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論語》精選:里仁為美

《論語》精選:里仁為美

【原文】

子曰:“里仁為美(1),擇不處仁(2),焉得知(3)?” (《論語·里仁第四》)

【註釋】

(1)里仁為美:裡,居住,作動詞用。美是善。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2)處:居住。

(3)焉得知:焉是副詞,作“怎麼”解。知通“智”。

【語譯】

孔子說:“一個鄉村或小區應該具有淳樸、忠厚、仁德的風氣才算美好,如果選擇居家住所,不曉得去選擇風氣淳樸善良,有仁德的地方,怎麼能算得上有智慧呢?”

【研析】

每個人的道德修養既是個人自身的事,又與所處的外界環境有關。重視居住的環境,重視對朋友的選擇,是儒家一貫注重的問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與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會受到仁德者的影響;反之,就不大可能養成“仁”的情操。孔子本章是教世人必須選擇良好的居住環境。

【延伸思考】

1、同儕團體對我們的影響甚為深遠,你將以哪些要素作為擇友的優先考慮?為什麼?

2、你對居住小區滿意嗎?如果不太滿意,將如何做才能降低不良的影響?

你覺得環境教育對一個人的哪些方面有影響?

【說故事時間】

孟母三遷

孟子三歲時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孟家附近有一塊墓地,送葬的隊伍經常從家門口經過。孟子就模仿送葬隊伍哭啼的樣子。孟母對兒子這樣的玩耍很生氣,認為不利於他讀書,便把家遷到了城裡。

到了城裡,他家處於鬧市中,殺豬聲、叫賣聲終日不斷,孟子就和鄰居家的孩子玩起了做買賣的遊戲。

孟母覺得這個地方也很難集中心思讀書,便再次搬遷到學宮對面居住。夏曆每月初一這一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記住。孟母想:“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裡定居下來了。

一天,孟子因不用功讀書而逃學回家。孟母立刻拿起剪刀,把織布機上正在編織的布剪斷了,並且對孟子說:“求學的道理,就和我織布的道理一樣,要一絲一絲地織上去,才能織成一塊有用的布。你讀書也是一樣,要努力用功,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才能有成就。像你這樣不用功,怎麼能夠成就大業呢?”

孟母因為很注重小孩的幼年教育,所以才會注意到自己的孩子因為不良環境的影響,在行為上有了偏差。為了讓幼年的孟子能將心思放在學業上,曾經搬了三次家,留下“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個有益的教育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