一定会狠狠打压的。

所以,胤禩虽有满朝文武的支持,又有宗室兄弟的保举,但是由于他犯了康熙的忌讳,所以被打压得很惨。后来,康熙还和他断绝了父子关系,也断绝了他争夺帝位的机会。

(胤禛画像)

在这之后,康熙见皇子们为争夺帝位手足相残,不免悲痛不已。

其实,胤禛也觊觎帝位。不过他是个谨慎的人,在没有摸清康熙的心思时,他一直韬光养晦,没有盲目出击。

在他看清康熙醉心于权力后,他才反其道而行之。

其一,对康熙交待的事情完成得一丝不苟。

其二,对康熙勤于问候,端茶送水。

其三,不与大臣交往,甚至也不与其他皇子交往。

其四,闲暇时间,便用来参禅拜佛。

胤禛如此特立独行,一下就改变了康熙对他的看法。不但对他不提防,很亲近,而且在临终前,还把皇位传给了他。


张生全精彩历史


我是津城,我来回答。

为什么雍正在夺嫡中没有像老八那样,得到众多宗室兄弟的支持?

其实,这主要有四方面原因:



其一,性格原因

老八为人活泛,滑头,老好人,“八贤王”的名号可不是白起的。

老八聪明,处处锋芒毕露,展露才华,拉帮结派,得到众多宗室和大臣的支持。

说白了,就是老八情商高,人缘好。

而雍正就不同了,相比于老八,雍正更是属于踏实干实事的人,不会像老八那样为敬人,除了老十三,在宗室中相对没有多少支持者。



其二,出手晚

老八自以为自己很聪明,比老二更加适合当储君,所以,还没有废太子时,老八就暗地里拉帮结派打击太子,为了赢得支持,结交大臣和宗室。

雍正原本是属于支持太子的一派,属于太子党,并没有像老八那样早早的就露出夺嫡的野心,宗室和大臣自然不会追随雍正。

其三,做事上

老八的工作,上通下达,有利于得到宗室和大臣的支持。

但是雍正就不同了,康熙让雍正干的是一些追缴亏空、整治贪官污吏的事,这些事可都是得罪人的。



雍正想把工作干好,就会得罪绝大多数人;干不好,就会失去康熙的信任,雍正选择的是前者。

所以,从工作内容上看,雍正的工作大多是得罪人的,老八的却是讨好人,支持老八的人自然要比支持雍正的多。

其四,策略不同

老八的策略就是锋芒毕露,到处显摆,宗室和大臣们一看,八王爷真聪明真厉害,以后很可能当皇帝,于是得到很多人支持。

而老四雍正则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踏踏实实,不显山不露水,很多人会忽视他,看不到他的能耐,支持的人就少了。

但这种策略却能引起康熙的注意,最后康熙把皇位传给他。



雍正的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风格,才是人生的大智慧,虽得不到宗室的大多数人支持,但却得到了关键人物康熙的支持。

可见,抓住关键,才是成功的大道理。


津城沐雨


通常,我们说的九子夺嫡,是说康熙死前具备一定身份地位的儿子,合计九个有比较大作用的参加大战。分别是老大,废太子,三、四、八、九、十、十三、十四。

五、七因为明面参与不多,十五及更后面的十六、十七等因为太小,所以通常就没算到九子夺嫡里。


这九位,按照大体上的渊源可以分为三个广义上的松散集团。

一、废太子集团,包括四、十三。

二、皇长子集团,包括八、九、十、十四。

三、三皇子派。

所以,很简略就可以看出,皇长子集团占据皇子中的数量优势,但你以为皇长子占据什么政治优势就是错误的。

皇太子印:


废太子集团势力历来庞大,在被康熙亲自下场进行打击之前是碾压皇长子集团的。废太子的势力令康熙夜不能寐,最终连续出手,囚死索额图,又利用帐殿夜警事件处理凌普格尔芬等太子党羽,公开废黜,这些连环打击才令废太子集团发生崩溃。


皇长子始终被压制。因为母亲惠妃收养八阿哥的原因,收集到九皇子集团与十四靠近,形成了皇长子集团。


所以,当皇长子也被康熙处置后,八阿哥迅速成为第一大派系。成员成分是:



1、惠妃那拉氏为皇长子未来能够被释放,被迫将尚存的皇长子集团残余、本家势力交给了养子八阿哥。

2、八阿哥起家支持力量的安亲王系。

3、皇九子集团,包括九、十及其母家势力。

4、十四子。

5、马奇。


6、佟国维错误判断局势加入八阿哥。


本已退职的佟国维没坚持住。在他利用康熙舅舅+岳父身份的鼓噪与联络下,一批中立贵族官员加入八阿哥集团。


所以,八阿哥党看起来庞大,在于康熙肢解打击了皇太子集团,才造成八阿哥利用局势突然膨胀。但八阿哥又被康熙公开打击后,势力大衰,雍正也完全能够抗衡了。


四川達州


老十四胤禵和老八胤禩一比,确实算是幸运的了。

雍正即位之后,老八胤禩不仅遭到了圈禁,还被改名为“阿其那”,被骂成了一条狗,被关了几个月之后一命呜呼。

胤禵也被圈禁了,但是却一直活到了乾隆年间,然后乾隆下旨赦免并释放了他。

胤禩当年是夺嫡之争中一个很有实力的竞争者,倘若不是因为犯傻的话,恐怕也轮不到雍正来当这个皇帝。

废太子胤礽更傻,倘若胤礽能够装出一副孝顺、兄弟和睦的模样出来,安安心心地等康熙驾崩的话,也同样轮不到雍正。

胤礽被废之后,老八胤禩实际上是被老大胤禔给坑了一把,胤禔跑去找康熙说了两句话,一句是“算命先生说老八有帝王之相”,另一句是“你若想杀了胤礽,我帮你动手”,因为这两句话,胤禩遭到了康熙的敲打。

如果说这事不是胤禩在背后授意的话,也不是胤禔傻的话,那么便是胤禔存了心要坑胤禩了。

后来的“海东青事件”更是如此,胤禩挑了两只海东青送给康熙,可他没有自己去送,而是让别人代他送过去。

这两只海东青送到了康熙手上的时候,已经咽气了,康熙收到后会是什么反应?好你个老八,想咒朕早点死是不?!

可是,海东青既然已经咽气了,为什么还要送到康熙的手上,而不是作罢?胤禩派去的人是真傻,还是故意为之?

从这一点来看,“海东青事件”的背后很可能是雍正在使阴招,“海东青事件”发生于康熙五十三年,而胤礽已于康熙五十一年再度被废,这也就意味当时对雍正最有威胁的人是老八胤禩。

只要除掉了老八,雍正夺嫡成功的几率便会变得更大。

果不其然,“海东青事件”发生了之后,康熙气得直接说和胤禩断绝父子关系,这就是说胤禩再无夺嫡之可能。

胤禩因为“海东青事件”而失去了夺嫡资格之后,所谓的“八爷党”转而支持老十四胤禵参与夺嫡。

同样是和雍正夺嫡,为什么老八胤禩却落了个死得不明不白的下场,老十四胤禵却安然无恙地活到了被赦免释放的那一天呢?

虽然“八爷党”转而支持老十四夺嫡,可实际上老十四的机会并不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康熙把他打发去西北带兵打仗去了,或许有人会说了,手里有兵权了,难道对雍正的威胁不是更大吗?并非如此,扶苏当年也拥兵于长城之上,还有蒙恬兄弟俩辅佐,可是最后还是自尽而亡了。

老十四去了西北,不在京城,一旦康熙发生了意外,他是完全没机会赶回京城夺位的,从这件事中也看得出康熙应该无意传位给老十四。

康熙最后那几年,老十四胤禵一直待在军中,远离清朝的政治权力中心,消息传递又极不便利,所以他其实很难经营自己的势力。

哪怕以老八胤禩为首的“八爷党”转而支持老十四,但说到底也不是老十四的嫡系势力,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老十四在政治上对雍正的威胁实则远不如胤禩,老十四胤禵唯一让雍正有所忌惮的是兵权。

所以,康熙一死,雍正便立即召回胤禵,剥夺了胤禵手上的兵权,兵权一去,胤禵对雍正而言便几乎没有威胁了,这也是胤禵能够逃过一劫的原因。

胤禵也是第一个遭到雍正囚禁的人,胤禵自西北回京之后即被雍正控制住,然后打着让他守皇陵的旗号变相的囚禁他。

雍正之所以急于囚禁胤禵,是为了起到一个敲山震虎的目的,用来威慑曾经和他夺嫡的兄弟们的。

当时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在朝中势力不小,雍正刚刚即位,还没坐稳皇位,不可能直接对胤禩下手,所以只能先拿胤禵开刀。

老八胤禩和老九胤禟在雍正四年被囚禁,并且在被囚禁之后不久死于非命,反倒是最先遭到囚禁的老十四胤禵无恙。

雍正之所以对老十四胤禵格外的宽容,是则是因为胤禵和雍正是一母同胞的兄弟,一个娘胎里出来的!

虽说雍正出生之后被送去由贵妃佟佳氏抚养,和生母乌雅氏以及胞弟胤禵没多少感情,可是说到底胤禵也是他的亲弟弟,对他的威胁也远不如胤禩,所以自然而然地便放了胤禵一马。

说起来雍正即位的时候,他的生母乌雅氏还很不开心呢!因为她更希望是自己的小儿子胤禵来继承皇位。

胤禵被圈禁了之后,乌雅氏也抑郁而终。

胤禵则在圈禁中度过了整个雍正时期,一直到乾隆即位之后,才获得了自由。


余欢说历史


不请自来

因为八阿哥胤禩是众望所归呀。

首先说,八阿哥胤禩在少年时期是深得康熙皇帝喜欢的。在康熙三十七年,康熙曾经册封了一批皇子,而胤禩则是最小受封为贝勒的皇子。需要知道,在这次册封中,比胤禩年长的皇四子、皇五子和皇七子都没有得到册封,可见康熙是特别喜欢自己的这个儿子。

再者说,胤禩在成年之后,办事非常妥帖精干,这让朝廷上下都对其产生了非常大的敬意。在兄弟当中,满洲贵族之间甚至于汉族官僚中,对于八阿哥胤禩的溢美之词都非常之多。被人们称之为“八贤王”。

康熙四十二年,裕亲王福全(康熙的哥哥)临死之前,建议康熙废太子胤礽,将大位传于胤禩。康熙四十七年,康熙皇帝宣布群臣推选太子,以揆叙为首的众人皆推举八阿哥为太子。

这让康熙深感焦虑,他的儿子居然有如此强大的声望,居然朝廷中的大部分人都在替他说话。因此,宣布此次公推无效,趁机还羞辱了胤禩一番。可即便这样,胤禩的弟弟们还是以身家性命力保自己的八哥,包括皇九子胤禟,皇十四子胤禵等人。

按理说,胤禩已经被排除出皇位继承人的名单当中了,为何还有很多兄弟们力保他呢?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胤禩此人的声望与人格魅力。

相比于胤禩的贤达之名,四阿哥胤禛就差的很远了。上文提到康熙没有册封四阿哥胤禛,原因康熙也说过,说他为人轻率。后来又给了胤禛一个评价,叫喜怒不定。

所以在这一点上来看,至少在康熙四十七年(一废太子)以前,四阿哥是不入康熙的法眼的。

而且来说,正是由于康熙皇帝对其的冷落,使得大臣们也对于胤禛没有太多的交集,毕竟说皇帝没有重点培养的人,大臣们才不会去伸着脖子结交。

当然,四阿哥胤禛也是一个非常工于心计的人,他以“富贵闲人”的面貌示人,表面上从不和朝中大臣有太多过密的交往。

不过,这也使他幸运的躲过因为夺嫡而被康熙猜忌。需要强调的是,皇十三子胤祥是胤禛的死党,在康熙废太子以后,胤祥也被圈禁了起来。有史家猜测,胤祥和胤禛同时参与了废太子一事,但是胤祥替胤禛把所有的罪名都扛了下来。

这也就说明了一点,胤禛团队没有太多的人,但个个都是他的左膀右臂。比如胤祥、年羹尧,还有戴铎。

夫唯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胤禛,深谙此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