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前门大街

前门是正阳门的俗称,又称前门楼子、大前门,原名丽正门,是明清两朝北京内城的正南门。位于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的天安门广场最南端。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前门三头桥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前门车站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大清门

故北京皇城的正南门,明代称大明门,清代称大清门,民国时期改名为中华门,在北京中轴线上,原址在正阳门北侧,现人民英雄纪念碑南边、毛主席纪念堂一带。此门曾是明清两朝的国门象征,平常日子不得开启。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崇文门

崇文门,俗称“哈德门”、“海岱门”,原为元大都的十一个城门之一(当时名文明门)。明朝改建北京城,将十一门改为九门,文明门的位置虽然未动,但改名为崇文门。清朝沿用此名。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崇文门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崇文门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崇文门外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崇文门外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崇文门大街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北京城壁

1406年,明成祖朱棣下诏迁都北京并下诏建宫殿,修城垣。1407年开始营建北京宫殿、坛庙。1419年将北京南城墙南移500多米。重建的宫城分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四重。宫城又称紫禁城,周长6里,城墙高7.9米,内外砖砌,外围护城河。清依旧制。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北京城角楼

角楼是建在角台上的阁楼建筑,是城墙防御工程的重要组成设施,起瞭望和防御作用。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天坛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天坛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天坛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天坛宝座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牌楼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贡院

贡院,最早始於唐朝,是古代乡试的考场。贡,就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贡献给皇帝或国家的意思。现存的贡院遗址除了北京贡院外,还有江南贡院、定州贡院、川北道贡院等,其中南京江南贡院作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最为出名。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雍和宫

雍和宫位于北京东北角,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雍亲王,称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为喇嘛庙。可以说,雍和宫是清朝中后期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雍和院牌楼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雍和宫大佛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大成殿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大成殿内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壁雍宫牌楼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壁雍宫牌楼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鼓楼

鼓楼,坐落在北京南北中轴线北端,坐北朝南,为重檐三滴水木结构楼阁建筑,通高46.7米。楼身坐落在4米高的砖砌城台之上,东西长约56米,南北宽约33米,台上四周围以宇墙。钟鼓楼作为元、明、清代都城的报时中心。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钟楼

钟楼,在鼓楼北,是老北京中轴线的北端点。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景山

景山,在六百多年前的元代是个小山丘,名"青山"。据传明代兴建紫禁城时,曾在此堆放煤炭,故有"煤山"俗称。明永乐年间,将开挖护城河的泥土堆积于此,砌成一座高大的土山,叫"万岁山"。山下遍植花草、果木,有"后果园"之称。封建帝王常来此赏花,习箭、饮宴,登山观景。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西华门

西华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紫禁城的西门,与东华门遥相对应。门外设有下马碑石。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天宝寺塔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黄寺塔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五塔寺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大钟寺

大钟寺,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原名觉生寺,为皇家佛教寺庙。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大钟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万寿山

万寿山,为燕山余脉,前临昆明湖。明弘治七年(1494)孝宗的乳母助圣夫人罗氏在山前建园静寺,乾隆十五年(1750)为庆祝皇太后六十寿辰于园静寺旧址建大报恩延寿寺。次年将山改名为万寿山。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万寿山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万寿山

现存的万寿山建筑群是英法联军烧毁后慈禧重新建造的。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万寿寺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万寿山宝座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万寿山龙船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万寿山石桥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万寿山石桥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皇上宝座船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玉泉山

玉泉山,因泉得名。山中奇岩幽洞,小溪潺潺,流泉活水,有风水宝地一说。明、清两代,宫廷用水,皆从玉泉运来,并成为民间用水泉源之一。元、明以来就是京郊有名的风景游览地。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玉泉山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玉泉山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碧云寺

碧云寺,始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明正德年间(1506—1521)御马监太监于经曾在寺后营建生圹,对寺进行扩建,后魏忠贤亦在此营建生圹,重修碧云寺,但二人均获罪未能葬于此地。至清乾隆年间,又对寺进行大规模修建。1925年,孙中山先生在京逝世后,曾在该寺的后殿停过灵柩。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碧云寺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卧佛寺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黑龙潭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黑龙潭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砂河桥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汤山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汤山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十三陵石牌楼

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昌平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十三陵

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十三陵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十三陵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十三陵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十三陵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十三陵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十三陵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十三陵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居庸关

居庸关,是京北长城沿线上的著名古关城。关城所在的峡谷,属太行余脉军都山地,西山夹峙,下有巨涧,悬崖峭壁,地形极为险要。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弹琴峡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万里长城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万里长城

至清代,虽有过康熙的“不修边墙”令,但只是形式大于意义,实际上清代长城的规模相当大,且地域跨度之大空前,其修筑范围基本包括了淮河以北所有省份,黄河以北尤为密集。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万里长城

清长城与明长城及历代长城不同,是用于对内血腥镇压农民起义和民族起义的工具,对内而不对外。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万里长城外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戒台寺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戒台寺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喇嘛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满汉妇人

明清两代,裹脚之风尤为盛行,汉族女子以穿弓鞋为多,而满族妇女则不缠足,穿旗鞋。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满洲妇人

满族妇女经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等,为防虫蛇叮咬,便在鞋底绑缚木块,后来制作得日益精巧,发展成了旗鞋。旗鞋是清朝时满族妇女穿的一种鞋子。其以木为底,鞋底高5-15厘米,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汉妇人

缠足始于北宋后期,兴起于南宋。 元代的缠足继续向纤小的方向发展。明代的缠足之风进入兴盛时期,出现了“三寸金莲”。清代,缠足到了登峰造极的鼎盛时期。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满洲妇人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吸鸦片

至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大清帝国已形成非常发达的“鸦片文化”。吸鸦片在上流社已经蔚然成风,是官场和商场上的社交润滑剂,是茶余饭后的高档享受,是有头脸者认为最顶级的待客之道。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乐人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轿子

清朝规定,凡是三品以上的京官,在京城乘“四人抬”,出京城乘“八人抬”;外省督抚乘“八人抬”,督抚部属乘“四人抬”;三品以上的钦差大臣,乘“八人抬”等。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马车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东洋车

19世纪末期 ,东洋车首先出现在亚洲,后又逐渐传到西方各国。中国的人力车由日本传入,故称东洋车。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骡子轿子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一轮车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大车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剃头的

《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汉人男子成年之后就不可剃发,成年后需要把头发绾成发髻而冠之。满族的发型与汉人迥异,该族男子把大部分头发剃掉,只留脑后小手指细的一绺,拧成绳索一样下垂,称金钱鼠尾式。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蒙古人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蒙古人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北京

蒙古骆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