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假如當時岳飛擊敗金國,後來的宋朝面對蒙古會怎麼樣?

馥潤1


岳飛被宋高宗和秦檜害死,導致北伐事業中途夭折。這段公案長久以來令國人扼腕嘆息,有人或許認為,如果岳飛不死,繼續統兵北伐,肯定會直搗黃龍消滅金國。然而,這或許只是個一廂情願的幻想罷了。岳飛即使不死,想收復失地也是不可能的。完顏兀朮雖然被南宋軍隊大敗,但是金國畢竟還手握有欽宗這張王牌,如果金國以欽宗為人質,岳飛絕不可能對先帝刀兵相向,更有甚者,如果金國立欽宗為偽皇帝,在中原地區開闢偽政權,則欽宗為宋朝王室正統,而趙構實際上並沒有繼位資格,到底應該盡忠於誰這個問題一擺出來,則南宋內部不戰自亂。所以就算岳飛打敗金人,宋朝也不是蒙古的對手,宋朝不是敗在外人手裡,也是敗在內部。






古今牛人匯


其實當時的岳飛是有能力擊敗金國的,南宋初年,經過歷年戰亂,宋朝的軍事實力有了明顯增長,尤其是到岳飛北伐時,南宋的軍事實力大增,在與金朝作戰的時候,是有實力擊敗金國的,這當然和南宋初年放權給武將有關。

按照假設,假如當時岳飛擊敗金國,並佔領金國領土,在北部建立宋朝穩固防線,那麼看以下形勢:

首先,金國不會滅亡,南宋(如果發生,可能不會叫南宋,這裡仍然稱呼南宋,作為與北宋的區分)依舊會和金朝議和。這是因為宋高宗的皇位繼承問題,如果迎回二聖,就會面臨自己皇位的問題,因此,一朝之君都不願意徹底擊潰金國,那麼議和便是必然結果,只不過如果擊敗金國,可能議和會對南宋更有利,更有主動權一些。

其次,宋金的分界線會在哪裡?歷史上南宋與金的分界線為大散關到淮河一線,這就導致南宋的北方防線並不堅固,如果岳飛擊敗金國,宋金的分界線可能會在幽雲十六州,即恢復到北宋與金戰爭前,這對於宋高宗趙構來說,已經收復了宋朝君主歷代希望的幽雲十六州,已經是功莫大焉。而北方相對貧瘠之地大可留給金朝,這樣軍事分界線就應在現大同-北京一帶,對於南宋來言,北方的防線會大大增強。

最後看,這樣的形勢下,南宋面臨強大的蒙古,會有什麼樣的結果?

如果南宋擊敗金國,將戰略防線推到幽雲十六州一線,按照南宋的國策來言,宋朝的武將仍然會被削去權力(參照南宋削兵權);國家政治體制會延續北宋,但是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這種政治制度已經開始腐化(參照南宋的政治),因此,在軍事上南宋也並不會有太大起色。而相反,蒙古已經開始崛起,其仍然會先攻取金國、西夏,這樣,仍然會威脅到南宋,雖然宋朝此時有幽雲十六州作為北方防線,但是其西部防線已經大大暴露(參考北宋與西夏的歷次作戰以及蒙古攻取金國),因此,北宋面臨當時世界上最優秀的騎兵隊伍,仍然處於戰略劣勢,而且其滅亡也是歷史的大趨勢,仍然不會改變歷史進程。

只不過此時宋朝的戰略縱深會增加,人口、土地會明顯增多,蒙古滅宋戰爭可能會難度加大。當然歷史沒有假設,真正的歷史進程可能會與君主、名將等多種因素有關,正是這些無數的個例才形成了歷史的大走向。





且行且聽風


題主設置的前提是“岳飛擊敗金國”,這一點我們首先就要進行分析:南宋想要打敗金國,應該做出哪些改變呢?

做出改變,一定是針對史實中南宋存在的問題而言的。那我們先來看看南宋本來的情況存在哪些問題,然後再提出該怎麼改變。

史實中南宋初年的軍事體制是:“準軍閥化”,因此戰力大增

戰爭,其實最考驗人的主觀能動性。作為一個獨當一面的將軍,要做好情報收集工作,要彙總分析各個情報並及時做出決策。尤其當戰機出現的時候,大將的主動出擊、及時行動的能力非常重要。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是這個意思,尤其在古代交通通信條件不及時的情況下,主將臨機決斷的權力更加重要。

趙宋王朝原來搞的是“重文輕武”、“崇文抑武”、“將從中御”等手段,把大將的主觀能動性和主動權基本全部扼殺了,所以北宋時宋軍屢戰屢敗,戰績慘不忍睹,這都是不合理的制度造成的。

在北宋滅亡、南宋建立並逃亡的過程中,宋高宗實際已經非常倚重武將,畢竟文人在戰亂是不能幫他保命的。各路大軍也得到了很大發展,並形成了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朝廷放權,各部形成“準軍閥”,由此大幅提成了戰鬥力

趙構在逃亡中沒有能力實現“將從中御”,因此,南宋建炎年間和紹興初年期間,各位武將的權力很大,自行招兵,早期錢糧也是自籌,基本沒有類似北宋時期那樣的制約。

也正因為如此,各位大將才能發展出大軍,並逐漸形成了五大護軍:

  • 韓世忠的前護軍以楚州(今江蘇淮安市)作為大本營,兵力3萬人;

  • 劉光世的左護軍先後以池州和廬州(今安徽合肥市)作為大本營,紹興七年兵力為5萬2千3百12人。

  • 張俊的中護軍主要以建康府(今江蘇南京)等地作為大本營,兵力最高達8萬人。

  • 岳飛的後護軍以鄂州作為大本營,兵力達10萬。

  • 吳階的右護軍以興州(今陝西略陽)仙人關作為大本營。紹興六年時兵力約7萬人。

其次,朝廷中央軍事管理機構形同虛設。

雖然南宋也設置了都督府之類的軍事管理機構,試圖節制各支大軍,但是事實上已不能實行有效地統轄。經常出現如懼戰的劉光世、張俊等人拒不奉命的情況。

第三,錢糧給養等管理權控制在朝廷手裡。

宋高宗趙構一直把各路大軍的錢糧給養權控制在朝廷手裡。這個權力趙構在南宋朝廷穩定下來之後就收歸中央,之後始終沒有放給各位大將。

這是正常的,如果這個也放了,那各路大軍就與朝廷逐漸脫離關係了。

小結一下本段:

各位大將除了錢糧,基本都是自主的,因此說他們是“準軍閥”;這讓各大將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宋軍戰力因此有了很大提高,並取得了很好的戰果。但宋廷的軍事管理機構對各大軍的管控能力有待提高。

史實中,宋高宗的戰鬥意志薄弱

面對戰爭,統治者的戰鬥意志是非常重要的。假如沒有戰鬥意志,那麼即使有百萬大軍,也是任人屠戮的羔羊。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太多了,對於南宋來講,北宋懼戰怯戰導致空有百萬大軍而滅亡就是近在眼前的教訓。

而在史實中,宋高宗的戰鬥意志是非常薄弱的。

宋高宗的一貫做法是:他自己危險了,就號召各路大軍開打;等他覺得安全了,就停止作戰,也不管實際戰場局勢是不是能擴大戰果;停戰之後就開始求和。

這是宋高宗的一貫套路。

比如1140年5月份,金國完顏宗弼發動大軍進攻南宋,金軍兵臨順昌(今安徽阜陽)城下,結果被劉錡打得打敗。岳飛則更加激進,一路打到了立開封不遠的朱仙鎮,岳飛部下的王貴所部接連攻下了鄭州和洛陽。與此同時,韓世忠部也收復了海州(今江蘇東海縣),張俊部收復了亳州。

整個局勢對南宋非常有利,劉錡、岳飛都想乘勝追擊,反攻金軍;金軍也開始收拾燕京的財寶裝車運走,打算放棄中原了。但是,南宋最高統治者趙構卻嚴令各路大軍退回,不許追擊。對岳飛更是來了著名的十二道撤軍金牌詔令。

因此,南宋如果想要擊敗金國的話,趙構對戰爭態度就需要來個一百八十度扭轉,趙構要從懼戰、被動應戰,變成雄心勃勃、主動出擊。

這裡我們還能看出一點有利之處,那就是趙構還能節制諸位大將。

還要補充一點:

南宋幾位大將之間是互相有矛盾、互相不太服氣的(這都有史實憑據,限於篇幅就不展開說了);因此,如果統一指揮各路大軍反攻金國的話,最高統帥不可能從幾位大將中產生。如果委任以為文人當總指揮,則戰勝金國的可能性將大大降低。因此,只能由宋高宗來擔當統帥,再選張浚之類的老將作為副統帥,當宋高宗的參謀。

至此,我們可以推導出南宋反攻並擊敗金國所必須做的改變:

  • 宋高宗趙構變得雄心勃勃,擔任最高統帥主動出擊;

  • 各路大軍在宋高宗統一號令之下行動,充分自主;

  • 錢糧給養由朝廷統一安排調運提供;應急情況可以從當地自籌。

(史實中,南宋的經濟實力本來就強於金國,只要有戰鬥意志、有主動經略中原的決心,南宋必能勝利。這些也是有史實數據支持的,限於篇幅不展開了)

等到宋朝戰勝金國之後(宋奪回中原、華北,與蒙古諸部接壤,順道消滅西夏;金退回東北),我們發現,宋朝從上到下完全變了:

  • 宋朝的性格從原先的保守苟安,變成了開放進取;

  • 國家與國民性格與隋唐類似,積極奔放,昂揚向上;

  • 同時,宋朝沒有隋唐世家大族的掣肘;

  • 經濟重新進入大發展的軌道(經過與金的大戰,北方地廣人稀,可以一定程度實施均田制之類的制度,經濟將快速發展);

  • 中原百姓像唐初時那樣,生活富足,整個社會風氣帶動人們開始積極追求功名。

戰勝金國的宋朝,與原來的宋朝完全不同了,基本是隋唐那樣;因此,在面對處於分裂狀態的蒙古時,完全可以採用主動經略的戰略。

宋朝戰勝金國,時間應該就在1140-1150年間。

題主問到,將來“宋朝面對強大的蒙古”會怎麼樣。

如前分析,大宋能消滅金國,已經完全不是原來的宋了,因此,大宋不可能任由蒙古還像史實中那麼發展。

此時的蒙古,處在大分裂狀態。

其內部有汪古部、弘吉剌部、八剌忽部、吉利吉思部、斡亦剌部、不裡牙惕部,等等;加上金蒙邊境原來的大量契丹人(替金國守衛金蒙邊界)、退回東北的女真人,這諸多部落的力量,就是宋朝可以利用的因素。

在這些力量面前,宋朝該對蒙古採取什麼戰略呢?

宋朝對蒙古,可以採用兩步走的戰略:先分化瓦解,後武力消滅。

其實這基本上就是隋朝和唐初對待突厥策略的合體。

  • 宋朝積蓄力量階段,可以對蒙古諸部採取分化瓦解戰略。

這裡完全可以參考隋文帝對待突厥的策略。

隋文帝楊堅代周建隋時,面對北方的突厥,在確定實行什麼樣的政策方面,舉棋不定。隨後,長孫晟為隋文帝提出了一整套對突厥的戰略。

長孫晟曾作為和親使者三次出使突厥,送千金公主(北周的)、安義公主、義城公主入突厥,與突厥的可汗和貴族交遊甚廣,廣泛地遊走於突厥境內,熟悉突厥的政治態勢、社會情況和山川地理。長孫晟向隋文帝提出了“遠交近攻離強合弱”的戰略,以達到逐步分化突厥,逐一消滅的目的。最終隋文帝採用了這個政策。長孫晟也成了這一政策的具體實行人。

實行效果怎樣呢?這裡舉一個例子。

隋文帝在對都藍還是染干的許婚之間,長孫晟上書力主隋文帝許婚染干,這就是合弱策略的運用,隋朝開始對染干部進行扶植。

後來長孫晟陪染干入隋,隋文帝封之為啟民可汗,之後隋朝對啟民可汗進行保護庇佑政策,啟民可汗逐漸成了突厥最強的一部。啟民可汗也知恩圖報,成了隋朝的臣屬組織,衷心仕隋。啟民可汗幾乎成了隋朝的地方政權,終其一生維護突厥與隋朝的關係,保隋朝北境的平安。隋朝“遠交近攻離強合弱”這一策略,為隋朝治理突厥發揮了巨大作用與成效。

回到宋蒙關係上。我們從成吉思汗早期經歷可以推想出,蒙古諸部的矛盾很多,其互相之間的混戰烈度並不低。再加上契丹人、女真人的力量在旁,宋朝完全可以使用隋文帝的策略,逐步分化瓦解,使其各部保持力量平衡、並處於爭鬥的狀態,為下一步武力消滅奠定基礎。

  • 宋朝經過20年左右時間,可對蒙古諸部採取武力消滅戰略。

既然實行武力消滅戰略,那就沒有更多的戰略可說了,重要的是宋朝做好準備,然後有大將帶兵出征。具體可以參考唐太宗、唐高宗時期消滅東突厥、西突厥的戰爭。

大宋經過真正的中興,一定也會形成唐初那種人才濟濟的局面。因此,只怕沒有建功立業的機會,而不怕缺乏人才。

因此,武力消滅階段,不再多說。

最終,大宋消滅蒙古力量,應該在1170-1180年間。

結束語

經過大宋“遠交近攻離強合弱”戰略後,鐵木真這個人還會不會出生都不一定。即使出生了,在大宋對蒙古諸部實行武力消滅戰略時,鐵木真也應該被消滅或者被俘虜了。

後續的歷史也就沒有蒙古什麼事了。

(完)

凌煙閣論史感謝你的閱讀。歡迎你點贊、轉發、評論、關注,不同觀點也歡迎你留言交流。


凌煙閣論史


假如岳飛擊敗金國並佔有了金國的土地,面對強大的蒙古,宋朝也不會有什麼便宜可佔。原因有三:第一,由宋太祖親自建立的“重文抑武”維護政權思想,決定了宋朝就是一個被動挨打的政權。由於宋太祖獲得國家政權的手段不是很光彩,為了吸取教訓,他不得不採取這種維護政權的思想。他的後代也牢記他的祖訓,堅決防止武將專權弄權。所以即便有岳飛抗金,收復失地,宋朝也不可能成為一個重視國防、重視武將的政權。這也是岳飛所處的時代的悲劇。第二,歷代名將都是應時而生應運而生的。在趙匡胤建構的政權維護統治思想指引下,即使岳飛滅掉了金國,獲得了土地,不可能長久保持下去。岳飛也不可能永遠為這個政權鎮守邊疆,在那種思想的統治下,岳飛之後還會有名將出世嗎?沒有了名將,又只有重文抑武思想,再大的疆土,能守得住嗎?第三,成吉思汗的民族政權統治思想傳承就是擴張。這種思想與宋朝的政權統治思想是矛盾對立的,一個堅持武力擴張,一個堅持被動防禦,且沒有了名將,只有滯後的政權統治思想,早晚還是被滅掉。




愛軍史


首先歷史是不能夠假設。以當時南宋的軍事實力以岳飛一己之力徹底擊敗金國是不太可能的。金人的優勢是騎兵,相當於現在的坦克部隊。南宋初年,在北方大平原的條件下作戰,以步軍為主的宋軍同以騎兵為主的金軍硬鋼的話幾乎沒有勝算。當時宋軍的幾次大捷就是善於利用江淮之間河網密集不利於騎兵衝鋒的優勢。岳飛幾次大捷也主要是對北方傀儡政權的漢人部隊。

對金國勝利的最大可能性在於僵持待變,後期金人後迅速腐化,這是遊牧民族不可避免的特性,想想以後的蒙古人、滿洲人入主中原後戰鬥力迅速下降,甚至不能騎馬拉弓。

但是即便這樣戰勝金國,面對更兇悍野蠻的以軍事部落聯盟為主的蒙古人的時候,還是避免不了面對對方更機動靈活的騎兵群狼戰術。

農耕文明面對遊牧民族的弱點最明顯就是作戰成本太高,遊牧民族上馬是兵下馬是民,可以說除了婦孺全民皆兵。而且後勤補給壓力小很多,一路走一路搶。

不光南宋王朝解決不了這個問題,當蒙古人橫掃歐亞的時候,各個國家都沒解決這個問題。而且忽必烈滅南宋不光是騎兵佔了優勢,也從被佔領地區帶來了大批的工匠,攻城戰能力也大大提高。

名將之所以為名將是能順勢而為。善於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的各種條件,儘量發揮自己的優勢限制敵人的優勢,從而克敵制勝。岳飛也不可能跳出這個規律。所以也很難抵擋住全盛時期的蒙古人。


醉貓看世界


大宋早期便出現宋,遼對恃的局面,後來金滅遼才有了北宋的滅亡,而早期的蒙古也是受金節制的。

南宋時,如宋主趙構英明神武,高瞻遠矚,不存偏安之私願,虛懷若谷。那岳飛定能不負使命,大破金軍。如大漢的衛青,霍去病一樣中興大宋,一統山河。

不過國運使然,在岳飛,趙構死後的100多年裡,難免不出衰敗滅亡之實。不過真那樣的話,這樣的大宋,要比歷史上真實的大宋要風光,輝煌許多了。


山野村夫380


假如南宋朝能夠擊敗金國,奪回失去的河山,根本就沒有蒙古什麼事了,因為蒙古的強盛有賴南宋的扶持,南宋皇朝為了聯蒙滅金,結果促成了蒙古快速壯大,造成養虎為患、驅狼引虎的局面,讓蒙古得以吞金滅宋,建立元朝政權。

其實,北宋時代的這種養虎滅狼的方法也是屢見不鮮的了,夏、金的成長也有賴這種國策,關鍵就是趙氏政權重文抑武種下的苦果,因為趙家皇朝的政權是靠謀朝篡位奪權而得的,致使其對有能力、威望的武將大臣抑制、猜疑過甚,反而讓敵國(外族)得益,這些事情,宋史亦有詳細的記載。


老樹時光倒流


即使岳飛擊敗金國,在北方建立防線,也會重複金國被蒙古鐵騎踩踏的結果。這是由宋朝統治者能力決定的結果。一個岳飛扭轉不了趨勢。

更何況,歷史沒有假如。


無咎齋


也許強大的蒙古就不存在了

蒙古最終反金,這個和金國對北方少數民族的政策有關。

而眾所周知,宋代的對外政策是偏柔的,所以宋才用歲幣換來了和遼百年的和平。

如果宋收復了夢寐以求的燕雲,而且建立起了防線,那麼面對蒙古會如何呢?

我們看幾個對比:

1. 此時的宋,遠遠強於歷史上的南宋,不但國土面積更大,而且在北方擁有了更完備的防線;

2. 此時的蒙古,弱於歷史上的蒙古,歷史上蒙古和南宋交手的時候,已經吞併了金國,佔據了北部中國,此時的北中國還在宋手中,蒙古要比歷史上的蒙古弱,特別是沒有吞併金國,就少了很多工匠、鐵匠,武器製造等等,都收到了限制;

3. 歷史上南宋和蒙古的戰爭,持續了三十多年,為此蒙古還在釣魚城賠上了蒙哥大漢的性命。而此時雙方力量此消彼長,誰勝誰敗先不說,打超過三十年是很可能的。而蒙古由盛轉衰也不過僅僅百餘年,一旦交戰拖得過長,無疑對蒙古不利。

從以上幾點看,無疑宋比歷史的局面要好很多。

但也不排除另外一種情況,在覆滅金國,沒有對手的情況下,宋軍的戰鬥力急劇下降。最終被蒙古一擊而潰,這就好比歷史上金國輕鬆突破北宋在河北的防線一樣,其中最關鍵的因素就是宋遼承平百年無戰事。

所以宋和蒙古之戰,蒙古如果無法在第一波閃電戰中,就徹底將宋打垮,一旦拖入消耗戰,蒙古是沒可能勝利的。更何況如果金不在了,無法吸收金的土地和人口的蒙古,也很難是歷史上那個強大的蒙古。


葉飄刀


既然是假如,那我們就按照假如來說一下:

首先,假如嶽元帥率兵擊敗了金國,那麼可以得到金國的所有,兵員,百姓,包括資源儲備和領土,那麼他將直接面對蒙古的衝擊,那時候就是南宋和蒙古的直接交鋒了,按照當時蒙古的實力,或許還沒有實力打敗已經滅了金國的南宋,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南宋政府不會保持太長的時間,只是延緩一個亡國時間。

再者,擊敗金國後,肯定會迎回徽欽二宗,那麼對於當時的南宋當權者就是一種威脅,這種威脅會導致南宋政府內部出現兩種甚至多種不同的聲音,導致政府出現國本之爭,那時候更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針對蒙古的軍事行動了,這樣一來就讓蒙古有了很多發展的時間和空間了

最後,在擊敗金國後,國內可能出現分裂的情況,宋高宗和徽欽二宗因為皇權的問題,搞不好會出現兩個朝廷,這樣就使得自身的實力反而下降了,這樣一來,就更不可能打敗蒙古了

假設永遠是假設,只能說歷史就是一個必然,也是一個進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