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大秦帝國東出之路(下):東方六國眼中的蠻夷和虎狼

前言:當秦穆公當年宴請重耳,賦詩對答盡顯禮樂功底,並倒貼女兒成就秦晉之好之時,他或許會夢想著子孫後代能夠稱霸中原,卻料不到秦國被東方諸侯視為蠻夷和虎狼。

大秦帝国东出之路(下):东方六国眼中的蛮夷和虎狼

然結合後來的外交和戰爭來看,東方六國送給老秦人的這兩個貶義詞可謂量身打造。

被稱為“蠻夷”,最早其實是個意外。

爾乃蠻夷

何謂蠻夷?孔子說的“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並非地域上的劃分,春秋時期中原夷狄四起,這才有了齊桓管仲“尊王攘夷”的偉業。“蠻夷”是一個文化上的概念,禮樂文化圈之外的都是,所以也楚國必須是。

大秦帝国东出之路(下):东方六国眼中的蛮夷和虎狼

羋月所處秦楚聯姻時代的尾聲

而秦國的起點不高不低,作為王室附庸數百年,好歹也沾了不少仙氣,之所以被鄙視是有原因的。

初,鬥克囚於秦,秦有餚之敗,而使歸求成,成而不得志。--《左傳·文公十四年》

《左傳》用倒述的手法記載過一段往事:鬥克是秦晉聯軍在鄀之戰(前635年)中抓到的楚國大夫,後來“秦晉之好”的短暫蜜月在殽之戰之後徹底破裂,兩國成為世仇,秦國遂轉向了與晉國勢均力敵的楚國,於是就將鬥克放了回去,藉以向楚國示好。

大秦帝国东出之路(下):东方六国眼中的蛮夷和虎狼

申包胥哭秦廷

兩國的盟約很快建立,此後歷經了三百年的聯姻和共同抗晉,後來打退伍子胥復仇之師的就是秦國的兵馬。春秋的主題也隨之成為秦楚聯盟大戰晉齊為首的中原禮樂集團,雖說中原小國都朝晉暮楚,但晉國畢竟佔了上風,屢敗的楚國依舊被視為蠻夷,秦國自然也被一視同仁之。

鄙視鏈的最底端

蠻夷就蠻夷吧,貴為春秋四大強國之一的秦國並不怯場,他們不停地騷擾著晉國的後方,直至麻隧之戰(公元前578年)和棫林之戰(前558年)中兩次被諸侯聯軍痛擊,導致國力大降,很長時間都只能被稱為二流諸侯。

大秦帝国东出之路(下):东方六国眼中的蛮夷和虎狼

後來獨大的晉國被大夫們瓜分,新興的三晉將中原小國掃蕩一空,姜子牙建立的齊國被陳國公子田完的後裔鳩佔鵲巢,這些令孔子棺材板按捺不住的“禮崩樂壞”事件昭示了戰國的到來--一個心裡都想著強取豪奪,嘴上卻依舊以“禮樂”為標杆的時代。

如果禮樂文化有一條鄙視鏈的話,那最弱的燕國無疑佔據塔尖,因為他們是西周的初代封國,根正苗紅的姬姓後裔;三晉和田齊卻地處文教興旺之地,繼承了禮樂的精髓,可為第二集團;但他們的問題在於來路不正,甚至還不如老早就僭越稱王的“楚子”(楚國爵位),這位秦國的老盟友在莊王時代後對禮樂的領悟逐漸深入,與三晉田齊相比可謂不遑多讓。

由於晉國兩百多年的隔離,秦國的文化已經大為落後,當中原地區的生產關係發生重大變化時,他們卻還是商周時代的老樣子:奴隸、人殉和純貴族政治,至於外交的套路,禮樂的精髓和賦詩的能力這些中原爭霸的入場券則早被老秦人忘了個乾淨。

大秦帝国东出之路(下):东方六国眼中的蛮夷和虎狼

秦景公大墓:當中原以“始作俑者”為恥時,秦國的殉葬習俗依舊盛行。

鄙視鏈總歸是有人墊底的,這個時候叫秦國一聲“蠻夷”倒也貼切,此標籤一直都沒有被揭掉過。

“虎狼”同樣來自東方諸侯們的饋贈,是“蠻夷”的升級版,後者多了一層恐懼的意味。

赳赳老秦:不可掩蓋的霸軍雄風

秦國自商鞅變法攻略河西(前354年)開始到鯨吞六國(前221年)這一百三十多年中,秦軍佔河東、控殽函、得巴蜀,打造了立於不敗之地的地緣格局,到後來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十年間全滅立國數百年之久的東方六國,實乃水到渠成之舉。

大秦帝国东出之路(下):东方六国眼中的蛮夷和虎狼

從“氣數”來講,秦國的確備受上蒼的眷顧。

秦將善謀,論整體水準足以與東方六國的名將群體分庭抗禮,且不說殺神白起,歷代主將如樗裡子、司馬錯、王翦、蒙恬等也非泛泛之輩;

大秦帝国东出之路(下):东方六国眼中的蛮夷和虎狼

秦兵能打,在戰場上視六國人頭為晉身之階,寧可拋棄重甲良盔上陣,也不甘與落後與袍澤之腳步,白起二十級軍功的頂端(徹侯)就來自秦軍制造的屍山血海,他們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代有著必勝之念的“霸軍”;

秦人嗜殺,史冊上每每“斬首六萬”,“斬首二十四萬”和“坑四十萬”的記載令後人頭皮發麻他們的俘虜只用於修建長城和陵墓,用完即殺,拋棄的時候不似性命而是擦完的手紙一般。

大秦帝国东出之路(下):东方六国眼中的蛮夷和虎狼

長平古戰場的累累骸骨

僅有的幾次戰敗放在今天也不止於頭版頭條的地位,這份戰績和可怕之處用來“止小兒夜啼”顯然是大材小用了,但嚴格來說,這只是秦國“虎狼”名聲構成的一部分。

為虎狼正名:兩代秦人的楚懷王“攻略”

楚懷王是歷史上著名的糊塗蟲,由於親信張儀,疏遠屈原而導致一而再再而三地被秦國欺騙,最後喪師丟地,客死他鄉。

大秦帝国东出之路(下):东方六国眼中的蛮夷和虎狼

第一次,張儀以“商於六百里”為條件要求懷王背棄齊楚聯盟,之後回國玩失蹤,等到齊楚翻臉之後立馬改口六里。怒火攻心的懷王起兵攻秦,結果被惱羞成怒的齊國抄了後路,楚國兩頭都吃了大虧。

昭王詐令一將軍伏兵武關,號為秦王。楚王至,則閉武關,遂與西至咸陽,朝章臺,如蕃臣,不與亢禮。楚懷王大怒,悔不用昭子言。秦因留楚王,要以割巫、黔中之郡。楚王欲盟,秦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詐我而又彊要我以地!」不復許秦。秦因留之。--《史記.楚世家》

第二次到了秦昭襄王時代,一次本該友好的會盟變成了綁架案,秦國求地不得後索性將懷王囚禁了起來,熊槐此後幾次嘗試逃跑不成,最後客死秦國。

大秦帝国东出之路(下):东方六国眼中的蛮夷和虎狼

函谷關前的六國聯軍,秦人所謂也是合縱的基礎

太史公索性記載“諸侯由是不直秦”,所謂不直乃反感之意,即“以... ...為不直”,否認了整個秦國的“國品”,“虎狼”之名至此正式坐實。此後去咸陽的諸侯君主,除了履行蕃臣之禮的韓王之外,就只剩下喬裝打扮的趙主父(武靈王)了,這樣的秦國誰不怕?

總之,戰國時期秦國的行為方式並沒有脫離蠻夷的本質,其“外交藝術”才是構成“虎狼”名聲的大頭。

如果僅僅憑藉武力的話,畢竟“諸侯之地五倍於秦,料諸侯之卒十倍於秦”(蘇秦),一旦聯手秦國幾乎毫無機會,然而除了公孫衍、蘇秦和信陵君搞成了幾次草草收場的“合縱”之外,絕大多數時間都被秦國的“連橫”所左右。

大秦帝国东出之路(下):东方六国眼中的蛮夷和虎狼

比如處在抗秦一線的魏國,他們自丟失河西之後成了牆頭草,或參與東方諸侯的爭鬥,或當秦國的小弟欺凌其他國家,這其中固然有現實利益和人心不齊的因素,但秦國朝堂的外交家們才是罪魁禍首。這群人“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的舌辯之士,其口若懸河甚至比戰場上拼死搏殺的秦軍將士們更能夠左右天下大勢。

然而,表面上的外交藝術,走近了看卻是“花非花,霧非霧”。

縱橫家:打工皇帝們的時代

秦國的“相邦”們有著跟武將們不同的來路--進口:商鞅和呂不韋是衛國人,張儀範雎來自魏國;甘茂李斯來自楚國,蔡澤產自燕國... ...秦國文教不興的弱點和“楚才晉用”的特質同樣表現得淋漓盡致,這裡且按下不表。

大秦帝国东出之路(下):东方六国眼中的蛮夷和虎狼

匍匐於秦王的范雎

對這群毫無根基的外來“士”而言,秦君就是他們的“知己”,相對於四公子養的那群寄生蟲,他們只是鳥籠子大一點而已,其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創造更大的價值。

所以,操守、名聲什麼的都沒那麼重要了,甚至都不需要掩耳盜鈴,在前文大秦帝國東出之路(上):歷時近百年的五次河西之戰中,筆者提及了秦國誘綁魏軍主帥公子卬的往事,由此可見秦國搞綁票其實是輕車熟路了,當東方六國還可以愉快的聚會時,秦國悄然將外交欺詐當成了國策。

再說縱橫,春秋時代的遊說字字珠璣,句句在理,這是陽謀,後來則完全憑藉口舌之利,顛倒黑白,只是“聽上去很有道理”罷了。

大秦帝国东出之路(下):东方六国眼中的蛮夷和虎狼

儀說楚王曰“大王誠能聽臣,閉關絕約於齊,臣請獻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婦嫁女,長為兄弟之國。”--《史記.張儀列傳》

聯姻結盟自然是好事,可“六百里”到底有多少呢?反正魏國河東能夠割讓的也不過四百里,張儀許諾的商於甚至包括了關中平原的南邊門戶--武關,此等鬼話自然是翻臉的伏筆,放到後世鬼都不信。

所以並非是張儀格外聰明,范雎的“遠交近攻”也高明不到哪裡去,只是大家都還沒有“開悟”,這等套路在當時屬於突破性的發明,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大人騙小孩而已。

秦人的“創造性”並未截止於此,下面的故事將更加離奇。

“兵家”尉繚子

大秦帝国东出之路(下):东方六国眼中的蛮夷和虎狼

尉繚是秦始皇的國尉(主管部分軍政),後世銀雀山漢墓出土的《尉繚子》一書坐實了他“兵家”的名頭,但根據《史記》上的描述,研究兵法最多是個副業。

大梁人尉繚來,說秦王曰:“以秦之彊,諸侯譬如郡縣之君,臣但恐諸侯合從,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愍王之所以亡也。願大王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不過亡三十萬金,則諸侯可盡。”--《史記.秦始皇本紀》

尉繚子的大意就是,用錢買通諸侯國的“豪臣”,令他們放棄合縱,給秦軍創造各個擊破的機會,而所需之三十萬金在翦滅六國的偉業面前不值一提,更何況還有回收的時候,且看看他是怎麼做的。

大秦帝国东出之路(下):东方六国眼中的蛮夷和虎狼

當時的形式,尚且有一戰之力的莫過於趙齊楚三家,趙有良將,楚有雄師,齊國富庶。滅趙時賄賂權臣郭開,害死李牧並用“頃之三遺矢(通屎)”的謊言擠走廉頗,隨後一戰而定;

滅楚之戰倒是沒毛病,此時卻是六國最後的機會,只需齊軍在秦軍背後捅上一刀,三晉的舊貴族自然會聞風而動。然而搞笑的齊王建前後五次譴使臣入咸陽恭賀秦王,這就是尉繚的手段了,通過行賄權臣成功穩住了齊國,令齊王建做起了秦齊並存的荒唐大夢,其結果自然是“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

行賄和反間的案例最早來自勾踐賄賂伯嚭並陷害伍子胥,這將演變成後世最精彩的詐術,但奉為國策則是秦國的首創,甚至後來都不再出現過。

大秦帝国东出之路(下):东方六国眼中的蛮夷和虎狼

值得一提的是,滅韓的主將叫內史騰,他原本是韓國南陽的代理太守(假守),卻主動獻城投降秦國,這種沒有遭遇直接威脅的情況下叛變是中國歷史上的頭一遭;後來他被秦王委以手刃祖國的“重任”,也是秦人的原創。

說這麼多是想告訴大家:在華夏先民“人心不古”的進程中秦國可謂火力全開、居功至偉,然而最終的結果呢?

韓不能守上黨,入之於秦。其吏民皆安為趙,不欲為秦。--《史記.趙世家》

長平大戰之前,韓國割讓上黨之後,原太守馮亭帶著數十萬不想加入秦國藉的韓國百姓投入了趙國懷抱。話說今天的部分墨西哥人甚至會責怪當年美國為何不索性多佔點地方,而當時第一大國公民的身份就這麼令人反感嗎?

被預言的國運

大秦帝国东出之路(下):东方六国眼中的蛮夷和虎狼

歌詞中的反抗一目瞭然

在電影《秦頌》中,秦始皇試圖用恢弘的樂曲來收攏統一後的天下人心,然而他看到的是無處不在的反抗:高漸離、女兒櫟陽、燕囚和王翦父子等,看不到的則是來自趙高、李斯和徐福的反抗。

秦始皇在生命的最後還是放棄了曾有的幻想,將象徵禮樂的編鐘扔進了渾濁的黃河,他重拾了以暴制暴的虎狼之道。

大秦帝国东出之路(下):东方六国眼中的蛮夷和虎狼

這是中國電影史最精彩的劇本,他生動展現了秦始皇所帶領的秦廷和當時的人心浮動,觀眾幾乎可以預見大秦帝國的未來了。

鞅曰:“吾說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遠,吾不能待。且賢君者,各及其身顯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數十百年以成帝王乎... ...然亦難以比德於殷、周矣。”--《史記.商君列傳》

大秦帝国东出之路(下):东方六国眼中的蛮夷和虎狼

事實上,商鞅也預測過大秦帝國曇花一現的國運,因為孝公拋棄堯舜禹的“帝道”和三代的“王道”,選擇了“霸道”這一虎狼之藥,在成就虎狼之國的同時,德行較之商周遠矣,秦人的天下成了德不配位,短命也在情理當中。

再論楚懷王

到底是懷王昏庸還是秦國無信,其實不難判斷,如果你上了職業騙子的當,那大眾究竟是該責怪騙子,還是說你智商欠費呢?

大秦帝国东出之路(下):东方六国眼中的蛮夷和虎狼

這個版本的懷王最為傳神

歷史上的懷王在遇到張儀這個剋星之前曾大敗魏國,在五國聯盟伐秦中曾執牛耳(合縱首領),並滅掉越國,拓境江東,楚王當得是英明神武,楚國也絲毫不遜於秦國。

但說來,懷王中禮樂的毒的確深了一點。

騙術並不高明,至少我們今天能輕鬆識破,在楚懷王的世界裡,你說的我都信,我說的也一定做到,可以接受沙場分勝負,也能聽使者陳述利害,唯獨對騙術毫無免疫力,這是禮樂文化的本質要求。

大秦帝国东出之路(下):东方六国眼中的蛮夷和虎狼

秦人則毫無底線,唯利是圖,只講結果,不談過程。年輕的昭襄王試圖讓前輩行蕃臣禮,是無德;派人假扮秦王,欺騙對方,是無禮;扣留楚王,要挾以“巫、黔”之地(今三峽以東),是無信。此等行徑,究竟有什麼值得欣賞的?後人又何忍責怪懷王呢?後來他寧死不屈,恪守了君王的榮耀和尊嚴,值得後人敬佩。這個樑子也結的夠大,除了當場絕交之外,秦朝末年楚人還立了一個楚懷王,可見憤恨之深。

結語:被終結的不止於戰國

結合大秦帝國東出之路系列的三篇文章,既有沙場的殊死搏殺,外交的縱橫捭闔,甚至欺詐、綁架、賄賂等盤外招也大行其道,他們已然傾盡所有。而六國被滅的原因則是複雜的,《六國論》中對現實的分析和“賄秦”的批判非常中肯,筆者則認為這是一次無底線人士對循規蹈矩者的降維打擊,秦人終結了分裂的戰國,卻不止於此:多元的文化、自由的時代和禮樂的殘黨們也都要行將就木了。

大秦帝国东出之路(下):东方六国眼中的蛮夷和虎狼

他們唯一沒有徵服的是人心,或許是時間不夠,或許又是慣性使然,商鞅的預言很快得到了驗證,大秦帝國“失其鹿”,天下再次陷入了分裂和戰爭。而在在項羽自刎烏江,劉邦以厚黑取勝之後,先秦的風骨終於是蕩然無存,唯有“士為知己者死”的文化還等著漢武大帝來親手閹割,先秦這個偉大的時代終將畫上句號。

歷史就如同黃河,一直在不安分的奔騰著,唯有我這樣食古不化的人,依舊憑弔著曾經的不合時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