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寇準為什麼結局那麼慘?

獨孤一風


在北宋王朝常見打成一鍋粥的朝堂爭鬥史上,一代名相寇準的結局,是其中不折不扣的悲劇。

寇準,窮出身的鐵腕宰相,十九歲中進士三十一歲升同知樞密院事(副宰相)的俊才,澶淵大戰裡挺身護國的英雄,兩度罷相黯然流放的官場失意人。天聖元年(1123)九月,當六十二歲的他病故於雷州流放地時,北宋王朝竟刻薄到連歸葬故鄉的費用都不給足,以至於護送他靈柩的隊伍,走到洛陽時就路費用光,只能在鞏縣草草安葬。直到十年之後,才得以重新安葬於陝西渭南老家。一代名相,如此結局,可謂淒涼。

為什麼會如此淒涼?就得說說,野史裡上演過不少傳奇表現的寇準,正史上究竟是個怎樣的人?

身為北宋傑出政治家,寇準的槽點,也早被後人津津樂道的多少遍:生活奢侈的高官重臣,得志後夜夜歡歌飲宴,相當放飛自我。脾氣還臭得很,做地方官時逼著小吏陪酒,把人家喝的臥病在床。身居宰相高位後,那更是眼眶比天高,瞅誰都不順眼,三兩句話就得罪同僚,所以也常落得牆倒眾人推。可這麼一個滿身毛病的人,卻是“多名相”的北宋年間,當之無愧的佼佼者,就憑他一個獨特本事:臨事明敏。

“臨事明敏”這好評,是宋太宗給早年寇準下的評語。就連最敏感的“立太子”問題,他也處理得相當“明敏”,宋太宗糾結該立誰時,他一句“知子莫若父”,順利解決問題。太子被人喊“少年天子”,招了宋太宗忌時,寇準緊接著一句“此社稷之福也”,又輕鬆化解了宋太宗的心病——大宋王朝的繼承人,就此敲定!

所以,如果要有誰說,這個臭脾氣的寇準“情商低”?宋太宗的寶貝太子趙恆(宋真宗)就不答應。人家君臨天下的位置,就是靠寇準的高情商關鍵助力。這“明敏”的評價,見證的就是寇準卓越幹練的行政能力!

而最證明他這強大能力的,就是宋真宗登基後,那場大宋王朝賭國運的大事:景德元年(1004年)宋遼澶淵之戰。

其實,當遼國發起這次空前規模南侵時,四十三歲的寇準才剛就任宰相一個月。正是由於之前宋軍連吃敗仗,國防亂七八糟,才緊急把他提拔上來救火。可宰相位子還沒坐熱,空前的戰火就燒了過來,等於是當了接盤俠。戰報傳來後,與他一起當“接盤俠”的宰相畢世安沒多久就慫了,藉口生病就撂了挑子。寇準卻是輕鬆全扛了過來,接著說服驚慌失措的宋真宗,做出那個震驚朝堂的抉擇:御駕親征!

很多後人說起此事,總喜歡拿寇準當時面對敵情喝酒吟詩的輕鬆表現說事,吐槽他只是忽悠著宋真宗上前線碰運氣。卻忽略了輕鬆狀態示人的寇準,背地裡的心血:前線的貝州刑州定州要地,都已做好了縝密的部署,河北各地的民兵隊伍也已組建完成,正深入到敵後浴血奮戰。當朝堂上的“精英”們,為“御駕親征”哭天抹淚時,一張困死遼軍的大網,已經編訂完成。御駕親征?就為致命一擊!

然後,就有了接下來那看似“運氣”,其實水到渠成的戰局反轉:宋真宗親臨澶州,前線宋軍士氣爆棚,在城頭下悠然下棋喝酒的寇準縝密佈局,遼軍主將蕭撻覽斃命澶州城下。進退維谷的遼國蕭太后就坡下驢,與北宋達成《澶淵之盟》,以大宋花錢買和平的方式,兩家結成“兄弟之國”,結束了數十年的煉獄鏖戰。

而在澶淵之戰結束三十八年後,宋仁宗年間出使遼國的大臣富弼,面對當時遼國咄咄逼人的氣焰,更以一聲怒吼,道出了當年澶淵之戰的真相:“澶淵之役,若從諸將之言,北兵無得脫者!”宋遼的和平,不是因為大宋的錢,而是求和心切的宋真宗,以寇準打出來的大好戰局換來的。

寇準呢?他起初的“和平底線”,是遼國必須稱臣且歸還幽雲十六州。但嘔心瀝血的他,得到的卻是王欽若等主和派們“幸兵以自取”的誣陷。懂得進退的他,只能無奈讓步,並嚴令宋使曹利用,把歲幣壓到了每年三十萬以下——不能保住大宋的尊嚴,那就給大宋省點錢吧。

這勞苦功高的全過程,正如北宋名臣陳瓘的讚歎:“當時若無寇凖,天下分為南北矣。”

看懂這前後過程,也就明白,後來王欽若汙衊寇準的那句“陛下,寇準之孤注也!”錯到何等荒唐可笑?無奈的是,不惜用大好戰局與錢財換和平的宋真宗,真信了這一套,於是有了寇準的第一次罷相。十三年後寇準再登相位,卻又開罪於同樣心機狡詐的丁謂,被丁謂趁著宋真宗病危的當口,扣上了“謀反”大罪,黯然貶去道州。

有人說,這悲劇,是因為寇準情商太低,太易開罪於人。可連帝王心思都能掌握的寇準,又怎會不懂這些?但他不能退,如果他退,宋真宗也許早聽了王欽若的動員,撒腿跑去了金陵,“天下分為南北”了他還可以做宰相,可江山百姓怎麼辦?對王欽若,對丁謂,為國家負責的寇準沒有退,然後就在這場逆淘汰裡,蒙上不白之冤。

值得一提的是,陷害了寇準的丁謂,後來也被宋仁宗流放,恰好路過道州。寇準的隨從們來了精神,組團要去胖揍丁謂,卻被寇準連忙攔下,抬抬手放過了這小人。這,就是慨然擔當的寇準,一生不變的襟懷!

只可惜,那黨爭成風的大宋,配不上這麼好的寇準。

參考資料:《宋史》、 顧全芳《寇準罷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