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中山国号称战国七雄之外的第八强国,它是如何产生的?为何会走向灭亡?

文史砖家


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笔者用近三千字将其仔细说明!

众所周知,在战国时期有七个强大的诸侯国,分别为秦、齐、楚、赵、燕、韩、魏,在历史上也被称为“战国七雄”。但其实除了这七个国家之外,实际上还有一个被称为战国七雄外的第八强国,它便是——中山国

中山国是春秋末战国初由北狄鲜虞部建立的政权,其区域大致在今天太行山东麓的河北中部一带,因其城中有山而得名“中山国”。中山国是先秦时期的“千乘之国”,在当时也算是一个强国。不过这个国家却很特别,先于公元前407年被魏国占领,随后中山桓公迁都灵寿,中山国趋于鼎盛,成为了战国时期备受瞩目的诸侯国之一。但中山国的繁盛只是昙花一现,在公元前296年便彻底被赵国击溃!

那么问题来了,这号称战国七雄外的第八强国——中山国,为何会前后受到两次打击呢?我们本文一起来看一下!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疆域分布的情况)

一、中山国的建立

在春秋中后期,鲜虞人的主要敌人是晋国。

晋国早期的时候位于今晋南黄河汾水以东地区,远离周王室。当时的晋国相对来说比较弱小,且四周被分布得既广漠又密集的戎、狄部落包围着,为了求取生存便对周边的鲜虞部落进行了多次讨伐。几年后,鼓、肥、仇由等鲜虞属国皆被晋国占领。

公元前506年,鲜虞人在有险可守的中人城(今河北唐县西北粟山)建国,因其城中有山,因此被称为“中山国”。而关于“中山国”这一名称,最早可见于《左传》:“公元前506年春,晋国拒绝蔡候伐楚的要求,专心准备攻打中山国。公元前505到504年间,晋国先后两次进攻鲜虞中山国。”

但是在公元前497年,因其晋国发生内乱,故而使得中山国得以从晋国的重压下获得喘息之机会,并开始介入到列国的纷争中来!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疆域分布的情况)

二、魏灭中山

魏国是由春秋时期晋国中的魏氏家族转化而来的,在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后,魏国凭借着雄厚的实力一跃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其国君甚至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霸主。此外,晋国时期的魏氏还利用一切时机扩大自己的领地,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在当时卿族之间的角逐中获利颇丰,从而奠定了魏国统治的基本范围。

虽然此时魏国的实力比中山国要大的多,但是吞并中山国并非都是一帆风顺的。在公元前424年,魏国准备进攻中山国的消息传到了赵国,赵国大臣常庄谈于是就向赵国国君赵襄子陈述其中利害,其言曰:“魏并中山,必无赵矣。”这也就是说,如果中山国灭亡,那么赵国也就危在旦夕了,即所谓的唇亡齿寒。

正因为常庄谈的这次进言,从而使得中山国转危为安,而魏国对中山国的首次行动还未正式实施便胎死腹中了。

(魏文侯)

要知道,当时魏国如果真的将中山国灭掉的话,那么不仅仅只影响到魏国和中山国,而且还会影响到赵国与其他诸侯国之间的利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有着特殊地理位置的中山国在整个形势下的变化,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虽然第一次行动失败了,但对于拥有雄才大略的魏文侯来说,他却始终没有放弃攻打中山国的决心。

公元前414年,赵国赵襄子之子赵烈侯刚刚继位,无暇东顾,这就给了魏文侯创造了一个绝佳的机会。随后,魏文侯便提出要向赵国借道进攻中山。起初的时候,赵烈侯并不答应,因为一方面来说,赵国刚刚从战争中恢复过来,需要休养生息,恢复国力;另一方面来说,中山国与赵国唇亡齿寒,如果一旦中山被灭,那么就会威胁到赵国的生存。不过赵烈侯的大臣赵利却给出了不一样的建议!

(“战国七雄”疆域分布图)

赵利向赵烈侯陈述其中利弊,认为魏国进攻中山国无论谁胜谁负对赵国都是有利而无害的。如果魏国攻打中山失败了,那么魏国首先不能得到中山之地,其次就是在战争过程中必定会有所损耗,而这对赵国是有利的。反之,魏国虽然灭掉了中山,但是越赵治理中山对魏国也没有多大益处。所以赵国的明智之举就是答应魏文侯借道的请求,并同时静观其变,坐收渔翁之利。

所以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此时的赵国已经无形中成为了“魏灭中山”这场战争的有力推动者。

公元前408年,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魏文侯便派遣大将乐羊率兵北上,开始了讨伐中山的战争。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战,魏国终于在公元前407年占领中山国。中山国的残余部众退入到了太行山中。

(赵烈侯——剧照)

三、赵灭中山

中山被灭之后,中山桓公经过长达二十余年的励精图治,终于彻底摆脱了魏国的统治并复国,其国力逐步增强。特别是成公时期,为中山国发展史上的高峰阶段,当时的中山国其疆域约“方五百里”,成为了“诸侯所瞩目的北方一强”。

但由于复兴后的中山国在赵国的东北部,将其南北两部分领土分割开来,这严重威胁到了赵国的统治。为了解决这个心头之患,赵国先后两次进攻中山国,第一次是公元前377年在今河北省高邑县西境内的“房子之战”;第二次是公元前376年在今河北省唐县西的“中人之战”。但侵略中山国的进程,最后因赵敬侯的死而告一段落。

赵国真正完成灭亡中山国的国君,是因胡服骑射而声名远扬的“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之所以要努力灭亡中山国,首先来说,赵国在经过赵敬侯和赵肃侯的苦心经营后,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赵武灵王一方面继承祖宗的遗愿,扩展北部边疆地区,另一方面则想进一步稳固赵国在诸侯国中的大国地位。其次,随着各国疆域的演变,中山国地处赵国的内部,将赵国的领土划分成了两个几乎不相连的部分。中山当时控制的太行山要塞井径和鸦之塞是联系赵国太行山以东的邯郸地区和以西的晋阳、代地的重要枢纽。此外,中山国南部的滤论河也严重阻碍了赵国进一步北进的战略行动。因此,赵灭中山势在必行!

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亲率大军进攻中山国。中山国君面对赵国强大的军事优势,自知不敌,只好割地求和,献出了四个重要的城邑,结果致使中山国元气大伤,但最终也只是求得短暂的和平而已。赵武灵王二十三年和二十五年的进攻中,相继占领了中山国的大片领土,使其赵国疆土以北与燕国相接壤,西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一带。

(赵武灵王——剧照)

公元前296年,赵国灭亡中山国,并将其国君迁到肤施。中山国自春秋末期建立,经过两百多年的时间,最终宣告灭亡。

赵国将中山国灭掉之后,将其变成自己的一个郡,即“中山郡”。中山国从此成为赵国进行南北沟通的重要交通要道,也正因为这样,才使得中山人与赵人之间能进一步交流与融合。

(战国中山国地理位置示意图)

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鲜虞中山国的发展历程中,与其他诸侯国之间的摩擦从未终止过。比如由于晋国卿族之间实力的变化,中行氏、范氏和赵氏都曾讨伐过鲜虞部落。后来中山建国,魏国和赵国也都曾发兵灭亡过中山国。在战国时期,中山国还与燕国之间闹了矛盾。

而正是这些摩擦,从客观上来说,很好的促使了鲜虞中山国与各个诸侯国之间的交流,并使得鲜虞中山国文化逐步趋同于中原文化。所以中山国的灭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促进了鲜虞人和中原人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参考文献:《史记》、《春秋左传注》、《战国策》;

以上图片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方圆文史


中山国,是春秋战国时期打不死的小强。因为它是唯一一个被灭了三次的诸侯国。换句话说,它有过三条命。

第一条命:春秋时期由白狄人建立。定都于灵寿。(现在的河北省灵寿县)

他们与中原北边接壤,与中原往来之际,学了点中原文化。为了表示自己与其它部落不一样。就师从中原,自己整了一个国家出来。

但他并没有征得周天子的同意,属于“野”的诸侯国。中原自然容不了它。于是,晋国就代表周天子去教训它。

刚好,他们认为自己的祖宗鲜虞本来就是周天子分封的一个异姓诸侯,凭什么你们现在不认?同时 也想展示一下国力,准备南下把中原搅一搅。于是双方打来打去,一打就是两百年。

中山国其实也是由几个小部落组成的。晋国采取逐个消灭的办法,最后,中山国里只剩下一个“仇由”。

因为仇由地势比较险峻,晋国战车过不去。于是晋国就铸了一口很大的钟(一种国家乐器) 表示要送给仇由。

仇由国君听说后,挺高兴的。就派人修了一条路来迎接大钟。

结果,晋国就顺着路过去给他们送了终。

第二条命:姬窟复国。定都顾城。

眼看晋国被国内三个卿大夫瓦解了,姬窟的大国梦被激活了。

于是,他收拾残兵败将,神奇地将中山国复活了。复活之后,依然以不断骚扰中原为己任。结果惹毛了赵国。

赵国那个时候有很多事情要做。于是就请兄弟魏国帮忙出面去教训一下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屁民。

赵国其实只是想让魏国去抽姬窟几个巴掌的。结果,魏国的乐羊、吴起、西门豹、魏击几个太能打了,三下五除二就围住了顾城。

姬窟这个人也是个做事不考虑后果的。他居然把中山的一员猛将煮城了肉汤送过去给乐羊喝,因为那个大将就是乐羊的儿子。

这下乐羊怒了,很快就把中山国给灭了。姬窟这才急哭了。

唉,这名字起得实在不好意思。

第三条命:中山桓公复国。定都新灵寿。(现在的河北平山三汲附近)

魏国灭了中山后,把这个地方封给了魏击。后来魏击回魏国当国君去了,且中山国是飞地,也就疏于管理。

于是中山桓公趁机复国,并且把赵国一分为二,成为赵国的心腹之患。

桓公想,既然打不赢,我就守住家园吧。于是修建了坚固的长城。搞得赵国打了几次中山都打不下来。

公元前296年,愤怒的赵国终于把中山国剿灭了。并且把中山国的一大群贵族跟国君一起迁到“肤施”这个地方,看他们还怎么搞事情。

至此,中山国这个小强终于没有在复活了。

不过,在纷争的乱世,谁也捞不着好。你方唱罢我登场,赵国前脚把中山灭了,不到八十年,自己也被秦国灭了。

正如《东周列国志》开篇诗说得那样: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 英雄五霸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 青史几行名姓,北郊无数荒丘; 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感谢朋友们阅读!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73055185558737454"} --}

知行史话


战国时期,实力最强的七个诸侯国-秦齐楚魏赵燕韩,被统称为“战国七雄”,它们之间的战争与和平,几乎构成了当时中国的全部历史。其实,在“七雄”之外还存在着一个实力相当雄厚的国家,在战国时期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因而被后世成为“第八强国”。这个不为人所熟知的国家,便是中山国。


中山的前身,是夏商时期白狄族(古代汉族先民之一)的一支,最早游牧在陕西省北部,春秋初期迁徙到太行山区,因居住地位于鲜虞水(今山西省五台县境内的清水河)流域,因而得名为鲜虞族。经过百余年的发展,鲜虞先后降服周边的肥、鼓、仇等部落,组建起强大的部落联盟,并伺机向中原进犯,以掠夺人口、财富和土地。



按照司马迁的说法,春秋是一个“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的超级混乱时期,而中原社会环境的极度动荡,也为周边少数民族的入侵提供了良机。正是抓住中原各国混乱的良机,鲜虞开始频频南侵,不仅长期威胁晋国的安全,而且还先后灭掉邢(前652年)、卫(前651年)两个诸侯国,亏得齐桓公率联军进行反击,才遏制住鲜虞的攻势。


春秋中后期,鲜虞遭到晋国的攻击,不仅属国肥、鼓、仇等先后被灭,甚至连“老巢”中人城(今河北唐县西北)也一度沦陷。经过多年的辛苦发展后,恢复元气的鲜虞在前507年反攻晋国,不仅一举收复中人城,而且还大败晋军,俘虏晋国勇士观虎。次年(前506年),重创晋国的鲜虞正式在中人城建国,因城中有山,因而被称为中山国。



中山建国后,不仅长期与晋国交战,而且还主动介入后者的内政,收留并支持晋国大夫荀寅对抗执政赵鞅(赵简子),意在削弱、分化晋国。赵鞅对中山国的做法极为愤怒,因此在前489年倾尽全国兵力进攻它,最终将其彻底击溃。这场战争对中山国的打击极为沉重,以至于此后20多年的时间里,史籍中都没有关于它的任何文字记载。


晋国对中山国的打击持续多年时间,直到它被赵、魏、韩三家分解后,才为中山提供了难得的喘息机会。前414年,中山武公姬窟率部众离开祖源地,迁徙到东部平原求发展,并在顾(今河北定州市)建立新都。此后,武公仿效华夏诸国的礼乐制度,建立适合中山国特色的政治、军事、文化制度,使得该国的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武公薨逝后,中山遭到魏国优势兵力的进攻,经过3年的苦战后,最终在前407年被灭亡。中山灭国后,桓公姬恒率残众退入太行山中,经过20余年的励精图治,终于在前380年驱逐魏军,成功地光复故国。中山复国后迁都灵寿,并继续学习中原的社会制度治国,不遗余力地发展国力,使得国势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由于中山将赵国的领土分割为南北两部分,因此成为后者的心腹大患。在威胁中山割让土地未果的情况下,赵国在后者复兴后不久,便连续发动两次(前377年、前376年)大规模的军事进攻,但均被中山国击败。此后,中山国开始在边境上修筑长城,以抵御赵国的侵略,并取得积极的成效。



经过桓公、成公父子两代人的辛苦经营,到衅王姬厝在位时(前328-前308年),中山进入鼎盛时期,虽然疆域并不辽阔(约3.5万平方公里),但国富兵强,是中原各国不敢小觑的国家。前323年的“五国相王”事件中,在魏国犀首(官名,具体职掌不详)公孙衍的斡旋下,中山获得跟魏、韩、赵、燕4大国平起平坐的地位,一举跃入列强行列。


中山被承认为强国后,开始大规模地介入中原事务,除多次参与联合伐秦的战事外,还曾在前314年伙同齐国伐燕,一战攻取数十座城池,并劫掠到大量的珍宝。正是凭借着这些成就,中山国“错处六国之间,纵横捭阖,交相控引,争衡天下”(见清人王先谦所著《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补释》),经常被后世称为“七雄”之外的第八强国。



伐燕战事结束后不久,中山衅王薨逝,先后继位的国王姬姿和姬尚完全丧失忧患意识,毫无改革进取之心,整日里宠信奸佞、不恤国政,使得该国的政事败坏,国力因此大幅下滑。趁此良机,赵国从前305年开始便持续进攻中山,前后共用了整整十年时间,最终将其击溃。前205年,中山国都城灵寿沦陷,国王姬尚被俘虏,随即被流放到肤施(今陕西省榆林市南部)。至此,强盛一时的中山灭亡。


史料来源:《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北狄族与中山国》、《鲜虞中山国史》等


文史砖家


中山国(前414年-前296年),建立者出自中山武公,是由白狄所建立的国家,因城(中人城)中有山而得名中山国。国土嵌在燕赵之间。经历了戎狄、鲜虞和中山三个发展阶段,曾长期与晋国等中原国家交战,一度被视为中原国家的心腹大患,经历了邢侯搏戎、晋侯抗鲜虞的事件。后来,晋国魏文侯派大将乐羊、吴起统帅军队,经过三年苦战,在前407年占领了中山国。后来中山桓公复国,国力鼎盛,有战车九千乘。前296年,被赵国所灭。

  中山国是嵌在燕赵之内(在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东麓一带)一个由鲜虞人建立的国家,因城中有山得国名。由中山武公建立,经历了戎狄、鲜虞和中山三个发展阶段,在每个阶段都被中原诸国视为华夏的心腹大患,同样经历了邢侯搏戎,晋侯抗鲜虞,魏灭中山和赵灭中山的阶段。

  中山国的前身是北方狄鲜虞部落,为白狄,最早时在陕北绥德一带,逐渐转移到太行山区。

  鲜虞得名出自鲜虞水,鲜虞水即今源出五台山西南流注滹沱河的清水河,这一带是鲜虞最早的发祥地。鲜虞的名称最早出现在《国语》一书中。书上记载,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4年)太史伯答郑桓公问话时谈到,成周雒阳四周有16个姬姓封国,6个异姓诸侯国,还有"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的南蛮、东夷及西北的戎、狄国家或部落集团,其中就有鲜虞。

  中山文化主要分布在今石家庄市、灵寿、平山、晋州一带的山区,定都灵寿(今河北平山县上三汲乡附近)。出土的器物中有游牧文化特点的双耳铜釜、扁方壶、兽首青铜短剑和金腕饰、嵌松石金质虎形牌饰,充分反映了北方游牧文化与华夏诸国文化交流与影响。

  春秋时期的鲜虞部落联盟,由鲜虞、肥、鼓、仇等几个部落组成,逐渐开始扩张势力。最初实力薄弱,受到邢国的抗击。史籍中多次记载邢国打败戎狄的记载,有效地捍卫了西周的疆域和中原诸国。春秋初期,邢国衰弱,公元前652年春,鲜虞出击邢国,次年又征伐卫国,邢君出逃,卫君被杀。齐桓公联合宋、曹、邢、卫诸国的兵力挫败鲜虞,才将邢、卫两国从灭亡中挽救回来。

  春秋中后期,鲜虞的主要敌人是晋国,晋国采取了先吃掉鼓、肥、仇由等鲜虞属国,最后消灭鲜虞的战略。公元前530年,晋将荀吴借道鲜虞进入鼓都昔阳(今河北省晋县西),但并未灭掉鼓。当年8月,晋灭肥(在今河北省藁城县一带),俘国君绵皋,肥国旧地归属晋国。第二年冬,晋昭公得知鲜虞边境空虚,即以荀吴统率大军进,破鲜虞中人城(今河北唐县西北峭岭)。公元前527年秋,荀吴率军攻鼓,俘国君鸢鞮,使鼓成为晋的属国。六年后,鼓被彻底毁灭。

  公元前507年秋,鲜虞出兵晋国平中,大败晋军,俘虏晋国勇士观虎,报了晋灭肥、鼓,占领中人城的一箭之仇。

  公元前506年,鲜虞人在有险可守的中人城(今河北唐县西北粟山)建国。因中人城城中有山,故曰"中山",这便是初期的中山国,中山之名始见于史书。《左传》记载:公元前506年春天,晋国拒绝蔡侯伐楚的要求,准备专心对付中山。公元前505年、504年,晋国两次进攻鲜虞中山,报"获观虎"之仇。此后对鲜虞中山国,史书中兼称"鲜虞"、"中山"。

  公元前497年,晋国发生内讧后,中山从晋国的重压下获得喘息,开始介入列国纷争。

  公元前494年,中山与齐、鲁、卫共同伐晋,取得晋国的棘蒲(在今河北赵县境内),将棘蒲列入中山国版图。前491年,晋大夫荀寅因晋内乱逃奔鲜虞中山,荀寅原是中山的死敌,但此时中山为了削弱晋国,将荀寅接纳到新占领的晋国属地柏人(今河北隆尧县西)。为报复中山国,公元前489年春,晋大夫赵鞅"帅师伐鲜虞",击败中山,这次进攻对鲜虞中山国的打击极为沉重,以至此后20余年间史籍对中山国没有只字记载。

  然后晋国又把矛头指向中山国的最后一个属国仇由,晋国的智伯(名荀瑶)诡计多端,唯恐仇由国路险难行,遂新铸大钟一口,诡称送给仇由国君,使仇由国"斩岸堙溪"以迎钟。仇由臣相赤章蔓看透了荀瑶的诡计,多次劝说国君,但仇由国君得钟心切,不听劝阻,七天后仇由被灭。

  外围扫清后,晋国开始进攻中山国本土。公元前459年至457年间,"荀瑶伐中山,取穷鱼之丘"(在今河北易县境内)。前457年,晋派新稚穆子伐中山,直插中山腹地,占领左人、中人(在今河北唐县境内),"一日下两城",中山国受到致命的打击。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晋国名存实亡。前403年,赵、韩、魏被封为诸侯,形成秦、齐、楚、燕、赵、韩、魏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中山国在这个动荡的年代,开始了复兴。

  前414年,中山武公率领他的部落离开山区,向东部平原迁徙,在顾(今河北定州市)建立了新都。武公仿效华夏诸国的礼制,建立起中山国的政治军事制度,对国家进行了初步治理。但武公不久即去世,桓公即位,桓公年幼无知,不恤国政,因此遭到晋国的进攻。魏文侯派遣乐羊、吴起统帅军队,经过三年苦战,于前407年占领了中山国,魏文侯派太子击为中山君,三年后又改派少子挚,后来击被立为魏国国君,就是魏武侯。中山国的残余退入太行山中。

  中山被灭后,桓公经过20余年的励精图治,积蓄力量,终于在公元前380年前后重新复兴了中山国,定都灵寿(今河北平山三汲附近)。

  复兴后的中山国在赵国东北部,把赵国南北两部分领土分割开来,因此成为赵国的心腹之患。赵国在公元前377年、376年曾两次进攻中山国,都遭到中山的抵抗没有成功。此后,中山国开始修筑长城。《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成侯六年(公元前369年),中山筑长城。"考古工作者曾在顺平、唐县等地发现了土石混筑的战国中山长城,长城高处约有3米,宽0.5-2.5米,做法是两侧挖地基,砌石块做边墙,中间用土和碎石填充。另据专家推测,中山长城可能在中山国西北边界,沿今唐县、曲阳、行唐、灵寿、平山、石家庄西南的太行山南下,终点在邢台西北。公元前296年,赵灭中山国,将王尚迁徙到肤施,中山国自春秋末期立国,经过350余年时间,宣告灭亡。



御前带刀侍卫


前言

中山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前506年。

《左传》记载在召陵会盟中,晋国荀寅曰:“水療方将,疾启方起,中山不服。弃盟取怨,无损于楚,而失中山,不如辞蔡侯。”

杜预将这里的“中山”解释为“鲜虞”。这里的中山虽指鲜虞,但是中山并非国家的名称。

而《吕氏春秋权励》记载的是:“中山之国有办縣者,智伯欲攻之而无道也。”这里把中山当成国家的名称就无法解释“中山之国”了。“中山”应该指一个地区的名称,指今太行山河北平山、正定一带就较为妥当。

中山国作为由北方狄族建立的“千乘之国”,虽然不能称之为大国,但是中山国挤身于战国中十二国之列。号称七国之雄外的第八强国,但是后来却惨遭灭亡。历史上就有两次中山国被灭亡的时期,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魏国灭中山国:诸侯国之间利益瓜葛不清

虽然魏国实力强大,中山国比较弱小,但是吞灭中山国并非一帆风顺。

《战国策中山策》记载,赵国听说魏国要进攻中山,大臣常庄谈就向赵国国君赵襄子陈述利害,“魏并中山,必无赵矣。”中山灭亡,赵国就会危在旦夕,正所谓唇亡齿寒。

常庄谈献计献策,使中山国转危为安,魏国对中山国的首次行动还未实施便夭折了。魏灭中山不仅影响魏国和中山国,而且影响了赵国等其他诸侯国的利益。

春秋战国,诸侯国之间关系错综复杂,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的中山国在整个形势下的变化,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魏文侯迎来新的契机,着手准备攻打中山国

公元前414年,赵国赵襄子之子赵烈侯的刚刚继位、无暇东顾,这给魏文侯带来一个新的契机。

魏文侯便提出向赵国借道进攻中山,正如《战国策赵策》所载:“魏文侯借道于赵攻中山。赵侯将不许。”起初赵侯并不答应,其顾虑也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赵国刚刚从战争中恢复过来,需要休养生息、恢复国力,另一方面中山国的存亡关系到赵国的生存。

反之,魏国虽灭中山,但是越赵而治理中山对魏国也无益处。所以赵国的明智之举就是“借之道,而示之不得己”同时静观其变、坐收渔翁之利。赵国无形中成了魏灭中山这场战争的有力推动者。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魏文侯派大将乐羊率兵北上,开始了进攻中山的战争,因此经过三年时间,中山国最终被魏国所灭。魏国能够灭亡中山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有如下的几个方面:

  1. 魏国清楚认识到中山国对于魏国发展的重要作用。魏国的北部是吕梁山,南部是中条山,东部是王屋山南部和西部位于黄河大拐弯处、被黄河包围,其核心地区是运城谷地。魏国的这种地势,虽然易守难攻,但也容易受到包围和封锁。
  2. 魏国若想进一步扩张实力、称霸中原,必须牵制打击周边国家。中山国就可以为魏国提供向东部扩张的踏板,赵国对于魏国来说可谓心腹大患,是魏国领土扩张道路上的绊脚石,虽然魏国在三家分晋后得到了东部的鄉城和漳水,但和赵国争衡的力量还是稍显不足,因而需要中山国作为遏制赵国的力量。中山国是燕国与赵国、赵国与代地相互往来的必经之地,可以成为遏制赵国称霸中原的屏障。
  3. 魏文侯进攻中山国的决心以及周全的准备计划都是魏国的有利条件。战争之前,魏文侯己经打通了进攻中山的道路。魏文侯在攻打中山国期间,并未听信大臣对于乐羊的俳傍之言,一方面是由于魏文侯对于乐羊的信任,另一方面因为魏文侯进攻中山国的决心。魏文侯任人唯贤,谋臣翟角是战争计划的筹措者,大将乐羊是战争的实行者,李兑是中山的治理者。
  4. 一系列的国际环境为魏国攻陷中山国提供了有利条件。正值此时,周边国家都或多或少不稳定因素为魏国发展提供了条件,例如北部是实力雄厚、不容小视的赵国内部动乱,西部和南部一直旣觎中原、实力稳步上升的秦国西部土地沦葬、战争吃紧,东部初兴的韩国在与郑国的战争中屡遭重创。

魏国取而代之后中山国的变化和发展

魏国统治中山期间,不仅传播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风俗,而且输入了中原诸侯国家的政治制度。

魏国把相对比较完整的中原政治体制引入中山国。魏文侯十七年,魏国的太子击被封为中山君,奉命治理中山,并由舍人赵仓唐辅佐,这就把国君制度引入中山国。

魏国占领中山以后,大臣翟黄向魏文侯推荐李兑为中山国的相邦;国君之下设相邦的政治体制对于中山国有深远的影响。

赵国的全面胜利和中山国的消损,中山国成为赵国一郡,被划归入赵国版图。

在风起云涌、剑拔弩张的战国,赵国与中山国的关系错综复杂,既有矿日持久、异常惨烈的战争,也有和平时期的互通有无和使节往来。

两国在战争过程中互有胜有负,但结果是赵国的全面胜利和中山国的消损,中山国成为赵国一郡,被划归入赵国版图。

赵襄子赵无恤时以非常之手段刺杀了代王、削平了代地,实现了北进战略重要的一步。赵国占领代地之后,中山国与赵国接壤,中山国也就成为赵国的进攻目标。

赵敬侯有吞并中山之志,在其在位时期,赵国对中山国进行了两次战争,一次是公元前377年在今河北省高邑县西境内的房子之战,一次是公元前376年在今河北省唐县西的中人之战。

赵国真正完成灭亡中山的国君,是因胡服骑射而名声远扬、永留史册的赵武灵

首先,赵国经过敬侯、肃侯的经营,国力逐步增强,赵武灵王一方面继承祖宗遗愿,扩展北部边疆,另一方面想进一步稳固赵国的大国地位。

其次,随各国疆域的演变中山国地处赵国的内部,把赵国的领土分成了两个几乎不相连接的部分。中山所控制的太行山要塞井径和鸦之塞是联系赵国太行山以东的邯郝地区和以西的晋阳、代地的重要枢纽。

最后,中山国南部滤论河也阻碍了赵国进一步北进的战略行动。赵武灵王在进攻中山国之前进行了实地勘察,有关赵国与中山国的边境情况己成竹在胸。

紧接着赵武灵王二十三年和二十五年进攻中山,占领中山国的大片领土,使赵国疆土北与燕国相接,西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一带。

其他诸侯国,或坐视不管、无暇顾及,或卷入战争、从中得利,总之都自觉不自觉地对战争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加速作用。战争过程中齐、燕等国多次卷入战争,立场不断变化,时而帮助中山国抗赵国,时而协助赵国灭亡中山国。

赵国灭掉中山国之后,把中山国变为中山郡,视为赵国的一个重要的郡。中山国成为赵国进行南北沟通的重要交通要道,这样有利于中山人与赵人之间的进一步交流与融合。

总的来看,在鲜虞中山国的发展过程中,与其他诸侯国之间的摩擦从未终止;建国以后,魏国和赵国都曾灭亡过中山国。

战国时期,中山国与燕国之间也有不睦之处。这些摩擦从客观上促使鲜虞中山国与各诸侯国之间的交流,并使鲜虞中山国文化逐步趋同于中原文化。


晓史马车夫


中山国是战国时期,除了战国七雄以外的“第八雄”,虽是“千乘之国”,然中山国却是战国时期,诸侯列国中的一个异类!

因为中山国是白种人!


中山国由白狄鲜虞人所建。历史上,白狄本是欧亚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应当于雅利安人存在关系。商周时期,才因小冰河气候而东迁,到达今内蒙南部,陕西北部地区。始见于公元前627年《左传》中的记载。

公元前550年,鲜虞人受到秦国和晋国的联合压迫,不得行而东迁,到达太行山一带,并趁机于公元前507年建立国家,因首都中人城城中有山,被列强称之为中山国。

历史上,中山国曾多次灭国又复国,可以称作是列强中打不死的小强。

公元前406年,魏文侯借道赵国,灭了中山国,中山国成为魏国的一块飞地。也正因如此,魏国才没能彻底控制中山国,给了中山国复国的机会。


在灭国二十多年后,中山国在公元前381年复国,可以说是亡也恒公,兴也恒公。中山恒公前期碌碌无为,不谙国事,导致灭国;反倒是灭火后突然惊醒,励精图治,終又复国。

正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中山国地处太行山一带,国土四周都处在赵国包围中,也因此将赵国国土分割,使其首尾不能相顾,左右不能相邻。因此成为赵国眼中钉。

赵武灵王继位后,就将攻灭中山国作为首要战略目标,为了完成这一理想,赵武灵王于公元前299年将王位传于公子何,政事一概不理,由此专心致志准备与中山国之战。


终于在公元前296年,赵国主父赵武灵王在多年经营并御驾亲征下,攻灭中山国。

于是,在战国列强中挣扎两百多年的中山国,终于灭国。而鲜虞人,也用这样的方式,融入华夏族。


Mr种茶家


我字多,看我!他有机会成为战国“第八雄”,但是一手好牌全被打烂

其实我们可以将春秋战国总体分为三种势力:一种是万乘之国共有七个也就是战国七雄、一种是千乘之国虽有五但可抵抗战国七雄、还有一种就是其他国家;这其中位于首位的自然是那七个万乘之国,史称“战国七雄”,他们的强大是毋庸置疑的,虽然最终被秦统一,但是他们曾经的荣光是无可替代的,而最让人觉得佩服的应该是那五个千乘之国,虽无强国之本但可抵抗万乘之国,今天要说的就是虽为小国却能抵抗七雄的——中山国。

《国语·郑语》:“北有衞、燕、翟、鲜虞、路、洛、泉、徐、蒲 。” 韦昭注:“ 鲜虞 , 姬姓在翟者。”

战国七雄的开国先祖大部分都为周朝所封,只有韩赵魏三国是蚕食了晋国最终称霸但是生前地位也不低,而中山国则是创建于部落之中,部落名为鲜虞并非公侯出身,如果要论背景的话恐怕也只有姓姬,跟黄帝同一个姓氏,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势单力薄的小国,曾在一段时间内可以跟中原霸主晋国打的有来有回,并且还能占据赵国的土地,有学者认为中山国是战国七雄之下最强大的国家,一个小国为何有如此之大的魅力?

中山国的起源

上面简单介绍了中山国是起源于部落,经过部落不断的转移最终到了太行山一代而早期则是在陕北一代活动最为频繁,中山国的国名是因为城中有座山所以特有此名,并且他所处的位置非常的尴尬位于多国之中,在战国时期一般吞并的都是紧挨着自己的国家。

所以中山国从建立之初到最终灭亡一直都是中原各国首先针对的对象,但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中山国愈战愈强,虽中期曾被灭国但是凭借国家顽强的意志最终实现复国,这种顽强抵抗至死方休的精神在战国中实在少见。

不断壮大,远征他国

既然是部落那么想要称国自然需要联盟,所以早期的中山国是由鲜虞、肥、鼓、仇等部落组成,早期势力不稳时常受到周边国家的欺负,其中就属邢国为最,但是中山国向来以顽强著称,最终等实力强大的时候先后征战邢国和卫国报仇,两国先后被中山国几乎剿灭,其中卫国的君主被杀而邢国国君则是趁机出逃,由于中山国的强大引起了周边国家的不满,最终以齐国为首带领宋国、邢国等国家对中山国进行打击,卫、邢两国这才没能灭亡。

力抗晋国,虽败犹荣

作为中原霸主的晋国自然对中山国虎视眈眈,因为中山国的位置太过关键,如果能吞并中山那么晋国也能直接对燕国出兵,但是因为中山国的实力越来越强,如果强攻只会两败俱伤于是晋国决定从中山国的附属国家入手也就是中山国中除了鲜虞的其他部落,因为晋国的强大再加上这项战略的可实施性,中山国的附属鼓国和肥国先后被晋国吞并。

面对晋国如此强大的敌人中山国并没有放弃反而是保存实力,在十四年后,中山国再次出兵晋国打败晋国的军队并且生擒了晋国的将军,报了当年附属国被吞并的仇怨,正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用在中山国上最为合适。

中山国获得如此战果之后并未停止对晋国的征讨,三年后联合齐国、卫国等国家再次发动对晋国的战争,此时的晋国处于内讧时期所以出兵最为合适,在很短的时间内中山国就占领了晋国的棘蒲地区并且作为自己国家的领地。

两次被灭,中山灭亡

春秋末期三家分晋代表着进入到战国时期,中山国因为地理的原因再次成为众矢之的,中山国位于燕赵之中并且紧挨魏国,魏国作为早期实力较之其他比较强盛的国家,率先对中山国进行打击,魏国派出大将乐羊和名将吴起,历经三年的时间占领中山国。

经过二十年的时间中山国复国,不过重新建国的中山国再一次因为地理原因遭到其他国家的针对,因为这次中山国所在的位置是位于赵国之中,并且将赵国完整的领域划分为南北两部分,所以一直遭到赵国的针对,但是赵国一直没能攻下这个心腹大患。

中山国的日益强大已经严重威胁到了赵国,并且经常对赵国进行军事打击,赵国一时间被打得没有办法,直到赵武灵王时期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改革才有所好转,也可以说正是因为中山国的强大才导致了“胡服骑射”的出现,在“胡服骑射”的改革下赵国日益强大,最终再次将中山国灭亡,此次之后中山国再无复国彻底灭亡,一代强国就此陨落。

任何事情都是有前因后果,细数中山国灭亡的必然原因

后期君王无为

中山国在历经一次灭亡之后更加应该居安思危,但是中山国国君并没有一颗居安思危的心,在当时秦国、赵国、魏国、齐国已经先后经过改革,最后的成果非常的可观让国家盛行一时,但是在其他国君都在想如何进行改革的时候,中山国国君却安于享乐,最终错过了改革的最佳时期,从而造成落后就要挨打的必然现象。

邻国的强大

早期的中山国就位于多国之间常年遭受到其他国家的攻打,虽然势均力敌但是国力持续衰弱,最终被吞并,复国之后的中山国位于赵国之中,原本赵国因为内部政治分散的原因中山国还能捡一些便宜,但是直到赵武灵王的出现“胡服骑射”的执行,中山国可说是“胡服骑射”此项改革的见证者,见证了赵国从弱小到吞并自己的全过程,只能说两次定都运气都不好,周围都是强国。

结语:

中山国也算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大国,如果能有持续早期的励精图治那么国家必然会一直强盛下去,甚至有很大的几率成为战国“第八雄”,但是因为后期的统治者太过无为而治而导致一手好牌被打烂,中山国的灭亡也一直在警告后来者:国家的强弱不在国家的大小,在于统治者的所作所为,如果统治者有所作为那么纵然是小国也必然强大,如果昏庸无能,那么迎接国家的必然是灭亡,中山国的故事值得我们深思。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不错,关注+点赞这些随手之举,就是您对文青创作内容的最大认可,谢谢。


文青聊史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他是唯一一个异民族在中原立国的民族。中原各大国视他为心腹大患,先是由晋对他屡次打压,三家分晋后,魏灭中山国,其国人异常艰韧,继而复国,周旋于诸大国之间,终为所赵所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