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寇准为什么结局那么惨?

独孤一风


寇准是北宋时代的一位政治家,三度拜相,在北宋中原人民抗击北方辽人进攻的民族自卫战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他为官清正,敢于坚持正义,因而触犯了封建皇帝和贵族官僚集团,受到了多次的打击,四次被贬,最后以致贬谪而死,虽然结局凄惨,但寇准却得到了人民的同情和爱戴,直到今天,他的事迹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寇准,961-1023年,陕西渭南人,病逝于雷州,也就是今天广东的雷州半岛。

寇准很能干,19岁中进士,做过好几任地方官,在中央各部门历练,其性格刚直,封建社会那套人情世故熏染的较少,所以他敢于揭发弊政,指陈得失,甚至不怕得罪皇帝和大官僚。比如有一次,寇准上朝奏事,触犯了宋太宗的意旨,太宗大怒,拂衣起立,想退入后宫,寇准却不动声色,牵住他的衣服,一定要太宗坐下听完,太宗对他很无奈,就这么执拗。

秋风亭,又称寇公亭,当年寇准任巴东县令时所建,历代均有修葺。

还有一次,地方大旱,宋太宗召集朝臣讨论应付办法,好多人说,灾难是天命,只能补救,而言事官寇准说,旱灾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朝廷的刑罚不公平。太宗耳朵马上竖起来了,把寇准叫到一边,问什么意思,寇准说,把两府的大臣叫来,我再讲,过一会中书省和枢密院大臣到齐,寇准直言,某人儿子犯贪污罪,直接处死,而参知政事王沔的弟弟王淮贪污国家钱财达千万,只打了几下屁股,这样的刑罚难道公平吗?

寇准任成安知县时,政绩卓越,百姓交口称颂,图为成安县现存寇公门。

太宗回头问王沔,事实俱在,王沔低头承认,这事儿怎么说呢,当时的寇准只是小小的言事官,也就是谏官,就敢公开对身居副宰相高位的王沔下手,指出他包庇兄弟罪行,虽然寇准刚正、面对权贵毫无惧色,但性格太刚烈任性,太宗都呵斥他“在朝廷强辩,有失执政体面”,但寇准就是这样性格,众人看到皇帝都对其厌恶,马上落井下石,排挤、参奏、诬告等,寇准被撵出京城。

图为雷州西湖公园内寇准塑像。

曾经的恩公,今日的嫉恶如仇,寇准为宰相时,很器重有才华的人,有个叫丁谓的,才华出众,寇准就大力称赞和举荐,丁谓的名声显赫起来,后来升到参知政事,那寇准对于丁谓来说,就是大恩公啊,处处对其十分尊重,甚至曲意逢迎。然而有一次,寇准在府中开宴会,推杯换盏,不小心把汤水洒到胡子上,引得席上众人哄堂大笑,只有丁谓默不作声,恭敬走到寇准边上,用自己衣服小心替寇准擦拭胡须上的汤水。

图为陕西渭南的寇准墓,寇准死后11年,宋仁宗恢复其官爵,赠中书令,谥号“忠愍”,归葬故土。

这个举动肯定做得过头了,满满的阿谀奉承之嫌,寇准笑一笑或者拒绝即可,然后寇准却在众人面前斥责道“你一个堂堂参政大人,怎么给我擦起胡子来,国家重臣就只会献殷勤吗”一句话把丁谓搞得下不来台,面红耳赤,从这里看出,寇准不屑于人情世故,丝毫不讲情面,从此丁谓对寇准结下怨恨,后来几次被贬,都与丁谓有关。


图文绘历史


寇准有多惨?

从1019年到1022年短短三年,寇准由正一品的集贤殿大学士兼尚书右仆射(pú yè)的宰相降到管赋税民政的从八品的雷州司户参军(事)。要知道他19岁都当正七品的知县了,真是太惨了。更惨的是流放南疆,环境恶劣,心情郁闷,一年后客死异乡!最惨的是1023年10月24日,寇准去世,灵柩想回到家乡,奈何朝廷给的银子太少而葬在今天的郑州巩义。直到10年后,才平反安葬于故里。

真实的寇准

受影视影响,寇准给我们的影响就是穷酸的好官和大官的凤凰男。历史上的寇准出身于望族,但又不是网上传言是宋太祖的连襟那么牛,尽管他的夫人也姓宋。寇准他不是山西人,不爱喝醋(吃醋)。他是陕西人,特爱喝酒,而且还是那种感情铁喝出血的那种。也不是勤俭吝啬的人,而是贪图享受奢侈的人。歌妓跳个舞,他就赏赐一匹绸缎,因此还受到小妾的严厉批评,可见他有宰相之量。过个生日,大操大办就连卫生间里也都蜡烛遍地,弄得皇帝都批评他。尽管有种种不足,可他在学习和为国上,绝对值得我们竖起大拇哥。他是学霸,19岁中进士,他的事业表现在《澶州之盟》的签订上。如果不是受人挑破,引起皇帝猜疑,《澶州之盟》也就不可能是城下之盟,因为他是抗战派,但皇帝不是啊!寇准为人耿直,汲汲于名利,在为人处事甚至人品上远不如宰相王旦,还有点毒舌的味道。

都是嘴巴惹的祸

福垊一言以蔽之,坏在耿直——嘴上。这嘴上不是他曾经喜欢的大吃大喝,而是为人耿直,在公事上对皇帝、皇后对同僚对下属讲话太不留情面,让人下不了台。

对皇帝——犯言直谏

寇准的偶像是魏征,他对宋太宗、宋真宗时常犯言直谏。宋太宗曾高兴地对他说:你是我的魏征。宋太宗有着唐太宗的胸襟,虽然不喜欢他的口无遮拦,但还是很重用他的。契丹南下时,寇准以激将的方式,让宋真宗御驾亲征,宋真宗做了做样子,就令人谈判去了。事后签订《澶州之盟》,寇准也以此为功,弄得皇帝很不痛快,也为他的悲剧埋下了伏笔,他真正的悲剧却是因为皇后。

对皇后——不留情面

宋真宗的皇后是刘娥,就是那个狸猫换太子里的皇后。她被称为宋朝的武则天,曾几何时她和后来的宋仁宗,身穿龙袍,同坐龙椅,接受群臣朝贺。但她出身非常贫贱,入宫发达了后。她四川老家的亲戚也不免富贵,也就滋生出骄奢淫逸之风,作出伤天害理违法乱禁之事。皇帝给皇后面子,既往不咎,下不为例,但寇准却公然批评皇后,要求严办皇后的娘家人。结果皇后娘家人没被严办,寇准自己却因为一个太监而倒大霉了。

对同僚——公然侮辱

当然丁谓不是太监而是副宰相,太监之事还在后面呢。燕赵人士丁谓可以说就是学神,时人评价他的文章有韩柳之风,诗有杜甫之势。他修造玉清昭应宫让人惊叹,他是个多面手,理财、军事、治水、治理地方都有一套。此人虽然文采风流,才干远超寇准,然而人品差。在历史上留下的名声很糟糕,被人称为五鬼之一,其实丁谓没那么坏了。有个成语是溜须拍马,这个溜须说的就是丁谓。丁谓不仅有才更是会拍,仕途直逼寇准,任参知政事。一日,开完会议,朝臣聚餐,寇准吃得很开心,弄得胡子都是饭渣子。丁谓见状,好心为他拂去。寇准说:你身为副宰相,难道就为人溜须的吗?丁谓不语,却记下了这份耻辱。后来,在寇准的悲剧中,丁谓成了伤害的寇准第一个人。

对下属——斥责威胁

前面福垊说了,本来寇准要一战到底,击退契丹。但宋真宗畏惧契丹,草草御驾亲征后,见契丹撤退就派人谈判了。宋真宗对谈判代表曹利用表示:除了以土地换和平外,就是每年要财物一百万(岁币)也没问题。寇准正为打了胜仗,没有宜将剩勇追穷寇,直接收复幽云十六州而郁闷的。听说打了胜仗还要赔财物,而且年年都赔,还要一百万。寇准怒气冲冲地对曹利用说:“皇上允许你的上限是赔百万,但你要超过三十万,我要你命。”后来果然赔绢20万匹,赔银10万两。宋朝人认为送钱——岁币,虽然丢人,但比汉唐送女人——和亲,强。后来,就是曹利用,抓获了给寇准帮忙的太监,然后顺藤就这样摸到了瓜——寇准。

寇准为什么结局那么惨?

1019年发生的一件宫廷政变牵连到寇准,使寇准嘴巴惹的祸大爆发,从此让寇准陷入了悲惨。寇准二次拜相也得感谢太监(宠监)周怀政,他俩伙同寇准的亲信朱能搞了一场天书的把戏。宋真宗非常开心。宋真宗身体不好,表示让太子监国,宰相寇准和周怀政准备促成此事。寇准之所以要促成此事,一为考虑皇帝龙体,二为遏制皇后权力。而溜须之后,丁谓伙同吴越王的后裔钱惟演支持皇后。关于钱惟演福垊说一句:他是吴越忠懿王钱俶第七子,章献明肃皇后刘娥之兄刘美的妻舅。寇准自然对丁谓更厌恶,一次酒后失言有换掉丁谓之意,丁谓听闻,向皇后打小报告,说寇准让太子监国有想法!宋真宗本来就对寇准在《澶州之盟》的表现都不满:前有勉强皇帝亲征,后有贪天之功(本来剩70万就是寇准的功劳嘛,但寇准没低调,常以此为荣)。皇后这一吹枕头风,宋真宗立即出尔反尔(他自己说让太子监国的)就将寇准罢相了。

城门失火,有人就怕殃及池鱼,于是就来了个鱼死网破。太监周怀政,竟然早!饭!了!他勾结永兴军巡检朱能、自己的弟弟礼宾副使周怀信、客省使杨崇勋、内殿承制杨怀吉,决定杀相(丁谓)、废后(刘娥),立太子为帝,尊真宗为太上皇,拜寇准为相。周怀政集团中的二杨害怕了,后悔了,自首了。曹利用出手了,周怀政完蛋了。朱能鱼死网破,怒而起兵,毫无悬念地兵败自杀。这事,牵连到了寇准。第一、朱能是寇准的下属亲信。第二、周怀政跟寇准关系密切。临了,寇准反而成了躺着中枪的池鱼。就连他的两个女婿也被流放,最惨的是寇准。先流放到安州,刘皇后他们不解气。再流放到道州,他们还不解气。最后流放到雷州,他们解气了,寇准却颠沛流离,一贬再贬,心情郁闷,最终客死异乡了。


福垊


寇准,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大起之时,官拜宰相,而大落之时,墙倒众人推,最后更是被贬黜到了小小的雷州,位居参军。

寇准最终落得一个悲惨结局,甚至在他死后,家中妻儿还只能恳请皇帝开恩,赐予封赏,将寇准的尸体运回家乡,但是谁想,封赏竟然不够,最终只能让寇准的尸体埋在了异乡。

寇准为什么会落得那般结局呢?

寇准是在宋太宗时期得到重用的,三十二岁拜参知政事,在宋太宗手底下,寇准是一个敢于顶撞太宗的人,宋太宗甚至将他比喻为自己的魏征,这样的比喻可以说是对他极大的重视了,当然了,也因为寇准的这种敢于直言进谏的精神,他的职位一直都是忽高忽低的。

宋太宗可以重用他,信任他,不代表宋真宗也可以。

太宗薨,真宗即位,说起来宋真宗赵恒能够当上皇帝,还离不开寇准的帮助,寇准在太宗选择接班人的时候,将赵恒推荐了出去,这才有了真宗即为这一说。

寇准一生最大的功劳应该就是签署了澶渊之盟。

当年大辽大军南侵,北宋朝廷节节败退,宋真宗一度跟大臣们都商量好了,等到大辽攻打过来的时候,要将都城及时南迁,借此躲避祸患,但是寇准不同意,他直言宋真宗应该站在战斗一线,鼓舞士气,打击辽国南侵的步伐。

后来宋真宗听了寇准的话,果真将辽国南侵的急先锋击败,搓了大辽的锐气。

后来北宋与大辽签署了城下之盟,澶渊之盟,这一盟约暂时保住了北宋的命。

因为这一条约的签订,寇准的名气一时间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虽然这是城下之盟,但它的确是保住了北宋。

这之后宋真宗对他更是客客气气的,寇准的权势一时无两。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寇准权势这么大,底下的人自然想要将他扳倒,宋真宗表面上对他客客气气的,其实心里对他也是有所防备的,在王钦若等人的排挤之下,寇准最终辞去了相位。

试想,如果宋真宗真的对他无条件信任,任凭手下人如何劝谏,寇准都是倒不了的。

寇准不懂得朝堂之术,这样的结局也是必然。

其次寇准交友不慎。

在他又一次官拜宰相以后,曾经被他一手提携起来的丁谓等人竟然趁着寇准卷入宫廷祸患的事情,又一次直言进谏,将寇准又一次拉了下去。

被贬黜的时候,他接连遭受到了曾经政敌和故人的打击,墙倒众人推就是说的这个,最终将他贬黜到了偏远的雷州之地,官拜雷州司户参军。

寇准这个人没什么心眼,一般都是有什么就说什么,而这种性格是最不适合待在朝堂之上的,宋太宗在的时候,寇准还有活路,但是宋太宗一去世,宋真宗无法对他保持完全的信任,他的垮台是必然之事。

而寇准的交友不慎,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则是最终导致寇准官职一削再削的主要原因,无论是曾经的好友,还是曾经的政敌,竟然都成了他悲惨下场的推手,不得不说,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时候也是很重要的。


魏青衣


寇准的结局是中国历届封建王朝的一个通病,也是很多忠臣逃脱不掉的厄运,一个封建王朝的稳固和繁荣需要众多忠臣良将共同的辅佐,一个封建王朝的衰败甚至是灭亡就是因为皇帝昏庸,奸臣当道,陷害忠臣,最终一步一步将王朝推向灭亡的深渊。

具体回到这个问题上面,之所以寇准的结局如此悲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当政者的昏庸。

古语有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说法,也就是说当一位皇帝当政的时候,他心中有几个能够非常信任的大臣,于是很多国家机要大事都会很耐心倾听他们的意见,以来指导具体国家政策落实的执行。而此时作为太子,由于是日后之国君,他也会培植自己的一帮势力,以便为自己登基做帝之后可以掌控朝廷,而他的一帮心腹未必与父亲的一致,于是当老皇帝驾崩,新皇帝登基之后,他必然会注重自己势力方面臣子的重用,而对前朝受到重用的大臣就未必那么信任,寇准就是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在宋太宗时期,他非常欣赏寇准的才华和能力,寇准非常耿直和敢于纳谏,对一些腐败的势力敢于直面的斗争,对于皇帝的一些问题和矛盾也敢于指出。宋太宗曾说过:我得到寇准,像唐太宗得到魏徵一样。但是当宋太宗去世后,宋真宗继位后,虽然一开始对寇准也非常重用,尤其在澶州退敌中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劳,但是一旦当反对派在宋真宗面前说寇准的坏话时,宋真宗并没有像他父亲那样充分信任寇准,而是对他越来越冷淡,这也为寇准最终悲惨的结果埋下了伏笔。

【2】寇准过于耿直。

寇准就和唐太宗时期的魏征一样,敢于犯颜直谏,甚至有时候让皇帝都下不来台,魏征就多次触怒唐太宗,甚至唐太宗多次想杀了他,但最终都非常冷静的处理,虽然魏征是病死的,但是在他病死几月后,唐太宗就因为魏征曾推荐的杜正伦、侯君集谋反而牵连魏征,当年秋天就命人将魏征墓碑推到。唐太宗都如此,何况是宋真宗了,在宋太宗时期由于宋太宗的信任和支持,寇准将自己的耿直和忠心发挥到了极致,而当宋真宗当政时期,他依旧保持如此锋利的耿直性格,本来在前朝就已经得罪不少的朝臣,但他没有变通,依旧锋利如初,这也让那些憎恨他的人更加憎恨他,于是经常在宋真宗面前说寇准的不是,再加上后期宋真宗生病,刘皇后参政,直接导致他的被贬和流放。

【3】奸臣大肆当道。

自古以来,每一代封建王朝中都存在黑与白、正义与邪恶双方势力的存在,双方的势力此起彼伏,互相倾轧,就要看当政的皇帝掌控的能力和水平。在宋太宗时期,由于皇帝勤于政务,能够明辨是非,对于寇准这样的忠臣能够重用,而那些奸佞之辈则不敢妄为,只能在暗中作祟。而当宋真宗继位之后,由于一朝天子一朝臣,寇准不再是宋真宗眼中的唯一,于是那些奸佞之臣逐步崛起,一直寻找机会对寇准进行污蔑,寇准被贬就是因为在澶州之盟后,因为寇准立下赫赫战功而被皇帝重赏。而奸臣则越来越眼红,于是奸臣王钦若以:澶渊之役,陛下不以为耻,反而说寇准有功的说辞,强调《春秋》一书中都把城下之盟当做一种耻辱。澶渊之盟实际上就是城下之盟,陛下不以为耻吗?说寇准实际上当时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只是把您当做“孤注”罢了,特别的危险。宋真宗听过后,感觉王钦若讲的非常有道理,自然就逐渐疏远寇准。

所以,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寇准的结局必然会很凄惨。



对于寇准,人们一直认为他刚直不阿、他拯救了北宋王朝。

在澶州之战中,他督促北宋真宗御驾亲征,打败了进犯的辽兵,取得了胜利。

寇准官至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一生无限风光、非常完美。

其实,真实的寇准与我们的想象具有很大的落差,他的人生坎坷不平、而且结局比较失意、甚至于可以说有点悲惨。

寇准之所以结局悲惨,主要因为在他身上凝聚了“三个一”。

一个没有主见的皇上

寇准服务了北宋两朝皇帝,他的人生起伏主要在第二个皇帝时期,这个皇帝就是宋真宗。

宋真宗在大事方面真的缺乏主见,有时候头脑就像被大臣掌控的一样。

在皇上是否亲自渡过黄河这件事上,宋真宗反反复复很多次。

1004年,辽军大举进攻北宋,有的大臣主张避敌锋芒,宋真宗觉得有理,便要向南方迁都。

但是,寇准坚决主张:宋真宗必须渡过黄河,亲临前线,才能鼓舞士气,争取更大的胜利。

宋真宗举得寇准也有道理,就暂时没有迁都。

当辽兵直扑澶州城下时,情况就非常危急了,宋真宗急于逃离危险之地。

刚强的寇准督促皇帝亲自北上;

宋真宗的车子向北缓缓驶到韦城时,又有人劝谏宋真宗躲避,宋真宗又一次动摇,想往回撤退;

寇准再次坚持催促皇帝御驾亲征,宋真宗只得继续北行、到达澶州;

来到黄河边上,宋真宗再一次考虑向南方撤退;

寇准再一次坚持请求皇帝渡过黄河、亲临前线。

当真正的黄龙旗、真正的皇上站到澶州北城城楼之上的时候,北宋全军士气大受鼓舞、勇气倍增。

正是北宋将士的勇敢抵抗,才迫使辽国同意签订澶渊之盟,宋辽双方的边境才能够安宁下来。

宋真宗缺乏主见的德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份恶语伤人的情商

寇准性格直率,但是,讲话的情商确实太低,很多时候,无意之中一句话、或者一个举动,得罪了一批人,自己可能还认为做得好,为自己的表现暗中惊喜。

1004年,辽圣宗耶律隆绪和他的母亲萧太后,率20万大军,浩浩荡荡,向南推进。

参知政事王钦若主张迁都金陵;枢密副使陈尧叟提议迁都成都。

宋真宗本来无心抗敌,表现得惶恐不安,问寇准什么意见,王钦若、陈尧叟二人都在现场。

寇准对宋真宗说:“替陛下筹划迁都的人,应该杀头!”

王钦若、陈尧叟对寇准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寇准被贬后,丁谓主动邀请他回到朝廷再当宰相,希望与自己同心同德、振兴北宋。

可是,寇准不仅仅有点不识实务、简直就是不近人情。

一次朝臣聚会,寇准嘴巴上沾了一片菜叶,丁谓看见,便告诉寇准。

寇凖顿时黑了脸色,当场训斥丁谓不顾场面,故意让自己丢人。

丁谓好心没得到好报,反而当场难堪。丁谓恼羞成怒,心中发狠早迟要给寇准颜色看。

寇准过分自以为是,不管不顾他人感受,实在不通人情世故。

寇准就这样得罪了很多同僚,自己却没有察觉,导致很多政敌暗算,自己却没有设防。

一批心狠手辣的政敌

澶渊之盟后,王钦若一心寻找机会陷害寇准。

王钦若对宋真宗说:《春秋》上说,城下之盟是实实在在的耻辱。澶渊之盟就是就是一场真正的城下之盟,真是我们北宋的耻辱啊!

王钦若接着说:赌徒往往都会孤注一掷。澶州之战时,寇准是把皇上当作最后一份赌注、孤注一掷。那真的是非常危险,根本没有考虑皇上的安危。

宋真宗觉得王钦若讲的很有道理,联想当时的危险情景,宋真宗对寇准心怀恨意。

王钦若这一次还没有将寇准置于死地。

不久之后,宋真宗免去寇准宰相,贬到陕州去做知州

太监周怀政与丁谓仇怨很深,便联络同党,预谋发动兵变,杀死丁谓,让寇准回来,继续当宰相。

丁谓得知信息后,经过伪装、乘坐牛车,赶到曹利用府上,寻求帮助。

曹利用调动3000禁军,包围了太监周怀政住所,逼迫周怀政自杀身亡。

丁谓借此机会,欲将寇准置之于死地,向宋真宗诬告寇准谋反篡位。

在宋真宗还没有明确表态时,丁谓等人假传圣旨,把寇准贬到雷州。雷州是当时环境最险恶的地方。

到雷州上任不久,寇准生病、医治无效去世了。

寇准妻子奏请皇上,将寇准归葬家乡。

宋仁宗虽然准奏了,但是,所拨的经费太少。寇准灵柩运到洛阳巩县时,经费用完了,只得就地掩埋。

过了几年,宋仁宗再次想起寇准,恢复他的莱国公之职,寇准的尸骸才能够运回家乡下邽安葬。

性格决定命运,不信不行。


数学张教员


熟悉而陌生的寇准

对于中国民众来说,寇准是一个并不陌生的人。因为在民间的传说中,寇准和包公一样,都是清官:在戏曲《杨家将》中,寇准不畏朝廷权贵、智斗潘仁美、潘娘娘,为杨家鸣冤,最终,得到朝廷器重,功德圆满。

不过,戏曲上的寇准虽然结局圆满,但是在真正历史上,寇准的结局却并不好,甚至,历史上的寇准,其事迹让人感到陌生。

历史上的寇准

在历史上,寇准的成名在于“檀渊之盟”。当时是宋真宗在位期间,北方的辽国大举南征,准备统一华夏。宋真宗的才干莫说和赵匡胤相比,就是和其父赵光义相比,也明显不足。因此对于来势汹汹的契丹大军,宋真宗恐慌不已,打算逃到南方躲避辽兵。

事实上战争过程中,士气十分重要,如果宋真宗逃到南方,北方宋军的士气必然瓦解,反之,辽兵闻听这一利好,士气必然振奋,或许中国历史会改写。

在这个关头,是寇准强烈建议宋真宗御驾亲征抵御辽兵。宋真宗拗不过寇准,只好勉为其难、壮着胆子前往宋辽前线,宋真宗抵达檀渊前线后,宋军士气大振,而辽军则因为远离大辽本土,而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因此,双方都有结束战争的意愿,“檀渊之盟”在这个背景下产生。寇准也因为“檀渊之盟”而得以声望大涨。

寇准为人较为耿直,宋太宗曾将寇准比作唐朝的魏征。不过,耿直的人身居高位,倘若遇到英明天子,或许还有善终可能。寇准所辅佐的,偏偏是头脑不大灵光的宋真宗。

比如“檀渊之盟”后,有人告诉宋真宗,“檀渊之盟”本质上,是大宋和辽国签订的“城下之盟”,是一种屈辱。而是谁让大宋皇帝被迫签订城下之盟的?是寇准啊!在奸臣的挑拨下,寇准和真宗皇帝之间有了嫌隙。

宋真宗在位后期因身体欠佳,曾让刘后(刘娥)掌权,而寇准则主张由太子监国。由此,寇准和刘娥成为了政敌。而寇准因为为人耿直,在朝廷里树敌无数。

寇准和刘娥结怨的事情,被寇准其他政敌所发现。于是,其他政敌勾连刘后,一起排挤寇准,最终,寇准被宋真宗流放到雷州做官。

寇准到雷州不久,既病逝,享年六十二岁。

自古以来,做官都是一门高深但又抽象的学问。官场上,政坛上,稍有不慎,可能就会让自己粉身碎骨。尤其是身为高官,更可用“高处不胜寒”来形容。

因此在中国古代史上,身居高位的,可以无德(比如唐朝的李林甫),毕竟无德可以用才干来弥补;也可以无能(比如唐朝的杨国忠),因为无能者能身居高位的,多半是后台强硬。唯独不可耿直,因为耿直者不懂避讳,必然上获罪于天子,下获罪于同僚,最终导致身边全是仇敌,到时候即便想放弃一切,做回白丁,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藤树先生


寇准的悲惨命运。



1.双天官寇准。

天官,这个称呼多用于北宋时期,是指被皇帝亲封的官员,能被皇帝亲封一次就已经很厉害了,寇准两次被皇上封为宰相,所以被后人称为“双天官”,但是能两度拜相,说明了他的能力和皇帝对他才能到肯定,双天官寇准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寇准是一位北宋时期的奇才,出身于书香门第的他,学习非常刻苦努力,十九岁时,寇准就考中了进士,在当地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但是当时的大宋,可能是因为人才太多了用不过来,所以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官员不会十分重用,这个时候就有人怂恿他欺骗皇上谎报年龄,而寇准义正言辞的拒绝了,他表示:我这才刚刚考取功名即将走上仕途,怎么可以为了年龄而欺骗皇上呢?后来,寇准的耿直和忠心被皇帝知道了,就把他调到自己的身边,在皇帝的身边,寇准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直到完成两度拜相的杰出历史功勋。



2.悲惨的寇准。

在刘兰芳讲过的评书杨家将中,寇准那可是一代名相,他不但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可谓是文武双全。他一生敢于直谏,虽然得罪了不少人,但是为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无奈当时的皇帝太软弱无能,造成了即使打了胜仗也不得不赔款的尴尬局面,耿直的寇准最终因为他的性格被小人权利,悲惨客死他乡。寇准有两大政敌,一个是宋真宗的皇后刘娥,一个是大臣丁谓。刘娥仗着自己的特殊地位屡屡干预朝政,当然受到了当时的宰相寇准的抵触,刘娥未达目的,自然将寇准列为头号敌人,置之死地而后快,丁谓曾经还受到过寇准的信任,但是后来寇准发现他就是个拍马溜须的小人,就和他划清了界限,这一举动自然受到了丁谓的仇视,二人不遗余力地在皇帝面前说寇准的坏话,导致寇准被贬去了安州,之后又被贬为道州司马,最终死于天涯海角的烟瘴之地雷州,寇准一生为国出力,最终悲惨客死他乡,死后连回乡的费用都不够,真让人唏嘘不已。


智者说历史


寇准的结局确实很惨,晚年被贬到了荒凉之地,次年就死了。其实都是他的性格造成的,不是有句话:“性格决定人生吗?”

知道寇准这个人,大多信息来源于评书《杨家将》,书中他是一个性格鲜明的人。嫉恶如仇却幽默风趣,刚正不阿却不乏阴损狡猾。评书上说他是山西人,人称寇老西儿。

其实寇准是陕西渭南人,他的先祖是山西太原昌平乡人,这可能是评书把他说成是山西人的缘故吧。

寇准出身于名门望族,祖上世代为官。他继承了先祖的基因,从小聪明伶俐,19岁时考中进士,年纪轻轻就步入了仕途。

讲真寇准的前半生的确顺风顺水,从“七品芝麻官”的县令做起,经过17年的打拼,到36岁时做到了尚书工部侍郎(官居二品)。




当时宋真宗赵恒很想让寇准做宰相,但是担心他年轻气盛、做事不够圆融,恐难以胜任。

但是没过多久,辽国犯边,辽军攻城掠寨势如破竹。很快兵临澶州城下,这时满朝文武大臣都上表皇帝迁都,唯有寇准坚持皇帝留下来和将士们一起同仇敌忾。

寇准说:“皇上只有亲临前线,将士们受到鼓舞,信心大增才能战胜敌人”!其实大臣们提出迁都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澶州城和都城汴京仅一河之隔。辽军的喊杀声清晰可闻,宋真宗早已吓得魂飞魄散。

此时朝中很快分成了两个派系——迁都派和抗敌派。两派展开了激烈的争锋,最后怯懦的宋真宗在寇准的催促下,终于下定决心御驾亲征。寇准临危受命,被封为宰相。

果然不出寇准所料“坚决抗敌才是唯一的出路,因为逃跑永远逃不过辽军的马蹄。”



经过激烈的决战,宋军战胜了辽军。双方达成了停火协议,随之签订了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

此役寇准一战成名,从此声名鹊起。

也许是成功的喜悦冲昏了寇准的头脑,也许是他天生的性格有缺陷。总之寇准为相期间,上压皇帝,下压群臣。

请注意,我这里说他上压皇帝不是指故意压制皇帝的意思,而是指他过于苛责宋真宗,只要皇上不合他的意思,寇准不管在什么场合都不给皇帝的面子,这让皇帝很尴尬。

有一次,寇准在朝堂上扯着皇帝的龙袍,吐沫星子四溅和宋真宗争辩,气的皇帝拿他没办法。

寇准对同僚更是尖酸刻薄。历史上评价寇准刚直有余,机变不足,这样的人最容易得罪人,也最容易受到同僚的攻击。

说实话,寇准是忠臣没有异议,但他采取的方法欠妥当。这样就招致了另一个宰相王钦若的攻击。



此时宋真宗正想把寇准边缘化,王钦若的弹劾正给了他机会。寇准在任宰相两年后被罢相,王钦若随之成了皇帝的红人。

历朝历代宫廷斗争波谲云诡,事隔三年后形势发生了变化,王钦若的同党丁谓想上位,有心取代王钦若做宰相。

但考虑到自己资历还不够,他向皇帝提出请寇准复任宰相,他的意思是想和寇准结为同党,共同对付王钦若。

寇准在丁谓的推荐下赴京上任了。这是寇准的第二次复出。

丁谓一心想把寇准拉为同党,在一次宴会上,寇准的胡须沾了些菜汤,丁谓马上起身为寇准擦须,(溜须怕马)寇准不但不领情,反而十分恼火,当场训斥丁谓有失大臣之体。



寇准原话是:【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耶?】

这就是寇准的不对了,都是同僚一点都不给面子,也许他平时霸道惯了,从没想过别人的感受。

丁谓当着许多大臣的面受辱,脸面有点挂不住,心中暗暗发誓要报复寇准。

丁谓报复的机会来了,宋真宗得病期间,刘皇后参与朝政。寇准反对皇后专权,而丁谓却支持刘皇后。二人又为立太子的问题上产生了矛盾。

丁谓背后的支持者是刘皇后,最后刘皇后胜出。

丁谓诬告寇准参与密谋谋反,他想弄死寇准。宋真宗没追究责任,寇准这才逃过了一劫,但没有逃过被再次罢相的结局。



寇准被赶出京城后,丁谓做了宰相,他要把寇准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丁谓把寇准一贬再贬,最后把61岁的寇准发配到荒无人烟的雷州半岛了,次年寇准病死于雷州。

结语:寇准的仕途跌宕坎坷,三起三落,最终难逃被贬至雷州(今广东海康)司户参军的厄运。总结一下就是六个字:偏离“正”,过于“直”。《宋史》中说寇准最多的就是“正直”二字。寇准的确“直”得令人佩服,但说他“正”,就见仁见智了。你觉得呢?


秉烛读春秋


作为北宋前期的宰相之一,寇准是十分有名的。他曾辅佐宋真宗多年,但晚年却被政敌逐出了权利中心,最终在地方上郁郁而终,称得上是悲惨结局。

史书记载,乾兴元年(1022年),寇准因牵扯进朝廷党争,被当权者贬谪为地方官,次年便病逝于雷州。由于他一生为官清廉,十分清贫,所以连去世后的安葬费都是朝廷拨给的。



性格刚直

可以说,寇准的结局悲惨与他刚直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刚直不阿,素为群奸所不容”。早在宋真宗继位初期,寇准就开始担任宰相。

当时北方的辽国接连入侵宋廷边境,可继位的宋真宗赵恒长于深宫妇人之手,性格懦弱,一向没有什么主见。而朝廷的大臣们又大多主张迁都,以避开辽军的锋芒。只有寇准怒斥群臣,逼迫宋真宗亲临前线,最终击退辽军,但宋真宗仍然与辽国订立了和约。此事被寇准引以为耻,其性格刚直可见一斑。



朝廷党争

不过,导致寇准最终被贬的原因还是他卷入了朋党争。过去寇准在朝廷时,就多次与宋真宗的刘皇后、奸臣丁谓等人交恶。后来,奸臣丁谓与太监周怀政争权。丁谓胜出后,便借机诬陷寇准为周怀政的同党,联合皇后刘娥将寇准贬出了朝廷,甚至一贬再贬。但不久后刘蛾临朝称制,成为当朝太后,把丁谓等人也踢出了朝廷中枢。因此,寇准、丁谓都成了权利斗争的牺牲品。

公元1023年9月,62岁的寇准在自己的任上病故。由于他得罪了皇太后刘蛾,因此并没有得到朝廷昭雪。直到10年后宋仁宗赵祯亲政,才在群臣的建议下为他沉冤昭雪,追谥其为“忠愍”。



世界人文通史


说起北宋名相,恐怕寇准的大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就连当时的辽国都听过寇准的大名,可见,寇准在宋国的威望是何其之高。奈何,忠臣良将自古以来不能善终,寇准在政治中斡旋多年,也逃不过一个“利”字,最终,在朋党之争中,被贬,晚年可谓令人唏嘘。

澶渊之盟,据理力争,奈何高宗生性软弱,最终与辽国签订耻辱条约

说起北宋著名的软弱国君,小雪一下子就想起了宋真宗赵恒,生性软弱,没有自己的主见,宋朝的地位一落千丈,恐怕与他的性格分不开。

公元1004年,宋辽之战已经进入白热化,辽国的军队已经迫近北宋首都汴京,当时以丁谓等人为首的大臣主张逃跑,臣服于辽军的余威之下,可是,身为宰辅的寇准一点不同意,他说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已经准备杀出一条血路,誓死保卫京师,怎么能弃百姓于不顾,这种逃跑必然引起骚乱,恐危及江山社稷。

赵恒思量再三,采纳了寇准的建议,于是御驾亲征。将士们看到皇帝和自己一起奋勇杀敌,士气自然高涨,于是,战士们在此次战役中大获全胜。

可是,此次战役的胜利并没有让宋国得到任何的便宜,赵恒生性懦弱,在辽国的余威之下,竟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澶渊之盟》,寇准对此引以为耻。

朋党之争,刘后把权,寇准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无奈被贬

古人有一句话说的好,“伴君如伴虎”。虽然身为宰辅,但是朝廷中也有一些奸佞小人,其中以刘皇后和丁谓的势力最为突出。


公元1022年,年仅55岁的宋高宗赵恒病死,这次皇帝驾崩,也许就是寇准仕途不顺的前奏。

奸佞掌权,刘皇后生前就和寇准有矛盾,这皇帝一死,自己还不得一手遮天。

于是,刘皇后和丁谓等人,以寇准串通太监周怀为由,罢免了寇准的宰相之职,后来,寇准被一贬再贬,结局可谓惨不忍睹。

据历史记载,寇准62岁就病故了,而当时朝廷并没有给他沉冤昭雪,后来,宋仁宗赵祯继位,才给了这个宋朝的肱骨之臣沉冤昭雪。

文/小雪历史微鉴,古事新说,快意江湖!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喜欢的点点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