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清代地方政府》清代县政府的职责和日常运转


《清代地方政府》清代县政府的职责和日常运转


第二部分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在第二部分的内容里,从县衙的日常运转当中得到答案。

作为县里的行政首脑,知县对本地的保甲、邮政、盐政、工程、教育、福利、宗教和祭祀等等都要管。但他核心任务是三条,一个是守土有责,维持治安,虽然是文官,但发生叛乱、外寇入侵的时候,知县必须守卫城池,这属于特殊情况。日常的主要两条,是收税和司法。明代小说《儒林外史》里说衙门里只有称银子的“戥子声”、收税的“算盘声”和打人的“板子声”,既是尖锐讥讽,也是客观概述。到了清代,也一样。

我们先来说司法是怎样运转的?从中你就能看出知县怎么解决没有知识、用不上其他官员的问题。清代民间的各类案件,都要先报到县衙。戏里那种“越衙上告”,上告者是要先挨五十大板的。知县作为基层法官,从权限上说,只能判决一般民事纠纷和处以打板子、枷号(也就是戴上木枷示众)的轻微刑事案件。这些案卷和笔录还要定期接受分巡道的检查。需判处徒刑以上的案件,要申报到府一级,死刑判决要由总督、巡抚重审。这个制度看上去相当合理,但我们别忘了,现场勘察验尸、口供等重要证据收集,以及早期的案卷,都是在县里完成的,这些环节可都是直接影响案件结果的。

县官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钱雇佣师爷?因为他本人不懂业务、不通法律也没关系,只要能请到好的师爷就行,自己只去负责场面上的工作。师爷是行政专家,大致分两类,参谋司法的叫“刑名”,俗称“黑笔师爷”;帮助办理钱粮税收的叫“钱谷”,俗称“红笔师爷”。他们是没有官职的非正式人员,却是知县在事务上的主要依靠。少数经验丰富、精明能干的知县,可以自己当堂对案件写出批词;大多数知县都是退堂后请师爷代办;有时候还要按师爷的交代,回去补充审理。所以李鸿章有句耐人寻味的话:“天下最好做的事,就是当官。”

好师爷的本事也真大,我看过一则古代笔记记载:有个沿海的县,从海上来了一条商船,船舱里的货物被海边居民抢光了。县里要给上面打说明报告,师爷拿过文稿来,只改了一个字,是把“海上漂来船”改成了“海上覆来船”,意思是船到岸时是底儿朝上的,那自然也就没有货物。改一个字,就抹掉了抢劫案。但师爷只能呆在幕后,不能参加庭审,这也会影响案件的办理质量。

除了审案,知县另一项重大的司法职责是捕捉在逃犯和盗贼。法律规定,案发后,县里要在四个月内逮捕强盗,超期一年降级,超期两年调离。所以,这是知县很重视的工作。于是,知县给衙役下达更短的限期,超期就要挨板子,再超期,就把衙役的家属关进牢房。也就是说,在行政工作里,使用威胁属下情感和恐惧手段。或者是走上层路线,有的县官会托请总督、巡抚,在限期到来前把自己调到其他县去。

从司法方面的情况能看出来:县官解决行政问题的方式,是非正式的、私人化的。瞿同祖将这称为“混沌整体”。它在行政运行中的表现是:县衙里没有中层权力,每个人都直接向知县负责;人员彼此之间也没有实质性分工,只有和知县的亲疏远近不同。于是,清代的县衙人员彼此隔绝、职能重叠,效率也很低下,经常出现“要么都来管,要么都不管”的状况。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知县是怎么行使征税职能的?在这个过程里,他也解决了自己“钱从哪里来”的问题。知县负责征收的项目有地丁银(也就是土地税、人头税),这是宫廷和军队的基本财源;还有漕粮,也就是公粮;还有渔税、房产契税、销售税、牲口买卖税等等。

县里没有法定财政收入,更谈不上经费预算决算了。那怎么办呢,就得“搭车收费”。有一种和地丁银一起征收的叫“火耗”的钱,字面意思是铸银子的损耗。这是县官自己留的办公费和私人花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火耗是明文法规之外的陋规,后来因为禁止不了,只好默认。火耗的比例不一定,每两地丁银收两钱,也就是八分之一的,那就算清官了;高的会到四钱五钱,将近30%。这个钱也不是县官能独吞的,它包含着办公经费,而且要按比例在县衙里分配。乾隆年间,国家承认了火耗的合法化,这笔钱不进入户部,由各省布政司掌管,可以说是演变成了地方税。

县官还可以在漕粮里增加附加费。知县和税吏有一种默契,只要他能征收上来国家要的漕粮税额和归知县所有的附加费,剩下的都不问。于是,国家法定1担粮食的税负,到纳粮农户那里就变成了2.5担。后来,有的知县嫌麻烦,可能粮食也不好保存,就要求纳粮改成交现钱,这种折算,又增加了一层盘剥。

所以,知县征税既是在完成硬性任务——朝廷对欠税地区官员的惩处相当严厉,是从总督一路罚到知县的;同时,他们也有自己的积极性。衙门里的板子声,可不是光打犯人,很多时候是在打欠税的老百姓和征不到税的里长,很多里长为此倾家荡产。不过,人也是复杂的。有的知县比较宽厚,会掏自己的钱替欠税人垫付。

从这里你也就看出来了,为什么康熙解决不了贪腐问题?因为那不是个简单的风气问题,既然朝廷没有能力安排完整、合理的地方财政制度,就只能容忍陋规的长期存在,任由县官们自己去安排自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