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秦末到底多可怕,為何突然就爆發了戰爭?

夏目歷史君


第一,秦朝徭役繁重。秦始皇不顧人民的承受能力,大量徵發農民服兵役、服徭役。大量勞動力被迫脫離生產,田地多荒蕪。繁重的徭役、兵役,使社會生產遭到極其嚴重的破壞,使階級矛盾迅速激化。

第二,秦朝刑罰嚴酷。秦律繁雜,刑罰殘酷。一人犯罪,株連親族、鄰里。秦朝有許多殘忍的肉刑、死刑。百姓坐罪者極多,以致“赭衣(穿囚服者)塞路,囹圄成市”,恐怖萬狀。大量農民“亡逃山林,轉為盜賊”。

第三,秦朝賦稅沉重。農民要向官府繳納田租、戶賦,還有各種名目的苛捐雜稅。總徵收量佔農民全年收穫物的2/3以上。

第四,土地兼併嚴重。繁重的徭役,加速了農民的破產。一些大地主田連阡陌,大批農民失去土地。

總之,在秦的暴虐統治下,人民不堪忍受,發出了“天下苦秦久矣”的呼喊。一場農民大起義的疾風暴雨即將來臨。


玖伍11


秦末時期,其實最為鮮明的一個特點便是土地荒蕪。

對於一個以農耕經濟為主的王朝而言,這是極大的危機。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王朝史,天下財賦皆出其耕地。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起大一統、中央集權的秦王朝,看似成為了萬世一帝,其實這個新興王朝所亟待解決的問題其實很多。

春秋、戰國兩個時期的戰亂,讓各地經濟瀕臨崩潰,秦國一統華夏之後,各地更是急需恢復農業生產,重新發展農耕經濟。

但是,秦王朝新立之初,勢必要進行基礎設施的建造,這其中也包括規模宏大的阿房宮和秦始皇陵。

秦國人口不到兩千多萬,可用於兵役、勞役的民眾卻將近一百五十多萬,這也意味著天下超過十分之一的人口用於王朝建設,相對而言耕種土地的民眾也就急劇減少。

長時間的兵役、勞役需要源源不斷的向邊境、咸陽輸送底層民眾,帝國財政的所有壓力全部集中到了耕種土地的農民身上。

時間一長,農戶越來越少,秦王朝能夠徵收的稅賦也越來越少,為了維持中央王朝的財政,只能選擇加大對於民眾的剝削。

這也是秦末農民起義最為根本的引爆點。

秦末陳勝、吳廣起義

秦末戰爭主要可分為三個最為主要的階段:

  • 陳勝、吳廣起義

  • 定陶戰役

  • 鉅鹿戰役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因為要押送戍卒誤了期限,兩人遂在蘄縣大澤鄉發動起義,掀開了大澤鄉起義的序幕,也讓秦末戰爭第一次大規模爆發。

陳勝、吳廣起義之初,主要以蘄縣東西兩翼為主推進戰線,攻佔秦國小型軍事據點。

起義之初的節節勝利,讓陳勝大為激動,他下令六路分推戰線,試圖在秦朝境內掀起全面戰爭。

其實,戰爭的結果我們已經知道,陳勝失敗了。

陳勝分兵的結果不僅僅削弱了自己的勢力,還讓那些曾經被秦國鎮壓的六國勢力重新崛起,成為了反秦勢力的一部分。

六國復起,他們很快就保持了相對的獨立性,沒有人願意主動和秦國主力抗衡。

唯有陳勝部將周文拼死衝殺,集結了十萬民夫,逼近咸陽外圍據點戲城。

只是遺憾的是,章邯大軍出關之後,很快就擊潰這十萬民夫,周文自殺,吳廣在滎陽外圍被起義軍殺死。

章邯一路擊潰滎陽外圍的反秦勢力,直撲陳郡,陳勝在逃亡路上被駕車車伕所殺。

如果說,陳勝、吳廣主導的起義帶來了怎樣的影響,那便是六國勢力開始紛紛揭竿而起,狄邑田儋、沛縣劉邦、會稽郡項梁、項羽三股勢力成為秦末戰爭初期新的反秦力量。

秦末定陶戰役

公元前208年,三月。

項梁、項羽帶領八千江東子弟北渡長江,開始了新的征戰。

項梁勢力發展最為迅速,渡江之後響應者眾多,大軍很快發展到七萬之眾,成為當時最為龐大的反秦力量。

章邯攻滅陳勝之後,迅速北上,逼近臨濟。齊王田儋親自引兵馳援,章邯趁夜突襲,田儋大軍未經休整,被一舉擊潰。

田儋弟弟田榮整頓殘兵敗退至東阿,恰逢此時項梁引兵北上救援,在東阿擊退章邯所統領的秦軍,項羽、劉邦倆人趁勢追擊,章邯逃進濮陽緊閉城門,拒不迎戰。

項羽、劉邦遂繞開濮陽,在濮陽外圍攻城略地,將戰線推進到雍丘,打破秦軍,收穫頗豐。

項梁眼看時機成熟,遂從東阿拔營南下,猛撲定陶,將大軍分散屯駐於定陶城城外。

只是,此時的項梁忽視了章邯,他料定章邯戰敗,必不敢出城迎戰,遂放鬆了警惕,章邯在深夜中奔襲七十里之地抵達定陶城下,一戰而勝,楚軍主帥項梁戰死。

項羽、劉邦急忙南撤回到彭城,拱衛大本營。

秦末鉅鹿戰役

公元前208年,九月。

章邯重創楚軍主力,楚軍主帥項梁戰死之後,北上進攻趙地,進攻趙國,一舉攻破趙國國都邯鄲,遷民河內,將趙國主力圍困在鉅鹿。

鉅鹿戰役打響。

這場戰役成為項羽一生中第一次成名戰役。

十一月,秦軍圍攻鉅鹿愈加緊迫,楚懷王下令讓兩路大軍馳援鉅鹿:

  • 宋義、項羽北上馳援

  • 劉邦西行侵襲秦軍據點

宋義作為北路軍的行軍統帥,他在進抵安陽之後,停駐四十六天,未曾進兵,日日飲酒高歌。

項羽一怒之下斬殺宋義,自己親統大軍北上馳援,一舉擊潰秦軍,成功解除了鉅鹿危機。

此次戰役,項羽成為了諸侯國中最有聲望的年輕將領,章邯也統領二十萬大軍投降項羽,秦國的各處據點也相繼被攻破。


歷史總探長


秦的滅亡以陳勝、吳廣斬木為兵的農民起義為開端,以劉邦、項羽起兵江淮,殺進咸陽為結束。

僅僅歷時3年,曾經一掃六合的強秦如曇花一現,片刻傾覆,秦朝歷史僅存15年。

任何變革都是量變由質變引起,等著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陳勝吳廣起義就是這根稻草,然而秦迅速滅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秦朝沒有以道治國的思想,焚書坑儒更是破壞舊的道德秩序。“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口號,一方面是指責秦的暴政,另一方面則是農民階級為自身地位的申訴。儒家思想對於人心、道德、信仰、情感、言語、志向、行為都有約束和指導作用,而秦卻沒有,一味暴政嚴律使得民眾早有咒怨,在精神和肉體雙重壓迫下的民眾,早有反秦的想法。

二是沉重的賦稅徭役、嚴酷的刑罰及秦二世、趙高的殘暴,是農民起義爆發的直接原因。當時全國的人口約為1200萬人,而當兵服役的人超過200萬,國家要養龐大的軍隊,同時長年修長城、阿房宮、驪山陵墓、馳道等,耗費國力民力,上百萬人又要服徭役,加上農民賦稅沉重,致使民不聊生,積怨已久。

三是六國殘存貴族舊臣勢力要報仇滅秦,秦統一中國後,並沒有完全剷除六國貴族舊臣,而是大興土木,致使反秦勢力一直存在,十八路諸侯王加上項羽共7股勢力都是六國舊部或其後裔,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就是韓國重臣後代,古博浪沙重錘刺秦,便是張良所為。


點亮萬家燈火


我是向日葵,這個問題, 我來回答,

秦王朝因為暴政暴政,才會突然爆發戰爭,究其原因有三個,第一,秦國的法家學派的法治,是以君權我基礎的,第二,秦王朝統一的時間太短,六國人民對新政府的效忠心,還沒養成慣性。第三,秦國的統治者胡亥治下腐敗。

下面筆者將通過還原歷史來闡述分析這個問題。

秦末時期


第一,中國古老的法家學派的法治,是以皇權為基礎的

現今的的基礎法治,是以人權為法治的,而秦朝時期自從商鞅變法後,以法家治國,這兩者之間是有很大區別的,這種法治逐漸變成了一種機械化的法治,陳勝等人因為雨天耽誤了朝廷詔令的嫌棄,他們本來可以以次作為依據,免於刑法,但是在那個時代,這種想法是多餘的。

只要的一點就是,法治和政治清明密不可分,一旦政府官員腐敗加劇,法律反而推波助瀾,成為了迫害善良守法人民的一種殘酷的工具,隨時時間的推移,愈演愈烈,結果就形成了暴政,官逼民反。

商鞅變法


第二,秦王朝統一的時間太短,六國人民對新政府的效忠心,還沒養成慣性。

戰國餘下的其它六國的貴族和當權階級,對於秦國的統治,是一向不服的,這些人包括當時的儒家知識分子,有不少的人數,他們都是反秦的潛在力量,這個強大的力量,秦國還沒有能力去徹底的消化他,這種力量在慢慢壯大發展,如項羽和劉邦都是這些力量的一分子。

所以說任何起義事件爆發,他們都會把握住這次機會,像孔子的後裔孔甲,和一些魯國的名士和學者,一聽說陳勝起兵,就迫不及待的前往投靠。

陳勝起兵


第三,胡亥的腐敗統治

秦帝國的掌舵手胡亥,他是一個極其差勁的掌舵手,我們都知道無論大船小船,一個掌舵手非常的重要,胡亥這個掌舵手不知道如何掌舵秦國的這個大船,致使它撞到了明礁和暗礁。因此秦國突然間爆發農民起義,是很正常的事情。

掌舵手胡亥


向日葵愛歷史


傳統觀點認為,陳勝吳廣揭竿而起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由此抗秦是因為秦統治苛酷、徭役繁重,民不堪忍受,於是鋌而走險。秦行法家之政,法家強調政令律法在全國範圍內的整齊劃一,因此不斷會對新徵服地區另行一套法律制度。既然全國政治、法律及經濟制度一致,秦地百姓及六國百姓所承擔的賦稅及徭役大致相同,那為什麼秦地不反?

秦末的農民起義,真的是因為秦國“暴政”所導致的麼?

陳涉身份和義軍的目標

《史記·陳涉世家》中明言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其農民出身無疑。但“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類名言名句是一個先秦時代的農民說得出來的麼?

可見,陳涉必定不是一個單純的農民,他“嘗與人傭耕”,極有可能是脫離了家鄉後失去土地,向東南遷移的而不得不種地。公元前241年,楚、魏五國合縱,楚為縱長,失敗後,楚退至壽春,這一段時間內,秦楚之間發生了一系列事件,陳涉極有可能是楚國的反秦勢力渡淮或渡江而南,楚亡後,他們則居於新地。

所以,我們有理由猜測陳涉可能是楚國的舊貴族之後,他後來“魚腹丹書”、“篝火狐鳴”等嫻熟權術操作,都不可能是短時間能學會的,必然是受到過諸子教育才會有這般對政治、軍事的熟稔。

陳涉攻取陳地後,當地三老、豪傑以其為王,復立楚國之社稷。陳涉自立為王后,號為張楚,這也表明了他的造反目的是為了復辟楚國。

大澤鄉起義,一般認為是遇雨失期,失期當斬。但根據1972年出土的雲夢秦簡的記載:

御中發徵,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其得也,及詣。水雨,除興。

大意是:朝廷徵發徭役,如果耽擱了不觸發,那麼要罰二甲,遲到三到五天,則斥責;遲早六至十天,罰一盾,超過十天,罰一甲。所徵發人數滿員,應該儘快抵達服役地點,遇到下雨天,則可免除這一次徵發。

陳涉他們900人的這一次徭役徵發遇到下雨天,完全符合“水雨,除興”的條件,不僅不殺頭,還免除了這次徵發,對於受到徵發的老百姓而言,可以說是一件歡天喜地的高興事,然而到了陳涉口中就就變成了:失期當斬。

如果陳涉真的是一個單純的老百姓,他應該帶著隊伍歡天喜地地就地解散,各回各家,自己再去覆命完事即可。但他偏偏曲解“律法”,趁機來了一段慷慨激昂的即興演說,隨即“造反”,這說明什麼?

筆者認為陳涉的“揭竿而起”,並不是活不下去的被迫反抗,而是他蓄謀已久的主動行為。結合前文對陳涉的身份分析,我們就有理由相信,這群“起義”的900人,他們不是為了生存而戰,而是為了“復辟”楚國而戰的。

既如此,秦政導致人民怨聲載道而反,就不是那麼讓人信服,秦末的社會斷然沒有崩壞到後世王朝末年的那般景象。“伐無道,誅暴秦。”背後的其實是復辟六國的思想。

後來世事的發展也說明了這個問題,六國勢力紛紛復辟,其中也只有劉邦這麼一隻異軍突起的非貴族武裝勢力而已。就劉邦集團而言,他們在秦朝屬於社會底層,卻也沒有到活不下去的地步,更多的是這群人看到天下大勢,想要在這個即將到來的亂世分一杯羹。

那麼,這個“亂世”是怎麼導致的呢?

秦統一六國之後,東方六國地區還存在著復國勢力,秦始皇萬般努力,仍不能破解。出了各國貴族和民眾的故國意識外,當時還存在著一種思潮,即分封思潮。從儒家到地方,從貴族到平民,這種思潮都大有市場,後來項羽分封諸侯也是在這種思潮影響下的不得已而為之。

然而秦制是“廢分封”的急先鋒,當然就是渴望恢復分封的這群人的敵人,抗秦的目的,就是要恢復這種制度而已。

秦末造反派的急先鋒,沒有農民出身,他們都是六國遺族,皆是舊貴族也。這些人因為故國覆滅,失去了貴族特權,淪落為平民,自然不甘心,渴望恢復昔日的榮華富貴自不待言。其中典型的例子就是張良、張良家五代皆為韓國之國相。然而韓國被滅後,這種世代為官的特權沒有了,他一身才華沒地方施展。

要說秦律逼迫得他活不下去卻是不見得,畢竟他還能到處遊歷,乃至於策劃暗殺東巡的秦始皇,沒有經濟來源是能幹這些事情的麼?

所以,他起初反秦是骨子裡的意識,是失去了貴族身份的優勢的巨大落差所致,而非是悲天憫人的為民而起。

同時,戰國之世,秦與六國長期征戰,的確也引起了秦國百姓與東方六國百姓之間的互不信任和矛盾,尤其是秦百姓以征服者的面目和姿態出現的時候。秦與六國之間的矛盾是多方面的,也是短時間難以消解的。這種不信任的矛盾,給六國遺族復辟提供了土壤。

綜上,筆者認為,秦末並不是一個人民被壓迫得活不下去的社會,雖然秦始皇連年征伐,大興土木,但這些都不至於掀起大規模的民亂。漢武帝末年時,因為長期對匈奴的戰爭,導致民生出現了巨大問題,情況類似於秦始皇時期,但漢武帝時,也沒有導致類似秦末這種一點星火,全國皆反的局面出現。

秦末戰爭,根源還在於六國的復辟之心。


江畔初見月


有壓迫就有反抗,秦朝末年的起義看似突然,其實這當中有一個相當長的忍耐期。當老百姓的忍耐到達一個極限時,有人揭竿而起自然就會一呼百應。

秦朝農民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規模的大起義。起義的發生看似突然,其實這當中有很多的矛盾的積累。

1.極其繁重的徭役和賦稅。

天下剛剛統一,正是應該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時候。可秦始皇卻背道而馳,大規模地興建宮殿和陵墓,以及築長城、修馳道,對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極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賦稅負擔。當然這裡很多事情,也是出於當時的形式需要所做的。並且也可以說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但是當時全國人口2100萬左右,除去一半的女性,男子也就1000萬左右。可是一年竟然徵勞役700萬人,這是何其的可怕。更過分的是,因為勞役給民間造成勞動力的嚴重不足,但賦稅並沒有減輕。老百姓本身糧食收穫就不多,還要應付賦稅,這遠遠超出了老百姓的承受能力。這是矛盾積累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2.秦二世的殘暴統治

秦始皇死後,趙高控制了秦皇幼子胡亥,並且對李斯威脅利誘,偽造秦皇遺詔把胡亥扶上了皇位,就是秦二世。又捏造罪名賜死秦皇長子扶蘇。

胡亥生性殘暴昏庸,即位後任用趙高為郎中令,誅殺蒙毅等大臣及秦宗室公子公主。賦斂益重,戍徭不斷,用法也更為恐怖苛刻。整個天下的百姓被他折磨的疲憊不堪,老百姓可以說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一點活的希望的看不到。

3.秦朝刑罰的嚴酷,逼得陳勝起義。

秦朝刑罰非常嚴酷。一人犯罪,就會株連親族、鄰里。秦朝有許多殘忍的肉刑、死刑。百姓坐罪者極多,以致“赭衣(穿囚服者)塞路,囹圄成市”,恐怖萬狀。大量農民“亡逃山林,轉為盜賊”。

秦二世元年,陳勝和吳廣押著一隊的貧苦農民到漁陽戍守,走到大澤鄉遇到了大雨,道路不同無法前行。按照秦法規定,誤期全部斬首。大雨不停,誤期是一定的了。他們商量後得出一個結論,去是個死,跑也是個死,既然不管咋弄都是個死,那麼何不拼死幹出一番事業來呢?乾脆起義算了。他們利用“魚腹丹書”、“篝火狐鳴”等計策發動戍卒起義,殺死監押的軍官,提出“大楚興,陳勝王”的口號。陳勝自立為將軍,以吳廣為都尉,用秦始皇長子扶蘇和楚將項燕的名義號召群眾起義。

由於秦二世的暴政,老百姓飽受摧殘與朝廷的矛盾迅速激化。另外,秦二世陰謀奪帝位,名不順言不正,使得他們內部也是危機重重,矛盾不斷。再加上當時六國雖忘,但六國殘存的貴族復國之心仍在,就等著天下大亂,伺機推翻秦王朝恢復故國。在這種情況下,當陳勝的揭竿而起時,無論是老百姓,還是貴族階級全都一呼百應。

所以秦末起義,直接原因是下大雨路不通被逼起義。根本原因統治階層的殘暴。


落落笑笑生


秦末自然是很亂的,因為秦朝本來就是一個存在了很短時間的朝代,秦朝能統一六國自然是靠戰爭,六個國家都是被秦通過戰爭手段兼併消失的,自然對秦都有很大的仇視,楚國對秦的仇視是最厲害的,一個典故“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足以說明秦朝結下的仇怨。

除了這方面,秦朝的殘暴統治也是秦末戰亂不斷的重要原因,就像過秦論所說,秦朝對百姓實行暴政,百姓對秦朝的統治當然也會有很大不滿,眾所周知的陳勝吳廣起義就是秦朝殘暴統治的結果,下面我說一下導致秦末戰亂的兩股代表力量。

第一個就是以陳勝吳廣為代表的農民起義,秦的殘暴統治導致深受其害的農民階層怨言四起,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表達了農民的覺醒,一句“陳勝王”揭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雖然陳勝吳廣的起義被秦朝朝廷打壓了下去,但秦朝從此就亂了起來,各種反秦勢力揭竿而起,導致秦末戰火紛飛,另一股強大的反秦勢力還有劉邦和項羽,他們為什麼要在這時發動戰爭的呢?

項羽是楚國後人,秦滅六國的戰爭中楚國遭到了嚴重的打擊,六國受到的攻擊尤其楚國最為嚴重,被滅國時楚國的南國公說過即使楚國只剩下三個氏族也會團結起來消滅秦國,項羽身為楚人果然挑起了亡秦的擔子,他也沒辜負楚國人的期望,和劉邦一塊把秦國打的只剩了一口氣,破釜沉舟的鉅鹿之戰就是項羽打的一場著名的反秦戰役。

項羽反秦是秦末戰火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劉邦是為什麼也參與秦末戰爭呢?

劉邦起兵其實有一定的偶然性,劉邦原本只是一個亭長,他為秦朝押送勞役到驪山,很多勞役都在路上逃走了,到了芒碭山時劉邦就把所有勞役都放了,又少數人願意繼續跟隨他,又在前面的人回來跟劉邦說前面有條蛇擋在路上,可能因為喝了點酒的原因,劉邦說“大丈夫走路,沒什麼可怕的”,繼續向前走,拔劍把大蛇斬成了兩半。

後面的人來到斬蛇的地方看到有個老婦人在哭泣,便問她為什麼哭,老婦人說有人殺了他的孩子,有人繼續問為什麼要殺他的孩子,老婦說她的孩子是白帝之子,變化成蛇擋在道路中間,沒想到被赤帝之子殺了,眾人覺得她在說謊,正要打她,老婦人突然就消失了。有人把這件事告訴了劉邦,劉邦聽了心裡暗暗高興還越發自負,追隨他的人慢慢的都很怕他。

不久,陳勝吳廣起義爆發,劉邦在沛縣舉兵響應,參與推翻秦朝的行動。

這就是秦末戰火中的三個主要力量,其實還有很多力量參與了反秦,山東六國都與秦國有很大的仇怨,響應陳勝吳廣起義的力量不勝枚舉,戰爭的也不是無厘頭爆發,是秦朝長時間暴政的爆發性結果。陳勝吳廣等農民階層揭竿反秦,其他早已不堪秦朝壓迫的力量紛紛響應,形成了一呼百應的局面。

秦末確實是很亂的,突然爆發的大規模起義與反秦運動導致戰火滿天飛,而陳勝吳廣農民起義就是那顆迅速引燃戰火的火星。


觀今昔


秦始皇奪得天下後,為鞏固統治,暴行累累。其中,"焚書坑儒"影響深遠。其目的是"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即不準言論自由,只能聽一種聲音,讓百姓眼盲耳聵,安心受其統治。秦始皇父子只信奉"槍桿子"強權統治,視民眾為草芥。胡亥承其父衣缽,有過之而無不及。胡亥辦的第一件事就是埋葬他老爹,但凡宮中女人,包括宮女、王妃,凡是沒生過孩子的,一律陪葬,一個也沒活下來。他擔心墓中陪葬的金銀財寶被盜,築墓工匠全被封死於內。胡亥覺得他父親威風,於是效仿他老爹也常外出巡遊,四處吹捧他老爹的豐功偉績。朝臣稍微辭,即加嚴懲。胡亥重用宦官趙高,支持趙高幹盡禍國殃民之事。趙高奉行的是恐怖統治,稍有對皇帝不恭之言,即嚴刑侍候。李斯等忠良被迫害至死後,"一言堂"天下遂成,"指鹿為馬",萬籟無聲。整個秦國成天歌功頌德,高喊萬歲,而實際情況是飢寒交迫,民不聊生。

統治者只信奉強權統治,不把民生放在首位,經濟社會發展滯後,其結果是政權從中心潰爛,最後走向墳墓。


黔首乙


秦朝末年,秦始皇出遊南方病死沙丘宮平臺,秘不發喪。秦二世與趙高、李斯狼狽為奸,逼死公子扶蘇,殺死兄弟姐妹二十餘人,繼續實行暴政,繼續大興土木修建阿宮房,繼續發民遠戌。人民徭役負擔沉重,階級矛盾到了極限。秦二世元年,陳勝,吳廣等人開赴漁陽閭左戍卒九百人,遇雨停留大澤鄉,不能如期趕到戌地。“失期當斬”。於是在陳勝,吳廣領導下,舉起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農民的政治覺悟覺醒。農民起義此起披伏。

陳勝吳廣起義後,項梁和項羽在吳殺掉秦會稽郡守起兵響應。

閩越貴族無諸和搖也率領族人跟著秦鄱陽令吳芮反秦,原沛縣亭長劉邦和一部分刑徒逃到山澤也襲去沛令起事,歸入項梁軍中。項梁死於反秦戰爭,項羽接過大旗。

項羽經過激戰,解鉅鹿之圍。

劉邦迂迴進入武關,到達咸陽附近,秦三世子嬰向劉邦投降。秦亡。楚漢戰爭開始,項羽不聽范增之計,鴻門宴放虎歸山。韓信不聽蒯通之謀,優柔寡斷,錯失良機,最終劉邦功成名就,成霸王帝義。項羽,韓信抱憾而亡。


在水一方88367096321


其實這個問題,2100年前我國西漢著名策士、文學家賈誼在他的代表作《過秦論》裡就已經做出了完美的回答。

賈誼,西漢文帝時期人,少而好學,博古通今。河南郡吳姓太守聽說他的名聲,徵召他為屬官。後吳太守升為廷尉,便向漢文帝推薦賈誼。由此賈誼登上歷史舞臺的中央。

漢文帝先任命賈誼為博士,僅一年賈誼就以其才華升為太中大夫。在朝廷上賈誼鋒芒太露,提出的一些正常觸犯了開國老臣的利益,而受到他們的攻擊。漢文帝只好貶賈誼為長沙王太傅,三年後改任梁懷王太傅。結果幾年後梁懷王騎馬時不小心摔死了這讓賈誼非常自責,認為自己沒有盡到王師的責任,不到一年便傷感過度而死,時年三十三歲。

《過秦論》是賈誼的名篇,也是秦漢散文的代表作。所謂“過秦”,就是秦朝的過錯的意思。在這篇政論性散文裡,賈誼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秦朝二世亡國的根本原因,核心就是一句話,“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簡單講就是秦朝沒有用正確的方法來治理天下。

秦朝滅六國後,強行把秦國的嚴刑峻法推廣到原六國地區,讓剛從戰亂中解脫出來的天下百姓陷入到嚴苛法度之下,而不是向上古聖王那樣,廣施仁政,休養生息,反而是橫徵暴斂無度。修阿房宮、修長城,苛捐雜稅,給百姓帶來深度的災難。這是其一。

對於民間的反對輿論,秦朝統治階層不是虛心傾聽,而是殘酷打擊異己之音,焚書坑儒,傷了天下讀書人的心。這是其二。

同時,秦朝統治階層也矛盾重重,群臣異心。秦始皇逼死扶蘇,秦二世害死李斯,寵信趙高,結果秦朝政壇上下互補信任,忠言無人敢進,奸佞橫行於朝。這是其三。

所以,在這種對內沒有賢臣輔佐,對外沒有及時調整治國政策,又不能很好地和地方上層社會溝通,對地方底層百姓壓榨無度,最終官逼民反!

就像陳勝和吳廣商量造反時說的那樣,“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反正橫豎都是死,反了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