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東城社工“民情日記”記錄戰“疫”點滴

人民網北京3月1日電(池夢蕊 李瀅)“天天讓別人不要出門,自己卻天天出門。”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幾乎所有的社區工作者都聽到過這句半開玩笑的話。但責任在肩,這場戰“疫”,他們永遠衝在最前。在北新橋街道前永康社區,陪伴社工一同“衝鋒陷陣”的,還有一本本“民情日記”,記錄了他們如何在居民身邊築牢第一道防線。

記錄家長裡短 “民情日記”走過15年

記錄“民情日記”的傳統,在北新橋街道由來已久。據前永康社區黨委書記朱踐明介紹,早在2005年初,北新橋街道九道灣社區黨委、居委會將工作日記轉換為“民情日記”,並逐步總結出了一套“民情日記”工作法,於當年11月在全轄區推廣。幾年來,北新橋街道努力將“民情日記”打造成黨與群眾密切聯繫的連心橋,社區黨委、居委會“知民心,體民情,解民憂”的綠色通道。

前永康社區全體17名社工,人手一本“民情日記”。每本“民情日記”都有統一的封面,內頁裡則印有社區基本概況、所轄範圍(衚衕及門牌號)、所包區域簡圖等。社工們還用筆精心勾畫出每個院落的平面圖,管片內有多少戶人家、流動人口數量、下崗失業人數、老年人數量……每一個細節在日記裡寫得清清楚楚。

前永康社區共有戶籍居民2600餘戶、常住居民2100餘戶,轄區內有2條主要大街、3條主要衚衕和10條支巷。社工們每天上班只要沒事,都會去管片區域轉悠一圈。一來二去,樓門院落裡的情況全上了“民情日記”。

“記日記的方式在今天看來似乎有些原始,但同時也是對良好工作模式和經驗的傳承。”朱踐明總結著“民情日記”在社區治理中發揮的作用。

不僅如此,朱踐明表示,“民情日記”對社工來說,還是自我增能的有效方式:“日記中記錄的為居民解決的實事,從中獲取的工作精神、工作態度和工作方法,總是能時刻鼓勵大家堅持為老百姓幹實事。”

開啟“防疫”模式 社工奮戰“疫”線

日記本再往後翻,便是社工們手寫的入戶日記,內容不一,既有每天的工作事項,也有工作總結,還有社工們的感悟心得;形式也是多種多樣,既有文字記錄、表格統計,也有現成照片,還有社工們的手繪插畫。

而隨著近期疫情防控工作的逐步推進,社區每一位成員的“民情日記”也不約而同相繼開啟“防疫”模式。

1月23日臘月二十九上午,北新橋三條一居民院內停進一輛湖北牌照車輛,居民對此反響很大。社區黨委副書記白蘭作為管片主任,第一時間前往現場。實地走訪發現,車主並沒在車上留下聯繫方式。社區民警經過查找核實了車主姓名、戶籍地等信息,但依然沒有得到聯繫方式。

东城社工“民情日记”记录战“疫”点滴

於是,白蘭一邊繼續尋找車主,另一方面在車上留下社區的聯繫方式。當日下午5時,車主主動與社區取得聯繫,告知其一家四口從湖北恩施來到北京親戚家過年。社區根據疫情防控要求對其開展了相應工作,期間每一事項均被白蘭記錄在“民情日記”中,形成了完整的處置閉環記錄。

同一事件的相關記錄,也出現在了與白蘭同時參與此項工作的社工範玥玥的日記中。“這也是分片包戶制度的具體要求,兩位社工同時下戶走訪,同一事件都會有各自的記錄,方便在工作中互相補位。”白蘭說。

日記圖文並茂 見證暖心一幕

戴泓是前永康社區低保主任,每次為居民辦理相關業務後,她不僅會在日記中詳細記錄過程,還會在旁邊加以標註,對相關業務政策或辦理流程進行梳理。

仔細翻看不難發現,戴泓的“民情日記”可謂圖文並茂,除了詳實的文字記錄,喜歡畫畫的她還為自己的日記配上了各種插畫——健康承諾書、飄揚的黨旗、戴口罩的社區工作者、為居民比的紅心。恰逢春節,自然也少不了火紅的燈籠,濃濃的年味兒躍然紙上。

“2020年2月2日,初九,大雪又至。今天北京又下起了一場好雪。既然是瑞雪,就要兆豐年!”當天,就是千年一遇的“完全對稱日”——“20200202”。這一天的日記中,戴泓專門用紅筆,記錄了一件發生在她和同事身上的暖心事——

“下午有件暖心事兒,融化了雪,更融化了心。12345派件,一位和我同姓戴的女士來電,希望能增加對一線下戶社工的防護措施。她表示,每名社工後面都有一個家庭。‘你們很辛苦,更要保護好自己,你們安全才能讓家人放心’。”

“負責接聽電話的社工李穎當時就流下了眼淚。”戴泓回憶道,那天,在場的5名社工都深受感動。大家在社區門口拍了一張合影,戴泓將照片打印、裁剪後粘貼在日記內,還在旁邊寫下自己的感受:“大雪擋不住我們的火紅熱情。口罩攔得住病菌,遮不住我們美麗笑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