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鲁迅认为文艺创作上写自己体验过和感受过的题材,创作才能好

亲历与经历是根据鲁迅的一段话拟出的。鲁迅说:

作者写出创作来,对于其中的事情,虽然不必亲历过,最好是经历过。诘难者问:那么,写妓女还得去卖淫么?答曰:不然。我所谓经历,是所遇,所见,所闻,并不一定是所作,但所作自然也可以包含在里面。

鲁迅认为文艺创作上写自己体验过和感受过的题材,创作才能好

鲁迅

这段话里,鲁迅提出了“亲历”与“经历”这两个相近而又相异的概念。从鲁迅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亲历是指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亲身实践,实际感受;经历是指一个人的所见,所遇,所闻,即一个人在自己的生活范围之内所接触到的东西。经历包括亲历(亲历是经历中相当重要的内容),但又远远不限于亲历,它的范围比较广阔。鲁迅在文艺创作上,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他一向认为作家一定要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写自己体验过和感受过的题材,创作才能好。所以他总是反复强调个人的亲历、经历对于创作的重要意义,特别强调亲历的重要性。

鲁迅认为文艺创作上写自己体验过和感受过的题材,创作才能好

创作环境

为什么更强调亲历的重要性呢?是因为:第一,只有亲历,才能有深切的感受,有了深切的感受,才能发现前人所未发现或未感知的东西,才能表现得真切,才有艺术的独创性。鲁迅说:“我以为文艺大概由于现在生活的感受,亲身所感受到的,便影印到文艺中去。”他举例说,挪威有一文学家,写一个人饿得久了,看见路人个个是仇人,即使穿一件单褂子的,在他眼里也见得那是骄傲。这样的艺术表现很真切、很独特。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好呢?鲁迅说,这是作者依他自己的经验写的。鲁迅自己也写过类似的一个人,这个人身边什么都光了,时常拉开抽屉看看,看角上边上可以找到什么;路上一处一处去找,看有什么可以找得到。这样写也很真切、很独特。原因就是鲁迅说的,这个情形,他自己是体验过来的。

鲁迅认为文艺创作上写自己体验过和感受过的题材,创作才能好

亲身经历有助于创作

鲁迅这样强调亲历对于创作的作用,并不是说只有亲历的东西才能写,而只是说没有亲身体验过的东西不容易写得好。他曾对《毁灭》和《铁流》两部书作过比较。《毁灭》是法捷耶夫的著名长篇小说,写的是十月革命初期,为革命所唤醒和动员起来的苏联远东人民工和农民出身的游击队员,为革命出生入死的战斗生活。这部小说是描写苏联国内革命战争的重要作品之一,鲁迅多次赞扬它写得好,并亲自下功夫翻译了它。作品之所以写得好,鲁迅认为是因为作者亲身经历过,有真切的感受。他说:“宝贵的文字,是用生命的一部分,或全部换来的东西,非身经战斗的战士不能写出。”又说:这本书中“文艺上和实践上的宝玉,其中随在皆是,不但泰茄的景象,夜袭的情形,非身历者不能描写,即开枪和调马之术,书中但以烘托美谛克的受窘者,也都是得于实际的经验,决非幻想的文人所能著笔的。”

鲁迅认为文艺创作上写自己体验过和感受过的题材,创作才能好

苏联国内革命战争

而《铁流》就不如《毁灭》写得好,《铁流》虽然也是写革命战争的,但仅有战争的气氛,人物面目却模模糊糊,不大真切。为什么呢?鲁迅说:“《铁流》之令人觉得有点空,我看是因为作者那时并未在场的缘故,虽然后来调查了一通,究竟和亲历不同,记得有人称之为诗’,其故可想。”正因为鲁迅十分重视“亲历”对于创作的作用,所以他对于自己不熟悉的东西,没有切身感受的东西,从不随便下笔。他在写《阿Q正传》时,写到阿Q被捉,做不下去了,曾想装作酒醉去打巡警,得一点坐牢的经验。但终于没有打,书中也终于没写阿Q的坐牢。还有,鲁迅曾计划写一部关于红军战斗生活的长篇小说。他为此搜集了好多有关的创作素材,并向红军干部陈赓同志和其他参加过红军长征的同志详细了解情况,事后,还一直珍藏着陈赓边讲边画的红军作战形势图。

鲁迅认为文艺创作上写自己体验过和感受过的题材,创作才能好

红军作战

然而,终因不是亲历,缺乏生活实感而未能写出。第二,亲身经历、切身感受是打开人物心灵的钥匙,是理解间接得来的材料的必要条件。《战争与和平》是历史小说,是托尔斯泰的辉煌巨著。作者以他天才的笔再现了1812年俄国反抗拿破仑侵略的轰轰烈烈的卫国战争。这场战争发生在托尔斯泰诞生之前,托尔斯泰怎能那么逼真地再现了那场战争?对此鲁迅作过解释。他说托尔斯泰所以能写出三册很厚的小说——那部《战争与和平》,也得力于自身“经过战场的生活,他感到战争是怎样一个惨痛。”尤其是小说写到在“战场上重要军宫都有铁板挡住枪弹”,兵士们亲眼见其“朋友们,很多在战场上牺牲”时所产生的“刺心的痛楚”,非经历战场的生活的实际体验,实在无法写出。事实正是这样,托尔斯泰当过军官,参加过塞伐斯托波尔保卫战,经历过枪林弹雨。

鲁迅认为文艺创作上写自己体验过和感受过的题材,创作才能好

俄国反抗拿破仑侵略

这种经历帮助他理解了战争与和平时期的人物。从来没有参加过战争的人很难了解:参战者的情绪怎样,他们怎样克服恐怖,怎样在不断感到死亡逼近的情况之下过日子,怎样增进友谊,人们怎样变得更加粗暴同时更加敏感。鲁迅的见解很实际,合情合理一个作家不可能是他笔下所有的人物,不可能经历他的人物所经历的一切,但是他一定要有相当的生活经历,用来帮助他了解人物的生活和内心,找到打开人物心灵的钥匙,架起与笔下人物心灵相通的桥梁。否则就会形成隔膜。苏联著名作家爱伦堡在他的著名论文《谈作家的工作》中也讲到这个意思。

鲁迅认为文艺创作上写自己体验过和感受过的题材,创作才能好

鲁迅故里

他说:“普通被称为反面人物的那些形象怎么创造呢?作家是否只有敏锐的眼光就够了?我以为,对于创造这样的人物,作家个人的经验也有很大的帮助。​我已经说过,作家没有必要亲自去经历他的人物所经历的一切,但是他应该有所体验,来帮助他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当然,作家不需要自己也是个伪君子、自私自利的人或者胆小鬼,然后才能创造出具有这些缺点的人物。”鲁迅重视作家的亲身经历对于创作的意义,但是并不认为只有亲历的生活才能写,而是把作家所见、所闻、所遇也包括在表现范围之内,指出只要是自己所熟悉的东西,即使不是所谓的重大题材,也可以表现。

鲁迅认为文艺创作上写自己体验过和感受过的题材,创作才能好

生活中的作家

当然也不可苟安于、死守于自己生活的小圈子,一味地咀嚼自己的小悲欢。鲁迅也提倡当革命需要的时候,当时代为艺术家创造了接触生活的条件的时候,作家还是应该投身于新生活,去体验去感受新的人物,新的生活,从而反映新的时代。鲁迅的意见很切合实际,并不故作激烈,所以为当时的艺术家所接受,至今也不失其指导意义。

《鲁迅全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