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讀路遙的《在困難的日子裡》最大的感觸是什麼?

信了39


最早接觸路遙的作品,是他著名的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那是我上高三,讀這本書之前,對路遙的其人其書並無半點了解,只是一位同學大力向我推薦此書,好像錯過就是終生遺憾一般,就借來一看,誰知欲罷不能,手不釋卷茶飯不思挑燈夜戰一宿未眠把此書看完。雖然頭暈眼花,飢餓難耐,但感覺精神煥然一新,充滿力量,如接受過一場洗禮一般,心中湧動著一種被崇高的人性感染的激情,在高三的那段日子裡,這本書給了我巨大的精神力量,讓我有一種直視困難,並戰勝困難的勇氣。

路遙的這篇小說中,作者以第一人稱,講述了1961年全國貧困的特殊時期,“我”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縣立中學,以及在學校發生的不尋常經歷。

“我”在飽受飢餓和寒冷時,還因貧困受到同學們的歧視,使我覺得在同學們的面前抬不起頭來。自卑感籠罩了我的精神世界,但是就算我餓的連路也走不動,我也並沒有倒下,儘管被同學們誤會,我也沒有放棄求學,我在逆境中不斷地奮發向上,後來更是在同學吳亞鈴的幫助下,使得生活有所改變。當然這種改變不僅是物質上的,她還給與了我精神上的支撐,但是卻遭到了同學們的流言蜚語,為了不讓“恩人”受到傷害,我決定退學了。而最後,在老師的說服下,在受到了同學們的理解,解除誤會後,重新認識了同學們之間的友誼,而我也重新回到了學校。

通過閱讀,在那艱苦的環境下,我堅忍不拔的樂觀性格和吳亞鈴對我的關愛與照顧。我被作者不怕苦的精神和吳亞鈴的善良所感動。文中的“我”就算餓得站不起來,走路要扶東西才行,也終究沒有放棄學習,而且後來考了第一名。可以看出“我”內心的精神世界是多麼強大。這不僅使我們想到現在的孩子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但是一遇到挫折就畏縮不前,“我”的精神應該鼓舞更多的孩子,通過 各個事例,足以體現了“我”剛毅性格,自強精神和特殊環境下極強的自尊心,而吳亞鈴同學不怕同學誤會,為了維護我的自尊心,採用各種方法幫助“我”,也讓我們感受到了她的善良、愛心,以及在那種艱苦的歲月下,同學之間的真情這深深的感動我們,最後在同學們的真誠道歉和表白後,大家唱著《游擊隊之歌》回到學校,預示著困難的日子即將過去,美好的生活一定會到來。

這也讓我聯想到了我們有些地方的寒門子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更何況作為寒門子弟,學習考試這是我們的唯一出路,雖然我們現在的鄉村學校的生活條件有點不好,基礎設施不健全。但是我們自己一定要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不怕吃苦,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困難的日子終將過去,幸福的生活即將到來。

這個小說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教育中應注意的是,對於我們的下一代,我們在滿足他們的物質需要時,一定不能忽略精神生活,要培養下一代面對困難,要有信心和勇氣去解決,同學之間要提倡純真的友情,人間自有真情在,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會,去感受。




三分靜氣


正是靠著這偉大的友愛,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人們才能一代一代的延續到現在.....

這是這篇文章我感到最暖心而且最樸實的一句話。路遙出生的年代相對來很多人都是貧困的。我在回憶母親的文章裡也多次提到母親象守護金子一樣守護著家裡唯有的半升白麵。然而就是在那種缺衣短食的年代裡,鄰里之間的關係確尤其的親熱。就是吃一頓餃子也要讓我端幾個讓左鄰右舍嚐嚐,那種樸實善良的本性是今天的人們所不能比擬的。

貧瘠的土地上養育著的孩子骨頭卻是高傲的。

在困難的日子裡,農村貧困的狀況基本上是一樣的。我記得上二年級在好長時間連二分錢的橡皮也買不起,母親花了九分錢給我買了一塊石板,著實讓我高興了好一陣子,其實再添六分錢就可以買到帶木框的石板,但不帶木框已經讓我高興不已,(一直以來我用的是哥哥們退學後打掉半截的石板)經常用羨慕的眼光看著別人的木框石板,後來終於是沒有買到,這塊石板一直伴我走完小學時代.....

路遙貧困潦倒的生活經歷在以後的作品裡淋漓盡致的展現了農村的艱辛,以及對那種生活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

不管在什麼時代我認為路遙的作品都是一種對生活的激勵,值得所有在困難中奮鬥的人閱讀。







麗水凝珠


讀路遙寫的《在困難的日子裡》的最大感觸是什麼?首先你得知道小說的內容。這裡簡單介紹下:整本書講了在1961年那個困難的年代“我”正好要上高中,而且以全縣第二的成績考上了高中,但是爸爸沒法供“我”上學了,但是村裡人都說“我”能考上高中是一個好兆頭,最後在村裡人的幫助下,“我”終於上了高中。

在高中“我”上的是一個“火箭班”,也就是最快的班,但班裡的同學的父母不是食堂主任,就是武裝部隊的主任,反正就是富人。“我”在學校裡吃不了多少東西,因為“我”沒有錢,但“我”在一片地裡發現了好多土豆和玉米,“我”高心極了,在一個廢棄的磚窯裡藏了起來,順便烤了幾個土豆和爆了點兒爆米花吃掉,但是第二次和第三次去的時候“我”發現有人故意往磚窯裡放了好多錢,但“我”沒有把那些錢花掉,而是交給了老師,最後發現這是“我”的同學吳亞玲偷偷放的。為了幫助“我”,吳亞玲還讓“我”到武裝部隊幹活,這樣就能賺好多錢,這次“我”領了她的情,和她一起去幹活,工錢非常多。強烈的自尊讓“我”難以接受同學的幫助,最後“我”不得不退學,但“我”剛走到山裡,在一個洞裡休息的時候鄭大衛、吳亞玲、周文明還有李老師找到了“我”,說又給“我”重新辦了入學手續,同學們還給“我”捐助了好多錢,於是“我”又上了學。

故事裡的“我”儘管非常窮,但是撿到了錢也不會花掉。雖然自己沒有多少吃的,但還給了流浪的母女倆,而且“我”在這麼困難的情況下還是努力學習。放眼現在,我們的生活條件水平比當時不知道要好多少倍,那時候“我”都努力求上進,現在的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習呢?現在我們的物質生活條件比以前好太多了,如果你沒有了解過以前的生活,你根本不知道現在的我們是多麼的幸福!幸福來之不易,要好好珍惜!就像文中寫的: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實力走天涯


在困難的日子了,我很有感觸,因為我親身經歷了那個年代。60年是最困難的一年,由於自然災害,和蘇聯逼債,中國人勒緊褲帶艱難的過了幾年緊日子。我記得那個年頭,家裡要是有幾個10多歲的孩子,日子是最不好過的。10多歲的孩子最能吃,家裡的那點口糧半個月就吃完了,最後幾天只能米糊。60年我6歲,我家孩子少不是很困難,我媽媽在食堂上班,她的飯不捨得吃,每天總是剩回來一個窩窩頭,給我和哥哥每人一半。我好顯擺,總是拿著半個窩窩就跑去外面吃,我家鄰居,他家孩子多,都是10來歲,很困難經常吃不飽,他看見我出來就和我玩,就讓我給他咬一口窩窩頭,而且一口就咬去一半。一次媽媽給了我半個饅頭,這次他居然搶去咬去了三分之二,我哭著找他媽媽,他媽媽嗔愛的打了他一下說,你怎麼都給吃了。長大以後,有時候他還說起來搶我饅頭的事呢。那個年頭人多窮,沒有偷搶的,社會是安定的。到了62年基本就好轉了,有錢可以買到東西了。我記得我爸爸經常買一袋子大蘿蔔回來吃。到了秋天城裡人幾乎都去農村,撿菜葉,翻白薯,撿花生。那些年最苦的應該是,家庭主婦,男人是主要勞動力,要吃飽。孩子長身體也不能俄著,老人自己也不捨得多吃,只有家庭主婦自己吃的殘湯剩飯。那個年頭充分體現了媽媽的偉大。


一民11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關於路遙的《在困難的日子裡》最大的感觸是什麼?說說我宅家這些日子正好又看了路遙的書,路遙1949年12月3日,出生於陝北清澗縣一個農民家庭,新中國建立之初,1961年在馬安店小學上了四年初小,考到城關小學高考部,1966年高考取消,他和大學失之交臂,但成了風光的“革命分子”,擔任“紅四野”首領。1973年,路遙作為工農兵學員被推薦上大學,路遙才邁進了大學校門。

路遙,茅盾文學獎,除了應酬文學界的朋友,就是還債,他的弟弟王天樂曾經回憶路遙,獲得茅盾文學獎後的情景,“路遙告訴他,去領獎還是沒有錢,路費借到了,但到北京得請客,還要買一百套《平凡的世界》送人,讓我再想一下辦法”,一個獲得茅盾文學獎的人,沒有路費去領獎,更沒有錢去買自己寫的書,他弟王天樂告訴他今後再不要獲什麼獎了,如果拿了諾貝爾文字獎他也找不來外匯,路遙只說了句話,日他媽的文學。

其實路遙為了改變自己的經濟情況作過不少努力,路遙吐露了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文學圈子向來不是好去處……你沒成就沒本事,別人瞧不起你,你有能力成績,有人又瞧著你不順眼,你懶情別人鄙視,你勤奮,又遭非議,走路快,說你扯高氣揚,走路慢說你老氣橫秋,這裡出作家,也出政客和二流子。在這樣一種機關,……最不忙的是文人先生,可一杯清茶從早喝到晚。……這些地方雖然聽不見槍炮之聲,且有許多看不見的戰線。

感悟:路遙一生都很平淡而清苦,他的一生都很悲哀,日子清貧,曾經甚至開價5000元給企業寫報告文學,但換來的5000元稿費,卻是在路遙病到昏迷後才拿到,去世後只留下1萬元的存摺和近萬元的欠帳,就這樣走完了他平凡而又悲壯的人生旅程,他和他的作品奉獻出的精神食糧,仍然在激勵著平凡世界裡的人們於逆境中自強不息,在苦難中搏擊人生!

或許,平凡才是人生唯一的真相!

希望我的回答能與你共勉,謝謝!





快樂很簡單6066


在人生最困難的日子裡,也不要泯滅人性,丟掉做人的底線。這就是最大的感觸。

路遙的《在困難的日子裡》主要寫在中國六十年代,農村貧困子弟馬建強在城市求學,並與飢餓激烈鬥爭的故事。因為貧窮,不但要忍受身體上的飢餓煎熬,還要忍受別人嘲笑這種尊嚴折磨和精神飢餓。

但是面對如此難受的飢餓,小說主人公馬建強是怎麼做的呢?

他自食其力。他餓的連力氣都沒有時,就去野外尋野菜野果,也不動地裡的一顆糧,不接受他人的接濟,“貧賤不能移”,“不是嗟來之食”,多麼值得禮讚。

他餓也要助人為樂。在自己捱餓時,還把充飢糧食讓給了流浪的母女,自己卻忍受著飢餓。在如此困難的日子裡,還如此不顧性命去關愛別人,人性的光芒,多麼偉大啊。

他再餓也保持高貴的品格。他兩次拾到天文數字般的錢和糧票,卻都交給了班主任。對於一個甚至有可能餓的活不下去的年輕人,這要付出多大的勇氣啊。這又是一種多麼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精神啊。

人性的光芒,如此珍貴,如此熠熠生輝。

即使這樣,他的成績卻是全班第一,他身體是飢餓的,精神卻無比富有。

面對飢餓尚且如此,難道不值得現在豐衣足食的我們學習嗎?

看看其他文學作品中人類面對飢餓的表現吧,金庸的《俠客行》,當被困雪山,飢餓難耐,花鐵幹吃了結拜兄弟,劉震雲的《溫故1942》(被馮小剛拍成電影1942),河南饑荒,母親吃了自己的骨肉。

同樣是人,可差距怎麼這麼大呢。

《在困難的日子裡》讓我們記住:任何時候,無論多麼困難,都要保持人格和尊嚴,並且坦然面對,艱苦奮鬥。對比現在,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去做一個不忘初心的道德公民呢。


飯後停


路遙中篇小說《在困難的日子裡》講述的是六十年代農村貧困子弟馬建強在城市求學時與飢餓作鬥爭的故事。在那個艱苦的年代裡,連一口飯都吃不上的馬建強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全縣唯一的中學,與幹部子女分在同一個班級,他學習刻苦,成績也非常優異。這一切都很好,但是他還是抬不起頭來,因為他的家庭非常貧困,不像其他幹部子女的家庭那樣富裕,他每天都要忍受著極大的飢餓與寒冷,到野外尋找野菜野果。但這對他而言都不算什麼,他面臨最大的困難是被同學歧視。後來在生活幹事吳亞玲的幫助下,他的生活得到改變,但卻被傳與吳亞玲談戀愛,為了不傷害她和她男朋友,馬建強決定退學,最後在老師的幫助下,同學們重新認識到自己行為的錯誤,接回了馬建強,馬建強與同學們成了好朋友。

主人公馬建強是個很剛強的人,即使餓得頭昏眼花,也不放棄對知識的渴求,依然奮發拼搏,不甘落後。他認為生活的貧困他可以忍受,但學習上的落伍是無法忍受的,因為這才是真正的貧困。他還極力扞衛自己清白的尊嚴,有著拾金不昧的精神和高尚的人格。兩次拾到錢和糧票都交給了班主任,要知道,這對於一個貧困潦倒,衣物單薄的人來說得付出多大的勇氣。不僅如此,他還把本來要填自己肚子的糧食讓給了流浪的母女,自己忍受著飢餓。在如此困難的日子裡,用如此火熱的心去關愛照顧別人,確實讓人肅然起敬。他有著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精神,煥發著人性的光輝。

如今,我們生活富裕,沒有飢寒交迫,讀書環境也很方便,不存在馬健強讀書時期飢餓寒冷的問題,但人們的精神卻似乎真正貧窮起來,有些人整天渾渾噩噩,不求進取,遇到困難一蹶不振,萎靡退縮,沒有堅定的信仰,沒有強大的精神力量,脆弱的不堪一擊,微風一吹就倒,小雨一澆就焉。所以我們應該學習馬建強的堅毅不屈,奮力拼搏,追求理想。生活上堅強地面對生活的風風雨雨,永遠不向困難低頭,培養博大的胸懷,堅守道德的神聖,以慈悲的心對待弱者,時刻以馬建強為榜樣,在鋪滿荊棘的人生道路上不斷奮鬥、追求卓越、照亮人生!


天天讀詩


人性社會,社會人性這兩者和諧才最幸福!客觀環境即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和主觀潛力的正能匹配,才是人類世界最真幸福!因為,在正能下,就是不匹配成犧牲品,也為英雄!

但自然不會依人願而行!常出奇不意,失意百狀!總結即為:要麼正能性中的順或逆中創興社會!要麼是在背信棄義私慾惡戰中辱毀世界!同為困世苦行,何得何失……?


春華影韻


不論國家和我們個人眼前遇到多少的困難,遭到多大的不幸,我們決不應該喪失信心,我們要努力奮鬥,要勇敢犧牲,手拉著手克服困難,使我們的青春無愧於我們偉大的祖國,偉大的時代。  路遙是我最愛的作家。在他所寫的小說當中,我最喜愛《在困難的日子裡》這篇中篇小說。讀完後,我的心情洶湧澎湃,激動不已,眼淚盈眶。與其說它是一名貧困高中生艱難的生活經歷和複雜的心情感受的畫卷,不如說它是作者在艱苦困難日子裡的一段感人肺腑的人生經歷。  小說深刻而細膩地描寫了主人公馬建強以優異成績考上高中。面對城市裡同學們舒服榮耀的生活,馬建強不為他們所誘。他堅定自己的信念,時刻不忘自己的身份,忍受著飢餓和寒冷的考驗,追尋自己人生的獨立和自由。然而,在經歷了和吳亞玲、鄭大衛間的互相痛苦到最後三人建立起深厚的友誼。  馬建強是一位性格堅強剛毅的人。在困難面前,他毫不低頭,更無半句怨言,不被命運所壓倒。他不愛嗟來之食,人窮志不窮,時刻扞衛自己的自尊,用勤勞的雙手去追尋自己的幸福。當吳亞玲暗中給予他金錢和糧食時,他懂得平衡理性和慾望,拾金不昧。當飢餓和寒冷無情地向他襲來時,他堅持自己的節操,忍受生活的艱難。當他們三人遭到同學們的流言蜚語時,他勇於犧牲,敢於退出,成全別人的戀愛。他不僅是一個積極上進的人,而且是一個自強不息的人。他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在當今物慾橫流的社會,我們拼命追求物質的享受而忽視了精神的文明。當困難、失敗、挫折向我們襲來時,我們往往逃避而不敢面對現實甚至於一蹶不振。我們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正確的人生觀。朝氣蓬勃的青少年是美麗的花朵,國家的棟樑,社會的未來。我們為什麼要選擇消極的態度去迴避問題呢?我們就不能坐下來冷靜地思考一下,分析一下,找出解決的辦法?失敗不是我們的錯,但我們不能選擇錯誤的態度。假如我們積極探索,我們會發現明天會更好。  現在有很多同學,他們不珍惜美好的生活,不努力學習,甚至於沒有感恩之心。我們的幸福生活是多少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熱汗換來的,他們卻浪費光陰。他們上網聊天,玩遊戲通宵達旦,淡化了學習知識的興趣。父母的錢來之不易但他們卻花錢如流水一般,追求品牌,毫不猶豫。他們真的應該鍛鍊一下自己掙錢,體會一下賺錢的辛苦。只有用自己的努力換來的果實,才是最甜蜜的。  掩卷沉思,《在困難的日子裡》還告訴我們很多……路遙雖然遠去了,但他的著作卻永遠打動著人們的心……


請問填寫什麼龍飛鳳舞


世間有美就有醜,有善便有惡。這一點這最近的這些時間裡,感受也更加清晰。

越是艱難的生活,我們愈是能從細微的舉動中看到人性的善良。

路遙先生在書中說:

人要是處在厄運中,哪怕是得到別人一點點的同情和友愛,那也是非常寶貴的。有的人會立即順蔓摸瓜,把別人的這種同情和友愛看作是解脫自己的救命稻草,一旦抓住了就不鬆手。而對我來說,只覺得應該珍惜這種美好的人情,並以同樣高尚的心靈給予回報。

是啊,艱難得時刻,被傷害,覺得暗無天日,如此不公時,

這時候一點點的善良與愛也能夠給予困境之中的人無限的力量,可有時候我們會想牢牢的抓住那縷光明,試圖甩開黑暗,把別人的善意當做依附的對象。

感受愛與善良,自己掙脫泥潭,又何嘗不是另一種力量。不要忘記回饋別人的善意。

生活總不可能一直是一帆風順,總會充滿各種意外的挑戰,但這是我們成長路上必須去面對和承受的,微笑面對它們,生命才會更加精彩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