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西辽帝国——中亚历史不可磨灭的篇章

导读

耶律大石西迁和建立西辽帝国的过程,也是对传统的丝绸之路重新开拓和恢复的过程。 西辽帝国在中亚和新疆的经略,不仅实现了中亚地区的文明与和平, 而且进一步恢复和开拓了自唐末五代以来趋于停滞和萧条的丝绸之路。 西辽帝国在新疆以及中亚的统治,对中亚、新疆等丝路区域的地缘政治和民族、宗教格局的变迁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为蒙元帝国时代欧亚丝绸之路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西辽帝国——中亚历史不可磨灭的篇章

西辽帝国全盛疆域

帝国·西辽帝国简介

西辽帝国是辽国灭亡后,契丹贵族耶律大石西迁所建立的王朝。 其作为辽国的延续政权, 统治中亚和新疆将近100年。其疆域横跨整个中亚,对丝绸之路的经略与地缘政治变迁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

正文\\西辽帝国——中亚历史不可磨灭的篇章

丝绸之路,学术界的基本观点是西汉以来,从中国长安出发, 出阳关、玉门关, 经新疆、中亚、西亚,进而联结欧洲及北非的这条东、西方交通线路的总称。 丝绸之路分为东、中、西三段。

辽帝国统治的疆域东北起叶尼塞河上游,西北越巴尔喀什湖,西至咸海以北,包括花剌子模和卡拉库姆沙漠,西南以阿姆河为界,东段以喀喇昆仑山、阿尔金山为界,东南包括西州回鹘 、哈密, 沿罗布泊东沿与西夏为界,其疆域范围正好处于丝绸之路的东段部分地区和中段以及新北道中亚腹地,其对于丝绸之路区域的开拓经略,为保障中亚地区实现契丹治下的文明和丝绸之路的恢复畅通以及丝路经济文化的交流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辽朝的灭亡与西辽帝国的建立

1122 年,金兵大举攻辽,陷中京等地,辽天祚帝仓皇远遁。次年,耶律大石率辽兵残部与天祚帝汇合。 1124 年, 耶律大石以养兵待时而动为理由,拒绝了天祚帝与金兵决战以收复燕云等地的指令,率铁骑二百离开天祚帝向西北迁移。 1125 年 2 月 ,辽天祚帝被俘, 辽亡。 耶律大石率领辽兵残部向西北进军,并于可敦城称王,开始了征服新疆、中亚的历程。

据《辽史》载:

“明年二月甲午, 以青牛、白马祭天地、祖宗,整旅而西。 先遗书回鹘王毕勒哥曰: 昔我太祖皇帝北征,过卜古罕城,即遣使至甘州,诏尔祖乌母主曰:汝思故国耶? 朕即为汝复之,汝不能返耶,朕则有之。 在朕犹在尔也。 尔祖即表谢,以为迁国于此,十有余世,军民皆安土重迁,不能复返矣。 是与尔国非一日 之好也。 今我将西至大食,假道尔国,其勿致疑。 毕勒哥得书,即迎至邸,大宴三日。 临行献马六百、驼百、羊三千。 愿质子孙为附庸,送至境外。 所过,敌者胜之,降者安之。 兵行万里, 归者数国, 或驼马牛羊、财物, 不可胜计。 军势日盛,锐气日倍。”

“明年”, 即金天会八年。

但是,耶律大石离开后的去向,汉文史料却语焉不详, 只能根据波斯文和阿拉伯文有关文献加以考论。

《世界征服者史》记载, 耶律大石离开西州回鹘后, 契丹军队与吉利吉思部曾发生冲突,盖其时金兵为了追击耶律大石,大举进攻可敦城,耶律大石不得不分兵东进以抵御金兵,且镇抚可敦城附近吉利吉思诸部,因而与吉利吉思部发生冲突是有可能的。 不过,并非耶律大石本人进兵吉利吉思,当是大石手下的将领为阻击金兵而东征吉利吉思。 耶律大石本人则亲率契丹主力企图进兵喀什 。

喀什乃丝绸之路进入中亚大食的交通要冲,如此方能沿传统的丝绸之路,抵达耶律大石西征目的地大食。但是, 在喀什河流域,耶律大石却遭到东喀喇汗王朝军队的阻击,西辽兵败。 耶律大石无法实现其西进大食的目标, 只好被迫沿喀什河流域北上, 进入伊犁河谷一带,并进兵至叶密立 , 时间大概是 1131 年底。

1132 年 2 月 , 耶律大石在叶密立称帝,建元延庆,正式建立西辽帝国。 耶律大石对文武百官说:

“朕与卿等行三万里,跋涉沙漠,夙夜艰勤, 赖祖宗之福、卿等之力,冒登大位, 尔祖尔父, 宜加恤典,共享尊荣。”

以此路线推考,耶律大石所谓“跋涉沙漠”, 当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就在耶律大石在叶密立建造宫室城池、整顿军备、养兵待动之际,1133 年,东喀喇汗王朝“狮子汗”哈桑死后, 其子“绵羊汗”伊卜拉欣继位。

1134 年, 伊卜拉欣因害怕耶律大石,主动邀请耶律大石至巴拉沙衮, 并将其汗位让给耶律大石。 耶律大石遂建都巴拉沙衮, 并改成虎思斡耳朵,降封伊卜拉欣统治喀什噶尔、和田等原东部喀喇汗王朝的边境。 因而东喀喇汗王朝成为西辽藩属国。

耶律大石在叶密立称帝后,从地理条件、时间以及军事战略考量,没有南下喀什,而是直接从伊犁河上游进入巴拉沙衮。 这样耶律大石通过西征,终于重新打通和恢复了从漠北经天山南麓,沿塔里木盆地北沿至和田 、喀什的漠北丝路以及传统的绿洲丝路,保障了西域乃至中原与中亚丝路腹地的畅通。

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西辽在中亚的统治,耶律大石进一步展开在中亚丝路腹地的经略。

1137年,西辽军控制费尔干盆地,与西部喀喇汗王朝大汗穆罕默德交战,西辽军大胜,穆罕默德逃回其都城撒马尔罕,并向塞尔柱王朝苏丹桑贾尔求援。 1138 年,塞尔柱王朝与其附庸花剌子模发生战争,花剌子模击败塞尔柱王朝苏丹桑贾尔,攻占阿姆河流域的布哈拉。 1141 年,在河中地区,西部喀喇汗王朝与其所属的军事部落葛逻禄人发生冲突,应西喀喇汗王朝大汗穆罕默德所请,塞尔柱王朝苏丹亲率呼罗珊、西吉斯坦、古尔等国的国王们集结十余万大军渡过阿姆河,开进河中地区,进攻葛逻禄人。 葛逻禄人向耶律大石求援,耶律大石写信给塞尔柱苏丹桑贾尔加以调停,然而不仅遭到塞尔柱苏丹桑贾尔拒绝,苏丹反而要求耶律大石接受伊斯兰教,并威胁如有不从即以武力解决。 于是,耶律大石率契丹、汉人和归附的突厥部队在撒马尔罕北部的卡特文草原与塞尔柱王朝的多国联军进行大战,结果耶律大石大败塞尔柱王朝的联军,“忽而珊大败,僵尸数十里” 。

卡特文会战,也成为中亚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 卡特文会战后,塞尔柱王朝势力退出了阿姆河以东的河中地区,耶律大石率军进入西喀喇汗王朝首都撒马尔罕,并封逃入呼罗珊的西喀喇汗王朝大汗穆罕默德的弟弟伊本· 穆罕默德为桃花石汗,西辽留一名沙黑纳以监督其国政,西喀喇汗王朝归附西辽版图。 同时,耶律大石驻军撒马尔罕期间,率军巡视布哈拉、起儿漫等阿姆河流域,迫使原隶属于塞尔柱王朝的花剌子模也成为西辽的藩属。

1141 年卡特文会战,奠定了耶律大石在中亚、西域地区的统治基础,塞尔柱王朝的势力被逐出河中地区,原相互争战的花剌子模,东、西喀喇汗王朝和西州回鹘以及康里、葛逻禄部落等全部置于西辽帝国的统治之下,从而建立了丝绸之路中亚腹地与西域等地契丹治下的和平。 耶律大石的西征,不仅在西域和中亚地区建立了横跨内陆亚洲北部和中亚的西辽帝国,并结束了西域和中亚地区长期政权林立、割据争战、民族宗教矛盾冲突不断的历史,将中原的契丹文明移植到西域、中亚地区,实现了契丹治下的和平,而且,西辽帝国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中亚、西域等地多国割据争战、关卡林立、征收重税、商旅萧条、丝绸之路停滞和衰落的局面,使得陆上丝绸之路重新恢复了繁荣和生机。 因此,耶律大石西征,建立西辽帝国的过程,实际上也是陆上丝绸之路得以重新开拓和恢复的过程,耶律大石西征和西辽帝国的建立,对于丝绸之路演变历史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西辽帝国的经济政策

耶律大石为了经略中亚丝路腹地和新疆地区,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西辽帝国的稳定政策,客观上实现了传统的绿洲丝绸之路和漠北草原丝绸之路的畅达和繁荣。

首先,继续保留归属的中亚地区王国及其政权,对其实行间接统治和“因俗而治”, 据巴托尔德记载:

西辽对“任何一个曾经施行过统治的王朝, 在被占领后, 只要表示归顺, 就可以依然存在, 其所负封建义务,不外蒙古统治时期俄罗斯人所熟知的三种方式。 在很多地方,有葛儿罕的常驻代表与地方统治者并肩而治,其余地区,如花剌子模,葛儿罕的收税代表定期地前来征取。 最后一种方式,在十三世纪初,布哈拉的宗教头目繖得儿亲自 将税款带到葛儿罕的大帐中来, 一如晚些年辰莫斯科大公亲自将税款缴到金帐汗那里去一样。”

可见, 西辽帝国对归附的地区, 除派遣代表监督地方行政和征税外,并不直接干涉地方行政。 耶律大石“从阿甫剌昔牙卜 后人那里接受汗的称号,授予后者夷离堇· 特厥蛮的头衔”, 并“把沙黑纳派到从谦谦州到巴儿昔罕, 从达剌速到牙芬奇的各个地方去。” 西辽帝国对附属国采取间接统治,仅以监督官 负责传达政令、征收赋税,并将辽帝国时期对附属国的宗藩体制和“北、南面官制”移植到中亚地区,实行“因俗而治”的原则。

据穆斯林史家伊本· 阿西尔记载:

“对待属国王, 极有恩惠, 凡附属于他的, 只要用一个银牌系于腰带上,表明是他的臣属就够了。”

又如西辽的官制,见诸史籍的官名有“同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等宋朝官名,耶律楚材在《赠李郡王笔》注释中有“李郡王尝为西辽执政” 语。 而旧辽朝官名有如“护卫”“兵马都元帅”“六院司大王”等, 并与当地突厥语等制度名称结合起来, 以便于原伊斯兰政权接受。 如西辽建都为虎斯斡耳朵,斡耳朵意思是汗或可敦居住的帐幕或设在其中的宫廷。

耶律大石在叶密立称帝时,按照汉制尊号为辽天祐帝, 而在进入中亚之后, 改称“菊儿汗”。 因此,拉施都丁在《史集》中说:

“耶律大石是一个有智慧而又有才干的人,他有条不紊的从这些地区上将队伍召集在身边,占领了整个突厥斯坦地区, 获得了菊儿汗, 即伟大的君主的称号”

同时,耶律大石废除了中亚地区长期采取的分封采邑制度, 对中亚腹地进行直辖统治,以保障西辽帝国的中央行政权力。 根据巴托尔德的记载:

“第一代葛儿罕据说不颁赐任何的采邑,百人以上的军队就不信任别人去率领, 即便到末代的葛儿汗, 也没有任何世袭封邑的痕迹。”

此种既采取将契丹汉制与中亚突厥语诸民族制度相结合、“因俗而治”, 又废除可能导致中央政权旁落的原中亚采邑制度,实行中央对丝路腹地的直辖统治政策, 无疑保障了西辽帝国对西域、中亚地区统治的稳定,也有助于建立起契丹治下的和谐、共生与文明。

其次,减轻中亚地区原来的赋税,奖励丝路贸易, 恢复丝绸之路的畅达和繁荣。 原中亚喀喇汗王朝实行重税政策,商旅萧条。 西辽帝国规定: “一田为业者,所获十分之一入官。” 因此, 巴托尔德说:

“契丹的统治,跟游牧的其它汗国统治的通常形式完全不同。契丹人从中国文明中所吸取来的东西,其幅度远较其它游牧族为深广。 其在国中,中国的许多制度被沿用。“

故阿尔西说: “这个葛儿汗也不大干涉他所征服的那些国家的行政, 他对于人民征收赋税极低, 每家只要一个狄纳尔。”

契丹保留游牧习俗, 但耶律大石没有变耕地为牧场,也没有没收原统治者的财产, 而是将中原农耕制度与游牧制度结合起来, 分给每户可耕种的土地,条件是须向政府交纳一个狄纳尔。 西辽还奖励保护工商业和国际贸易,丝绸之路重新出现了生机与繁荣,丝路沿线出现了一系列繁华的工商业城市, 除西辽直辖的巴拉萨衮外,东、西喀喇汗王朝、花剌子模以及西州回鹘均贸易发达,并出现了统一的国际货币。

最后,西辽帝国不论是在直辖领地,还是附属国,都实行比较开明的宗教文化政策,实现了多元文化和宗教的和谐共生,相互交流,促进了中亚文明的发展。 因此,各种宗教在西辽帝国并行,伊斯兰教、佛教、儒教、萨满教、基督教、摩尼教、犹太教等宗教多元并存, 佛教是耶律大石等西辽统治集团所信仰的宗教,但是西辽帝国并没有压制其他宗教的发展。

“由于西辽王朝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改变了喀喇汗王朝法定伊斯兰教为国教、限制其它宗教的政策,因此,在西辽帝国境内各种宗教都活跃起来,包括伊斯兰教在内都有很大发展”

兼容并蓄且多元的文化宗教政策, 不仅使西域、中亚地区的不同文明和谐共生和交融,而且极大地推动了丝绸之路区域文明的进步。

丝绸之路

西辽帝国在西域、中亚的统治,历时八十余年,不仅实现了中亚、西域地区在契丹治下的和平,政局稳定、农牧业经济繁荣、工商业发达,而且,重新开拓和恢复了自唐末五代以来趋于中断和萧条的丝绸之路,对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首先,西辽帝国的建立,将西域、中亚地区的西州回鹘、东喀喇汉王朝、西喀喇汗王朝和花剌子模以及康里、葛罗禄等部落置于西辽帝国的直辖或宗藩体系之下,结束了丝绸之路腹地民族宗教纷争冲突频发的政治格局,保障了丝路区域政治的稳定和东、西方国际贸易的畅通, 不论是传统的绿洲丝路,还是漠北草原丝路,重新恢复了繁荣和生机。

唐末五代以来, 随着吐蕃的崛起和其对河西走廊的控制,传统的丝路回鹘道和漠北道几乎中断。 北宋、西夏政权时期, 西夏与青唐唃厮啰政权为争夺河西走廊控制权,征战不休。 西夏崛起后,对丝路贸易征收重税,致使商旅萧条,丝路贸易趋向衰落。 西域、波斯、大食商人为了开展对中原与南方的贸易,不得不另辟蹊径,在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背景下大力开拓海上贸易渠道,从而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 随着西辽帝国的崛起和对西域、中亚的经略,改变了陆上丝绸之路长期停滞和衰落的格局, 重新开通和恢复了丝绸之路的东西方贸易,从而为蒙元帝国时期丝绸之路的繁荣发达奠定了基础。

其次,西辽帝国的建立,由于其疆域范围是传统的中亚丝绸之路腹地和天山绿洲、漠北丝路的要冲,西辽帝国大力发展工商业和国际贸易的政策,促进了丝路区域一系列新兴的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和繁荣。 西辽疆域辽阔,属国众多,东起土拉河上游, 西至咸海, 北越巴尔喀什湖, 南抵阿姆河流域,正位于亚欧大陆的丝路交通枢纽。 除西辽都城虎思斡耳朵以外, 处于丝路要道的怛罗斯、讹达拉、阿力麻里、哱罗、撒马尔罕、喀什、别失八里等在丝绸之路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据统计,仅伊犁河谷地区,在十二世纪已达到五十六个城市。这些城市均建有专供贸易商队食宿的客栈和商品市场集散地,其贸易品主要是中原的丝绸、瓷器、茶叶以及高级工艺品、生产生活用品等。 从欧洲、西亚、中亚通过丝路输往中原地区和南方的贸易品,主要是棉布、珠宝玉器、香料等,尤其是棉布的大量输入,结束了中原汉人以麻布为衣的历史, 开创了中原汉人的“穿衣革命”的新时代。

此外,据《松漠记闻》载,回鹘人“多为商贸于燕, 尤能别珍宝。 蕃欲为市者, 非其人为侩, 则不能售价” 。 同时中原地区宋、金的漆器也通过丝路远销中亚, 如《西游录》记载: “城中多漆器 ,皆长安题识” 。

西辽帝国还发行了自己的货币, 但丝路流通的主要还是喀喇汗王朝的铜币。 此外,西辽帝国已经以黄金作为普遍的价值尺度,应该说黄金作为硬通货的流通,表明西辽已实际上统一了帝国境内的货币 。 而黄金硬通货的统一,有力地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国际贸易的发达。

最后,西辽帝国的建立,也有力推动了丝路区域各种文明的对话和交融, 促进了丝绸之路区域文明的进步。

“西辽境内的宗教,主要有伊斯兰教、佛教、景教等。 伊斯兰教信徒最多, 所占地域最广,势力最大。 信仰佛教的主要有高昌回鹘。 天山北麓今昌吉自治州以西地方, 以多信仰伊斯兰教。 景教的信奉者则比较零散。”

从 7 世纪下半叶,伊斯兰教开始传入中亚,并迅速在中亚突厥语诸部扩张。 10 世纪中叶,喀喇汗王朝宣布伊斯兰教为国教, 确立了伊斯兰教的统治地位。 为了进一步在突厥语部落扩展伊斯兰的势力,伊斯兰传教者大量吸收突厥语言和文化,并将其与中亚突厥语部落信仰的摩尼教相融合, 产生了伊斯兰新教派———“亚塞维派”, 终于导致突厥语诸部族的“伊斯兰化”。 西辽帝国崛起后, 一方面废除了伊斯兰教的国教地位, 从而中断了伊斯兰教势力进一步向丝路东部的扩张进程;另一方面,西辽为了取得伊斯兰势力的支持, 耶律大石也将中原的皇帝制度,改称为伊斯兰的大汗称号,号菊尔汗,并尊重伊斯兰教的地位。 因此,西辽统治者虽然自己是佛教徒,但并不排斥其他宗教。 所以,穆斯林史家称赞西辽的菊尔汗是公正的, 是尊重伊斯兰教的 。 而西域作为佛教的传统盛行的地区, 西州回鹘等仍奉佛教为国教。

西辽帝国灭亡后,直到 13 世纪,伊斯兰教才将西州回鹘纳入伊斯兰文化圈,实现了西域的伊斯兰化。

西辽帝国统治时期,中亚、西域等丝路区域是伊斯兰教、佛教、儒教和景教、萨满教等各种民族、宗教格局发生重大转折和变动的时期, 而宗教文明的变迁, 也反映了西辽帝国对丝绸之路区域文明格局演变的重大影响。

结语

耶律大石在辽国灭亡后,率领契丹残部西迁,并建立了横跨大内亚地区的帝国。 耶律大石西迁的过程,也是对传统的丝绸之路重新开拓和恢复的过程。西辽帝国在中亚和新疆的经略,不仅实现了中亚、新疆地区契丹治下的文明与和平,而且,也进一步开拓和恢复了自唐末五代以来趋于停滞和萧条的丝绸之路, 为东、 西方丝路经济文化的交流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尤其是西辽帝国建立的契丹治下的政治文明,对中亚、新疆等丝路区域的地缘政治和民族、宗教格局的变迁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蒙元帝国时代亚欧丝绸之路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全文完—

你认为西辽同宋,金,西夏一样,是汉文化的传承者吗? (单选)
0人
0%
0人
0%
不是
<button>投票/<butto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