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最不露痕跡的說理詩:《春日》

《春日》

南宋·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這是一首詠春詩,

首句點明出遊的天氣、心情、目的和地點,

次句寫“尋芳”獲得的初步印象:風景煥然一新,

最後兩句寫“尋芳”的所見所識:春天是萬紫千紅的。

朱熹用“萬”、“千”,描寫了一幅豐富多彩的春光圖。詩中的“萬紫千紅”更成為春天的代名詞為後人所效仿。


最不露痕跡的說理詩:《春日》


但他不僅僅是一首寫景詩,

更是一首成功的哲理詩。

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小編提出的兩個問題:


1、朱熹去過“泗水”嗎?


朱熹沒有去過“泗水”。

“泗水”位於孔子的故鄉,山東曲阜,

南宋時期“泗水”在金國人的統治之下,

不屬於南宋的領土範圍。

朱熹一生都未曾去過金國,也未去過泗水。


最不露痕跡的說理詩:《春日》

2、朱熹為何要寫“泗水”尋芳?


朱熹沒有去過泗水,

卻為何要寫“泗水”尋訪?

原因是,

他有意要把這次的踏青與孔子聯繫在一起。

中國古代文化當中,“洙泗”之地,

指的是曲阜周邊的洙水和泗水,

據說孔子曾在洙泗水之間聚徒講學,

後來人們就把洙泗作為孔門和儒家學說的象徵。


最不露痕跡的說理詩:《春日》


朱熹寫《春日》意不在寫春天,

只是拿春天打了個比方。

朱熹潛心理學,心儀孔聖,

嚮往於當年孔子居洙泗之上,

絃歌講誦,傳道授業的勝事,

於是託意於神遊尋芳。


其本意是:

以“泗水”喻孔門,儒學;

以“尋芳”喻求聖人之道;

以“新”喻自己的思想境界為之一新;

以“東風”喻儒家的風範、禮樂的教化。


最不露痕跡的說理詩:《春日》


朱熹就像是個苦苦追求儒學真諦的學生,

通過系統刻苦地學習,

終於領悟到了儒學的真諦,

感受到了儒家學說的博大精深。

求到了聖人之道以後,

就好像看到了萬紫千紅的春天,

洋溢著無限的生機。

所以他寫了一首詩《春日》,談到了自己的感受。


最不露痕跡的說理詩:《春日》


《春日》是一首寓理於形象之中的哲理詩,

卻通篇不露說理的痕跡,

這是朱熹的高明之處。


【譯文】

風和日麗天氣晴朗的好日子,在泗水邊踏青春遊,

無邊無際的風光美景都在一時間煥然一新。

誰都可以輕易地識別出出春風的面貌,

春風吹得到處都是百花開放萬紫千紅,這都是春天的身影。


最不露痕跡的說理詩:《春日》


【註釋】

春日:春天。

勝日:天氣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尋芳:遊春,踏青。

泗水:河名,在山東省。

濱:水邊,河邊。

無邊:無邊無際。

光景:風光風景。

等閒:平常、輕易。“等閒識得”是容易識別的意思。

東風:春風。


最不露痕跡的說理詩:《春日》


【朱熹簡介】

1、朱熹是宋代最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

朱熹不是孔門弟子,但其本人卻與孔子並提,稱為“朱子”,他的《四書章句集註》(集《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於一體的鉅作),是中國古代後期儒學的重要著作,也是朱熹生後,科舉考試官方規定的教科書,成為宋代理學的集大成之作,成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學。

2、朱熹也是宋代重要的詩人。《觀書有感》(其一)、《春日》等是其最著名的詩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