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哪些名家散文寫得好,你認為呢?

林蒔薇


寫得好的名家散文非常多。


想聊一聊張曉風的《回首風煙》,這是一本張曉風創作50週年美文精選,個人很喜歡。

張曉風說,三月的夜雨能滲出一絲絲的青草味,跟太陽蒸發出來的強列的草薰不同,是一種幽森的、細緻的、嫩生生的氣味。


讀到這裡,窗玻後的我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腳步。


於是,在這個近三月的清晨,沒有朝露,沒有夜雨、沒有野溪,有的只是將綠未綠的枝椏、將成未成的初蕾。我說,足夠了,這些已經足夠我在謊言般的春天裡流連,雖然春天可能什麼都不是,卻阻擋不住我們想要放飛的一顆心,而這顆心在品味了《生命禮讚》之後愈加清晰地想要前行,雨擋不了,風阻不下。


春天有文字無法言說的誘惑,我在張曉風的文字中讀到了春姿嬈媚。


《初雪》是張曉風寫給自己的孩子的。


或許是同為人母的原因,母愛的淡然與偉大在張曉風的文字之下是如此的淋漓。


張曉風說——詩詩,如果我們驕傲,是為你本身而驕傲,不是為你的健康美麗或者聰明。她還說——你是人,不是我們培養的灌木,我們決不會把你修剪成某種形態來使別人稱讚我們的園藝天才。你可以照你的傾向生長,你選擇什麼樣式,我們都會喜歡——或者學習著去喜歡。


這一段質樸融入了濃濃母愛的話語,我想是每一位母親亦或父親的心聲。我們與孩子朝夕相伴,我們指責孩子貪玩、我們糾正孩子陋習、我們期翼孩子勤勉,孩子無法體味我們的澆灌,孩子認為他和自己的父母並不是在一條道路上行走,雖然孩子也曾努力地想要走向父母的身邊,可是,拋棄自我意願的行走讓孩子舉步維艱。孩子以為父母想要孩子這樣,父母給矛了孩子足夠的愛,卻未能如願讓孩子全部獲悉。


孩子學校的年級組長說過這樣一句話,他說:你以為你以為的就真的是你以為的嗎?這話聽起來有些繞口,細品之下卻道出了許多深意。


如若,我們無法讓心中的所思所想清晰地傳達給對方,那就用文字來表述吧;如若,文字也難以述清理順,那就讓我們來借用張曉風的作品吧。

我想,散文家張曉風是不會介意的,能夠看出碧綠柳樹的純淨、能夠欣賞耀眼橘紅的木棉花、能夠捕捉到流浪腳邊的桅子花香,欲喚流蘇為詩經的女子,如何會介意自己的文字在書箋之外傳訴呢?!


悠然閱讀


我喜歡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記得,那時候還模仿課本里面的荷塘圖片畫過一幅荷葉圖,還寄到了縣電視臺,只是可惜收到回信說不能是模仿的圖片,要自己原創的才行。現在想想,那個時候還挺天真挺膽兒大的,什麼都不懂,就憑著一意的喜歡,照著畫了就一腔熱情的寄出去了。後來收到回信說沒有通過還失落了兩天,再後來就沒有再畫過了。


愚者應自謙


古今中外的散文名家實在太多了,而每一位名家筆下的散文名篇數來也長。

今日我只談兩位:餘秋雨和周國平

一個是文化散文家。

一個是哲理散文家

這就鮮明的區別出一般的純寫生活和純寫情感的散文家。

這兩位大家只專注於散文,沒有涉足小說。

記得有一次在北京的關於《一封家書》為主題的讀者見面會上,在與讀者互動的提問環節,我是第一個被叫起來向周老師提問的讀者。

我的問題是:“周老師,您的經歷那麼坎坷那麼豐富,您想過寫小說嗎?”

這是我的好奇心。

他說他非常遺憾,一直想寫小說,也嘗試寫小說,但寫不好就放棄了。

這兩位散文家都是江南人,一個出生在上海,一個出生在浙江省餘姚縣。

他們倆是同一個時代的人。

他們倆都經歷過一個特殊的年代。

他們倆都離過婚而再婚。

他們倆雖然都其貌不揚,卻在最後一次婚戀中都娶到漂亮的夫人。

他們早年雖然經歷豐富,感情波折,但隨著他們在文化散文上的建樹成就,而得到事業、感情上的至高無上的幸福。

精神文化是能給人帶來好運氣的!

他們通過自己的勤奮努力,聰明智慧在生活感情上得到滿足,在身份榮譽地位上有了尊嚴,在文化哲學上的自由探索研究取得成功。

他們寫的文化散文也好,哲理散文也罷,都是暢銷書,獲得了廣大的忠實粉絲。

他們倆都很幸運,大半生的時間都在幹自己喜歡做的事,既獲得精神上的自由又獲得物質上的財富。

餘秋雨小一歲,出生年月是1946年8月23日。

周國平是1945年7月25日出生的。

那麼他們都寫了什麼樣的書聞名於世呢?

周國平寫了《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我是通過他的這本書接觸尼采的思想。

在那次棗園的讀者見面會上,我購買了周國平的三十年文集叢書十二本,當時好像打八折,最後是花了四百多元。

其中有三本週國平簽名的。

有一個朋友得了重疾住院要求我送他幾本書,我就到西單商場的新華書店買了周國平和季羨林的散文集送給他在病床上閱讀。

一年前,我對周國平的文集真是鍾愛有加。

在這之前,我是在微信公眾號看過他的一些作品,還經常轉發朋友圈。

這次收藏了他的三十年文集足見我對於他的哲理散文的喜愛。

他的代表作有《守望的距離》《各自的朝聖路》《人與永恆》《風中的紙屑》《妞妞》《寶貝寶貝》。

餘秋雨的代表作有《文化苦旅》《泥步修行》《行者無疆》《我等不到了》《中國文脈》還有許多其它的在這兒就不一一列舉。

他們兩位都是高產作家,都非常務實,寫作勤奮,經典不斷問世。

周國平哲理散文的關注點在情感,人生與婚姻。

他的哲理散文觀點明確,給迷茫的人以清晰的道路可走。

他幫我們解除困惑,指導我們如何為人處世,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具體的指導如何去做,做完了有什麼樣的結果。

他的哲理散文分析事理透徹精闢。

餘秋雨文化散文關注點在世界,社會,歷史。

周國平喜歡靜坐在屋裡靜思,更注重事物內在因果關係的深刻挖掘。

餘秋雨滿世界跑,古今對比,中外對比。

他的文化散文洋洋灑灑,視野開闊,場面恢宏大氣。

周國平與餘秋雨,一個幽深,一個廣闊。


短篇小說精選


大家好,我是妖怪的魅力。作為一名文化領域的原創作者,在這裡我想簡單的發表一下我個人的觀點,希望可以對您所幫助。

首先賈平凹是被人們稱為鬼才,他在小說上的成就,那是有目共睹,到現在為止,他一共出版了16部長篇小說,而且每一部都是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同樣他也是一位散文大家,他的散文,語言純樸,讀起來另有一番滋味。

其次其實可以這麼說,他的散文比他的小說寫得要更好,而且他的每一篇散文,那都是富含哲理。

最後賈平凹的散文大多都是寫日常生活裡的一些事情以及他個人的所思所想,他的散文也是當代收錄在課本里最多的一位作家,他很多的散文,那都算得上是當代文學裡的精品。所以賈平凹的散文,那也是非常值得一讀。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希望可以對你有所幫助,同時也希望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我會定期的發表一些和文化相關的文章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妖怪的魅力


在我面前別說名家,就是頭條的許多網友的散文水平都讓我敬佩膜拜,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當代多少大家的散文行雲流水,娓娓道來,講個故事,說點寓言,聊些過往,吐段衷腸... 白紙黑字間,思想,情感,格局,世界觀,人生哲理... 娟娟小溪般浸潤讀者心田,讓人飢渴吸吮,留連不捨,散文的形式不禁錮作者著墨揮毫,讓思想和情感水墨相融,流瀉恣肆,不妨礙讀者挑剔切入,茶餘飯後,一刻平靜,欣賞片言隻語或許就會沉淫其中不亦樂乎。給心靈灌溉甘泉,讓紛雜的情感收攏平復,靜靜地聽作者述說,時時地將自我嵌入其中,想象著那種或唯美或悽苦的體驗。神明附體,靈魂出竅...作為讀者享受著的這個過程,是循著作者營造的筆墨脈絡,攀爬著自我的生命之藤,感受的過程美妙驚心...所以感恩所有著文警世的文壇大家——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虛此冠。

非得說出我推崇的散文大家,不勝枚舉:冰心,朱自清,季羨林……


大洋煮紅日


余光中先生和季羨林先生。

余光中先生的《聽聽那冷雨》

因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樂從記憶的彼端敲起。瓦是最最低沉的樂器灰濛濛的溫柔覆蓋著聽雨的人,瓦是音樂的雨傘撐起。但不久公寓的時代來臨,臺北你怎麼一下子長高了,瓦的音樂竟成了絕響。千片萬片的瓦翩翩,美麗的灰蝴蝶紛紛飛走,飛入歷史的記憶。現在雨下下來下在水泥的屋頂和牆上,沒有音韻的雨季。樹也砍光了,那月桂,那楓樹,柳樹和擎天的巨椰,雨來的時候不再有叢葉嘈嘈切切,閃動溼溼的綠光迎接。鳥聲減了啾啾,蛙聲沉了閣閣,秋天的蟲吟也減了唧唧。七十年代的臺北不需要這些,一個樂隊接一個樂隊便遣散盡了。要聽雞叫,只有去詩經的韻裡尋找。現在只剩下一張黑白片,黑白的默片

季羨林先生的《二月蘭》

對於我這樣的心情和我的一切遭遇,我的二月蘭一點也無動於衷,照樣自己開花。今年又是二月蘭開花的大年。在校園裡,眼光所到之處,無不有二月蘭在。宅旁,籬下,林中,山頭,土坡,湖邊,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團紫氣,間以白霧,小花開得淋漓盡致,氣勢非凡,紫氣直衝霄漢,連宇宙都彷彿變成紫色的了。
這一切都告訴我,二月蘭是不會變的,世事滄桑,於它如浮雲。然而我卻是在變的,月月變,年年變。我想以不變應萬變,然而辦不到。我想學習二月蘭,然而辦不到。不但如此,它還硬把我的記憶牽回到我一生最倒黴的時候。在十年浩劫中,我自己跳出來反對北大那一位"老佛爺",被抄家,被打成了"反革命"。正是在二月蘭開花的時候,我被管制勞動改造。有很長一段時間,我每天到一個地方去撿破磚碎瓦,還隨時準備著被紅衛兵押解到什麼地方去"批鬥",坐噴氣式,還要捱上一頓揍,打得鼻青臉腫。可是在磚瓦縫裡二月蘭依然開放,怡然自得,笑對春風,好像是在嘲笑我。

秦嗣德


散文是一種抒發作者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敘類文學體裁。一起來看看名家遊記散文。

廬山遊記

昨夜大雨,終夜聽見松濤聲與雨聲,初不能分別,聽久了才分得出有雨時的松濤與雨止時的松濤,聲勢皆很夠震動人心,使我終夜睡眠甚少。

早起雨已止了,我們就出發。從海會寺到白鹿洞的路上,樹木很多,雨後清翠可愛。滿山滿谷部是杜鵑花,有兩種顏色,紅的和輕紫的,後者更鮮豔可喜。去年過日本時,櫻花已過,正值杜鵑花盛開,顏色種類很多,但多在公園及私人家宅中見之,不如今日滿山滿谷的氣象更可愛。因作絕句記之:

長松鼓吹尋常事,最喜山花滿眼開。

嫩紫鮮紅都可愛,此行應為杜鵑來。

到白鹿洞。書院舊址前清時用作江西高等農業學校,添有校舍,建築簡陋潦草,真不成個樣子。農校已遷去,現設習林事務所。附近大松樹都釘有木片,寫明保存古松第幾號。此地建築雖極不堪,然洞外風景尚好。有小溪,淺水急流,錚淙可聽;溪名貫道溪,上有石橋,即使道橋,楷朱子起的名字。橋上望見洞後諸松中一鬆有紫藤花,直上到樹杪,藤花正盛開,豔麗可喜。

白鹿洞本無洞,正德中,南康守王溱開後山作洞,知府何鑿石鹿置洞中。這兩人真是大笨伯!

白鹿洞在歷史上佔一個特殊地位,有兩個原因。第一,因為白鹿洞書院是最早一個書院。南唐升元中(937-942)建為廬山國學,置田聚徒,以李善道為洞主。宋初因置為書院,與睢陽石鼓嶽麓三書院落並稱為“四大書院”,為書院的四個祖宗。第二,因為朱子重建白鹿洞書院,明定學遠規,遂成後世幾百年“講學式”的書院的規模。宋末以至清初的書院皆屬於這一種。到乾隆以後,樸學之風氣已成,方才有一種新式的書院起來;阮元所創的詁經精舍、學海堂,可算是這種新式書院的代表。南宋的書院祀北宋周邵和諸先生;元明的書院祀和朱;晚明的書院多祀陽明;王學衰後,書院多祀和朱。乾嘉以後的書院乃不祀理學家而改祀許慎鄭玄等。所祀的不同便是這兩大派書院的根本不同。祀許慎鄭玄等。所祀的不同便是這兩大派書院的根本不同。

朱子立白鹿洞書院在淳熙己亥(1178),他極看重此事,曾札上丞相說:

願得比祠官例,為白鹿洞主,假之稍廩,使得終與諸生講習其中,猶愈於崇奉異教香火,無事而食也。(《廬山志》八,頁二,引《洞志》。)

他明明指斥宋代為道教宮觀設祀官的制度,想從白鹿洞開一個儒門創例來抵制道教。他後來奏對孝宗,申說請賜書院額,並賜書的事,說:今老佛之宮佈滿天下,大都逾百,小邑亦不下數十,而公私增益勢猶未已。至於學校,則一郡一邑僅置一區,附廓之縣叉不復有。盛衰多寡相懸如此!(同上,頁三。)

這都可見他當日的用心。他定的《白鹿洞規》,簡要明白,遂成為後世七百年的教育宗旨。

廬山有三處史蹟代表三大趨勢:(一)慧遠的東林,代表中國“沸教化”與佛教“中國化”的大趨勢。(二)白鹿洞,代表中國近世七百年的宋學大趨勢。(三)牯嶺,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國的趨勢。

從白鹿洞到萬杉寺。古為慶去庵,為“律”居,宋景德中有大超和尚手種杉樹萬株,天聖中賜名萬杉。後禪學盛行,遂成“禪寺”。南宋張孝祥有詩云:老幹參天一萬株,廬山佳處浮著圖。

只因買斷山中景,破費神龍百斛珠。

(《志》五,頁六十四,引《1史》。)

今所見杉樹,粗又如瘦碗,皆近兩年年種的。有幾株大樟樹,其一為“五爪樟”,大概有三四百年的生命了;《指南》(編者按指《廬山指南》)說“皆宋時物”,似無據。

從萬杉寺西地約二三里,到秀峰寺。吳氏舊《志》無秀峰寺,只有開光寺。毛德琦《廬山新起》(康熙五十九年成書。我在海會寺買得一部,有同治十年,宣統二年,民國四年補版。我的日記內注的卷頁數,皆指此書。)說:

康熙丁亥(1707)寺僧超淵往淮迎駕,御書秀峰寺賜額,改今名。

明光寺起於南唐中主李1.李主年少好文學,讀書於廬山;後來先主代楊氏而建國,李1為世子,遂嗣位。他想念廬山書堂,遂於其地立寺,因有開國之祥,故名開先寺,以紹宗和尚主之。宋初賜名開先華藏;後有善暹,為禪門大師,有眾數百人。至行瑛,有治事才,黃山谷稱“其材器能立事,任人役物如轉石於千仞之溪,無不如意。”行瑛發願重新此寺。

開先之屋無慮四百楹,成於瑛世者十之六,窮壯極麗,迄九年乃即功。(黃庭堅《開先禪院修造記》,《志》五,頁十六至十八。)

此是開先極盛時。康熙間改名時,皇帝賜額,賜御書《心經》,其時“世之人無不知有秀峰”(郎廷極《秀峰寺記》,《志》五,頁六至七。)其時也可稱是盛世。到了今日,當時所謂“窮壯極麗”的規模只剩敗屋十幾間,其餘只是頹垣廢址了。讀書檯上有康熙帝臨米芾書碑,尚完好;其下有石刻黃山谷書《七佛偈》,及陽明正德庚辰(1520)三月《紀功題名碑》,皆略有損壞。

寺中雖頹廢令人感嘆,然寺外風景則絕佳。為山南諸處的最好風景。寺址在鶴鳴峰下,其西為龜背峰,又西為黃石巖,又西為又劍峰,又西南為香爐峰,都1奇可喜。鶴鳴與龜背之間有馬尾泉瀑布,雙劍之左有瀑布水;兩個瀑泉遙遙相對,乎行齊下,下流入壑,匯合為一水,迸出山峽中,遂成最著蛐青玉峽奇景。水流出峽,入於龍潭。崑山與祖望先到青玉峽,徘徊不肯去,叫人來催我們去看。我同夢旦到了赤邊,也徘徊不肯離去。峽上石刻甚多,有米帝書“第一山”大字,今鉤摹作寺門題榜。

廬山遊記

“咫尺愁風雨,匡廬不可登。只疑雲霧裡,猶有六朝僧。”(錢起)這位唐朝詩人教我們“不可登”,我們沒有聽他的話,竟在兩小時內乘汽車登上了匡廬。這兩小時內氣候由盛夏迅速進入了深秋。上汽車的時候九十五度,在汽車中先藏扇子,後添衣服,下汽車的時候不過七十幾度了。趕第三招待所的汽車駛過正街鬧市的時候,廬山給我的最初印象竟是桃源仙境: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茶館酒樓,百貨之屬;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不過他們看見了我們沒有“乃大驚”,因為上山避暑休養的人很多,招待所滿坑滿谷,好容易留兩個房間給我們住。廬山避暑勝地,果然名不虛傳。這一天天氣晴朗。憑窗遠眺,但見近處古木參天,綠廕庇日;遠處崗巒起伏,白雲出沒。有時一帶樹林忽然不見,變成了一片雲海;有時一片白雲忽然消散,變成了許多樓臺。正在凝望之間,一朵白雲冉冉而來,鑽進了我們的房間裡。倘是幽人雅士,一定大開窗戶,歡迎它進來共住;但我猶未免為俗人,連忙關窗謝客。我想,廬山真面目的不容易窺見,就為了這些白雲在那裡作怪。

廬山的名勝古蹟很多,據說共有兩百多處。但我們十天內遊蹤所到的地方,主要的就是小天池、花徑、天橋、仙人洞、含鄱口、黃龍潭,烏龍潭等處而已。夏禹治水的時候曾經登大漢陽峰,周朝的匡俗曾經在這裡隱居,晉朝的慧遠法師曾經在東林寺門口種松樹,王羲之曾經在歸宗寺洗墨,陶淵明曾經在溫泉附近的慄裡村住家,李白曾經在五老峰下讀書,白居易曾經在花徑詠桃花,朱熹曾經在白鹿洞講學,陽明曾經在捨身巖散步,朱元璋和陳友諒曾經在天橋作戰……古蹟不可勝計。然而憑弔也頗傷腦筋,況且我又不是詩人,這些古蹟不能激發我的靈感,跑去訪尋也是枉然,所以除了乘便之外,大都沒有專誠拜訪。有時我的太太跟著孩子們去尋幽探險了,我獨自高臥在海拔一千五百公尺的山樓上看看廬山風景照片和導遊之類的書,山光照檻,雲樹滿窗,塵囂絕跡,涼生枕簟,倒是真正的避暑。我看到天橋的照片,遊興發動起來,有一天就跟著孩子們去尋訪。爬上斷崖去的時候,一位掛著南京大學徽章的教授告訴我:“上面路很難走,老先生不必去吧。天橋的那條石頭大概已經跌落,就只是這麼一個斷崖。”

我抬頭一看,果然和照片中所見不同:照片上是兩個斷崖相對,右面的斷崖上伸出一根大石條來,伸向左面的斷崖,但是沒有達到,相距數尺,彷彿一腳可以跨過似的。然而實景中並沒有石條,只是相距若干丈的兩個斷崖,我們所登的便是左面的斷崖。我想:這地方叫做天橋,大概那根石條就是橋,如今橋已經跌落了。我們在斷崖上坐看雲起,臥聽鳥鳴,又拍了幾張照片,逍遙地步行回寓。晚餐的時候,我向管理局的同志探問這條橋何時跌落,他回答我說,本來沒有橋,那照相是從某角度望去所見的光景,啊,我恍然大悟了:那位南京大學教授和我談話的地方,即離開左面的斷崖數十丈的地方,我的確看到有一根不很大的石條伸出在空中,照相鏡頭放在石條附近適當的地方,透視法就把石條和斷崖之間的距離取消,拍下來的就是我所欣賞的照片。我略感不快,彷彿上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商業廣告的當。然而就照相術而論,我不能說它虛偽,只是“太”巧妙了些。天橋這個名字也古怪,沒有橋為什麼叫天橋?

含鄱口左望揚子江,右瞰鄱陽湖,天下壯觀,不可不看。有一天我們果然爬上了最高峰的亭子裡,然而白雲作怪,密密層層地遮蓋了江和湖,不肯給我們看。我們在亭子裡吃茶,等候了好久,白雲始終不散,望下去白茫茫的,一無所見。這時候有一個人手裡拿一把芭蕉扇,走進亭子來。他聽見我們五個人講土白,就和我招呼,說是同鄉。原來他是湖州人,我們石門灣靠近湖州邊界,語音相似。我們就用土白同他談起天來。土白實在痛快,個個字入木三分,極細緻的思想感情也充分表達得出。這位湖州客也實在不俗,句句話都動聽。

他說他住在上海,到漢口去望兒子,歸途在九江上岸,乘便一遊廬山。我問他為什麼帶芭蕉扇,他回答說,這東西妙用無窮:熱的時候扇風,太陽大的時候遮陰,下雨的時候代傘,休息的時候當坐墊,這好比濟公活佛的芭蕉扇。因此後來我們談起他的時候就稱他為“濟公活佛”。互相敘述遊覽經過的時候,他說他昨天上午才上山,知道正街上的館子規定時間賣飯票,然後買一瓶酒,跑到小天池,在革命烈士墓前奠了酒,瀏覽了一番,他就在十一點鐘先買了飯票,然後拿了酒瓶回到館子裡來吃午飯,這頓午飯吃得真開心。這番話我也聽得真開心。白雲只管把揚子江和鄱陽湖封鎖,死不肯給我們看。時候不早,汽車在山下等候,我們只得別了濟公活佛回招待所去。

此後濟公佛就變成了我們的談話資料。姓名地址都沒有問,再見的希望絕少,我們已經把他當作小說裡的人物看待了。誰知天地之間事有湊巧:幾天之後我們下山,在九江的潯廬餐廳吃飯的時候,濟公活佛忽然又拿著芭蕉扇出現了。原來他也在九江候船返滬。我們又互相敘述別後遊覽經過。此公單槍匹馬,深入不毛,所到的地方比我們多得多。我只記得他說有一次獨自走到一個古塔的頂上,那裡面跳出一隻黃鼠狼來,他打湖州白說:“渠被吾嚇了一嚇,吾也被渠嚇了一嚇!”我覺得這簡直是詩,不過沒有叶韻。宋楊萬里詩云:“意行偶到無人處,驚起山禽我亦驚。”豈不就是這種體驗嗎?現在有些白話詩不講叶韻,就把白話寫成每句一行,一個“但”字佔一行,一個“不”字也佔一行,內容不知道說些什麼,我真不懂。這時候我想:倘能說得像我們的濟公活佛那樣富有詩趣,不叶韻倒也沒有什麼。

在九江的潯廬餐廳吃飯,似乎同在上海差不多。山上的吃飯情況就不同:我們住的第三招待所離開正街有三四里路,四周毫無供給,吃飯勢必包在招待所裡。價錢很便宜,飯菜也很豐富。只是聽憑配給,不能點菜,而且吃飯時間限定。原來這不是菜館,是一個膳堂,彷彿學校的飯廳。我有四十年不過飯廳生活了,頗有返老還童之感。跑三四里路,正街上有一所菜館。然而這菜館也限定時間,而且供應量有限,若非趁早買票,難免枵腹遊山。我們在輪船裡的時候,吃飯分五六班,每班限定二十分鐘,必須預先買票。膳廳裡寫明請勿喝酒。有一個乘客說:“吃飯是一件任務。”我想:輪船裡地方小,人多,倒也難怪;山上游覽之區,飲食一定便當。

豈知山上的菜館不見得比輪船裡好些。我很希望下年這種辦法加以改善。為什麼呢,這到底是遊覽之區!並不是學校或學習班!人們長年勞動,難得遊山玩水,遊興好的時候難免把吃飯延遲些,跑得肚飢的時候難免想吃些點心。名勝之區的飲食供應倘能滿足遊客的願望,使大家能夠暢遊,豈不是美上加美呢?然而廬山給我的總是好感,在飲食方面也有好感:青島啤酒開瓶的時候,白沫四散噴射,飛濺到幾尺之外。我想,我在上海一向喝光明啤酒,原來青島啤酒氣足得多。回家趕快去買青島啤酒,豈知開出來同光明啤酒一樣,並無白沫飛濺。啊,原來是海拔一千五百公尺的氣壓的關係!廬山上的啤酒真好!


一楊直賀畫楓婉


首先要了解什麼是“散文”?如何定義?然後才能推而廣之看看哪些人可以算是散文名家。

散文是一種抒發作者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敘類文學體裁。散文,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散文,就是指“不押韻、不重排偶”的一切散體文章;比如《史記》就是最早的散文鉅著;而太史公就是中國文學第一大散文名家,比如《鴻門宴》。

還有狹義的散文,更加具有現代意義;指的是除了“詩歌、戲曲、小說”以外的文學作品;而散文,又可以分為“雜文、小品、隨筆”等。比如魯迅就是散文名家。

還有一種體裁,既不是散文,也不是詩歌,而是二者的組合體,叫做“散文詩”。散文詩與詩歌的不同之處在於散文詩經常運用描述和議論的表現手段。

初步瞭解了所謂“散文”回答是什麼以後,再來回答哪些人可以稱為散文名家就容易了;比如古代的司馬遷、韓愈、范仲淹;近代的魯迅、林語堂、矛盾等等都是名家。

“形散意不散”,就是散文的最大特點。下面蜻蜓點水介紹一篇曾經入選過語文教材的散文,字數一千(節選),作者是矛盾,寫作時間是1941年——《白楊禮讚》:

白楊樹實在不是平凡的,我讚美白楊樹!

…………

這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決不是平凡的樹! 它沒有婆娑 的姿態,沒有屈曲盤旋的虯枝 ,也許你要說它不美麗,

──如果美是專指“婆娑”或“橫斜逸出”之類而言,那麼白楊樹算不得樹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卻是偉岸 ,正直,樸質,嚴肅,也不缺乏溫和,更不用提它的堅強不屈與挺拔,它是樹中的偉丈夫!

…………

讓那些看不起民眾,賤視民眾,頑固的倒退的人們去讚美那貴族化的楠木 (那也是直幹秀頎 的),去鄙視這極常見,極易生長的白楊罷,但是我要高聲讚美白楊樹!


閒看秋風999


我讀過的散文中有一篇秦牧寫的《土地》我覺得寫的比較好。招聘散文裡面寫到我們中國人民珍惜土地100多年來與各國親瞭解,不斷地戰鬥,衝突不一樣的故事,其中寫到我的家鄉張江寸金橋的故事。在湛江赤坎有一條橋叫做寸金橋。當時候清朝政府將香港割給英國99年。將湛江割讓給法國解釋起名。但是當地的農民不答應。以蓂略村為代表的村民組織周圍農村和法國軍隊進行鬥爭。第1次法國軍隊還被a農民打敗。法國人回去北京威脅清政府。要派人來鎮壓農民。但是當地的遂溪縣政府。對農民的愛國之心感動。給錢給炮。但最後當地農民還是比不過清政府和法國聯軍。農民均被打敗。但是農民和法國軍隊劃界而治。法罕也不敢越寸金橋一步。


即哼詩人


散文是一種非常的表達方式,可以在有限的篇幅裡儘可能地去表達自己的情感,所以散文在過去也叫小品文,我們都知道古代還有“唐宋八大家”,這“唐宋八大家”那麼便是指他們在散文上的成就。到了近代散文,更是越來越成熟,很多的作家,那除了在寫小說之外,還都會寫散文。例如魯迅、沈從文、周作人、老舍等人,他們也都是小說和散文,那都是同樣的寫得非常棒。

那麼到了現代,還有哪些作家散文寫得好呢?應當說有5位作家的散文,算得上是當代散文寫得比較好的作家。那下面就來帶大家盤點一下,當代散文寫得最好的5位作家,看看你都讀過了他們的作品沒有?

1、賈平凹

賈平凹是被人們稱為鬼才,他在小說上的成就,那是有目共睹,到現在為止,他一共出版了16部長篇小說,而且每一部都是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同樣他也是一位散文大家,他的散文,語言純樸,讀起來另有一番滋味。其實可以這麼說,他的散文比他的小說寫得要更好,而且他的每一篇散文,那都是富含哲理。

賈平凹的散文大多都是寫日常生活裡的一些事情以及他個人的所思所想,他的散文也是當代收錄在課本里最多的一位作家,他很多的散文,那都算得上是當代文學裡的精品。

所以賈平凹的散文,那也是非常值得一讀。

2、餘秋雨

餘秋雨可以說是一位散文大家,他對於散文的還有著承前啟後的貢獻,開創了大散文時代,例如他的《文化苦旅》、《山居筆記》等等作品,那都算得上是當代數一數二的經典之作,相信很多的人,那都有讀過他的作品。

餘秋雨的那些散文非常的大氣,不僅表達了作者對於中國文化的深入思考,還有著對於歷史的深刻反思,僅這一點,他就稱得上是一位偉大的散文家。

3、林清玄

林清玄也是一位了不起的散文家,他的作品大多都是散文,而且他的散文同樣的充滿了哲理,讓人讀了之後,總是能夠有意外的收穫。

林清玄的很多散文作品,那也是同樣的有被收錄在課本里,要知道能夠進入課本的作品,那必須是要精品才行,無疑林清玄的很多作品,那都是屬於當代難得的佳作。

4、余光中

余光中的散文也是同樣的寫得非常不錯,當然他除了寫散文之外,那麼他還寫詩,他的詩也是同樣的非常棒,不過說起來,還是他的散文更好。他的那些散文作品,文筆流暢,讀起來非常的順暢。

5、劉亮程

劉亮程是我個人非常喜歡的一位作家,他的很多作品,也都樣的有被收錄在課本里,他比較著名的作品有《一個人的村莊》、《在新疆》等等,這些散文作品,那也都是當代難得的佳作。

劉亮程的散文就像是夢囈一樣,讀了之後,讓人有一種暈眩的感覺,這也可能是由於他本人對於一些問題的思考太過於深刻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