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一些农村老年人为什么把“入土为安”看的比生命还重要呢?

老左心理工作室


在农村,结婚和丧葬可以说是农民一生之中最为在意的两件事了,特别是丧事,农村的讲究也是非常的多,各种各样的丧葬习俗也是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农村在丧葬上讲究的是入土为安,尤其是农村的老人,对此也是特别的在意,很多老人在活着的时候都会把棺木提前准备好,也会告诉家人在自己死后要土葬,不过,近些年国家大力提倡火葬,很多农民也都接受这一改革,而一些农村地区考虑到农民的收入问题,火葬甚至有补贴,但是仍有一部分人很不情愿,甚至偷偷的选择土葬。

而土葬在农村从古代就一直流传下来的,几千年的传统了,古代人讲究入土为安,传到现代,尤其是农村地区,老人们对这个传统观念也是非常的在乎,很多老人都认为死了以后火葬就什么都剩不下了,土葬至少还有个肉身,也都会告诉子女们在自己死后要土葬,子女们也不好违背老人的遗愿,毕竟违背老人的遗愿在农村也是不孝的表现,土葬在农村不仅仅是一种丧葬方式,更像是传统的丧葬文化,这种几千年的文化在农民的思想里根深蒂固也不足为奇



乡村蜗牛哥


我是贵州农村人,祖辈都是本份老实的农民,我虽然今年40岁,但在农村也亲自目睹了很多生死别离的事,也能理解农村老人"入土为安"的意义。

在我们贵州农村人,到了中年都会在自己的山上留一根很直很壮的树作为寿材(棺材)的原木,他们会每年去寿材底下除杂柴和草,让寿材长得更快更好,所以农村人对死的看法重要,这些原因应该和成长经历和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

在我们贵州农村老人满60岁,如果碰到润年就要看好日子,必须是吉日到山上把寿材砍倒。为什么是选择润年呢?这个说来话长我大概表述一下,润年在农村老人眼中就是益寿延年,他们渴望长寿从而享受儿孙绕膝的晚年。

寿材砍好后就找十多个男子大汉把寿木抬回家中择日做成棺材,有钱人家会在做棺材当天宴请亲戚前来恭贺,当然亲戚们早己准备红包表示对老人的敬意,这个酒宴是老人一生中最幸福的一件喜事之一,同时也像一块石头落了地,总算把自已最后最好的归宿定了下来。

棺材做好后老人会找来一种山上的原生态树漆油过两三遍,这样入土后几十年或百年都保证棺材完好,等到油漆干透就把棺材放在房间里备用,很多外面来的客人往往走进农村老人的家中,会发现这些黑黑的棺材后吓得腿软。

在农村里的老人不但先为自已做好棺材,还要为自已选好坟地,他们闲着的时候就找来风水先生,在山上看好自己未来的风水宝地,等最后入土为安所用。

翻开中国的历史,哪个皇上不是厚葬入土,秦始皇的兵马俑,神秘的武则天皇后的皇陵,到现在的农村老人从古到今,这些都是最好诠释“入土为安"。








户外雪狼Long


为什么老人把入土为安,看着比生命还重的

上了七,八十的老人,思想比较封建。人死了一定要入土为好。不然对家里人不好,怎么样,怎么样……

很多农村老人呀,为自己百年后有个好的位置,生前就请风水先生就选好了,而且有的还建好了,说这样看的位置对子孙后代好,我想说的事,你看的在好又怎样,小孩们不去努力做,不去拼搏,还是一无所有,

还有的子女呀,老人还在就把棺材准备好了,而且非要土葬,说什么火化不好,对家人不利了等等,

子女们应该跟老人商量支持火化,然后再入土为安,这样即坏保,又简单,,像我爸妈我都商量好了,百年后火化再入土为安,他们都同意,,入土为安是中华几千年的风俗,我们必须尊重,但是,必须在火化的前提下,再入土为安,尽量为子孙后代留下无污染的田地吧



潘家潘笑笑


1.中国人自古讲究走得安心和风光,在老人去世后全村的人都会在当天瞻仰遗容,表示对老人最大的尊重和哀悼。而老人死后要先检查老人的眼睛是不是闭着了,如果眼睛是半闭着的状态,那就有家属把他的眼镜合上。这样人死了后才能安心,才能不对这个世界留怀念。2.之后就是给老人换上寿衣,据说老人走后在阴间穿的就是这件衣服。而想要老人走得更加舒心,那整理遗容是最必要的流程。而现在给去世的人化妆已经成为一种职业,工资还挺高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兴趣。

3.遗容整理完毕之后穿上寿衣,这时候需要在死者的脸上盖上白布。其实盖上白布也很有讲究,一者说盖上白布是为了确定老人真的离世,防止假死现象的发生。一者说当死者看到自己的脸上被盖白布后就能意识到自己已经死亡了,这时候他就不会再眷恋尘世。再说盖上白布也防止小孩被吓哭,胆小的人因为恐惧感晚上会做噩梦,而亲属看到了心里则会十分伤心。

4.人死后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守夜,这时候关系好的人都会来到这里守夜。因为去世的第一天人的魂魄非常的虚弱,这时候亲人在一起守夜能让灵魂增加能量。不然的话就会变成孤魂野鬼不能投胎。而守夜也是见证亲情和关系的一种形式。





胡嘉辉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农村,村里如果有老人离世的话,一般都是选择“土葬”,到了2000年以后,国家开始大力推行“火葬”方式下葬。其实,大多数农民还是比较反对火葬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入土为安”的说法,农村一些老人认为,所谓的入土为安,就是把尸体保留完整下葬,直到今天,还是有部分老一辈人无法接受火葬,主要原因其实就是以下两点!

一、老一辈人只想遵循传统。农村自古以来都是以土葬的方式来下葬,可以说这是农村地区的一个老传统,火葬这个新型方式一般的老人是接受不了的,还有部分农民朋友认为火葬比较残忍,所以大多数老农民都坚持土葬。

二、传统土葬省钱省事。土葬花费比较小,如果选择火葬的话花费可就大了,单纯的光火葬费就不小一笔数目,另外再加上骨灰盒、停尸费等杂乱费用,整个火葬下来少说也得几千块钱,这也是多数老人不愿意选择火葬的原因之一。

当前社会,基本上各地区的农村都已经实行了强制火葬,农村已经很少有土葬的丧事了,尽管有的老人想土葬,但最后还是没能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对于农村火葬的问题,大家有任何意见都可以在下方留言探讨!





饶塘湾明哥


华夏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已将土地深深烙印在人们的灵魂深处,成为了生命之本。自古就有女娲捏土造人的传说,生命从泥土中来,死后又回到泥土中去,正合万物生死轮回的自然之道。自古道:盖棺事定,入土为安。

在古代时期,人们相信,只有保证肉体的完整性才能保证灵魂的完整性,入土后则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所以,古人在讲究入土为安的前提下,很重视对于尸身的保护。一些王公贵族,首选金丝楠木作为其棺木,因金丝楠木能够做到千年不腐,保护尸身不受虫子和老鼠的撕咬。一些普通人家,也会很重视对于先祖的丧葬事宜。像古代皇帝,往往在自己年富力壮之时,就开始选建自己的陵墓,普通之家也会在老人上了一定岁数后,为其准备“棺材本”,准备寿衣、棺材这些东西。

在近现代,土葬之风已经被取代。但是根植在人们心中的入土为安的意识仍然存在。尸身经过火化后遗留下来的骨灰,绝大部分人会把其放入骨灰盒中,进行安葬。骨灰盒替代了棺材,成为逝者入土为安的一个重要一环。

其实,说到底,入土为安指的不仅仅是让亡者安息,更是让生者安心。人生于这片土地,最终回归于这片土地,这样象征着人的一生是一个循环,才是真正的生生不息。


小郭子返乡记


说说一些农村老年人为什么把“入土为安”看的比生命还重要呢?话题。

何为“入土为安”?老年人又为何偏执崇尚入土为安?这本来是人间一件极普通的人之常情事,人逝去了,活着的人看着把他掩埋好。使逝者走了安心、放心。使活着的人心安理得,过得去,对得住。这是风俗,这是习惯,是千百年来民间传承,无可厚非。



但是,近些年来,常常冒出农村推行火葬,废弃土葬,言下之意,什么节约土地呀、益于环境呀......等等,老人们闻后就有一种恐慌感、担忧感。在这种背景形势下,今天的老人们就越外看重百年之后入土为安一事了。


入土为安,实质就是土葬,把棺材埋入地下,而今天的所谓火葬,还得把逝者骨灰埋入地下,没有看出那儿是节省土地了。节省土地的一说由何而来?

入土为安,是一种民族习惯,是一种丧葬文化,是应当尊从的,不应随便的、轻率、名不正言不顺的弃去。

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每个民族都有夲民族的生活习惯,礼仪风俗,民族文化,我们国家历来是保护尊重民族文化礼节风俗的。没有随便强迫那个民族改变风俗习惯的。做为汉族应该是一样的,应该都得到一视同仁。

题主问一些老人为什么把入土为安看的比生命还重要,这是因为他们思想上想不通,不接受这一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是上个世纪就形成的。


风雨人生3293


“入土为安”指的不仅仅是让亡者安息,更是让生者安心。它最初的意思是,在原始社会,有族人死去,只是将遗体扔在野外,后来人们发现遗体会被野兽吃掉,后用草席包裹,然也会被野兽扒开,再后来就进入棺椁时期,将遗体放在棺材中埋在地下,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受自然环境的侵蚀。

人生前不管有多大作为死后都是一把黄土,黄土就是人这一生的终结。埋在了土里就代表这个人的一声,画上了句点。人死之后入土为安,也是对亡者一种尊重的做法。按照传统习俗,都是埋在地下,这样死人才会感到安慰。如果亡者不入土,那亲人心里也不安心的。所以择好日子把亡者的事处里好,亡者善终,送者善别。


西北果柒


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宗教远没有现在这样成体系(没有创始人和经典典籍),人们的宗教意识还十分原始,大多将万物作为崇拜的对象,他们认为万物有灵,所以现在在史料甚至现实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以植物或动物的图腾。然而在原始人的心目中大地是最为神圣或是神秘的,人们栖息在大地上,生活资料取自于大地,并且其他的物种皆生于大地,所以无论中外,对大地的崇拜或是感情都有着其相同点。如古希腊神话中,安泰是海神波塞冬和地神盖娅的儿子,他的力量来源于大地母亲,只要不离开大地,就力量无穷,所向披靡,如果离开大地母亲,他的身体就失去了一切的力量。至今还有地母的说法。中国的神话中大地与我们的关系就更加密切了,女娲造人就直接用了泥土,也就是说我们是大地的儿子。我们生于土,安息后也归于土,在中外的生死观中都有地府,然而我们华夏民族的心目中是没有天堂的,人们安息都要经过奈何桥,无论你是平民,抑或是帝王。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化,这五千年的文化大约就是从轩辕黄帝时算起的,而殡葬业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他的陵墓“黄帝陵”,被称为“中华第一陵”.千百年来,到陕西省黄陵县桥山祭谒黄帝陵的人络绎不绝,黄帝陵已成为海内外华夏儿女寻根认祖的圣地.《朱子治家格言》有这样一句:“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我们敬华夏子孙的共同祖先,也敬我们的直系祖宗,他们早已融入华夏大地,千秋永存.“人死为大,入土为安”这是一句俗话,意思是死者是受到尊敬的,没人再去和一位死者去争地位、荣誉、名利等.战争中牺牲了的战士,往往优先被尊为功臣、英雄也是这个道理.而及早把死者下葬,更是对死者最大尊敬,死者在九泉之下就可以安息了.如果不能把死者及早安��,对死者未免残忍,对生者也是一种折磨.所以中国人特别重视"入土为安",并且是家乡的土.


三农人故事


中华拥有五千多年灿烂文化文明传统,不信上帝,只信老祖宗,家和冢基本一样,把家上面那一点放到下面变成冢。中国传统文华,一个人无论走到哪里,最后是要落叶归根,魂归故里,和自己的亲人永远在一起。这就是一些农村老年人把“入土为安”看的比命重要。我是一个地道的北方人,我们那里基本还是土葬方式,我知道国家提倡火葬方式,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肯定会实行火葬,节省土地资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