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赵之谦篆书临《峄山刻石》

赵之谦(1829年-1884年),中国清代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汉族,浙江绍兴人。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悲庵、梅庵、无闷等。赵之谦的篆刻成就巨大,对后世影响深远。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画家都从他处受惠良多。

在晚清艺术史上,赵之谦无疑是最为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在绘画上,他是“海上画派”的先驱人物,其以书、印入画所开创的“金石画风”,对近代写意花卉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书法上,他是清代碑学理论的最有力实践者,其魏碑体书风的形成,使得碑派技法体系进一步趋向完善,从而成为有清一代第一位在正、行、篆、隶诸体上真正全面学碑的典范;在篆刻上,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广为取法,融会贯通,以“印外求印”的手段创造性地继承了邓石如以来“印从书出”的创作模式,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峄山刻石,秦始皇二十八年(前 219)李斯书。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战乱,原石被野火焚毁。此石是宋太宗赵光义淳化四年(公元 993年)郑文宝根据原石拓本翻刻立石,碑阴有郑文宝题记。《峄山刻石》摹刻都甚多,而首推此石最佳。刻石呈竖长方形,水成岩石质,四面刻字。正面、左侧面刊刻颂扬秦始皇功绩文字,背面刻秦二世诏书。小篆体,每面5行,共222字。该碑刻文今已泐毁37字,尚存185字。左侧面以行书刊刻跋语,记述摹刻经过。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东行郡县,上邹绎山,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原秦峄山篆碑,立于峄山书门。唐《封演闻见记》云:此碑后被北魏太武帝登峄山时推倒。但因李斯小篆盛名遐迩,碑虽倒,慕名前来摹拓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贵仍络绎不绝。当地官民因常疲于奔命送往迎来,便聚薪碑下,将其焚毁,从此不可摹拓。到了唐代,有人叹惜秦碑被毁,便将流传于世的拓片摹刻予枣木板上。因此,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中有"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句。宋代淳化四年(993年)郑文宝以南唐徐铉摹本重刻于长安(今存西安碑林),称长安本,其后全国据此翻刻9种之多。今存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篆刻《峄山刻石》、《邹县志·古迹卷》记载甚详:"宋元佑八年(1093年),邹令张文仲于北海王君向获李斯小篆,刻诸厅峄阴堂,迨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县令宋德,乃夏津人也,叹是碑残缺,恐致泯绝,乃命工砻石纂刻于其侧。"


赵之谦篆书临《峄山刻石》

赵之谦篆书临《峄山刻石》

赵之谦篆书临《峄山刻石》

赵之谦篆书临《峄山刻石》

赵之谦篆书临《峄山刻石》

赵之谦篆书临《峄山刻石》

赵之谦篆书临《峄山刻石》

赵之谦篆书临《峄山刻石》

赵之谦篆书临《峄山刻石》

赵之谦篆书临《峄山刻石》

赵之谦篆书临《峄山刻石》

赵之谦篆书临《峄山刻石》

赵之谦篆书临《峄山刻石》

赵之谦篆书临《峄山刻石》

赵之谦篆书临《峄山刻石》

赵之谦篆书临《峄山刻石》

赵之谦篆书临《峄山刻石》

赵之谦篆书临《峄山刻石》

赵之谦篆书临《峄山刻石》

赵之谦篆书临《峄山刻石》

赵之谦篆书临《峄山刻石》

赵之谦篆书临《峄山刻石》

赵之谦篆书临《峄山刻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