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經濟戰“疫”|餐飲業的自救與被救

疫情拐點還沒到來,多數人宅家的生活讓餐飲業跌進了“冰窟窿”。

他們不僅面臨著暫停營業的窘境,也要應對春節大量備貨的“沉沒成本”所帶來的影響。為了減輕疫情影響,2月3日之後開始復工的餐飲企業,有的開始轉為“平價菜站”,一方面回收了部分備貨成本,另一方面也為民眾提供了方便、可靠的服務。

商戶紛紛開起了“便民菜站”

1月25日起,眉州東坡將門店打造成“便民菜站”,一些門店的“便民菜站”每天能售賣萬元以上的蔬菜。他們開發的線上“菜站”小程序上線後,日售最高1365單,收入最高17萬。不僅如此,眉州東坡還與北京物美超市合作開了四家在超市裡的“眉州東坡菜站”。

財富君到離家不遠的眉州東坡飯店採訪發現,眉州東坡目前既對外營業,同時也可以在飯店內買蔬菜。但財富君提出要在飯店就餐時,服務員表示,雖然不反對,但建議財富君點菜打包回家吃。

呷哺呷哺火鍋也在美團外賣上開闢了“便民菜站”,與店內火鍋用菜分不同的欄目展示。線上用戶可以選擇買火鍋用的菜品,也可以只買便民菜店的蔬菜。

財富君在美團上購買了呷哺呷哺火鍋店中的“便民菜店”和“火鍋用菜”兩個不同展示欄的蒿子杆,發現“便民菜店”的蒿子杆用塑料袋包裝,沒有經過清洗,以重量計算價格。而“火鍋用菜”的蒿子杆用呷哺呷哺外賣專用盒裝,已經洗好,按照份計算價格。

從價格上來看,“便民菜店”的蒿子杆每500克7元,“火鍋用菜”每份150克9.9元。據財富君媽媽提供的信息,“便民菜店”的蒿子杆價格與樓下生鮮超市的價格差不多。“而且樓下有時候還沒有貨。”

餐飲自救與被救:菜店和外賣能否成未來發展方向

疫情過後,開菜店是否能成為餐飲未來的發展方向呢?一位業內人士並不看好。他認為疫情期過後,大多數人仍舊還會選擇以往傳統的菜市場買菜方式。“因為畢竟很多買菜做飯的人是中老年人,很多線上消費者只是因為疫情期間沒法子出去就餐,才會線上買菜。”

第三方研究平臺艾瑞諮詢發佈相關報告顯示,在疫情的影響下,線下消費場景,尤其是以聚集性消費場景為主的行業遭重創,家庭消費及線上消費成為主要消費場。其中,艾瑞用戶調研結果中消費下滑最明顯的三個行業指數為國內旅遊消費指數(-0.74),商務出差消費指數(-0.71),外出就餐消費指數(-0.70)。

经济战“疫”|餐饮业的自救与被救

報告認為,未來餐飲業和外賣之間的無縫銜接,或將成為餐飲行業未來新的發展方向。

根據美團研究院所公佈的調研數據,在維持繼續營業的企業中,有近53.6%的商戶其外賣收入佔比超過了營收的一半,42.9%的商戶外賣收入佔比超過了七成。

艾瑞諮詢的報告中指出,多數行業在疫情結束後確實都將慢慢向好發展,且在疫情結束3個月後的預期相對1-3月的預期有較為明顯的好轉,恢復到與2019年接近的消費指數水平。

以大眾較為關注的餐飲業為例,艾瑞諮詢認為,疫情結束之後,32.8%的用戶會更多選擇連鎖或品牌餐飲商戶進行消費,36.1%的用戶會因為疫情期間某些旅遊平臺、酒店品牌、交通工具提供的衛生消毒等保障措施成為後續使用者。

換句話說,疫情對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和行為產生了較大影響。未來,很多消費者在選擇餐飲、酒店、交通出行等方面的產品和服務時,在實際所能承擔的消費範圍內,會更加從衛生、消毒以及突發情況應對能力上做出選擇。

上述這些行業,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均將或多或少面臨行業洗牌和用戶的重新選擇,遇到用戶拉新、促活、留存各方面的新機會和新挑戰。

與一些機構的分析不同,艾瑞諮詢認為,本次疫情對行業的利空和利好與2003年“非典”時期相似,將本次疫情與“非典”時期進行對比分析並不具備太多的意義,因為宏觀經濟背景有非常大的差異。本次疫情之後的經濟恢復將較2003年“非典”時期經過一個更為漫長的回彈期。從用戶調研結果來看,短期內用戶消費增長動力不足,預計在疫情結束後3個月仍不能達到2019年消費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