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出師表》豈止一道奏疏!簡直就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集錦


《出師表》的文學價值和歷史意義不言而喻。

《出師表》有《前出師表》和《後出師表》兩篇,人稱常說的《出師表》一般指的是《前出師表》,文中流露出的濃厚的忠君思想和愛國情懷都力透紙背,為後世研究歷史和文學提供了寶遺的資料。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輔助後主,殫精竭慮,廢寢忘食,一片丹心,讓人感動。從遺留資料來看,普遍認為劉禪是一種低能低智兒,對於朝政和國家治理大腦一片空白。諸葛亮所費心力遠遠超出今天我們的想象。就算是輔助這樣一個“天真”的君主,諸葛亮仍然一片赤誠,這可算臣子中的千古表率。文中不論是諸葛亮對劉禪的勸告還是其本人的行為都完美體現了我們的傳統美德。


《出師表》豈止一道奏疏!簡直就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集錦

強烈的知遇報恩之情

諸葛亮乃一介布衣,但有不凡的名望,頗有“江左梅郎”得之可得天下的美名。諸葛亮對劉備的忠誠,具有典型的知遇報恩的情懷,是對劉備三顧茅廬,屈尊降貴,禮遇自己的回報,他選擇用一生的忠心來感恩。文中,諸葛亮對於這種情感有坦誠的流露: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草廬中君臣既定征服天下之宏偉藍圖,從此兩人一拍即合,再無二志。

並且,諸葛亮的報恩之情開篇宏義,就已經瞭然。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正是因為劉備先逝,這種恩情在諸葛亮看來還不應完結,統一中原興復漢室的偉業仍未實現,繼續輔佐後主是自己既定的使命。這恩情就只能繼續報答在劉禪身上。

諸葛亮的知遇報恩之心,也符合中國文人歷來重情重義的特點,這是中國華民族幾千年文化脈絡的傳承。從古至今,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樸素情感已經根植於炎黃子孫的基因當中。


《出師表》豈止一道奏疏!簡直就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集錦

客觀公正的評價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對後主提出了“宮中府中俱為一體,不宜偏私”的期望,言辭懇切: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即便諸葛亮生前留下勸告,卻並沒有改變被劉禪當作耳旁風的命運。諸葛亮死後,劉禪聽信讒言,寵信宦官黃皓,朝政日益頹廢。由此可見,諸葛亮在出師北伐前早有預感,劉禪也已經表現出了偏聽偏信的荒誕,終於在劉禪的帶領蜀國路狂奔走向亡國。

對於客觀公正的訴求,歷來是人們最美好的願景。這也是能夠經營人心,取信於民的重要手段。即便是今天,公平公正仍然處理一切事情的前提和基石。


親賢遠佞重人品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諸葛亮用先漢和後漢的巨大變化來勸告劉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為君者,該如何選擇良臣相伴,寥寥數語,言明利害。這種交友觀,在中華史冊上綿延至今,可堪稱中華文化的精粹。交良友、結益友,才能時時警醒自己。


《出師表》豈止一道奏疏!簡直就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集錦

勇於擔當的責任感

能力有大小,態度顯本色。

言必行,行必果。在劉備一籌莫展的時候,諸葛亮扛鼎出山,不畏艱難,一諾既出,死而不悔。

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青山依舊,誓言不改。二十一年來,諸葛亮輔助劉備從無到有,建立蜀國,風雨同舟,既沒有功成隱退,邀得美名;也沒有功高自恃。對於劉備統一中原的千古一諾,至死方休。這種擔當和責任,諸葛亮用一生去兌現。


居安思危的長遠眼光

劉備死後,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經形成,東和孫權,南聯諸夷,蜀國可獲得短期和平。一個出色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是不可能僅滿足於眼前的短暫安寧,無遠慮必有近憂。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天下局勢已然明朗,雖然三分天下,蜀佔其一,但目前的蜀國財力空乏,物資不備。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隅,不謀大勢者,不足以謀一時。諸葛亮恰是這樣一個目光長遠,居安思危,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的政治家。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出師表》的文學和歷史地位、意義遠不止此,我們只能靠自身智慧所及讀出一二。作為千古一文和千古一相,《出師表》和諸葛亮留給我們太多遐想和品味的空間。

只此一文,便難掩中華文明的光輝!


文 /樹下的皂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