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育兒之前的三準備你注意過嘛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

——佚名(唐代)【無題】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育兒之前的三準備你注意過嘛


故事裡的中國最新一集讓我認識了孫玉晴還有她的父母。

毫無疑問這是讓我非常敬佩的姑娘,除了自己在逆境裡面為了夢想努力不放棄,還能在自己成功的路上把父母和身邊的人給予她的善良傳播給更多的人。

這個節目從開播就一直在看,這一期除了從電視劇【渴望】引申出來關於愛,善良,奉獻的主題之外,還讓我開始深思育兒之前父母應該有的幾個準備。

28年前,65歲和51歲的養父母撿到了孫玉晴,老兩口生活拮据,但是靠撿廢品的微薄收入全力供養女兒上學,後面父親因為年事已高和過度操勞去世了,玉晴研究生畢業的時候,母親已經77歲了。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育兒之前的三準備你注意過嘛

節目上母親因為患上阿爾茲海默症時而清醒時而迷糊,唯一讓她安心的就是隻要握住女兒的手,似乎只要確定女兒在身邊就什麼都不要緊了。

最後孫玉晴說:我希望媽媽能健康的活著,能再等等我,見證我做更多的事……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育兒之前的三準備你注意過嘛

這句話突然讓我淚目了,作為子女當然希望父母能陪自己更長久,希望能和父母一起經歷更多的回憶,當然,生老病死都是人之常情,我們無法左右,就像那句詩寫的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育兒之前的三準備你注意過嘛


原詩本來是寫愛情,伴侶因為年齡的差距產生遺憾和惋惜,但對於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感情,我認為用這句詩來形容也很恰當。

如果父母年齡很大了才育有子女,那父母會不會因為在離開人世之前看不到孩子長成人,有出息,結婚組建家庭,生兒育女而遺憾呢?

而那個時候的孩子也會不會因為自己還未懂事,未出人頭地,無法給予父母辛勞付出養育自己的理想回報而悔恨呢?

對於正常且健全的親子關係來說答案應該都是肯定。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育兒之前的三準備你注意過嘛

這期節目突然讓我開始思考,在育兒之前,父母到底應該做些什麼準備呢?

從我看來,最理想的是三個

  • 身體準備
  • 物質準備
  • 精神準備

身體準備是最原始的,遵從人類生理的需求和繁殖的原則,只要處於年齡和身體最佳的狀態或者通過醫療和科技手段讓身體保持生育功能的正常,育兒看起來是非常簡單的。

物質準備是現在形勢所趨帶來的,大家都知道生孩子花錢,養孩子更花錢,很多人的觀點也已經從只能生不能養開始轉變,在生孩子之前把父母和家庭的物質條件拿出來反覆琢磨對比,特別是“富養”孩子的育兒觀念興起,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在從物質方面為孩子做著準備。

精神準備是很多育兒專家包括社會學家所關注的,因為未成年犯罪,社會受教育率,還有其他社會問題終於讓父母把眼光從物質條件收回到精神條件上,在育兒之前除了做好未來生育的思想準備之外,更多的是去思考“我能不能養育好一個孩子?怎麼養育一個孩子,怎麼能讓他健康成長還能期許他未來有更好的人生髮展?”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育兒之前的三準備你注意過嘛

然而很遺憾的是,最理想的三個準備,現在絕大多數的家庭只能做到其中的一到兩個,不論是哪一種,都會或多或少影響到親子關係,給父母或者子女造成遺憾,悔恨,甚至是不可挽回的痛苦。更深層次講還會引發諸多社會問題。

例如只做好身體準備,那就是各種憑困地區和幫扶節目裡面出現的,越窮越生越生越窮的現象,或者是棄嬰問題,父母生了之後無法承擔養育的責任,孩子的物質生活都得不到保障更不用談精神層面的提升了。

例如只關注物質準備,最基本的身體準備也許有一些父母都無法滿足,用錢來保護孩子,讓他們能健康出生平安長大,對這樣的父母來說已經是奢求了,太多遺傳病,畸胎的新聞也令人揪心,對於孩子對於父母也都是折磨。

精神準備相對於前兩個來說,是很多父母沒有意識也沒有達到的一個方面,現在社會太多的家庭是做好了前兩個準備,無法給孩子正確的教育和精神引導,導致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走了歪路,甚至付出慘痛的代價,最後墮入不可挽回的結局。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育兒之前的三準備你注意過嘛

例如高架上跳橋的孩子,因為無人傾聽患上抑鬱症,用死亡解脫了自己懲罰了父母

例如幾起殺母殺父的案件,明知後果還要鋌而走險,過錯方何止做出如此罪行的孩子?

例如大連少年強姦幼女未遂怒而行兇的新聞,讓我們不禁會問:優越的家庭,健全的父母,孩子怎麼會變成這樣?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育兒之前的三準備你注意過嘛

不是每個孩子都是孫玉晴,但歸根究底的原因則是,不是每一個父母都是孫玉晴的養父母,儘管物質準備也許對於他們來說也沒有完全做到,但用盡全身心的愛,用盡自己能給予的全部拯救了一個和自己毫無血緣關係的棄嬰,從始至終,不離不棄,儘管因為生病,時常記不清最疼愛的這個人就在身邊,但只要在身邊總會牢牢握住那雙手,這是侵入骨髓的愛才會有的奇蹟吧。

感動中國的不僅僅是孫玉晴的成長曆程,而是養父母在養育她之時已經做好的精神準備,物質上一貧如洗,但精神上富有且滿足,這樣的家庭才能養育出一位堅強,愛笑,擁抱美好和希望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