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馬金鳳藝術風格

基本介紹

馬金鳳,國寶級豫劇大師,“豫劇功勳杯”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豫劇五大名旦。公認是20世紀舞臺生命最長的豫劇表演藝術家之一。曾多次榮獲戲曲會(調)賽演員一等獎。系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河南省劇協副主席,省政協委員。屬老一代中跨世紀的豫劇名家,至今仍精力充沛地活躍在劇壇藝苑和一些大型演出活動中。

成長曆程

馬金鳳,1922年出生在山東曹縣一個苦藝人家裡。原姓崔,小名金妮。其父崔合利是當時頗負盛名而又窮困潦倒的藝人,她藝名“花蛾子”,綽號“蓋九州”,6歲隨父學藝唱河北梆子。因她刻苦好學,聰慧過人,與父同臺演出了《三義記》、《劉二姐趕會》、嶄露頭角,被譽為“七歲紅”。1930年乞討到河南開封拜豫劇名演員馬雙枝為師,改唱豫劇。9歲時曾被賣入開封盧殿元戲班,更名為盧金鳳。被贖出後隨繼父姓,改名為馬金鳳。1939年到密縣太乙新班演戲,曾向燕長庚、翟彥身學唱豫西調。14歲正式登臺演出,經常上演的劇目有《老徵東》、《羅煥跪樓》、《三孃教子》、《對花槍》等。 1950年在安徽省界首成立中原豫劇團 ,後轉為河南省商丘專區人民豫劇團。1954年併入商丘專區實驗豫劇一團(現洛陽市豫劇團前身)。

解放後,馬金鳳與劇作家宋詞合作,對梆子戲的傳統劇本《老徵東》進行整理,易名為《穆桂英掛帥》。1953年到上海演出時,曾得到梅蘭芳的具體指教,並被梅蘭芳收為弟子,送馬金鳳一鳳冠。後對劇本和演出進行了多次認真地錘鍊和加工。1956年進京演出《穆桂英掛帥》轟動了首都劇壇,被譽為“真國色”的“洛陽牡丹”。她的嗓音明亮純淨,清脆圓潤,音質堅實、柔韌,唱法上以假聲為主,真假聲結合運用;唱工以大段敘述性“豫東調”“二八板”為其擅長,吸收山東梆子的音調加以融化;唱腔結構嚴謹,旋律簡練、樸實,節奏明快、舒展,技巧嫻熟,造詣深厚。其特點剛健豪爽,深入淺出,蘊藉醇化。她演的穆桂英溶融青衣、武旦、刀馬旦等表演程式為一爐,獨具匠心地創造了適合劇情人物需要的“帥旦”這個新的藝術行當,成功地塑造了氣宇軒昂、雍容大度、巾幗英雄穆桂英的藝術形象。

1958年中央工作會議在鄭州召開時,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觀看了《穆桂英掛帥》。該劇影響全國;至今盛演不衰。尤其那“五十三歲又出征”的成套唱腔,膾炙人口,廣為流傳。在60餘載的藝術實踐中,馬金鳳開拓進取,銳意創新,形成了“馬派”獨特的藝術風格。其代表劇目《穆桂英掛帥》、《花打朝》、《花槍緣》都已拍成戲曲藝術片。   

作為一個傑出的戲曲演員,除了其他方面的藝術造詣之外,唱腔美是觀眾折服的重要因素。馬金鳳不但有著精湛的表演藝術,而且練就和保護了一副“金嗓子”。她以高亢、清脆、甜美、樸實等特色,形成馬派藝術而著稱於世。1956年以來,馬金鳳曾先後四次率領洛陽市豫劇團進京演出,每次都受到熱烈歡迎,得到高度評價。作家老舍看過她的演出後,曾欣然贈詩讚美:“大眾喜顏開,洛陽金鳳來,打朝嘲笑謔,掛帥奪風雷。歌舞全能手,悲歡百練材。長安春月夜,鼓板綻紅梅。”如今她年過八十,仍活躍在戲曲舞臺上,唱腔韻味和演出風采不減當年。   

然而,她的金嗓子決非天賦,而是從痛苦的煎熬中得來。在她少年時代,嗓子並不好,也沒有忘記被戲霸踢下臺頭部留下的那塊傷疤。為了練腔,她抱著水罐扣信臉面高喊,天天如此,從不間斷。天長日久,她的前額竟被水罐邊沿磨破了皮,形成了一道深深的疤痕。就這樣整整堅持了九年,終於練出了一副金嗓子。她深有感觸地說:“我把嗓子看得比命還珍貴,因為嗓子就是我的武器。”   

馬金風最懂得藝術生命價值,因而也就特別愛惜和保護她那來之不易的金嗓子。她參加過大大小小的宴會,也經歷過飢渴難熬的日日夜夜,喜怒哀樂,成功與挫折,都沒能使她稍有鬆懈,半個多世紀的歲月,不但菸酒與她無緣,就連稍帶刺激性的食品象雞鴨魚肉、冰糕汽水等也不食用。她最常吃的飯食是鏝頭、綠豆小米飯,甜麵湯是她的最愛,最多加幾個荷包蛋。為了保護嗓子,她對等身體簡到了苛刻殘酷的地步。   

馬金鳳所以在群眾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不僅僅是因為她有甜美的唱腔、高超的表演,更重要的是她有著與群眾水乳交融的關係以及一貫身體力行的戲德。五十多年來她一直深深植根於人民群眾之中,在那裡汲取豐富的藝術營養,體驗生活,陶冶情操,在為人民演唱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著演出水平。  年逾古稀、兒孫滿堂的馬金鳳,論地位,她任著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中國戲劇家協會河南分會副主席、洛陽市政協副主席職務;講待遇,她有著優厚的工資,是一般人所不可比擬的。她完全可以脫下戲裝,輕輕快快守在兒孫跟前頤養天年了。在蒼穹翱翱鳴唱的金鳳凰一旦圄於籠內便意味著藝術生命的終結。當豫劇五大名旦眾姐妹相繼退下舞臺的時刻,她仍保持著充沛的熱情和藝術的青春,把能為群眾演出視為最大的幸福。近幾年來,她和她的學生進山村、下工廠,喜訊頻傳的大河上下留下她的足跡,硝煙瀰漫的邊防前線留下她的身影,雖八方奔波,風塵僕僕,卻興致不減,甘之如飴。   

跨入21世紀,馬金鳳以80歲的高齡,又重新排演了她的拿手戲《穆桂英掛帥》,這出戏的重排在劇本、唱腔、舞點和導演手法上都作了重大改革,演員陣容強大,馬金鳳不顧年老體衰場場參加排練,並在北京保利劇場連演十場,觀眾場場爆滿,黨和國家一些領導人觀看了演出,在全國又利起了一場馬金鳳熱。馬金鳳說:“我還要在全巡迴演出80場,只要我活一天,我就要演一天。”

藝術風格  

馬金鳳表演細膩、灑脫、生動、逼真,唱腔高亢、明快,嗓音清脆、明亮,吐字清晰,噴口爽利,行腔穩健,韻味醇厚。以小嗓為主,大小嗓結合運用。經70年的舞臺實踐和不斷革新創造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帥旦”藝術風格。其代表作有《穆桂英掛帥》、《花打朝》、《花槍緣》等。這三齣戲全部拍成了電影。劇中主要唱段,以及《楊八姐遊春》、《十二寡婦徵西》等劇中的唱段多次灌製唱片和錄製盒式磁帶發行。並曾多次進北京和中南海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演出,被當代譽為“洛陽牡丹”,並享譽海內外,公認是20世紀舞臺生命最長的豫劇表演藝術家之一。曾多次榮獲戲曲會(調)賽演員一等獎。系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河南省劇協副主席,省政協委員。現仍擔任洛陽市豫劇團團長, 至今仍精力充沛地活躍在劇壇藝苑和一些大型演出活動中,提起豫劇《穆桂英掛帥》、《花打朝》、《花槍緣》,人們就會想起一個山東人的名字——馬金鳳。她6歲學戲,7歲唱紅;她本姓崔,不姓馬;她將在故鄉辦戲校,為家鄉培養藝術人才;她每年演出200多場,82歲仍掛帥,被公認為舞臺生命最長的豫劇表演藝術家之一。

藝術人生  

提起豫劇《穆桂英掛帥》,人們就會想起一個山東人的名字———馬金鳳。她每年演出200多場,被公認為舞臺生命最長的豫劇表演藝術家之一。2004年8月5日,馬金鳳來山東演出。談起唱戲的經歷,馬金鳳說,她本來姓崔,不姓馬。1922年出生在曹縣,8歲時跟父親逃荒到河南開封,開始學唱豫劇。在舊社會,啥罪都受了。解放後,黨關心她,觀眾喜歡她,她在豫劇團裡有好夥伴、好老師,越唱越來勁。馬金鳳說,她是梅蘭芳先生的惟一一個外劇種弟子。演出時戴的鳳冠,是梅先生最心愛的,他贈給了馬金鳳,一戴上鳳冠,馬金鳳就想起了梅先生對她的要求:“藝術無止境。一個演員,除了睡覺,就要時時刻刻學習、鍛鍊,向人民學習,向社會學習,向大自然學習。”幾十年來,馬金鳳就是按照梅先生的教導去做的,越老越要學,越要練。她現在一早一晚都堅持各練1小時的功,年齡越大越不能放鬆。馬金鳳說,這幾年她上山下鄉每年要演出200多場。現在80多歲了,眼不花耳不聾,牙齒一顆也不鬆動。這讓她演出越來越帶勁。咱山東人都是硬骨頭,不服輸,她這樣做,也是為咱山東人爭光。

馬金鳳掛新“銜”    

2005年11月9日洛陽市聘任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馬金鳳為市文化藝術發展事業顧問。洛陽市委、市政府向馬金鳳頒發了聘書。馬金鳳先生被譽為“洛陽牡丹”,她的代表作“一掛兩花”(穆桂英掛帥、花打朝、花槍緣)在祖國各地及東南亞地區家喻戶曉,長演不衰。而今,她雖然已83歲高齡,但為了豫劇事業的繁榮和發展,一直活躍在舞臺上。同時她以一個藝術家的無私胸懷,甘當綠葉,扶持青年演員,帶出了一批又一批優秀表演人才,在戲劇界一直被傳為佳話。她是馬派藝術的創始人,豫劇五大名旦之一,曾擔任洛陽市政協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河南分會副主席、河南省人大代表,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2005年被國家文化部授予終身藝術成就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