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年羹堯之死:是自作自受,還是不可避免

年羹堯之死,早已被人嚼的沒了滋味,因為與雍正皇帝非同尋常的關係,加上雍正登基的歷史懸案,於是就有了話題,有了故事,也因此被頻繁搬上熒屏,成為經典的歷史題材。

重新刷了一遍《雍正王朝》,深有感觸。年羹堯作為封疆大吏,是一步一步觸碰了底線,犯了忌諱,而最終身敗名裂的呢?還是雍正皇帝有意為之?抑或是兩者共存?

一、先看年羹堯如何自作孽不可活。

年羹堯之死:是自作自受,還是不可避免


  • 永遠繞不開的功高蓋主。

歷史上無數的例子,都繞不開功高蓋主這一個歷史難題。縱觀整個歷史長河,能善始善終的功臣,屈指可數:郭子儀,曾國藩,王陽明,張良……

年羹堯,也是進士出身,應該也是熟讀聖賢書,深諳其中之道。然而,如何就越了雷池,把握不住自己呢?

凡人臣圖功易,成功難;成功易,守功難;守功易,終功難。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等到位極人臣,撫遠大將軍,加封太保,一等公,各種富貴榮華於一身,特權威榮,傾於朝野,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有誰能輕易放手,不說告老還鄉,哪怕降低一點身份地位,都會感到彆扭,不忍心,不捨得,不願意放手,結果只能繼續向前走,走到山巔,再往前走,就是萬丈深淵。

年羹堯之死:是自作自受,還是不可避免

年羹堯功高震主比較有名的就是卸甲一事。將軍不聽皇帝的話,聽一個大將軍的“旨意”,這不反了天。

就像《雍正王朝》裡的鄔思道,就是一個智者。起初作為雍正幕僚,建言獻策,功成後,為了避禍主動請辭,這還不夠。要能夠在皇帝眼皮子底下,於是前邊跟了李衛,後邊跟了田文鏡。讓皇帝找的時候能找到,做的事能看到。這樣方被認為無害,也因此能苟活。

年羹堯之死:是自作自受,還是不可避免


  • 找不準定位,擺不正位置。

年羹堯作為雍正皇帝的包衣奴才,也算是盡心盡力,所以平步青雲,為雍正皇帝繼位立下汗馬功勞,甚至於繼位後,平定西北羅布臧丹增叛亂,穩固了局面。劇中雍正皇帝有言:“年羹堯是朕的恩人。”各種榮譽,封賞,自不必提,年羹堯也理所當然的認為,自己成了雍正的恩人,不知避諱,坦然受之。甚至還在恩寵之外,要官要餉。說通俗一點就是:飄了。

《戰國策·秦策三》:“魏文侯令樂羊將攻中山,三年而拔之。樂羊反而語功,文侯示之謗書一篋。樂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

這才是免禍之道。年羹堯所受的非議還少麼?無非是雍正為了保全,力求其畢其功於一役,而做的讓步罷了。其實沒有年羹堯,隨便一個將軍去,也能成功。只不過雍正不放心而已。

  • 僭越,不知止。
年羹堯之死:是自作自受,還是不可避免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可以理解,這都是為了打仗靈活機動,管理更加便捷而已。然而,卻也是有底線的。就像孔子說: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年羹堯,侍寢都要翻牌子,推舉官員都要“年選”,錦衣玉食,極盡奢靡。就如電視劇中:白菜只用最裡邊的白菜心,豬肉要用活豬身上的取下來的某一塊肉,還有明顯不合規制。上殿佩刀,不下跪,雖然這是雍正提議,但是作為人臣,卻不知禮,這也是太過了。

一個臣子如此作為,傳到皇帝耳朵裡,作何感想?可想而知。如此這般,是否有謀逆之嫌?

年羹堯之死:是自作自受,還是不可避免

其不知止,還有一樁大事,也算是讓皇帝吃蒼蠅的決策,雍正在封賞年羹堯之後,諮詢削兵事宜,年羹堯咬定十萬兵力不鬆口,然而大戰之後,國庫匱乏。皇帝對其貪腐心知肚明,然而絕非因此而起換帥之意,而是因為國家實在承受不起十萬軍隊開銷用度,所以換人,也是一個不得已之舉。

  • 謀逆之嫌。
年羹堯之死:是自作自受,還是不可避免

說起來年羹堯雖然奢靡無度,但是對於雍正皇帝,還算是忠心耿耿。然而,慾望是頭喂不飽的狼。當手握重兵,門生故吏遍天下,連皇帝也要禮讓三分的時候,能不能多少有點非分之想?估計沒有才是假的。

《清代軼聞》中記載,年羹堯被削兵權後,“當時其幕客勸其叛者,年默然久之,夜觀天像,浩然長嘆曰:‘不偕矣’,始改就臣節”。

可見年羹堯有過謀反之心,只因天旬不諧才作罷。

有很多事,不怕捕風捉影,蒼蠅不叮無縫的蛋的蛋。何況,年羹堯或許真曾有過此心。

蕭夔在其《永憲錄》中這樣記載:“年羹堯與靜一道人、佔象人鄒魯密議稱帝之事。”

年羹堯之死:是自作自受,還是不可避免

於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後來的民謠:“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也就是一個說辭罷了。

  • 殺伐無度。甚者,濫殺三品以上官員。

對於年羹堯的殘忍,頗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之感。在創業階段,就已初露鋒芒。血洗江夏鎮。當然也有給主子雍正報仇的成分。也正因此,才沒有因為擅自決斷而受處分。可以說,因為其執行力強,陰狠所以成就了他的名位。

飛黃騰達之後,更是嗜殺成性。

嘗輿從出府,值大雪,從官之扶輿而行者,雪片鋪滿手上,幾欲墮指,將軍憐之,下令曰:“去手。”蓋欲免其僵凍也,從官未會其意,竟各出佩刀自斷其手,血涔涔遍雪地。將軍雖悔出言之誤,顧已無可補救。其軍令之嚴峻有如此者,然亦可見其平日性情之殘酷矣。

《清代名人軼事.將略篇》

就像電視劇中的殺個通訊兵,巡撫知縣,也是眨眼之間。最後讓皇帝不爽的是殺了皇帝制衡其權力的孫嘉淦。這也觸動了雍正的底線。

  • 不聽勸誡,我行我素。

年羹堯對於自己的所作所為,也有自知之明。有橋段說將自己的兒子託付給兒子的老師。《雍正王朝》中則是把自己的家財託付給下屬,帶著蒙古女子離開。

年羹堯之死:是自作自受,還是不可避免

其實,雍正對於年羹堯,並非一定要殺之,反而是給了無數次機會,屢次三番給予暗示。然而,年羹堯自從被罷權之後,我行我素,不顧皇帝憐憫之心,大有以死成“仁”之意。與皇帝博弈,結果雍正忍無可忍,將其賜死。

年羹堯之死:是自作自受,還是不可避免


二、如果說以上屬於自作孽不可活的話。還有一層來自雍正皇帝的意思。

  • 殺人滅口。

說到這一層,又回到了那個千古之謎,傳位於十四阿哥,還是四阿哥的歷史公案。

很多書上,如蔡東藩的《清史》,很明顯的偏向於雍正篡位之說,這也就為後來的殺兄弟,誅功臣,留下了合理依據。

年羹堯,除了隆科多,就是年羹堯,所以他的死也是在情理之中。就像很多電影裡的臺詞:“你知道的太多了,所以你得死。”

  • 自古以來皇帝心中的不安全感。

不管是秦二世胡亥殺兄滅妹,朱元璋的誅殺功臣,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劉邦殺韓信,想必每個皇帝都有這個擔心,好不容易榮登大寶,臥榻之側,豈容猛虎安睡?如何處理老虎,殺了最安心。

年羹堯,雖然沒有阿哥們的威脅,卻是雄兵在手,門生遍地,不容小視,加上一些其他原因,殺了,反而更好。

  •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年羹堯之死:是自作自受,還是不可避免

在皇帝手中,臣子無非都是棋子。關鍵時候,用你。如果還能有用,留著,如果沒用了,或者是到了取捨之際,棄車保帥,未嘗不是妙招。

年羹堯在雍正登基之前之後,的確是鞍前馬後,汗馬功勞,但是後期威脅到國本,不知君臣之禮,加上御史言官們的攻詰,順理成章,順應民意,以公論謀私利,雖有不捨,殺了了事。

當然,前提還是,四海昇平,大局在握,不用這些功臣功狗。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魏徵傳》

結語:年羹堯之死,到底是自作自受,還是不可避免,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歷史總有人談,功過自有人說。讀史使人明智。從歷史中獲得一點借鑑,應用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足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