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只有相對的事,沒有絕對的事,那麼是非對錯如何界定?

活動中心17653708


人類的思維之所以與其他的動物🐒相比具有質的不同,是因為我們人類具有抽象的思維。該思維使人類的認識擺脫了現象的束縛,以講故事的方式將各種不同的現象聯繫了起來。

當然,所謂的講故事,並不是真的敘說過去的軼聞。在原始社會,人類講述的是鬼神的故事。到了古希臘時期,則是藉助於一些抽象的概念來構建與現實世界相對應的邏輯系統。

因此,講故事實際上是我們人類發揮其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來認識世界的一種方法和認識工具🔧。只是,這一工具用久了,就發生了異化,被當作自然界本身了。

由此帶來的後果,就是將認識絕對化,從而使我們的認識反而陷入了抽象思維的困境之中。實際上,由於自然界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因此根本就不存在絕對獨立的事物,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

比如,愛因斯坦在其狹義相對論中,將光速的絕對化。他認為,光速是一個絕對不變的物理常數,相對於不同速度的參照系,相對於不同密度的量子空間,相對於不同能量的光子,光速都是完全相同的,即認為光速的不變性是絕對的。

然而,實際上光速僅只是光子維持其相對於量子空間勢能的速度。因此,光速只有相對於作為物理背景的量子空間,才是有意義的,只是相對於量子空間的不變性。

比如,運動的恆星發出的光,在其傳播的過程中,會逐漸地由相對於該恆星以速度c運動,轉變為相對於量子空間以速度c運動。所以,我們看到的星光🌟發生了實際的速度變化,由部分勢能轉化為了動能。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宇宙中的星光大都具有光譜紅移現象的原因。這說明大多數的星系正在相互遠離,說明我們的宇宙曾經是膨脹的。

此外,隨著宇宙的不斷膨脹,宇宙的物理背景即量子空間也會逐漸地降低其能量密度,從而減少了對光子運動的束縛。這也會使光子的部分勢能轉化為其動能,使光速增大。

從極限的角度來說,當量子空間的密度趨近於零時,就回到了經典力學的情況,物體的能量都是以動能的形式存在。此時,它們的速度最大,且其能量完全與速度相關。

因此,不同能量的光子,它們的速度是不同的。只是,當量子空間密度較大時,光子的能量主要是其相對於空間的勢能,從而具有了相對的不變性。確切地說,不同能量的光速差並不絕對為零,而是它們的速度差與光速之比近似為零。

綜上所述,任何物理公式及其相關的常數,都是一定環境下的產物,是描述宇宙演化的物理規律和物理參量,它們都只具有相對性。

所以,理論沒有絕對的對錯,它們只具有相對的意義。拋開了具體的情況,籠統地判斷理論的對錯是沒有意義的。

比如,萬有引力公式是正確的嗎?相對於太陽🌞系內的各種行星🪐的運動,該公式的確是正確的。然而,對於遙遠的巨大天體,圍繞其運動的恆星具有大於萬有引力公式計算的離心速度,產生了現象與理論的偏差。

即便是萬有引力常數,其也會隨著宇宙的膨脹而發生改變。當宇宙無限小或無限大時,該常數都會趨近於零,使萬有引力消失。

因此,萬有引力僅只是量子空間對稱性破缺的結果。目前的萬有引力之所以非常弱的原因,就是因為宇宙膨脹的結果。

總之,我們人類的認識是人與自然界的相互作用,我們人類所創造的理論也僅只是相對於已有的現象關於自然界的同構系統。

所以,理論沒有對錯,只有認識效率的不同。我們並沒有一把絕對不變的尺子來衡量理論的對錯,而只能藉助於比較不同理論認識效率的高低來選擇理論。

因為,即便是實驗,其結果也只具有相對性。根據不同的理論和不同的分析方法,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淡漠乾坤


是非對錯要看你以什麼為標準。符合絕大多數人利益的是對,符合少數人利益的為錯。

是非對錯要看你從什麼角度看問題。狗咬人和人吃狗。你從狗的角度看,都是生命,狗為什麼要給人吃?吃狗肉是不對的。站在人的角度看,天賦人權。狗是我馴養的家畜,我可以吃狗肉,但絕對不允許狗咬人。我沒有理由養條畜牲當祖宗。

是非對錯要看你的信仰。你的信仰對你來說永遠是對的。



生死有多遠


我說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是非對錯,您會不會認為我這是胡扯?呵呵,很多人會這麼認為的。

然而事實就是如此殘酷,你無法界定一件事的絕對對錯,只能是在特定情況下的相對判定。不過有些事情達成了共識之後,可以在某段時間裡成為一種判定標準,也就是我們說的“良知”。

“良知”就一定是好的嗎?不一定。有一個心理學的小故事,“奴隸突然離開了奴隸的身份,反而不會生活了,陷入了很多困境和尷尬選擇症”。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被安排,不習慣自己去做主。但是“良知”就是要解救他們,不是嗎?往往我們很多人,用自己的“良知”去做了一件非常有“愛心”的事情,卻沒有得到想要的結果。那麼這到底是對的還是錯的呢?我們是不是還要堅持去做這樣的事情呢?我非常贊成我們現在的扶貧方向,就是不僅僅要扶貧更要扶智、扶志,這樣才能徹底地解決貧困的問題。但是,有些習慣於被“施捨”的人,真的很難去習慣“自力更生”的美好生活!

有人說,這是個案,其實這不是個案。懶惰是天性,沒有幾個動物吃飽了主動去覓食的,都是等餓了再去覓食。這就是現實!

在中東,美國人和西方世界的很多善人,悲天憫人、自以為是地去“和平解救”了好多國家,這些國家無一例外地陷入了悽慘、連綿的戰爭,但我們能說有些人的善意就是錯的嗎?真的很難說。這些案例真的很多!

從哲學的角度來說,是非對錯都是辯證的,對錯互相交織,矛盾對立統一,不斷推動事物往前發展,很多你認為錯的、負面的也可能成為推動事物發展的決定力量。只能辯證去看,看哪個更符合你的需求,你主觀的設想和客觀的需求是否能結合,是否能朝一個好的方向去發展,如果能,就是對的。反之亦然!

所以,對錯就是概率的問題,絕大多數認可的,我們就認為它是對的;絕大多數人不能接受的,我們就姑且認為它是錯的。當然真理有時候掌握在少數人手裡,就是如果你認為這是對的,並且你有足夠的能力去推動、足夠的信息去證明、足夠的決心去實現,那麼你就可以結合實際情況去推動。

哈哈,這問題說到最後,也許就只能這麼說了,有點似是而非,但有一點肯定是對的,比較繞人,也是一個悖論:


絕對不存在絕對的事情!


哈哈,祝好!


殷亮老師


顯然,對本問題感興趣,願意回答和讀這些回答的人,是願意思考的人,否則何必費時間看這種一定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東西?

題目從對辯證邏輯的懷疑開始,最終引入到價值觀的對錯標準思考,這說明,以簡單的辯證邏輯作為底層思考工具,帶來的思考結果也一定是淺薄的,當進一步追問答案時,疑惑必將出現。

人們要處理任何事物信息,都需要運用邏輯工具才能思考與分辨。所謂辯證,就是要在一團亂麻似的信息當中,做簡單的分辨,比如左右分開、前後分開、多少大小分開,主次分開,等等。這樣的簡單區分,可以最快的讓我們對事物有一定的粗淺認識。當然,因為是粗略分辨,所以會十分簡單有效,人們也就常常使用這種思維工具。但是,不能因為經常使用辯證邏輯,就認為辯證邏輯是最高級的邏輯思維工具了,恰恰相反,越是經常使用的,越是簡單有效的,越是說明了辯證法的低端性。

舉例來說。顏色只是光的頻譜粗略分辨。

如果仔細分辨,每兩納米之間,視覺上就會有色差,也就是說,從400——700納米可見光,人類是可以分出150種顏色的。既然顏色實際上是如此複雜,為什麼一旦用語言表述時,人類只用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說明呢?答案當然是——簡單有效。猴子摘桃,絕不會去選一個青色的,一定會選紅黃相間的,紅色越多越說明成熟度高。在自然條件下生存,食物總量是一定少於食物需求的,也就是食物總是不夠吃的。只有最快速地獲取最大量的食物,才能保證猴子的生存。

再用日常生活的實例,來說說辯證分析給人的生活帶來的方便。一般而言,人們會把方向分為四種,或者前後左右,或者東南西北。假如我向別人問路,人家會說“向前走,到下一個路口左轉,再走到路口右轉就到了”。如果是曠野或山裡,則需要用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之類的語言。如果是大海上呢?如果是飛機飛行時呢?如果是太空飛行呢?隨著環境複雜程度的不同,表述方向的方式會越來越精確,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粗略分辨目的就是節約思考時間,減少生存成本,最大化的保證生存安全度。這就是辯證邏輯真正的價值。

當我們問“世界上有沒有絕對的對錯”之時,這就是在精確討論問題了,這時再用辯證分析顯然就是不合適的。這種問題只是哲學概念的思考。這時,就必須使用更為複雜的精密邏輯意識作為思考工具,對整個世界進行思考,對整體世界有一個完整判斷。這就是哲學當中的世界觀是價值觀的基礎,價值觀是人生觀的基礎,三者是同一邏輯體系構成。

有一隻攪人清夢的“貓”叫,薛定諤的貓,這隻貓攪亂了人們的思維。這是一個理想實驗,具體內容大家可以去網上查。它的實驗結果非常有意思,竟然是“死與活疊加”,也就是說沒有結果,你必須實際操作這個實驗才知道,人為因素會干擾結果。

還有那個波粒二象性問題同樣如此,同樣是因為人類的觀察方式不同,竟然使得對同一物質的觀察,得到不同觀察結果。

當科學給不出定量分析之時,我們只好退位到哲學的定性理解。

對任何事物的認知,人類都只能通過自身的感知能力去感知,這種感知的結果一定是帶有人類的偏見,哪怕是所謂科學思考,也一定是且只能是人類自身可以認知的。

我愛用“山洞裡人和蝙蝠”做比喻。在同一個山洞裡,人和蝙蝠由於運用不同的感知方式去構建自己的世界,各自都有偏見,結果是達成了完全不同的效果。蝙蝠可以一口一個吃掉蚊子,人要想捉住蚊子比登天還難。這是因為,人與蝙蝠的感知,目的只在於不同環境之下的生存,人類的感知根本不適合山洞的環境,因此無法達成有效感知。

顯然,感知目的不在於求真,不在於是否能求得事物最本質的真實,只在於達到人類的理性思維最精確的定量表達事物可感知信息,而這種感知目的的達到,所求的只是生存結果而已,也就是說,一切感知只為了求存的需要。

薛定諤的貓和波粒二象性之類感知結果,只說明一點,人類的感知是有極限的,一旦想超越這種極限去求得“真知”,所得必然是困惑與茫然。

那麼是不是說,因為人類無法求得真知,所以就沒有對錯之分了呢?顯然不是的。

對錯是非是有清晰標準的,那就是生存安全度能否得到保證。能夠加強人類的生存安全度,就是對和是,反之就是錯和非。

這可以說是對價值觀的一種顛覆。這是因為,過去人類認為,感知就是求真的,只有真才是對和是,非真就是錯和非。今天,當我們發現感知目的不是為了求真,只是為了求存之時,評判標準當然也就顛覆了以往。

我喜歡用“開車爬喜馬拉雅山”的比喻來說明這一點。爬山適合手腳並用,如果非要改為開車爬山,哪怕開始能有效爬一段,後面不論再怎麼改裝汽車,恐怕也無法登上珠峰。

感知目的如果不是求真,用感知求得的結果與真實又會有什麼關係呢?開車爬山,最初也是有效的,但不妨礙結果的必然失敗。二者是可以類似看待的。


何處是家鄉


呵呵!這似乎是個大神提出的問題,老朽乃正宗小老百姓一枚,弄不清這種專用術語。

中式道德規範裡也沒有這種語言,一看見什麼“相對”、“絕對”之類外來詞兒就懵啦!

古來是非曲直之分辨,也不需要這些西西。感覺詞彙太不夠用了,還是不說了吧!慚愧之至,有勞垂問,愧謝了吧!



西山逸隱


挑、

起爭?

鬥起論、

煽動戰爭?

皆無良人趣、

怎存知良人矣?

…………

這?

就是!

矛盾論、

如影隨形?

兩極分化久、

逐鹿各春秋矣?

悲哉晝夜寡離別、

痛也陰陽各路歧矣?





華繼善


是非對錯,具體事情具體分析,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我看來有三:第一不能碰紅線,既法律,違法不行。第二看具體事情,雞毛蒜皮小事,得過且過。第三要傳播正能量的事,畢竟“和”萬事興。



皓海安全


哲學角度的問題,很開心可以表達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可以引起共鳴。

中國的思想,大多中庸,講究相對,極少絕對。是我們大多數人的行為準則。行為準則,不恰好似乎是非的界限嗎!

那換個角度來講,是否有是非的界限那?如果有,又是什麼呢?我認為有以下幾種紅線不能碰。

新儒學:我們新建的思想體系!

道德底線:至少不損人!


混不吝的大叔


文化的高度不如物理的高度。光明正大在物理上是站不住腳的。要麼偷偷摸摸不幹好事,要麼躲躲藏藏不幹壞事。要麼是隸屬於弱性下的空間和留有餘地,要麼是隸屬於強性下的空間和留有餘地。守弱學可以解決抑鬱症的問題,本來好人使不開,偏偏要追求正大光明,是會得抑鬱症。守弱學只從保命保健康的基礎上獲得其它,符合修養玍息的邏輯,符合腦性文明,這已經是很重要的了,其它方不可強求,越強求越吊就越沒有。 物理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選擇。持弱性符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和選擇及修養持平,利於大家的選擇和成長,閤家性,眾生平等,自覺自律,一家人合一家人,少些統治和隸屬關係,忌諱不可調和的矛盾衝突。


明日邊緣2


怎樣界定,1.按時間定,此時對,彼時錯。你在此時就對,你在彼時就錯,2.按地點定,此地對,彼地錯,你在哪,對錯自明。3.按法律定,略,4.按關係定,小局服從大局,部分服從整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眼前服從長遠,等等不勝枚舉,5.按角度和出發點定,從個人的榮辱和得失為出發點判斷的對錯,和從國家和民族利益為出發點判斷的對錯,涇渭分明,不言自明。6.7.8.…,不一而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