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布衣宰相马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少华聊史


马周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宰相之一,虽然在历史上可能不如房玄龄、杜如晦和魏征等人出名,同时也没有进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但是从史书记载来看,他也是唐太宗最信任的宰相之一,在贞观后期可以说几乎是最受宠的大臣了。

火箭般蹿升的贞观宰相

马周不同于唐太宗的其他宰相,他整个仕途生涯仅仅只有17年,他也不是随同李世民打天下、夺天下的功勋旧臣。既没有参与隋末战争,也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而且马周也不是名门士族出身,这样一个既出身草根,又没功勋支撑的人能够成为李世民身边最受宠的大臣。就足以证明马周的非比寻常。

  • 放浪不羁的青年:30岁之前马周就是一个典型的不羁青年,他年幼失怙,但却能在乱世中凭借自己的学识成为一名助教,也就是成为一名教书的小吏。但是与他自小就放浪不羁的名声一样,这位小吏也不怎么认真工作,随后被上司多次训斥,一气之下的马周离职而去。此后到处流浪,最后没办法投靠在中郎将常何家中做幕僚门客。

  • 是金子总会发光:公元631年,唐太宗让群臣上书提出自己对朝政的看法。常何身为武将不擅文章,于是就叫马周代笔。唐太宗本来对常何这样的武将的奏折不抱太大希望,谁知一看却发现对朝政得失写的非常准确。于是唐太宗问常何是否是找人代写,常何老实承认是门客马周代笔。于是唐太宗让人去请马周前来相见,史书记载,马周没到之前,唐太宗四次派人催促,这就是“四请马周”的由来。由此可见马周的才华让李世民震动之大。

  • 火箭般的蹿升:李世民召见马周之后,对他的才华非常赏识,当即任命为门下省值班侍奉,第二年就出任监察御史,随后赏赐有举荐之功的常何,同年出任侍御史,加朝散大夫。这意味着刚刚入仕一年的马周就从一个草根平民,一下子成为了从五品的官员。要知道唐代的官员大体上最高就是三品左右,一品和二品的官职一般都是死后追封的,这样的升迁速度的确令人咂舌。公元638年入仕仅仅7年的马周就成为了中书舍人,这可是皇帝的首席秘书,相当于宰相一般的存在。643年出任中书侍郎,成为掌管决策的中书省副职,成为宰相之一。644年成为中书令,成为中书省的最高长官。

30岁被唐太宗赏识开始进入官场,一年时间成为从五品的官员,七年时间成为皇帝的首席秘书,十二年之后成为宰相,十三年就是“三省六部”中的中书省最高长官。马周的升迁速度的确飞快,尤其是考虑到他的草根出身和浅薄的资历。要知道同时代还有许多跟随李世民打天下的功勋大臣们还活着。

马周为何如此得宠

马周到底有什么能力能让李世民如此赏识呢?从唐史对马周的记载来看,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 马周的政治才能毋庸置疑:我们从史书对马周的记载中应该可以很明确马周的政治才能非常出色。这里仅仅从“四请马周”一事上就可以窥见一斑,李世民本人的军事、政治能力都是非常出色的,一个无名之辈的文章就能让他一刻都不愿等待,上演了“四请马周”的佳话,足见这篇文章对李世民的触动之大。要知道之前李世民身边可是聚集了房玄龄、杜如晦、魏征和长孙无忌等一批名相名臣。有这些人的存在,李世民对人才的评价标准肯定是极其苛刻的,这也更加反证了马周的政治能力的出色。

  • 马周的情商极高:在贞观名臣中,魏征以善于进谏著称,而史书中也同样记载了马周的多次进谏,两相比较就可以看出两人的区别。魏征不仅成就了李世民善于纳谏的美名,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李世民对他恨的牙痒痒的记载,足见有时魏征的进谏让李世民很下不了台和很恼火。但是马周的进谏在史书的记载中都是李世民欣然纳谏,这就很体现马周情商了。再后来,马周临死的时候还向宫中讨回了一批自己写给李世民的奏折,临终之前把这些劝谏李世民的奏折都烧了,以示自己进谏不是为了自己留名,也为自己的君主李世民留面子。这也非常体现他的情商。

  • 马周遇事能切中要害:在《贞观政要》中李世民评价马周为"遇到事情分析快速而准确,每次办事都能让人满意"。这里其实也就透露出马周的另一个隐秘的优势。众所周知,李世民的宰相中最有名的是房玄龄和杜如晦,此二人在史书中是李世民身边最重要的宰相,这两位合称”房杜“的名相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房谋杜断“。也就是房玄龄善于谋划但不善于做决断,而杜如晦则正好相反,他不善于筹划但很善于在可行方案中进行分析选择。再结合刚才《贞观政要》中李世民对马周的评价以及杜如晦正好在631年去世,李世民身边正好失去了一个遇到事情分析快速而准确的人,所以马周的出现正好弥补了杜如晦去世的短板,因此马周就更加受到李世民的赏识了。从后来马周的表现来看,马周甚至是杜如晦的加强版,或者是房杜二人的合体版,只是他缺乏开国的功勋,使得他显得不如房杜二人出名,从贞观时期的朝政来看,马周的能力丝毫不比房杜差。

寿命:李世民父子和马周心中的痛

马周不仅仅因为自己的才华和李世民的赏识而在贞观时期非常得宠。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李世民对马周的另一个定位,那就是未来唐高宗李治的辅政大臣或者顾命大臣。

  • 在李承乾为太子的时候,李世民就让马周与其他大臣去东宫与太子谈论政事,让自己的继承人与马周这样的大臣培养君臣感情。后来在公元641年,马周又出任了李治的晋王府长史。在643年,李治被立为太子之后,马周又兼任了太子右庶子。并且李世民命令马周与褚遂良等人隔一天去一次东宫。到了公元644年,马周已经出任中书令这一要职的情况下,仍旧兼任太子右庶子身兼两宫要职。

  • 再结合马周本人当时只有四十几岁,贞观名相中,杜如晦与魏征早就去世,房玄龄已经垂垂老矣。就连长孙无忌也比马周大六七岁(李世民后来为李治选择的辅政大臣都比马周年长),可想而知李世民为自己的儿子选择辅政大臣的时候肯定是首选马周。

但是仿佛上天只是为了让马周辅政李世民一人,在公元648年,马周就因病去世,第二年,李世民也驾崩离世。也正因此,关于马周的历史记载中有不少当时的名人评价他有短命之相的记载。但是不管如何,马周的过早离世,不仅使他本人少了许多展示才华的机会,同时也使李世民和李治父子留下了不小的遗憾。


围炉品茗人


马周是一位来自现代的穿越客,是唐代最与现代人思维方式接近的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位情商、智商同样优秀的亦师亦友类的人物。

马周青年时的游历生涯,是一个标准现代九零后的思维模式

少孤贫,好学,尤精《诗》、《传》,落拓不为州里所敬。武德中,补博州助教,日饮醇酎,不以讲授为事。刺史达奚恕屡加咎责,周乃拂衣游于曹、汴,又为浚仪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西游长安。宿于新丰逆旅,主人唯供诸商贩而不顾待周,遂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主人深异之。《旧唐书》

马周是一位精通国学的九零后,穿越过来没有合适的身份,只能编造一个父母双亡、家中贫困的谎言,并靠自己之前学过的国学知识扬名。当时的唐王朝,读书人非常宝贵,所以虽然没有世家身份,还可以进入地方官府当个小吏,这就是知识改变命运。

马周的个人生活还是很精致的,虽然落拓,但每天喝的酒都是“醇酎”,就是味厚的美酒,这应该是马周的个人习惯,不是为了喝醉去喝浊酒、劣酒,而就是喜欢这种选用天然有机粮食固态发酵古法酿造的美酒。

马周酒量在唐代算是不小了,在长安因饮酒一斗八升扬名,唐代酒酒精度只比现代啤酒高一些,也就是5%左右,一斗八升相当于3600毫升,不到10瓶啤酒的量(唐代斗分大斗小斗两种,如果按大斗计算就是30瓶啤酒)。

助教这种身份,在初唐地方政府中是没有品级的,不算是官,只能算是小吏,马周的起点很低。但马周并没有采取从最底层做起的方法,对本职工作并不热爱,上司多次训斥马周,马周于是甩甩袖子辞职跑出去旅游了,连“世界这么大我要出去看看”这句话都没有留下,标准的九零后行为模式,或者是九五后?

开始马周在黄河下游地区游历,应该也见了不少人,当时对读书人都是比较尊重的,马周的食宿估计也是通过这种方法解决的。但也有例外,某个县令侮辱了马周,马周才一路西行去了长安。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既读了万卷书、又行了万里路的马周,一封朝奏九重天

马周的游历过程长达十年甚至更久,等到在长安见到李世民时已经三十岁。这段时间马周能够深入了解唐王朝的真实情况,对民间疾苦和地方政府治理能力也有充分的认识,加上这种游历生活锻炼了体魄、意志,以及待人接物的能力。

所以,在进入常何府中当食客后,马周很快就找到了机会,替常何写了一篇务虚的策论,二十条建议打动了李世民。李世民知道常何这种大老粗武将写不出这些东西,常何就把马周推荐给了李世民,李世民马上连续派出四路人马去请马周入宫,二人见面“与语甚悦”,从此马周成了李世民最重要的参谋之一。

有游历十年的见识,有扎实的国学功底,有社会底层锻炼出来的察言观色、待人接物的本事,如果再加上穿越客一千多年的见识,马周打动李世民是有可能的。李世民平时见的人都是大唐高层,缺乏长期深入底层调研的经历,马周恰好弥补了李世民这方面的缺陷,并且有足够的水平能够系统的、有条理的表达出来,自然就得到李世民的赏识。

(马周)

马周的两次典型上书建议,既有针对性,又有长远考虑

马周的第一次上奏提出了四个问题,恰好是当时李世民最急需解决的。

第一是李世民与李渊关系问题,父子二人在玄武门之变后产生隔阂,需要一个台阶让双方缓和关系,马周建议提高李渊生活待遇标准,并定期见面;

第二是李世民权威稳固问题,当年刘邦就遇到过这个问题,马周的建议是把一些大型仪式固定化,组织太庙祭祀活动,用这种庄严、肃穆的仪式气氛来实现群臣的心理服从;

第三是官吏选拔任用规范化问题,尤其是皇帝身边的表演艺术家、内侍不能轻易封官加爵,这是个唐王朝289年历史一直存在的问题,马周是有前瞻性的;

第四是亲王分封隐患问题,李世民对自己的儿子尤其是李泰宠的没边了,年仅12岁的李泰封地达12州,又任大都督、大将军。马周似乎已经预知了将来李泰会恃宠而骄,并产生争太子位的风波。当然了,马周要是穿越的就可以解释了。

这些问题都搔中了李世民的痒处,前两个问题算是拍李世民马屁,后两个问题可是对唐王朝有重大影响的军国大事。

几年后的贞观十一年,马周第二次上书,又是四条建议。

第一是皇位继承人问题,虽然打着鼓励节约的旗号,但已经表达出李承乾等皇位继承人无法继续贞观朝李世民辉煌的意思;

第二是民生问题,国家经济得到了发展,但老百姓的安全感却不断丧失,需要增加老百姓的财富,提高百姓幸福指数;

第三是基层官吏选拔问题,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要扭转官员们入朝为官是唯一出路的认识,京官在地方上也要有执政经历;

第四是分封皇室成员的问题,不但同姓王可能会发生叛乱,地方势力一旦叛乱问题将更为严重。马周这个穿越客没法说一百年后会有安史之乱,只能用这种手段暗示。

仅凭这两次上书,马周在大唐政治家行列中的地位就能排在前列,其预见性无人能比,并且关注民生问题更是其他政治家很少提及的,与之并称的可以算是开元名相姚崇的与李隆基十事约。至于被人吹捧的武则天十二条建议,只是在浪费笔墨纸张而已,毫无价值可言。

马周就是这样一个人,可惜英年早逝。本文除了穿越身份是我瞎编的之外,其他都来自正史。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理工男读历史


马周,字宾王,山东人,是唐朝唐太宗时期的宰相。因为病故时才四十八岁,从政的时间较短,又不是开国功臣,所以相对名声较小,但他在唐太宗心中的地位,却是少人能及,非同寻常。

马周很小的时候就父母双亡,无依无靠,但是他非常喜欢读书,很有才华,胸怀大志,不过因为贫穷,而且性格特立独行,不拘小节,所以周围的人都看不起他。

青年时期,马周曾干过了几份工作,但由于他心不在焉,不认真负责,所以受到了不少批评,他一气之下索性全都辞职不干了,来到首都自谋职业。几经周折,成为了中郎将常何的门客。

后来因为替常何数次上书议政,很合李世民心意,而被招见约谈,李世民对他的见解很欣赏,当天就让他成了政府工作人员,从此青云之上,一直做到宰相。



马周有着很高的为官之道,他善于给李世民谏言,但不像魏征那样,直来直去,有时弄得李世民下不来台,很难堪。马周在这方面有着过人的智慧,他总能很委婉的说出事情,句句在理,但绝对又不伤李世民的面子,说的话能让李世民心情非常愉悦的接受,这一点,让李世民非常欣赏,所以对马周也是非常的宠信,也由此,才使马周在官场上步步高升。

但马周绝非是投机奉迎之人,他的谏言,多为治国安邦、忠君利民的政治策略,对李世民个人及唐朝的发展,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



李世民与马周的关系之和谐,也常常被后人津津乐道。李世民曾经说过:“我一会儿见不到马周,心里就能想起他”。马周有糖尿病,李世民派太医前去诊治,派太子李治询问治疗情况,有时甚至自己亲自为他调药治疗,并且给他选地造房养病,宫里吃的用的更是经常送到马周家里,对他不是一般的好。可以说,李世民在位期间,极少有能享受到这种待遇的大臣。

马周受此圣恩,只能投桃报李,更加尽心尽力的为国出力。但终因病重,早早离世。他在临终之前,叫家人把十几年给李世民所上的奏章全部取出,亲手烧毁,并说道:“管仲和晏子因暴露国君的过失,来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能做这样的事情”。



马周死后,李世民极度悲伤,为他隆重举办葬礼,追封官爵,并令陪葬昭陵。

李世民给了马周很高的评价,认为他“处事敏捷迅速,性格忠贞正直,品评人物能做到实话实说,委派他做的事情,结果都能让人称心如意”。

马周高超的从政理念,使他在官场如鱼得水,上得君王赏识,下为国家人民,自古以来很少有人能达到他的境界。


历史微点


毛笋应邀答题:

[马周](601一648)。字宾王,博州茌平(今山東茌平)人。幼时先失怙,再失母。由其叔抚养成人。家贫,好读,涉猎甚多,竟达满腹经论,恨己怀才不遇,因失意,遂放浪不羁,恃才傲物,不为乡里尊敬。贞观初至长安,投奔中郎将常何家。贞观五年(631年),太宗命百官言朝政得失,他代常何陈二十余条,措辞温和,太宗阅后,既条条切中时弊,又不冒犯自己,大喜。想想魏征屡次犯颜直谏,殺他的心都有。太宗私忖,常何乃是武官,不通文墨,不通经学,常何见太宗疑之,不敢冒功,对太宗说:"此条陈非臣所能,乃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太宗听罢,急召马周入殿,马周入殿,叩见太宗,与其对话,确不凡,深得太宗赏识。立即授以官职。拜其为监察御史,从此马周在仕途上一帆风顺。历任监察御史,累官至中书令。并以常何为朝迋荐一位贤臣,赐帛三百段。马周在任期间,曾多次上折,请以隋为鉴。世民目睹隋朝迅速灭亡,深知"水所以载舟,以所以覆舟。"并对隋之灭亡深刻总结,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前車之鉴,使朕每临朝,欲发一言,末尝不三思,恐为民害,是以不多言"。遂纳马周谏,薄徭赋,倡节俭,不实行世封制,建议在长安城中施行街鼓(城坊警夜之鼓)制度,均为世民全部釆纳并实施。唐朝大治,史称"贞观盛世"。

马周因谏言有功经常得太宗召见,太宗令他在门下省值班侍奉,随召随见。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马周因病去逝,享年四十八岁。太宗追赠其为幽州都督,陪葬昭陵。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太宗崩,享年五十一岁在位二十四年,八月,葬昭陵(马周陪葬之陵)。庙号太宗。高宗李治继位,追赠马周尚书右仆射、高唐县公。武则天垂拱二年(686),配享高宗庙庭。

马周死后,受到三代帝皇追赠,其殊荣无出其右。


毛笋56561098


明亮耀眼,金陵少年,前来作答。

01.名唐贤相

言唐之治,则不得不提一众白之帝,其所开贞观太之。其位其间,唐之治一帆,财政亦相继至之,为史上一时绝者。唐之盛者,王之明一,一面亦朝臣进善也。接卸来要说如此一善言献策之良臣,其为唐名之布衣相周矣。


02.与太宗识

不知众人知不知布衣何?布衣乎实指民。故自布衣之前缀则知,马周,由一区之民渐长至宰相者之,欲知何事乎,则随小编并下视乎。马周,自幼父母早亡,是个孤儿,然其初不介意自己是个孤,而性阔达。其勤好学,一腹之墨。至贞观初,其去乡里,以从家里带之一斗八升酒,一路悠悠涉者至长安,借居时之中郎将常何之家。正在此一年,初至五年之太宗将大刀阔斧之沿革,求官谏,剧谈政治。


可是何乃一介武夫,其政为一窍不通,乃使周撰折书帝。此太宗一看,其所递来的折子里有二十条议至用,因问常何是谁提也,何奈下乃告帝,此周所作。正缺人才之太宗一连请了周四详道,亦以明年为监察御史。亦自此始,马周与唐太宗邂逅。

03.报太宗恩

马周报太宗之意,到官兢,恃己之学与谓唐之知,不特助太宗修矣诸章,定诸法度,又数上书献策。他是一个胆大者,不特助帝制章程之,又时时刻刻提太宗将修德,顺民心,不如隋炀帝不节之行政也。此亦以太宗颇信之,又赐周邸与婢,则起居所用之物亦须一一过目才放。尝谓左右曰,但顷不见之,则思之。而天妒英英兮,常年苦劳,以贞观廿二年,马周以疾卒于吏部者为上,年四十八。太宗知之,欲绝,至道也唤回魂欲。见马周在唐太宗心者矣。



04.金陵少年评叹

在周死,唐有两位皇帝为之追谥,史谓之上更高嘉,其位不常。此布衣相用其才一步步的走上生矣,亦使我见到了君臣之谊盖亦可见深,其亦为历史上一名者。自周之事中我亦知,非家世之才也,但汝有才,虽一介布衣,亦可成功。


金陵城中最明亮的少年


马周是个不忘初心的人。

马周家境贫寒,但是刻苦好学,开始在县里当教谕,但是因为看不惯上司的某些做法,于是被穿了小鞋,整天找他的茬,马周被欺负的呆不住,只好跑到长安城找机会。



开始马周住在一个卖饼的寡妇开的旅店里,这家饼做的很有名,袁天罡和李淳风还来吃过。袁天罡见了卖饼西施大惊,这个女人应该是富贵命啊,怎么能在这里卖饼呢。



马周住了一段时间,就跟卖饼西施混熟了,卖饼西施很欣赏马周的才华,就托人给马周找了个工作,就是给常何当文秘。常何也出身于瓦岗寨,属于山东豪杰一派,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就是常何从里面偷偷开了城门,放李世民进来,方才有了李世民对李建成的一箭穿心。因此李世民当了皇帝,对常何特别信任。



李世民下诏求贤,常何就让马周写了一封招贤令,李世民一看,这肯定不是你写的,谁替你写的。常何就把马周推荐给李世民,李世民一面试,非常高兴,立马火箭提拔马周,把马周成为大唐最年轻的宰相。



马周成了宰相第一天,就把卖饼西施娶了,两人幸福快乐的度过一生。

所以马周是个知恩图报的人。


唐风宋月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


马周是一个聪明人,所以才能在十多年间,从一个毫无家庭背景的无业游民成为中书令(中书省最高长官,宰相)。

聪明之一:

马周的长处就劝谏,他能发现时政的弊端,这是他的聪明之处。

贞观5年,李世民下令让大臣们进言自己执政的缺失,几天后看到一份奏折,里面数十条建议条条说在李世民心坎上,龙颜大悦,一看署名常何,李世民傻了,常何他还不了解,一介武夫,上阵杀敌还行,让他写字能把名字写周全就很不错了,怎么可能写出水平如此之高的奏折呢?

常何很干脆地就坦白了,这份作业是请枪手写的,这位枪手就是现在处于无业状态寄居在常何家的马周。李世民自然是爱才如命,召见了马周,一看果然是人才,便留在身边。

从此马周就发挥了他的特涨——劝谏,太宗朝的一些大事情,比如说取消世袭官职、约束藩王、勤俭节约、与民休息等等,都是马周的建议,可以说只要是马周提的建议,李世民照单全收,而且落实到位。

深得李世民信赖的马周也一路高升到宰相之位。

聪明之二:

李世民善于纳谏众所周知,除了马周,太宗一朝还有一位天下皆知的谏臣——魏征。那么马周与他有和不同呢?

魏征最为大家熟知的就是敢于犯言直谏,不管李世民能不能接受,也不顾及李世民的面子,反正就是你听也得听,不听也得听,所以很多次搞得李世民龙颜大怒,如果换做其他皇帝,魏征早就死了无数次了。而且魏征还有一个习惯,就是每次劝谏之后都会记录在册,临终之前把自己整理的劝谏内容交给史官,让其在史书上记录清楚,以体现他敢于劝谏的良臣形象。这些行为都不为李世民所喜,虽然李世民把魏征捧得很高,但是心中也有气,这一点从太子李承乾谋反失败,魏征举荐的侯君集等人参与造反,李世民认为魏征也有份,于是毫不犹豫地派人咋了魏征的墓碑,答应下嫁的公主也悔婚,不难说这里面没有对魏征之前所作所为的怨恨。

反观马周,他的劝谏不比魏征少,也不比魏征轻微,但是每一次劝谏唐太宗都能和颜悦色地采纳。这就是马周的聪明之处,他是真正把李世民当做皇帝,彻头彻尾地维护李世民的皇帝威严,还能把事情很好地办了,这样的臣子哪个皇帝不喜欢?所以李世民通常躲着魏征,但是一天看不到马周就甚是想念。

与魏征做法不同的是,马周临终前将自己劝谏的奏折都烧了,表示不学某些官员,为了自己的清明,就将皇帝的不足公布与众。李世民简直爱死他了,所以马周死后也是赐予了莫大哀荣,到了高宗时期,还让马周配享太庙,试想一下,马周一来没有像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一样立下开国之功,二来不像魏征、长孙无忌那样有深厚的门阀背景,能得以配享太庙,足见皇帝对他的高度认同。


总结一下,马周是一个聪明人,他知道如何做事,如何侍君,如何处世,所以不管生活在哪个朝代,马周都能干出一番事业,而魏征是只能存活在唐太宗时期的珍稀动物。


荣耀历史


唐初名臣马周,年幼便失去父母,家中贫困,非常喜欢学习,尤其精通《诗经》、《左传》。

不过因为个性放荡被乡里人瞧不起,高祖武德年间,因为有点才学补缺当上了博州助教,当个助教也不认真继续放汤不羁,常常喝的大醉,不把工作教学当回事。刺史多次批评他,马周干脆拍拍屁股,老子不干了!

失业了总归要重新找工作,在曹州汴州那一带寻觅,浚仪县令崔贤首瞧不起他侮辱了他一番,马周愤怒之下前往京都长安。开启了人生的新一页。

暂住在新丰客店的时候,店家热情的照顾商贩大客户,对马周不加理睬,马周毫不在意,就叫拿来一斗八升酒,一个人悠然自得地喝起来,店主深感惊异。

到了长安,做了中郎将常何的门客。

太宗要全体朝臣呈递奏章评论朝政得失,常何因是武官没有研究儒家经典,马周就替他撰写奏章陈述有利于国家的二十多条建议,叫他禀奏太宗,条条都合太宗心意。

太宗对常何的才能感到惊异,因为这不符合他对常何这个大老粗的印象。于是召来常何询问,常何回答说:“我可没有这个能力,是我家客人马周写的。他每当跟我交谈,总是希望尽忠尽孝。”太宗当天召见马周,还没有到时,派人催了三四次。马周来后,跟他谈得很愉快,安排在门下省供职。贞观六年,任命为监察御史,奉命出使都符合太宗旨意。由于常何推荐了马周,太宗赐他三百匹绢。

马周上诉的奏章建议都非常符合太宗的心意。“周有机辨,能敷奏,深识事端,动无不中。太宗尝曰:“我于马周,暂不见则便思之。”

一代伟人毛泽东也曾高度评价马周的时政奏折。他在《新唐书·马周传》上批注:“贾生《治安策》以后第一奇文,宋人万言书,如苏轼之流所为者,纸上空谈耳。”

马周升任尚书令的高职,又兼任太子右庶子,辅助皇太子李治,处事精密,为世人称道。

马周患有消渴病,也就是现在的糖尿病,多年不曾治愈。太宗亲自到翠微宫去,寻找好地方为他建造宅第,经常让御厨为他备饭,御医前去看护,又亲自为他调药,太子也前去探视。这是极高的恩宠。

病情加重时,马周就把原来上的奏章全部烧掉,他说:“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这样做。”同时期的魏征却把劝谏唐太宗的奏章副本和同皇帝的对话记录全部送给史家记载,图自己身后扬名。马周照顾李世民的名声,完全不给李世民添堵。





谱写历史长歌


能被李世民老中选为丞相的人,马周肯定不简单,个人能力是毋庸置疑的。然后又让他当太子李治的老师,说明他学识渊博,德才兼备。

马周,穷三代出生,从小父母双亡,不甘心做穷屌丝的他奋发图强,努力学习,他相信,唯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结果真的改变了命运,那一年,马周替常何写了一篇文章,这李世民一看,惊为天人,人才呀!于是顺藤摸瓜就找到了马周,一交谈就知道这马周真是个人才,这把李世民开心得不得了,然后先把他放到基层慢慢培养。



这李世民也真是求贤若渴!一年不到,马周就升迁了,从基层调到中央。马周呢,也非常对得住李世民的器重,做事尽心尽责,国事就是他家事一样,比李世民还操心!

这李世民估计是历史上最耐操的皇帝,非常喜欢别人进谏,马周上了无数次谏,李世民都能认真听取和改正。而且他的上谏都能让李世民非常佩服,到了最后反而对他产生了很大的依赖,一天不来说一下自己李世民就觉得不舒服。



干脆李世民直接让他当了丞相,还把自己儿子的教育问题也一起交给了他,李世民这可真就是把国事家事一起交给马周打理了。这马周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治世之能臣说的就是这种人,不仅能力出众,还特别拼命,可能是为了报答李世民的知遇之恩吧!没过几年,他就病倒了,作为一个宰相居然积劳成疾!这是得多拼呀!李世民都亲自为他熬药,但无奈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没多久就去世了。



向马周这样的人,没有哪一个皇帝不喜欢这样的臣子,把国家管理的得井井有条,而且品行端正没有野心,懂得知恩图报!


博古论今天



马周出生凄惨在一个普通的平民家庭,年幼时父母就离世了,成为了孤儿。

他天资聪颖,爱好学习,精通《诗》、《传》,善《春秋》。因贫困失意,放浪不羁不被州里人尊重。

在武德初年,马周终于有机会开始自己的仕途之路,他当上了邻郡的一名刀笔小吏。奈何,大材小用的感觉让马周很痛苦,这份官职与想象中差距极大,无法让他施展自己的才华。 马周便消极怠工,遂整日里闷闷不乐,饮酒为乐。后来,他因不务正业而被刺史达奚茹责骂,马周越发有不得志之感,于是便离职了。


马周独自一人去长安谋生,渴望能有出人投地的机会,想被皇帝召见,谈何容易。

长安米贵,长居不易。作为贫困潦倒的一介书生,他首先面对的是生存问题。于是,他便去投靠了当时的中郎将常何,而常何也在马周后来得到唐太宗赏识的事情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封朝奏九重天,公元631年,太宗要求文武百官写一篇关于时政的奏章。

常何擅刀枪,不擅长舞文弄墨。于是马周主动便替他捉笔带刀。

唐太宗看过文章后,大吃一惊,他知道如此出色的文章不会是常何写出来的,便询问常何。常何此人也很厚道,他便向唐太宗举荐了门客马周。


古有刘备三顾茅庐,今有太宗四请马周。

他派遣侍从去将马周请来,可是却没请到,侍从一个人回来了。唐太宗并没有生气,而是继续派人去请。一直到请了四次之后,才将马周请到皇宫。

唐太宗与马周谈论了政治局势和为政之道,马周独到的见解以及显露出的真才实学都令唐太宗大为惊叹。

之后,唐太宗便赐予了马周官职,并对他十分信任。马周的仕途也从此逐渐得到升迁。 他对唐太宗也非常感激,从此尽心尽力地为国事操劳。

贞观十八年,马周担任宰相之职,同时还兼任太子李治的老师。

四年之后,马周积劳成疾,患上了消渴症,在当时消渴属于不治之症,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终年四十八岁。



那年他邂逅了一生挚爱,绿袖。 马周知道自己贫寒,他没有勇气跟绿袖求亲。

后来,马周决定去往长安,去奔前程,渴望功成名就以后再来求亲。

绿袖便以盘缠相赠,任谁都明白,这个女子交付的不仅仅是钱财,更是自己的一腔痴心和后半生的幸福。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绿袖因家庭变故被卖往百花楼,流落风尘,改名如画。

后来,马周得知了绿袖的身份,但他那时的官职注定了他无法娶一个风尘女子。 尽管心中爱着绿袖,终究还是有缘无分,最后只能错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