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蒙古骑兵四处征战,为何要带上大量母马随行?

simon0813


在人类数以千年的冷兵器时代,有数个帝国曾经横扫欧亚大陆,而这些曾征服广大区域的帝国中,成吉思汗领导的蒙古帝国无疑是其中最璀璨的一个。发源于蒙古草原的蒙古骑兵,在成吉思汗的领导下,几乎打下了已知世界的2/3,最远时,蒙古骑兵的兵锋甚至到达了欧洲莱茵河畔。

蒙古骑兵用其赫赫功绩诠释了什么叫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蒙古人为何能够在短短的时间内,创建这样一只威震欧亚大陆的铁骑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生来就是“骑马的民族”,每一个蒙古人都是最优秀的骑兵。在祖居蒙古大草原的蒙古人眼中,马比一切都要重要,这才是他们创造财富的根本来源。

母马

但是,在蒙古骑兵的队伍中,有一现象令人不解,明明体格健壮的公马才是战争的利器,为何蒙古骑兵在四处征战时还要带上大量母马随行?其实,这与蒙古民族的历史传统有关,有位蒙古学家曾说过,他们在“马背上身,马背上长”,这不仅仅是因为马匹是他们的交通工具,马还能够为蒙古人提供马肉、皮毛、马乳。在军事战争中,公马主要用于作战,这些大量随行的母马,自然就成为了满足蒙古骑兵日常生活所需的重要来源。

蒙古骑兵

据《元史》记载:“凡一骁马之乳可饱三人。出入只饮马乳,或宰牛羊为粮。”,由此可见,蒙古骑兵携带大量的母马随行,可以很好的解决士兵们的饮食问题。更何况母马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长期产奶,同时又具备丰富的营养,这些随行的母马,可以随时随地为消耗巨大的士兵补充能量、提供营养。

如此一来,士兵们就等于将移动的食物仓库带在身边,一旦粮草不足或者粮草遭到敌军侵袭,蒙古骑兵也不用去担忧粮草问题;不仅如此,马奶随取随食,这让蒙古骑兵不像其他队伍一样需要停下来安营扎寨、生火做饭,所以,蒙古骑兵的行进速度非常快,这也是他们在短时间里横扫整个欧亚大陆的重要原因所在。

挤马奶

其次,马奶还可以做成长时间储存、携带的乳酪,母马也是蒙古骑兵的重要肉食来源。身为游牧民族的蒙古人,为了适应在草原上四处迁徙的生活,他们依靠热量高、营养丰富、便于携带保存的食物保障基础生活,制作工艺简单的乳酪自然就成为了每个蒙古人必备的传统手艺,当马奶多余的时候,就可以被拿来做成乳酪。

当蒙古骑兵遭遇弹尽粮绝的极端环境之时,战斗力并不强的母马,还可以被作为肉食而吃掉,为蒙古军弥补体力;那些公马就可以保留下来,继续与蒙古骑兵并肩战斗。试想一下,如果蒙古骑兵没有这些母马随行,几乎毫无后勤补给的他们很容易陷入弹尽粮绝的困境。

蒙古骑兵

最后,母马也肩负着驮运货物的重要职能。由于公马是战斗马匹,所以大部分的重物都会交给母马驮运,以此来保证公马在战场上的战斗力。这样一来,整个蒙古骑兵在作战时前进后退更加便捷,比如蒙古骑兵被人们形容为快如闪电、来去如风,其实这都是蒙古骑兵背后的母马默默付出的功劳。


鸢飞九天2018


蒙古军队数次西征,均以骑兵为主力部队,而且每次西征都历经数年之久,骑兵的战马也并非特意带上母马随行,但在战争状态下携带大量母马也的确有蒙古军队的特殊考量,母马也的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蒙古骑兵西征,路途遥远,保证速度

蒙古历次西征,都是征途遥远,而且自然环境恶劣。在作战状态下,以骑兵为主力的作战部队,如果只单一以一匹马为坐骑,马势必会在长时间奔跑作战中疲惫,从而影响战斗力,这就需要在作战过程中更换马匹,使战马有休息的时间。

出于保证战斗力和行军速度的需要,骑兵需要不断地更换战马,而更换战马就需要携带大量的战马。而在战马的选择上,虽然公马是会比母马有优势,但是优势也并没有拉下母马太多,所以在战马的选择上也就没有特意注重马的公母。

二、马奶在战时可以作为粮食供应

蒙古在西征的过程中,每次西征都是无后勤作战,因为远离后方,所以根本得不到后勤补给。那么战马对于骑兵的来说就非常重要了,不仅可以给骑兵驼运粮食,母马还可以供给马奶。现在奶制品都是营养品中的佼佼者,在恶劣的作战环境中,能有鲜奶的供应,对提升士兵战斗力的帮助是非常巨大的。

在西征过程中,蒙古士兵也会携带大量的牛羊作为后勤补给,但是牛羊的行进速度远远赶不上战马。等到进入战区之后,兵贵神速,更不会携带大量牛羊作战。而此时马驼运的粮食和供给的鲜奶,就是士兵作战中主要的食物来源。

三、战时战马的损失需要母马生育小马驹补给

战争状态下,人的死亡都不可避免,作为战争的主要工具,马的损失也是不可避免的。就像上面提到的,蒙古远离后方作战,马匹的补给也是短板,仅靠掠夺征服的国家,显然不具备战马的补给,带数倍于骑兵的马,本身就是一种多保险措施。

而且携带母马的最大优点,就是母马还能够在战争的过程中养育新的马匹,在马匹损失的同时,通过繁殖的方式补给新战马,是蒙古远离后方作战一个重要补给方式。同时公马也有发情期,如果不让公马繁殖,那么公马的战斗力也会大打折扣。

四、蒙古马在与欧洲马对战中处于劣势,需要弥补数量优势

从骑兵成长为主要兵种,是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象征以来,中原饱受无马的困扰,而蒙古也饱受蒙古马个头矮,爆发力弱的困扰。在对战拥有优势马种的欧洲、中东骑兵时,只能以数量弥补缺点。

拥有数量众多的蒙古马,蒙古的轻骑兵可以交替骑还战马,使战马保持精力,又可以不停地在外围袭扰的方式对战欧洲骑兵,搅得他们的重甲骑兵精疲力尽。最终再以重骑兵正面冲锋,轻骑兵两翼包围的方式围歼欧洲军队,充分发挥了战马的数量优势。

所以蒙古军队携带大量母马远征,其中因为母马对其后勤补给的重要意义,就足以支撑蒙古军队在远征的过程中携带数量庞大的战马。战争打的就是后勤,有大量母马生产马奶,又解渴又充饥,这样的后勤保障,是其他方式换不来的。

综上原因,母马在蒙古远征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蒙古远征过程中战力的保障,所以每次携带大量母马也是必然的选择,是人为选择的结果,也是为保证战争效果的选择。

以上为狼君个人见解,如果您有不一样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讨论。

我是狼君,喜欢狼君的观点欢迎评论、点赞,转发加关注


狼君历史


带母马是因为母马更适合打仗需要!整体来说公马性子烈,发情期容易在荷尔蒙激素刺激下出走鬼混,正常来说长途出征都是选用骟马(公马阉割掉)或者母马,这种比较不会出问题,不然很可能一大早醒来会发现马都跑光了。公马更多是用在短途奔袭上面,因为公马力大,冲刺能力强,适合快速奔走,只是要避过公马的发情期。

其次,蒙古人出征的话往往是一人带3~5匹马,骑士在马背上轮流骑坐。实际上每匹马的负重都不会很大,基本上是够用的,但是相对来说母马比较温顺,聚在一起成群的时候不至于打架,放两匹公马在一起,又有大量母马在旁边肯定是要打架对着干的。

第三点,补充水分跟食物。蒙古处于草原地区,那里很多是戈壁荒漠,极度缺水,士兵们很难找到有水的地方露营。这时候母马就可以起到一个活动水源的作用,母马可以通过食草从草中摄入水分产奶,这是蒙古人骑士补充水分的一个重要方式。而且在断粮的时候,马奶也是一种粮食,这是蒙古军重要的军粮来源,蒙古军在外打仗的时候都是以战死的马肉配以马奶作为食物。


优己


蒙古骑兵四处征战,不只是带着大量的母马,还带有很多的骟马、公马,甚至还有小马驹,这与蒙古军队作战的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应对战马的发情期

蒙古人出征作战,一般来说每个骑士都会配备4-6匹马,有的是战马,有的是给养马,有的是替换马,这些马匹都各有各的作用。

这些马匹肯定有部分是公马,因为公马的脚力强劲,爆发力强,适合于冲锋,既然有公马,那这些公马就有发情期,这是动物的本能,而在发情期的公马脾气暴躁,非常不好管理,蒙古人给它们配备一部分的母马,可以在公马发情期间进行交配,安抚公马。

主要的粮食来源

那么既然公马有发情期,为什么不全部把公马阉割了,变成骟马呢?

这就是蒙古人配备母马的第二个用途——军粮。配备了母马,当母马与公马交配,生下小马驹后,哺乳期内的母马会产生大量的马奶。

马奶是高能量食品,而且蒙古人能够把马奶制作成奶酪和酸奶,便保存,这些奶酪既可以给蒙古人带来高能热量,更是可以不需要生火做饭,对于蒙古人偷袭敌人有很强的隐蔽性,而且酸奶还是蒙古人治疗创伤的一种药物。

母马是天然的运输队

蒙古马种比较矮小,不如西域马匹高大,但是耐力非常的强,蒙古母马脾气温顺,很能负重,蒙古骑兵出征的时候,自己骑乘战马,而用母马驼着他们的帐篷,盔甲,甚至是兵器。

母马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蒙古人每到一地后,攻城掠地,肯定是会抢夺很多的战利品,蒙古人需要有强大的运输队伍把这些战利品要么随身带着,要么运输回后方。母马的运输作用就凸显出来了。

繁衍小马,确保马匹数量

既然母马要产奶,制作奶酪以供士兵食用,那么母马势必会生小马驹,那么这些小马驹如何处理呢?作战期间不可能带领一群小马驹去冲锋,蒙古人不是在非常时期更不可能杀马吃肉。

蒙古人是有后勤保障的,大家不要以为蒙古人打到哪里就算哪里,不需要补给,不需要后勤,这是错误的。至少,蒙古人出征会有一队人跟随在后方照顾马群生产的小马驹,并且在等马驹成年后,要么送与前线作为战马,要么送与后方作为运输马匹使用,而照片小马驹,肯定是需要部分母马相随。

综上来看,蒙古人的作战方式和对马匹的严重依赖,才会在作战部队中配备各种马种以适应战争的需要。


沉墨I方之城


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席卷欧亚大陆,是那么地霸气那么地凌厉。就连战斗民族俄罗斯都望风而逃,继而臣服;就是被欧洲人当年称呼的“上帝之鞭”阿拉提也黯然失色。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势如破竹所向无敌的根本原因,就是他们有一支神一样的铁骑。您知道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的骑兵为什么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吗?因为有母马!还是大量的母马!那他们到底为什么要带大量的母马呢?

小姐姐讲史认为原因有四:

第一、您听说过美人计,可您听说过 “美马计”吗?

蒙古骑兵的坐骑大多是“阿塔思”, “阿塔思”就是骟马,您可以理解为“太监马”。“太监马”善于奔跑,作战勇猛。小姐姐讲史感觉,称呼它们兵马更合适。蒙古骑兵有着千年的牧马经验,在养马、驯马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技术。蒙古骑兵南征北战、东征西讨,遇到对方的骑兵,只要判断是对方是未阉割的马匹,蒙古骑兵就会实施“美马计”。其具体操作是,用发情期的牝马(即母马)上阵,母马的“呼唤”、母马体液的味道,往往能吸引敌人的牡马(公马)拼命向蒙古骑兵方向冲来。轻者令敌人自乱阵脚,重则直接俘获敌人的将士和马匹。“美马计”往往起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奇效。

第二、美马也不是绣花枕头,除了“会用计”还能驮运粮草。

蒙古骑兵有语“儿马(牡马)跑不动,母马无长力”, 公马有力气不错,但没阉割的公马,有力气是有力气,就是靠不住,性情暴躁,还容易中“美马计”。母马脾气相对于骟马而言,也是“火爆小辣椒”,不过比起公马好多了。驮运粮草的重任,就落在了母马身上了。母马耐力差,工作量又大,只能携带大量母马轮班倒。大量母马不仅利于战斗(“美马计”),还利于工作(托运粮草),而且还利于繁衍,保持战斗和工作的持续性。小姐姐想说的是,大量的母马不仅保证驮运粮草效果,也更能保证其效率,夜行80公里很轻松能实现。

第三、母马最大的用途,“生儿育女”——生产更多的“马宝宝”。

在军营里,有一部分是高大健壮未阉割的公马,这些俊马就是种马。“大猪蹄子”的俊马和美马的“群婚制”为骑兵源源不断的地提供“马宝宝”。打仗中物质重要程度是不言而喻的,除了粮草问题就是战马问题了。这些“马宝宝“很快成为新的俊马、兵马、美马,从而,让蒙古骑马在不断地征战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大量的美马,不仅解决了马匹供给问题,平时尤其是危机的时候还能拯救将士们的性命,不信的话,请继续看。

第四、母马为将士提供饮品,就是没用了也能成为将士们的食物。

“宝马妈”在哺乳期,产出的大量马奶成为了将士们重要的饮品。不仅能解决饮问题,而且还能增加将士们的营养。因为马奶大量产出,他们还会加工成各种奶酪。这样不仅可以较长时间的保存,更能解决一定的充饥问题。倘若在行军中陷入了物质匮乏的危机,母马中的老马、弱马还会称为将士们的食物。这样,也就避免了因为粮食匮乏而导致战斗力下降甚至战败的风险。而且马肉营养价值很高,味道鲜美,是蒙古人的最爱。蒙古骑兵的壮士勇猛,也跟他们的饮食有很大的关系。

母马这么重要,您说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不带母马能行吗?那可是他们致胜的法宝和妙招啊!


小姐姐讲史


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公元759年,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被史思明杀死,标志着安禄山集团的彻底覆灭。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死,史思明又杀死了安庆绪,貌似史思明是在为唐朝做贡献,其实他只想大鱼吃小鱼,壮大自己的力量和唐朝对抗。果不其然,没过几天,史思明就自立为大燕国皇帝,然后挥师南下,直取洛阳。


唐肃宗听到奏报,急忙任命李光弼为天下兵马副元帅、朔方节度使堵截叛军。李光弼是一位非常富有谋略的大将,他并没有率军去守洛阳城,而是将大军驻扎在河阳准备与史思明决战。史思明发现洛阳只是一座空城,于是率兵继续南下到达河阳与李光弼对峙。

史思明为了显示自己兵强马壮,每天把战马拉到河边给马洗澡,一连十多天都出来虚张声势炫耀一番。史思明原本想以此打击一个唐军的士气,没想到李光弼不但不惧怕,而且还将史思明的大部分战马夺了过来。


李光弼原本就是契丹人,从小在马背上长大,因此他对马的习性非常了解。于是他找了五百多匹母马,把小马全部关在马厩里,然后把母马赶到城外。这时母马因思念小马而不停的嘶鸣起来,而在河对岸正在洗澡的史思明的战马听到母马的呼唤,纷纷挣脱缰绳跑到了唐军这边。李光弼不废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好几千匹战马。

由此可见,正是由于史思明的军营里没有母马而吃了大亏,所以蒙古骑兵打仗的时侯带着大量母马随行,主要原因就是安抚公马的情绪,防止被对方拐跑。因为动物之间都有“同性互相排斥,异性互相吸引”的共性。


其次,马奶性味甘凉、营养丰富,是军士们补充体能的重要来源,还有清热去火的功效。虽然量不一定特别充足,但关键时刻能解燃眉之急。有人说,不是有牛奶了吗?一头乳牛产的奶确实要高出一头马产出的奶多许多,但是牛不听使唤,慢慢悠悠不说,有时候还赶上不走。机动灵活,能跟上节奏,这也是母马被委以“重任”的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母马负责战略物质的运输,提供后勤保障。

总之:母马好比公马的随军家属,虽然很少被军士骑着冲锋陷阵,但它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蒙古骑兵能横扫欧亚,其胯下的蒙古马功不可没。蒙古马产于蒙古草原,乍一看体型矮小,头大颈短,与其它良种马相比,绝对算不上什么良马。

就这种其貌不扬的蒙古马,却是蒙古骑兵征战四方的最佳伴侣。蒙古马有着其它名马不曾有的优点,它皮厚毛粗,能抵御寒冷,耐力强是其标志。

蒙古人将骑兵战术发展到了极致,成为冷兵器时代的一个标本。蒙古人在扩张期间,一度将战火烧到了多瑙河边,先后有六十多个国家被其征服。

蒙古骑兵一度成为恐怖的代名词,长途奔袭是其战术之精华。曾有传教士在觐见蒙哥大汗后记载道,蒙古人眼睛小,肩膀宽,吃睡时都在马背上。

他们能一连几个月不下马,皮革制的衣服都能被磨烂。令传教士更奇怪的是,蒙古骑兵用的不是高大壮硕的大宛马,而是个头小速度慢的蒙古马。

但蒙古马有自身的看家本领,其耐力是所有马中最强的。它们能适应各种严酷环境,耐寒能力超强,对食物不挑剔,被人赞为“最接近骆驼的马”。

蒙古马能胜任各种繁重的工作,还是蒙古骑兵的食物来源。长途奔袭对后勤保障的考验极大,尽管可以以战养战,但面对游牧民族是很难做的到。

因此,蒙古骑兵在突袭时,给每位骑兵配备3到5匹战马。除此之外,还有带上大量母马与小马。那么,蒙古骑兵为何要带上大量的母马随行呢?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提供骑兵赖以生存的马奶,使后勤保障处于机动状态。另一个原因,就是用母马来拉车载重,可以携带大量的物资。

对战马的这种配备,大大减轻了蒙古军队的后勤压力,使得蒙古骑兵随时都可以高速机动,达到攻其不备的目的,让敌人感到蒙古军是从天而降。

据蒙古史记载,蒙古骑兵每天平均行军90多公里。机动速度同样惊人,攻占北俄仅两个月,攻占匈亚利和波兰仅用三个月,每天速度为60多公里。

蒙古骑兵是二战苏红推进速度的两倍,这主要源于其强大的后勤保障,也就是他们携带的大量母马。这些蒙古母马在哺乳期,可以产奶六百多斤。

这些马奶是蒙古军队的重要食物来源,可以直接用来饮用,也可以通过发酵浓缩后制成乳酪,再配上晒干的马、羊肉干,就成为绝佳的野战套餐。

这些食物既方便又快捷,还不会因生火而暴露目标。马奶做成的奶酪非常坚硬,便于携带食用,可以提供大量能量,直接在马背上就可解决温饱。

这些母马在提供马奶的同时,还能携带一些其它物资,牵拉各种战车和攻城武器。蒙古战马几乎都是阉割过的骟马,不会吸引与扰乱母马的军心。

另外,蒙古军队在军营中还带有一些种马,在战役间隙会与母马相配。往往是一场战争下来,这些母马都会诞下小马驹,既增加战马又产生马奶。

母马除上述用途外,在战马损失较大的情况下,随行的母马也可充当临时战马,也算是一种备胎吧。由此可见,带上大量母马随行,有着巨大作用。


野史也是史


在军事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安史之乱时,史思明命人在河边刷马,以向唐军炫耀武力。不过,李光弼却在士兵的建议下,从军中找来了五百匹哺乳期的母马,故意让他们嘶鸣。结果,对岸史思明部的雄马安奈不住,纷纷跑到了李光弼军中。


这虽然是个故事,却说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古代征战时是带有一批母马随行的。历史上唐朝军队如此,后来的蒙古骑兵也是如此。通常来讲,在选用战马时,多用雄健的公马,以便满足长途奔袭和迅速挺进的需要。那么,带母马随行又是为了什么呢?

概括起来,大体可以总结为以下两点原因:

首先,战马会在作战和行军中产生伤病,不可避免的存在“减员”现象。古代军队行军,有时会长时间相持,因而势必要考虑战马的补充问题。携带母马出征,就是为了不断繁育马匹,以便用于满足作战需要。

当然,有些战争数月便已平息,母马的作用就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了。可是,有时候一场大的战事会持续数年,这时母马便成为了一种宝贵的财富。

另外,一些游牧民族在饮食上会将马奶作为主要食物来源之一。比如,蒙古人平常会喝马奶酒,有时候还会拿马奶做奶酪。如果征战在外的骑兵,所带领的全是雄壮的公马,那么自己在食物补给上又势必会陷入困难。

当然,有时候马匹紧张,一些队伍也会将母马作为战马来使用。不过,这样做的风险是比较大的。一旦有母马发情,且它们又与公马混处,那么公马便会变得暴躁起来,很难控制。也正因如此,古代军队多有专门的饲养员来分开照料战马和用于繁育的母马。

另外,有时候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古人会将公马阉割,以便避免有母马发情时,公马暴躁难以驾驭。从这一点来讲,此类战马倒也蛮“可怜”的。


史海烂柯人


想必战马在我国古代的用处无人不知,冷兵器作战时代,骑兵展现出了非常强大的优势,在我国更是延续了两千多年之久。

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个非常著名的骑兵战役,所以,骑兵不仅仅被作为一个国家的重要作战兵种,更是被间接的看成了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

自从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全境之后,蒙古国周围的各大政权便一直受到了蒙古政权的威胁,南宋、金、西夏、大理,这仅仅是东方的四个政权。像西方,蒙古国一直打到了多瑙河畔,中亚和欧洲的国家差不多被消灭了六十多个。

而当年的蒙古政权之所以在全世界所向披靡,靠的就是他们非常强大的骑兵军团。

要知道,长途奔袭的蒙古骑兵的一大特点,同时对于后勤来说也是极大的考验,特别是在战线拉的特别长的情况下,想要通过以战养战的方式补给军队的所有后勤在很多时候是行不通的。

这种情况下,蒙古的骑兵们一般要一个人配备至少六匹战马,除了提供作战的战马之外,蒙古军队还要带上很大数量的母马,而且是正处在哺育期的母马。

那么,为什么蒙古当年要带上这么多母马随行呢?

一、可能很多人都不清楚,蒙古产的马匹,相比阿拉伯地区和欧洲地区的马匹体型上不占优势。

但是,蒙古马匹的适应能力要远远超过其他地区的马匹,寿命也比较长,无论是公马还是母马,对于蒙古的长战线作战是比较适合的。

虽然母马不被用在作战之中,但是母马的用处还是非常多的。

正处在哺育时期的蒙古母马,总产奶量可以达到300千克以上,大量的马奶是蒙古军队食物的重要来源,马奶在出征的过程中,不仅帮助蒙古士兵解决了食物和水源问题,征途中多余出来的那些马奶也是重要的行军物资,蒙古士兵往往把那些马奶做成奶酪。

奶酪这种东西要远远超过奶的防腐程度,有助于长期携带和储存,很多时候可以帮助蒙古军队达到急行军的目的,免去了生火做饭的过程,节约了很多时间。而且,奶酪热量极高,可以帮助士兵们很快地恢复体力。

二、其次还有母马的繁殖作用,虽然前文中说到了蒙古军队每次出征每人要带上至少6匹战马。

但是,在出征的过程中并不是每次马匹都够用,蒙古军队的作战能力超强,但是在任何科技都不发达的古代战线拉长几千公里,这样的消耗是无法估量的。

随着蒙古军队战线拉的太长,马匹的损失越来越大,也不能从自己的本土及时补给,这个时候母马的作用又产生了。

利用随行携带的那些母马同公马交配,以达到补给战马的目的,虽然母马的繁殖时期在十一个月左右,但是,在我国古代相比从遥远的欧洲地区跑回蒙古补给战马,利用母马繁殖更方便一些。

而且,蒙古军队凭借着强大的作战能力,通过以战养战的方式维持士兵日常开销的能力还是有的,在母马繁殖的过程中,蒙古军队也根本不用为生存问题担忧。


夏目历史君


骑兵作为中国古代交通落后的一支机动力量,在战斗中的作用可以说是举足轻重,卫青、霍去病,这都是运用骑兵的佼佼者,他们都运用骑兵机动性强的这一特点,出奇制胜,为自己创立了伟大的功业。



其秋,(卫)青为车骑将军,出雁门,三万骑击匈奴,斩首虏千余人。—《史记》

而到了元朝的时候,骑兵的作用将更加凸显

中世纪由成吉思汗建立的这支蒙古骑兵,训练有素,战斗力极强,让欧洲军队闻风丧胆。特别是蒙古骑兵的机动能力,更是让他们难以望其项背(在作战的情况下也能每天向前推进近百里,而欧洲骑兵即使单纯进军也不过每天三四十里)。

蒙古骑兵的战术(迂回、穿插等)要求高、奔袭距离超远,这对人和马都提出了很高的体能要求

为怕马匹体力不支,因此每个骑兵都有四、五匹备用马。

马匹尚且难以为继,而人只有一个,那怎么办?办法之一就是随军携带母马。

母马的母乳可以帮助士兵补充能量

蒙古马的产奶量很高,几乎每匹在哺乳期的母马产奶量都在300ml以上,而母乳里含有大量的糖类、蛋白质,可以帮助骑兵迅速补充体力,回到战斗状态。

而且有了母乳就可以减少骑兵随身携带的粮食和饮用水,适当减轻马匹的载重负担,帮助蒙古骑兵实现远距离突袭。

多余的马奶可以用来制造奶酪

如果母马的产奶量过多,士兵一次喝不完的话就可以把它制成奶酪,方便携带与食用。而且制作过程非常简易,几乎是每个蒙古骑兵的必修课。

正是因为蒙古骑兵的存在,才有了元朝如此广阔的疆域,才造就了庞大的蒙古帝国!

你们说呢?欢迎评论留言参与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