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2 心非木石岂无感

文 | 烟雨客


在时代的洪流中,每个人的命运不过是蝼蚁一样的存在,只手补天的人有,但少之又少,无数的芸芸众生,终究消散为尘埃。就如一代大文学家鲍照,俊逸鲍参军,也不得不感慨行路难。

行路难其四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烟雨夜读 | 心非木石岂无感


人生有命数,至于这命数如何,多半是不得意吧。但是,也不要因此而愁肠百结,心中有无限情思,无人可以倾诉,只有酌酒以自宽。

心非木石,太多的感叹,都一一浮现,却终究无言。在当时的时代氛围中,这或许是自保的最好方式了。

烟雨夜读 | 心非木石岂无感


鲍照(416年—466年),唐人或避武后讳而作“鲍昭”,字明远,祖籍东海(今山东郯城,有争议),大概出生于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南朝宋文学家,与北周庾信并称“鲍庾” ,与颜延之、谢灵运并称“元嘉三大家”。

行路难其一

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

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葡萄之锦衾。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抵节行路吟。

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叹红颜零落,悲美人迟暮,又有几人愿意倾听心中的哀音呢?


烟雨夜读 | 心非木石岂无感


鲍照家境贫困,因而年少时曾从事农耕;元嘉十二年(435年),鲍照献诗言志而被刘义庆擢为临川王国侍郎,之后又先后入刘义季和刘濬幕府,随后依随宋孝武刘骏;大明五年(461年),鲍照出任刘子顼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泰始二年(466年),刘子顼因起兵反宋明帝刘彧失败被时,鲍照于乱军中遇害,时年约五十一岁。

战乱频仍的时代,鲍照也没有片刻的自由,这种现实的束缚,自然会影响到他的诗歌。

行路难其五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能几时,安能叠燮垂羽翼。

弃檄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烟雨夜读 | 心非木石岂无感


颇有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意味。人生几何?何必一直委屈自己,何必不敢仗义执言,大不了挂冠而去。自古圣贤多贫贱,也不差我一个。

鲍照在游仙、游山、赠别、咏史、拟古、数诗、建除诗、字谜、联句等方面均有佳作留世,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

他写过《行路难十八首》。《行路难》系乐府杂曲中的一种,在中华书局出版的《乐府诗集》中的杂曲歌辞里作了专题收录。这些诗中多以“君不见”或“行路难”起句。


烟雨夜读 |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君不见河边草,冬时枯死春满道。君不见城上日,今暝没尽去,明朝复更出。今我何时当得然,一去永灭入黄泉。人生苦多欢乐少,意气敷腴在盛年。且愿得志数相就,床头恒有沽酒钱。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

何其达观的人生态度。看得透荣枯,看得淡生死,把荣辱富贵交给上天,且做最好的自己。

含歌揽涕恒抱愁,人生几时得为乐。宁作野中之双凫,不愿云间之别鹤……愿在俗世中拥抱,也不要在云天之上别离。这,或许是很多人心中所想吧。


烟雨夜读 | 心非木石岂无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