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为什么说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

vivi95


战国决定归属的最后一战——长平之战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国力日渐强大,不愿呆在“山西”,在想我发奋这么长时间,就是要打你们呢,哈哈哈,我终于强大了。

我要收了你们

之后发动垂沙之战、伊阙之战、鄢郢之战等好几次战争,国土面积大大增大了。这次进攻韩国旨在扫清踏入中原最后的地理障碍。很快占领了韩国野王,切断了韩国与上党之间的联系,韩国一看这秦国太强大了,打不过啊,马上准备献出上党向秦国求和。

兵临城下

上党郡守冯亭和上党百姓在思考,如果降了秦国变成秦民,就得像秦民成为战争的机器了,不行不行,受不了受不了,于是一商量降了赵国。赵国一看白给的,不要白不要,收了。秦国出钱出兵攻打,啥都没得到,让你赵国占了个大便宜,这口气谁能受不了。于是秦赵开战,秦国第一波进攻便攻占上党,胃口大开,你小赵不是占便宜么,那么继续来吧。

秦国占领上党之后继续前进,下一步就要取你的长平了,六十万大军屯兵于长平城下。

两军对峙

这个时候赵国害怕了,早知道怎么也不能贪心啊(不算贪心,这块地位置太重要),唉,后悔呀。这长平不能丢啊,丢了长平,国都邯郸就成了秦人的嘴边肉了。于是也开始屯兵四十万长平城内,还好这长平城易守难攻,打不过你那我就不打,我就是守着,不让你进来。

双方就这么耗着,这可苦了两国王上和两国百姓了。大家都知道当兵打仗吃粮,吃粮。这可是一百万人啊,得吃多少粮食啊。

我饿啊

刚开始,双方都还能这么耗着,全国供你们耗着嘛。在这儿就得表扬下小秦了,早就知道有今日,所以提前把蜀国(粮仓)收了,我就举全国之力给你耗着,饿死你们。再看小赵就不行了,本来这次战争就比较突然,本来想占个便宜来着。现在可倒好,别说其他人了,连国君都是只喝粥了,耗不动了,全国人民都生活在痛苦之中。

自古以来,打仗首先遭殃的总是百姓

这个时候,秦相范睢使出一条反间计,声称廉颇已经老了不足惧,我们害怕的是马夫子赵括将军啊。这传到了赵国朝廷,这简直就是雪中送炭啊,这全国人民已经饿得前胸贴后背了。对啊,我们有马夫子赵括啊,他可是赵奢老将军的爱子,他自幼熟读兵书,深受赵奢老将军的熏陶,用他我们肯定能一举胜秦军。开心啊,马上就不用挨饿了。

这锅我来背吧

于是乎,赵括上位,廉老将军回家养老。赵括深知赵国情况,赵王想要的是尽快结束战争,只能放弃被动防御,选择主动进攻。秦国启动核武器,秘密用战神白起为主将。战争小白VS战神白起,结果可想而知。赵括中计,四十余万赵军被围,这赵括也不愧为名将之子,欲率军突出重围,被乱箭射死。死在了冲锋的路上,他完成使命了。可是还有四十万赵军被围啊,没吃没喝。

赵王也没辙了,没办法了,彻底败了,只有投降了,投降了我的将士们还能有个活命。

赵孝成王

哪成想,秦国不让活啊,原来秦国也被长平之战的六十万将士拖得快不行了,地主家也没余粮了。

这个时候该秦王犯愁了,咋整啊,这可是四十万人啊,没那么多粮食啊,再说就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粮食,他们以后能真心为我效力么,叛变了咋整,也不能放他们回去啊,放他们回去不就成了放虎归山了么。唉,愁!没办法了,只能把他们全杀了。杀了他们我也不能背这个千古骂名,对,不能背,只好委屈你了,战神,除了我只有你能背得起。

对不住了,白大将军

遵命,我顶着

大家熟悉的场景发生了,除了240名年纪尚小的士兵被放了回来,其余四十万赵降军全部被活埋。

坑杀四十万赵军

自此之后,赵国再也没有实力跟秦国抗争了,战国也从七国争雄的时代进入到了秦国独霸的时代,统一六国只剩下时间问题。


初级小菜鸟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代秦国进攻赵国的大规模战役,“三年而后决”,双方都出动了倾国之师。结果秦军战胜,并且尽数坑杀投降赵军。

经过长平之战和邯郸之围,赵国的实力严重受损,山东六国次第削弱,魏韩两国甚至入朝于秦,委国听令,秦对六国的斗争已取得了决定性胜利。长平之战后,秦国既取得了东方各国的大量土地,也大量杀伤了各国人力,奠定了取得统一战争胜利的基础。

历史小说《大秦帝国》对长平之战赵国主帅赵括的评价不同于史书上的“纸上谈兵”,作者孙皓晖认为他的决战方针是符合现实的,并借白起之口评价他“假以时日,必是秦军大敌”,然而战争比拼的是综合国力。长平的消耗战暴露了秦赵两国的实力悬殊。只是由于秦军采取残暴的杀降办法,在长平坑杀数十万降卒,激起了赵国广大人民的义愤,加上秦相范雎用人失利,魏楚两国又合纵救赵,秦军反而一度遭到了反包围。魏楚等国虽然取得了一时的胜利,在东方有所扩张,但没能削弱秦的力量,秦在稍事整顿后继续进行统一战争,到秦孝文王、秦庄襄王时,秦的完成统一已经水到渠成了。


认真的猴小侠


长平之战后,赵国凉凉,再也没有哪个大国可以和秦国对抗。秦国统一天下只剩下时间问题了。

战国历史上的几次大转折

两百多年的战国史,各大诸侯起起伏伏,主要转折有七次,长平之战是最后一次。

第一次大转折:李悝变法,魏国崛起

智氏被瓜分后,韩、赵、魏三家已成为事实上的诸侯。

魏家家主魏文侯广招贤才、励精图治,魏国迅速脱颖而出。李悝变法,更是将魏国送上了中原霸主的位置。

政治上,废除贵族世袭制度,广纳天下英才;经济上,实行尽地力、平籴法,顺应历史潮流,承认土地私有;实行法治,各级官员升迁均依法进行;军事上,建立建立"武卒"制,根据士兵特长,重新编排。

李悝变法,魏国强盛了两代半,约100年。

第二次大转折:吴起变法,楚国崛起

吴起在魏国被排挤后,辗转到了楚国,楚悼王求贤似渴,两人一拍即合,开始了变法。

吴起变法主要内容有:实行法治,公布于众;减爵禄,逐步废除世卿世禄制;整顿吏治,裁汰冗员、不作为的官员;迁移人员到边疆开垦耕地,以丰国库;加强军事训练,提高战斗力,这是吴起的老本行。

吴起没来之前,楚国的情况很糟糕,前国王在国都被“强盗”杀了,实际上是贵族所为;军事上也是一塌糊涂,后来的魏国国都大梁就是出国被迫割让的。

吴起变法时间很短,只有短短8年,但效果显著,\t"兵震天下,威服诸侯"。后继者也没有完全废弃新法,楚国强盛了80多年。

第三次大转折:马陵之战,魏国衰落

魏惠王继位后,魏国优秀人才大量流失,魏国的战略方针也出现了偏差:不再和韩赵联盟。在攻打赵国时,被齐国钻了空子,来了招围魏救赵,魏国大败;攻打韩国时,齐国故技重施,再次攻打大梁,魏军撤兵急救,在马陵之战中大败,庞涓战死。

从此会后,魏国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从拓展变成了防守,过上了屈辱挨打的日子。

第四次大转折:垂沙之战,楚国衰落

楚国面积宽广,土地肥沃,人口众多,吴起变法后,再次走上了强大之路。到楚怀王继位后,北边打败魏国,东边灭掉越国,楚国到达了一个小巅峰。遗憾的是,楚怀王听信张仪的鬼话,与齐国断交,为之后的丹阳大败埋下了种子;再过几年,与齐国交战,在垂沙之战中再次大败,楚怀王不得不去赴武关之约,后面就是大家熟悉的:楚怀王被扣押,出逃后再次被秦国捕获,之后身死异国。

楚怀王死后,楚国一蹶不振。

第五次大转折:胡服骑射,赵国崛起

赵武灵王在和北方游牧民族交战的过程中,发现了胡人作战讲究实际的优点,决定在赵国境内推广胡人的服装,引入优秀的胡人,以改变赵国弱势地位,史称“胡服骑射”改革。

经过10多年的改革,赵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增,灭中山国,败林胡、楼烦二族,辟云中、雁门、代三郡,赵国成为了战国第二强国。

第六次大转折:五国伐齐,齐国衰落

齐国在齐威王时代,开始邹忌变法,整顿吏治,重用人才,齐国国力快速增长,在马陵之战中更是打败了不可一世的魏国,成为中原数一数二的大国。

齐国强大了两代半,齐湣王在位时达到了顶峰。灭掉富庶的宋国,成为了齐国衰落的导火索。宋国是一个中等实力的强国,历来是天下的商业中心,极其发达,其他国家都觊觎很久了,不敢独吞,齐湣王不但独吞,还扬言要赶跑周天子,自己来做天下共主,这可就犯了众怒,诸侯联手,五国伐齐,齐国差点儿亡国。

之后齐国基本上不再插手别国事宜。

第七次大转折:长平之战,赵国衰落

秦国攻打韩国,上党郡马上就要收入麾下了,赵国横插一手,打算捡个大便宜。结果惹得秦国大怒,发兵攻赵,双方在长平相遇,在对峙三年多后,秦将白起打败了赵将赵括,歼灭赵国精锐45万。

赵国从此之后实力大损,彻底失去了和秦国争雄的资本。

结论

战国时代,诸侯粉墨登场,魏、楚、齐、赵都曾强大过一时,可惜的是,多则两三代、少则一两代就开始衰落。秦国商鞅变法后,连续强盛了6代,长平之战后,再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和秦国对抗,秦国碾压诸侯,笑到了最后。


小杨品史




长平之战后,战国历史进入了秦国时代。

从此,六国或先或后,或早或晚都是秦国碗里的菜,大势已定,天下归秦。

原本晋国是秦国东出的最大障碍,晋国横在秦国面前,牢牢地扼住秦国的通道。

春秋时期,秦晋多战事,但总以秦败居多。

“秦晋之好”的成语就来自这两国,比喻来之不易的友好关系,由此可见,这两国之间的关系是有多么的恶劣,两国之间的冲突是多么的频繁。

若晋犹在,天下形势便多变数,能否归秦仍要两说。


可惜三家分晋,偌大的一个晋国一夜之间变成了三块王国。

三家分晋,是秦国最大的利好。

从此,横在秦东出路上的不再是一个晋国,而是赵魏韩三国。

上嘴唇和下嘴唇尚且要打架,更何况是三家姓氏,三个家族呢。

一块铁板变成了组合板。

老秦人终于有机会出头了。

但事实并不容易。

先是魏国,魏武卒的威力打的秦国批滚尿流,河东之地都给丢了。

老天爷给秦国送了个商鞅,秦国发生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彻底成功的变法。

积弱多年的秦国从此从乡间小路驶上了快车道。


赵国又跑出来了。

胡服骑射,使得北方的赵人战力提升,国力精进。

几代良臣名将的齐心辅佐下,赵国成了秦国东出最大的绊脚石。

虽然赵国不如当年的晋国,但是也足够成为秦国东出的绊脚石。

只要赵国仍在,秦国要么与赵国正面对决,要么就要提防赵国在后面掣肘。

总之,有赵国,秦国就不能安心吃天下。



长平之战,赵国虽已不如当年,但举倾国之力,仍有四十万壮勇。

不说别的,但是这份气魄雄心,就足可见赵国对秦国的阻碍,试问,六国还有哪国有这般志向骨气!

可惜,长平一战,白起屠赵兵降卒四十万。


从此,赵国国内无精壮战力,等同国内空虚以待。

赵国想要恢复国力,至少安心休养20年,怎可能给赵国这么好的时间和环境。

长平之战后,秦国形势一片大好。

韩国等同亡国,魏国不肯吭声,赵国随时会亡。

秦国东出的路上已无阻碍。

如此这般,说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并不为过。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长平之战当然可以说是战国最后转折,因为在长平之战结束以后,秦国统一天下的

趋势已经势不可挡,但是这种情况,在长平之战以前是不够明显的。

战国时期可以说是各国纷争激烈,战争规模空前强大的时期,战国七雄中每一个国

家都在积极变法。我们知道最后是秦国统一了天下,但在战国初期,并不是这样。

首先是魏国,魏文侯任用李悝和吴起变法,使魏国的国力迅速上升,还组建了著名

的魏武卒,多次打败秦国,取得了黄河以西的河西之地,魏国一度称霸天下。但是

魏国并没有维持太久的时间,为了对付魏国,韩赵结成了同盟,齐楚也对魏有所防

范,而且在此期间,秦国一直在变法增强国力。后来,魏国在马陵之战中被齐国击

败,庞涓战死,魏国的霸权也就随之结果。

但是天下总要有人主事,秦国迅速崛起,商鞅带军队打败了魏国,又收复了河西之

地。同样,秦国的崛起又引起了东方六国的恐慌,大家纷纷合纵结成同盟,共同对

付秦国。按照魏国的经验,一个国家称霸一段时间总会衰落的。可是秦国偏偏就能

一直保持比较强劲的势头。所以这增加了东方六国的恐慌。

这个时候天下诸侯就要考虑了,是继续联合起来攻打秦国,还是再崛起一个国家和

秦国对抗。恰恰在这个时候,赵国崛起了,成为了战国后期东方最强大的国家。此

时,出现了秦赵两强共存的局面。明眼人都知道,两国早必有一战。秦赵之争可谓

激烈异常,和氏璧之争就是一个非常鲜明的体现。后来,终于因为上党的归属问题

引发了长平之战,秦赵之间的大对决终于开始了。结果大家都知道,秦国大败赵国

。再无一个国家能和秦国单独对抗,于是大家又联合起来,在秦国攻打邯郸的时候

,魏国和楚国出兵帮助赵国打败了秦国。此后,信陵君又率领五国联军攻打秦国,

又一次将秦逼回到了函谷关。可这也是东方六国最后的余辉了,自此之后,再无力

发动大的进攻,只有坐等秦国将其逐个消灭。

所以说,长平之战以前,霸主地位还可易主,如秦代替了魏成为了霸主,赵国也试

图挑战秦的霸主地位。但长平之战后,秦国统一天下的趋势已定,统一只是时间问

题。


历史中简堂谈古说金


说长平大战是战国的一个转折,因为长平大战之后,天下格局最终转变为秦国一家独大的局面!



战国初期兴起了变法狂潮。战国舞台绚丽夺目,你方唱罢我登场,大多昙花一现!只有秦国国力始终不断上升!

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加之军事奇才吴起仕魏,使得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霸主!



申不害在韩国的变法,整顿吏治,使得韩国朝堂焕然一新,韩国有过短暂的强国!

公仲连在赵国的变法,乃至日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使得赵国成为秦国之外战国最后一个强国!

楚国吴起的变法,昙花一现,迅速没落!

燕国的燕昭王中兴,君王励精图治也只是暂时的变革!



齐国慎到的改革,齐国不痛不痒始终未能脱颖而出!

到长平大战爆发之前

韩魏已成秦国附庸。

楚国因鄢陵之战迁都之后国力大衰且内乱不断!

齐燕相互撕咬两败俱伤!

只有经过胡服骑射变革的赵国可以勉强与秦国抗衡,因此长平大战的爆发也是历史的必然,两强迟早必有一战!这也是秦国东出的绊脚石,必须踢开,同时一个强赵的存在,也是号召六国合纵的旗帜,必须拔掉!



在此背景下,长平之战爆发!最终在“纸上谈兵”的赵括手里,赵军惨败,四十万大军单单回来二百个小孩,对于人口三四百万的赵国来说,后果不言而喻!

而在战前,就军力而言,赵国勉强可与秦国一战。然而,就国力而言赵国差的太远,赵国土地贫瘠,粮草短缺这是致命伤!而反观秦国巴蜀粮仓,斗志昂扬!并且在一帮隔岸观火的队友冷眼观望之下,赵国孤军奋战!



经此一战,赵国衰落,列国再也没有能与秦国抗衡的力量!战国格局由多国并立的局面转变为秦国一家独大的格局!自此秦国东出再无障碍,六国如砧板鱼肉等待着秦国的战刀!


古楼残卷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把视野放到整个战国历史发展总图景当中去。

从战国总体格局的发展变化来看,大概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战国初期,魏国率先变法,成为超强战国,掀起第一波变法潮流

三晋分立,天下始入战国。魏国率先任用李悝推行变法,战国法家宣告正式破土而出,变法完成之后,魏国一举成为战国七雄中的超强战国。

这一时期,魏国主导战国格局。魏国任用吴起为将,训练出了一支装备精良,战术素养极高的大军,天下号称“魏武卒”。随后联合韩魏,对秦国、楚国、齐国等大国,以及对郑国等中等诸侯,保持了强劲的连续攻势,并获得了一连串的巨大胜利。这其中,犹以秦国被压制的最惨,魏国连续对秦国用兵,全部攻占河西高原与关中东部地带,将秦国压缩到关中的华山以西。魏国对秦国的强大压力,魏国的战争优势,也一直保持到商鞅变法成功之后。


魏国变法崛起之后,天下竞争态势加剧,所有诸侯国都普遍面临强大的战争压力,贫穷弱小就会灭亡,成为当下残酷而紧迫的事实。为此,求变图存迅速弥漫为一种强大的社会思潮,各诸侯国都在酝酿或进行着不同程度的改革,这是战国的第一波变法浪潮。

第二阶段:战国中前期,秦国迅速崛起,合纵连横风起云涌,一时各国皆有机遇,难见真山真水

这一时期,秦国任用商鞅推行变法,由于商鞅变法的彻底性与深刻性,以及在战国变法中绝无仅有的长期性和连续性,秦国一举崛起为空前强大的战国。一朝崛起,大出山东争雄天下,并带起新的一波变法强国潮流,其间合纵连横风起云涌,一时各国皆有机遇,难见真山真水也。

公元前314,燕国发生了极为滑稽的一幕,燕王哙将王位禅让给相邦子之,引发燕国内乱。齐宣王趁机发兵干预,血洗燕国,燕国国力大衰。之后,燕昭王重用乐毅开始变法,国力有所恢复。此时的齐国非常强大,甚至和秦国并称东西二帝,但是齐湣王非常骄狂,引起诸侯国的公愤,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率领五国联军攻齐,连下72城,齐国几乎灭亡,之后由于燕惠王猜忌乐毅,乐毅被罢黜,齐国田单采用火牛阵反击燕军成功,收复齐国。这一时期,燕齐两国互殴,同时衰弱,基本退出了一统天下的争夺。

公元前294年,伊阙之战爆发,白起大破韩魏联军,斩首24万,韩魏两国精锐丧失殆尽,事实上已经退出了一统天下的争夺。

公元前279年,鄢郢之战打响,白起重创楚军主力,攻破楚国都城,焚毁楚国宗庙王陵。楚国被迫迁都,国力大幅削弱,从此一蹶不振,基本也退出了一统天下的争夺。

第三阶段:战国中后期,赵国崛起,秦赵全面抗衡,天下进入两强并立之势

赵国以胡服骑射引领变法,崛起为山东超强。东方六大国的抗秦轴心,从不断转移的魏、楚、齐三国,稳定地转变为赵国,强大的赵国,成为山东六国抵御秦国风暴的屏障,两大强国的直接碰撞开始了。

公元前263年,秦赵长平之战爆发,战争的结局是,赵军战败,赵国精锐主力大军被一举摧毁,国力被极大的削弱。

长平之战后,天下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秦国独大,六国衰落。以长平之战为分水岭,六国已先后纷纷退出统一天下的争夺。此后,秦国虽然历经秦昭王暮政,与秦孝文王、庄襄王两代低谷,前后三十年纷纭小战,天下终无巨大波澜,秦国一统天下的态势已无可阻挡。

所以,长平之战可以认为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

最后一个阶段,秦开启了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进程。这里就不再细说。


积翠古亭


我们知道,每一段历史的走向都是有它自己内在的逻辑,有一定的规律。我们甚至依靠这些规律可以预测未来和历史走向。

历史转折点,就是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改变原来历史趋势,让它转到另外一个方向。有很多事件的发生,就可以改变历史底层的逻辑,从而改变历史发展方向。

就像我们驾车行驶在道路上,突然道路上出现一个拐弯或者异常的障碍物,我们就只能选择停止前行而后拐弯或者绕道。很多历史事件都是转折点,例如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凡尔登战役是一战转折点,新中国的成立是近代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等等。

长平之战是怎样改变历史的呢?

我们可以先来看长平之战前期。那时候是东周晚期,也是战国时期。诸侯之间战争中很多诸侯国都被吞并,宫室贵族流散在社会上。但是他们不甘自己的社会地位堕落,选择不断的学习,去积极思考这个剧烈变革的时代。他们提出了许多思想,将这些思想不断的传播开来,有的著书立说,形成了诸子百家思想争鸣的局面。一部分士子也选择位列各个诸侯国朝堂,为国家和君主出谋划策,或者为官一方,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从而形成了世人阶层。


就这样,冶铁技术的提高让社会生产效率提高,士人阶层出现让很多诸侯国拥有了更多的人才。这些国家和国君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在自己的国家推行改革,国家迅速发展强大,然后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战争,让其他诸侯国乖乖臣服,成为当时的霸主。

有意思的是,没有那一个国家能够长期保持这个地位。总会随着时间推移,因为一些原因导致国家衰落下去。然后新的诸侯国又崛起,历史就是继续同样的事情。我们通过当时的历史来做详细分析。

田氏代齐到赵魏韩三家分晋之后,历史就进入了战国时代。最先是经历两代国君魏文侯和魏武侯的努力发展,魏国成为一代霸主。但是经过马陵之战和桂陵之战,两次战争的失利让魏国从此一蹶不振。


这时候赢得战争一方齐国迅速崛起,而西部的秦国通过商鞅变法也积累空前的国力,两国并称东帝和西帝。但是纵横家苏秦导演五国伐齐,齐国差点亡国。

这时候的赵国经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国力也强盛起来,灭中山国,并多次打败秦国。

然而秦赵长平一战,赵国军事力量也被彻底摧毁,从此衰落。长平之战后,放眼天下,只剩下秦国这个唯一的超级大国,天下独强。而且没有一个国家再次崛起,有能力能够与秦国抗衡。而之后历史我们大家都知道,就秦国经历了三代君主逐一灭掉其他衰落下去的国家,最终一统天下,建立了大一统的大秦帝国。



可见秦赵的长平之战打破了原来的历史趋势,改变了历史发展内在逻辑。我们熟悉历史已经改变,历史也不在按照原来的方向和轨迹走下去。那种一个国家崛起后又衰落,新的国家再崛起挑战一个国家的历史趋势,再也没有出现。


云梦泽中的无名之士


为什么说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最后的转折?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分析一下战国的历史分期,



战国时代进入七雄变强开始第1个历史时期是魏国独霸时期,魏文侯首先任用李悝进行变法是的,魏国首先成为战国时期的超级大国,后来又任用吴起进行变法,并进行着兼并战争使得国家富强疆域空前扩大。魏国作为超级大国,衰落是从魏惠王中期开始的,随着齐国围魏救赵,围魏救韩两大战役的展开,极大的削弱了魏国的军事力量。两大战役之后,魏国再也没有能力参与当时国际格局的主导争霸战争。由此,魏国衰落。这是战国时期的第1个重大转折。



魏国衰落以后霸权并没有落到齐国手里,齐国虽然两次赢得了对外战争,但是还没有强大到像以前的魏国那样,任意攻击别的国家。虽然算不上超级大国但是齐国的综合国力和军事力量也是较其他诸国比较强的,再加上秦国进行了商鞅变法,虽然变法的后劲还没有完全起来,但是已俨然有了大国的状态。因此以第1次商鞅变法结束为标志,战国进入了第2个历史时期——秦齐并强。


齐国在经历了齐威王和齐宣王两代君主之后对于国际争霸好像十分感兴趣。齐闵王继位以后,齐国称霸天下的野心愈演愈烈。齐愍王发动灭宋战争,引起了中原诸国的恐惧,于是在燕国上将军乐毅的率领下,中原诸国组成了五国联军,讨伐齐国。一举攻下齐国城池70余座,齐国从此一蹶不振。以田单复国为标志战国时代进入了第3个历史时期——秦赵并强。

在齐国一心一意想要争霸天下的时候,秦国一方面关注着国际局势,一方面延续着国内的商鞅变法,国家的综合国力与日俱增。在此同时,干活的赵武灵王也进行着胡服骑射的改革,赵国一跃成为北方军事强国。魏国衰落了,齐国衰落了。南边的楚国也是病恹恹的。当时有能力统一天下的,也就是西北的秦国,东北的赵国。



秦国和赵国作为两个超级大国,在争夺当时的国际霸权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必有一战。此战谁胜谁负则天下胜负,花落谁家便可见分晓。长平之战以后,赵国再也无力与秦国争夺国际霸权。从此秦国一家独大,长平之战短短几十年之后,秦国统一天下。

长平之战的结束,标志着秦赵国际霸权争夺的结束,也标志着魏国衰落以来,两大国家共掌国际霸权的局面结束。战国行将就木天下必将以一国统一而结束。如此重要的意义,能不能成为战国历史上的最后转折?当然可以。因为长平之战后,秦国虽然受到重创。但是在经过20余年的休养生息后,灭掉其他六国就如秋风扫落叶一般,毫无波折。


旧事旧人历史说


长平之战后,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所以被认为是战国历史最后的转折!也可以说是连横打败了合纵,秦国远交近攻,离间了六国,逐个击破!长平之战,实力最强的赵国有生力量被歼灭,也是合纵的失败!

从战国的局势来分析,是经历了一个合纵连横的斗争。合纵纵横,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他游说六国诸侯,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这就是所谓的合纵连横。

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齐、秦两国兼并弱国;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连横的目的在于投靠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

秦赵是当时最强大的两个国家,秦国胜了会兼并六国,赵国胜了也会兼并六国,战争的结果对于五国来说都是一样的。齐国更不会帮助赵国,赵国在长平之战前攻打次数最多的就是齐国,而且基本上都胜利了,因此齐国是断然不会借粮的,不落井下石就不错了。

赵国长平之战的失败其实是外交失败的延续,赵国不仅与秦国的外交失败,而且与东方五国也没有处理好合纵的关系,赵国于秦国从蔺相如时期的暧昧不清,到后来的硬碰硬,东方五国无法判断战国与秦国之间的关系,他们为了保全自己,也不乐意赵国恃强凌弱,所以长平之战没有一个国家愿意前去救援,所以赵国从一开始接受韩国上党之地,就是政治外交决策不成熟的表现,合纵的关系就开始瓦解了。长平之战的失败也是注定的了。

长平之战失败最主要的原因,还应该是赵括指挥不当,用赵括代替廉颇,也是秦国的离间计,秦国不但离间了六国的合纵,也离间了赵国的君臣。所以秦国的外交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