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農村田地荒蕪,有人說是糧價低導致的,你認同嗎?

河池豪哥


作為一個出門打工的農民,我談一下自己的看法!以前農民有幾畝地,產的糧食喂上幾隻🐔,養上幾隻養,有的還能利用秸稈養上牛,不緊解決了一家人的吃飯穿衣,孩子上學,家人看病都也沒有多大的壓力了!現在種地,種子弄藥化肥,澆地,耕種的成本瘋狂漲價!孩子上學,家人看病等等的成本都是瘋狂的漲價!單單依靠種幾畝地,除了能吃飯,幾乎沒有錢再向外開支了,就迫使有能力,有門路出去打工的人,不得不捨棄一家人的天倫之樂,背井離鄉的出去打工,貼補家用!有一些在工廠或者在工地打工的,由於工作或者種種原因,不得不捨棄對土地的管理!


握住幸福


田地荒蕪,與糧食價格低只能說有一定的聯繫,但不能說是主要原因,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就以我家的情況作一個說明,讓大家也瞭解一下田地導致荒蕪的必然性。

我家原有7口人,按人口分得責任田5畝多,旱地近三畝,在分田到戶的1980年的後十年,由於生產積極性很高,除了集體分到的田地外,另外還將田地周圍的邊頭坎尾荒置的地方都開墾利用起來了。種田需要肥料,那時化肥產業剛起步,化肥緊缺,也很少有人習慣用,就想方設法積聚農家肥,導致農村塘泥挑盡,豬牛糞掏空,就連田野裡的雜草也被利用起來燒火糞。這樣幹下去是每年大豐收,除交公糧和上交積累及義務工款項外,比集體時增產了很多倍,這樣導致生產積極性逐年提高。可是好景不長,單幹雖然能提高經濟收入,但農村人個人主義思想嚴重,每到耕種季節,就拼命挖公用土地或自已地上的田坎,以及公用田間道路,還有乾旱時為搶水抗旱不惜撕破臉皮,就這樣田間道路變窄了,田坎大都垮掉了,許多過去的水田後來就變成了旱地,甚至後來無法耕種,這讓剛剛嚐到了甜頭的農民又陷入了自已挖掘的陷阱而難以自拔。

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放開,到了九十年代初期,有一些家景不好的人便在熟人的帶領下開始偷偷地外出打工(當時打工是不體面的事情),並獲得了比種田單幹還要高近十倍的收入,於是大家紛份仿效,選擇外出求財。這樣在家的土地自然而然地慢慢擱荒了下來,幾年未種,田野不僅長滿了雜草樹木,田埂道路也被雨水沖垮洗刷,再也無法恢復耕種,目前尚能種植的田地只有平田大畈和人力可以控制的地方。因此,如果簡單地把土地荒蕪追究到糧價過低上,是一種不現實的負責任態度,如果確實是糧價過低,成本上升造成的,為什麼同是一個組上的人,別人種田能賺錢,你為什麼不能賺錢?怎麼種田賺錢,種什麼賺錢,這也要有一個市場意識和經濟頭腦,切不可混淆視聽,一概而論。


大別山鷹


根據不同的地域,會有不同的回答。

黑龍江的一些個大農場,把土地承包給了個人。依靠著地多,在加上國家給的補助金,還能勉強的維持著種地!還有兩個原因是投資土地上的太多,一時無法的轉行。職業的依賴和固化,因為這些種地人,都會對土地產生深深的依賴和感情。只要種地能養活自己,就不可能,輕易的轉行。

黑龍江地方上的農民,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即使是比南方的土地多。可是畢竟是安人分的那幾畝地!在加上黑龍江省的糧價低。黑龍江的土地肥沃,適合耕種,還能承包出去。所以黑龍江省的人口流動流失率高,這次疫情就體現了黑龍江省人口的流動性要大於,東北三省的其它兩個省。

吉林省的土地沒有黑龍江的多。但是吉林省的農民多數都是,半農半工!一般的情況下農民是啥不得不種地。那就只能種完地之後去打工,在不就是妻子在家種地,丈夫出去打工。土地適合耕種,即使不想耕種了,還有人願意承包。所以農民人口流動流失率小於黑龍江省!不代表高端人才的流失。東北的土地肥沃,平整適合耕種,所以黑龍江吉林兩省的土地沒有出現,拋荒的現象。

遼寧本身就是工業基地,還是一個沿海省份。對土地的忽略性很大,2000年在大連市普蘭店市打工,看到成片的土地沒人種!種地不如打工,他們有很多的就業機會。所以土地才會出現拋荒現象。東北三省的房價低,生活成本要低於關內各個省份。長春哈爾濱的平均房價一萬多塊錢一平,不代表特殊地段的房價,這是省一級的城市。縣市級的城市房價一般不超過三千!特殊地段出外!鎮級的不超過兩千一平!

關內就更不用說,土地少的可憐,就是糧食在貴,十塊錢一斤。光靠種地也無法滿足生活要求的。

農田的荒蕪,糧價的低只能是原因之一。不是主要原因。主要的原因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提高,人民生活的成本在不斷增加。人類虛榮的攀比心。對生活的要求不斷提高!和外部提供了,生存環境。來子於土地上的收入,無法保障人民的生活成本的付出了。少量的土地不值得投資,大量的土地投資又太大,土地的質量和土地的地理位置,不適合機械化的耕種,在加上種植費用太高!所以關內的某些地方的土地只能亮荒。

世界大的環境在變化,根據不同的農業生產方式,所得的農產品的費用就會不同。和某一些國家的,別有用心!實施了商業控制,來達到某些國家的目的!

所以農業成了棄兒,被農民無情的拋棄了!但是農業是人類社會的,原始的幹細胞功能。蝸蟲切了幾段,每一段都能形成新的個體。原始的農業,農民都會有具有這一功能。古代的農牧民,都會織布做衣服。只要有這些物資產出,土地和牲口的存在,古人就能頑強的延續下來!

如果一個國家沒有了農業,這個國家的原始的在生能力,就不存在了!這個國家就是一個得了白血病的病人!外部的一切,不良嗜好就會入侵這主體裡來!


陽光下小草863


你好,我是柱子。

農地荒蕪,說的有點誇張,只能說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不高了,好多村裡的家庭都承包出去了,因為投入和產出不成正比。

國家改革開放後,工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一畝地的工業產值是農地的幾百倍,現在情況是,農民不打工,生活就不能繼續,種地解決不了一家的開銷。

糧食安全是國家的基本保障,也是工業的基礎保障,是穩定物價的秤砣。

工業發展,大家收入就高,可以掙到外匯,國家建設就能得到長足發展,然後再反哺農業,整體國力得到提升。

題主所說的農地荒蕪,是糧食價格太低,不能完全贊同,但也佔一部分原因。

謝謝! 我是柱子,有說的可能不全面,歡迎留言評論。

謝謝大家!



柱子有空說


糧價低只是一小部分因素,主要的因素在,人民生產的糧食難以賣出去,國家寧願進口外國糧而不收本國糧,導致農民失去種糧信心。三:自然環境,主要水源的問題和生產條件。四:莊稼平原還可以,山區土地相互制約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一家幾人的土地就象老和尚的白納衣零零碎的,你種他不種,樹草對種糧戶也造成影響


用戶142396一片綠葉


田地荒蕪與糧價關係不大,與土地是否大面積集中在家庭個人手中才有絕對關係。西方工業化之初的圈地運動集中了土地,西方土地從來沒有大面積荒蕪之說。而中國土地在共和國成立之初就分散了土地到個人,使人人有飯吃,在當年有絕對積極意義。幾十年後隨著工業化到來,人民已經不滿足只吃飽飯的基本要求了,個人化的少量土地產出根本滿足不了人民增長的需求,去打工後沒時間打理土地,土地自然就荒蕪了。


南中81524127


農田荒蕪主要是利潤和勞動力老齡化的關係,生產資料年年漲,糧價始終一塊左右浮動,投入與產值相差無幾,沒有利潤還不如外出打工剩的多。如今在農村住的十有八九是六七十歲的老人,種些夠吃的口糧,身體好點的多種些賣點零花錢。地塊偏遠山地沒產量的就乾脆不種了。


大剛18204


農村天地荒蕪,很多人都說和糧價無關,我們京津地區幾乎看不到田地荒蕪,我認為總體來講還是和糧價有關,如果小麥價格1.2至1.5元,水稻穀價格1.3至1.7元,玉米價格1.00至1.3元,以上的銷售價格在我們當地,一畝田地一年的純收入加上國家補貼,800元至1200元,如果荒蕪的田地國家以每畝200元收回發包,不會沒人種也不會田地荒蕪了。


直值


高消費,低收入,上個幼兒園一年都一萬多,實際支出是種地的幾倍,誰還種地?再說了央視新聞都說了中國年年大豐收,讓那些大豐收的人種吧


千金難買是紅顏


農田荒廢不是糧價低,而是單戶種植成本高,再說糧價在超市都在4元8元也不低,其實糧價都被中間商拿走了,中間商黑心壓價收購高價出售,農產品大多數都是被中間商壓價收購高價出售,國家應該嚴格管管這些黑心中間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