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苏军在中国东北,打响二战最后一次纵深作战战役,让日军感到意外

1945年8月,苏军在中国东北上演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后一次纵深作战战役。经验丰富的苏联部队从西部调到了远东地区被日本占领的中国边境。由马利诺夫斯基将军率领的外贝加尔方面军、梅列茨科夫将军率领的远东第1方面军,及普尔卡耶夫将军率领的远东第2方面军对苏联的老对手——60万精锐的日本关东军发起了攻击。

苏军在中国东北,打响二战最后一次纵深作战战役,让日军感到意外

苏联炮兵在牡丹江地区参与攻击

8月9日拂晓,装备精良、经验丰富的苏军以优势兵力——人员3比2,火炮和坦克5比1,飞机2比1——冲过了边境线。8月20日,苏军攻至哈尔滨。8月22日,推进至旅顺。外贝加尔方面军所属第6近卫坦克集团军越过大兴安岭山脉和435千米的沙漠,当这支部队出现在中国东北中部平原地带时,日军大吃一惊。

1946年3月5日,温斯顿·丘吉尔在密西西比州的富尔敦用一句话对共产主义的东方和资本主义的西方这种分裂状况进行了描述,“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波兰西北的一个城市)到亚得里亚海的特里雅斯特(意大利东北部港市),一道铁幕降到了欧洲大陆上”。3年后,西欧各国、冰岛、加拿大及美国迫于苏联的压力,在防御性条约框架内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年9月,苏联原子弹研制成功。于是有人断言,常规战争的时代已经结束,以机动步兵和炮兵为后盾的大规模装甲作战将会退出战争舞台。

苏军在中国东北,打响二战最后一次纵深作战战役,让日军感到意外

参与硏制的尤里·哈里顿与苏联第一颗原子弹模型合影

1953年,斯大林逝世。像朱可夫元帅这些军方领导人被召回。从1955年开始,朱可夫要求对地面部队装备进行升级改进,包括装备装甲人员输送车等新式装备。1955年,随着拥有独立军队的联邦德国加入北约,苏联针锋相对,组建了华沙条约组织。该条约组织包括苏联、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匈牙利、波兰和罗马尼亚。欧洲这种两线对立的紧张局面一直持续了将近35年,双方制订了多个攻防计划。

华约,特别是苏联驻民主德国军队集群的主要目的是作为一支进攻性部队,向西方施加政治压力。如果西方表现软弱和士气低落,美国奉行孤立主义政策,可能会给苏联驻民主德国军队集群及华沙条约组织国家带来机会。他们将会使用包括核武器和化学武器在内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采用纵深战役战术,对西方发起快速的攻击。“巴巴罗萨”的经验使苏联深信,苏联再也不能陷于被动的防御之中,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御。

苏军在中国东北,打响二战最后一次纵深作战战役,让日军感到意外

华沙条约组织资料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