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关陇集团”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它存在了多久?

老骥伏枥154410562


对于“关陇集团”,这个名称,可能我们大多数人,最初认识可能多是在隋唐演义中了解到的。事实上这是一个自南北朝开始到隋唐结束时中国最大的贵族集团,可谓是上至皇权,下到出相拜将,真真正正的控制朝局的贵族团体。他们促成了民族大融合,完成了中国重新的走向了大一统。

关陇集团的形成与发展

关陇集团,最初是形成在西魏时期,当时他们只是关陇一带的名门望族,形成的一个简单的联盟。

其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壮大,是在宇文泰时期。宇文泰是鲜卑族宇文部后裔,自小跟随叔父长大,深得汉族文化熏陶洗礼。在北魏末年,宇文泰跟随贺拔岳,成为其帐下第一大将。而贺拔岳就是关陇集团的第一任首领。在公元534年,贺拔岳去世,宇文泰成为了贺拔岳军队的新统领,他把自己掌握的武川镇军人集团与关陇豪族联合起来。同年杀死了北魏孝武帝,新立元宝炬为新帝,史称为西魏。开启了宇文泰22年的西魏专政时代,他积极的笼络内部各方势力,对官吏进行整治和其制度进行完善,重新建立军队兵府制度,对于自己的旧部组建了“八国柱,十二大将军”。把关陇集团紧密的联合在一起,这时的关陇集团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宇文泰也依靠着关陇集团,不断的战争和蚕食着东魏和南梁,为隋唐王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宇文泰去世后,其侄儿宇文护拥护宇文泰之子宇文觉称帝登基,逼迫西魏皇帝禅让,改国号大周。后宇文护又废杀宇文觉,又立宇文泰庶子宇文毓为新帝。这让关陇集团集团内部开始产生了间隙。

关陇集团内部分裂

在宇文泰执政期间八国柱,十二大将军使其左膀右臂。到了其侄宇文护执政时期,在不断扶持下八国柱,十二大将军开始权称朝野。

八柱国: 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赵贵、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十二大将军:元育、元赞、元廓、宇文导、宇文贵、李远、达奚武、侯莫陈顺、杨忠、豆卢宁、贺兰祥、王雄

八国柱中的李虎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祖父。

八国柱中的李弼是隋末瓦岗军首领李密的曾祖父。

十二大将军中的杨忠是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的父亲。

其中最为厉害的就是,我国历史上最强岳父的孤独信。其长女儿是北周的明敬皇后,第七个女儿是隋朝的文献皇后,第四个女儿是唐朝的元贞皇后。

在北周跌宕起伏的24年里,共经历了五位皇帝。关陇集团内部矛盾重重,皇帝的叠还就是内部贵族争斗的缩影。在北周末期,长期隐忍待发的杨坚突然崛起,决定于宇文家彻底决裂。逼迫北周静帝宇文阐禅让,一统北方所有政权,改国号隋。中国进入了又一个大一统的国家。

杨坚对关陇集团内部斗争于世家力量是十分清楚的,尤为忌惮。即上任开始,虽然连年征战统一全国,但是没有放弃对关陇集团的关注。在隋炀帝即位,一次大的决裂中,下令杀尽李浑和李敏全族。这让关陇集团其他的世家豪族,彻底的和隋皇权彻底决裂,引起了隋末社会的剧烈震荡,国内发生大乱。

关陇集团的逐渐灭亡

此时的李渊是对时局有着明朗的观察,积极的拉拢关陇集团世家、贵族。揭竿而起进行反隋,成功的推翻隋朝统治。经过隋炀帝的事情后,李渊深知世家、豪族的危险。对于处理,是不能操之过急的。需要先稳定自己的政权,在唐朝开国初期,李渊、李世民基本上没有大规模的杀戮功臣和豪族(玄武门事变属于特殊情况)。进行大规模的封赐,以温水煮青蛙的模式对关陇集团进行清除。不断的由扶植的新的势力来对抗这些老牌贵族。直到李治继位,作为关陇集团代表的长孙无忌,对这位亲外甥的皇权影响巨大。随着李治的长大成熟,巩固其地位后和爱妃武则天联手,把其打压下台。从此开始,关陇集团豪门贵族,一蹶不振彻底的开始走下坡路。仅剩的关陇集团贵族也只剩下了李唐皇室。

关陇集团是一个建立于533年,到907年消失,共存在374年。作为关陇集团最后一个贵族,李氏王朝灭亡,这个集团也彻底烟消云散。关陇集团是在社会动乱,民族文华冲突中出现。成功的成为了民族融合的促进剂,使得动乱的中国社会逐渐的成为大一统的盛世国家,对历史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参考资料:许嘉璐.安平秋.《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第1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白寿彝.中国通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上册)徐俊.《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 湖北武昌: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傅乐成.中国通史:隋唐五代史.北京:九州出版社

历史知识


用一句话说:关陇集团是一个前后活跃时间长达约百年,因宇文泰争欲夺天下而生,后又因隋唐两朝为巩固皇权而衰的政治势力。


公元398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为了保卫首都平城(山西大同)不受柔然的侵袭,便在平城以北设立若干军镇。(常说的北魏六镇只是统称,当时的军镇不止六个)

起初,这些军镇的将士大部分是鲜卑贵族和汉人豪强,社会地位很高。但是,后来由于孝文帝汉化改革,再加上迁都洛阳,北魏的政治中心南移洛阳,鲜卑高层开始腐化,因而军镇将士的社会地位一落千丈,沦为了北魏统治阶级眼中的蛮夷之辈。

受人歧视了怎么办?抽那帮王八犊子大耳刮子呗!

公元524年三月,北方六镇之一的沃野镇率先爆发兵变。此后兵变的规模越来越大,六镇军士几乎全反。

边镇造反,朝廷自然就得镇压。但是当时北魏朝廷已经乱了,无力镇压。于是,北魏朝廷就宛如当年东汉朝廷一样,给了地方豪强一定的实权,准许他们自募武装,配合朝廷官军镇压叛军。

最后,北魏的结果也跟东汉一样,六镇兵变虽被镇压,但地方实权派也趁势坐大,不受朝廷的节制。在一众地方实力派中,有“北魏版曹操”之称的尔朱荣脱颖而出,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军阀。包括高欢、侯景、贺拔岳和宇文泰在内,当时都是他的小弟。

不过,尔朱荣也没嚣张太久,由于他发动河阴之变,杀戮太深,得罪了北魏皇族,因而在公元530年九月,他被北魏孝庄帝在皇宫中设伏兵刺杀,一代枭雄就这么稀里糊涂的惨死了。

尔朱荣既死,天下立时又大乱,他麾下的最大实权派高欢立即发动兵变,将尔朱荣一家满门诛杀。



听说高欢杀了尔朱荣一家,镇守在关陇地区的尔朱一族残余势力怒了。于是,以尔朱天光为首的尔朱一族残余势力发兵关东,欲向高欢寻罪。

结果,尔朱天光、尔朱度律、尔朱仲远等人均被高欢击败。这些人或逃,或俘,最后都被高欢消灭。

听说尔朱天光战败,镇守长安的贺拔岳因实力弱,不敢得罪高欢,因而他所幸也反了尔朱一族,在关中大肆搜捕尔朱氏,响应高欢的诛杀行动。

自此,尔朱一族被彻底剿灭,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剿灭尔朱一族不久后,高欢废黜尔朱氏拥立的节闵帝元恭,并立平阳王元修为帝,是为北魏孝武帝。

元修知道高欢也不是啥好鸟,就加封关陇抗把子贺拔岳为关中大行台,等于是承认了他的江湖地位,把他推到台前跟高欢较劲。

前面说了,贺拔岳实力弱于高欢,不敢得罪高欢。可是他也知道高欢如果扫平关东,紧接着肯定会来讨伐自己。所以,贺拔岳在收到皇帝的密诏后,干脆就跟高欢翻脸了,明目张胆的招兵买马。

可是,贺拔岳再怎么招兵买马,他的实力还是远远弱于高欢。于是,贺拔岳就想到了拉拢关陇当地豪强入股的合伙人模式,组建了最初版本的关陇集团。

根据这个联盟模式,贺拔岳只是担当一个董事长的角色,其它豪强都是股东,大家伙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联合起来对抗高欢。

高欢听说贺拔岳在关陇拉拢豪强后,心里很是紧张。因为区区一个贺拔岳,他还不会放在眼里,但是整个关陇豪强都跟他对抗,那就不是能小瞧的实力了。

出于拆散关陇集团的目的,高欢派左丞翟嵩以朝廷的名义出使关中,让他离间贺拔岳与关陇集团大股东之一的侯莫陈悦的关系。并利用侯莫陈悦杀了贺拔岳。

贺拔岳死后,其部三军无主,惶惶不安,不少人都建议放弃抵抗,投降高欢得了。不过这个时候有一些人想到了一个人,认为推举他为主帅,必然能对抗高欢。这个人就是贺拔岳的左膀右臂,时任夏州刺史宇文泰。

宇文泰被推举为主帅后,先是安抚了贺拔岳余部的军心,继而打败侯莫陈悦,稳定了关陇地区。

是时,昔日尔朱荣的宠臣斛斯椿(尔朱天光就是被这家伙坑死的)忽悠傀儡皇帝元修逃亡关中,投奔宇文泰,元修听之,并成功开溜,逃入长安。

高欢听说皇帝跑了,他也无所谓,干脆就又立了一帝,与宇文泰各自拥立一帝,隔着黄河相互骂对方为伪政权。于是,北魏就此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

北魏一分为二,关陇集团与关东集团也从貌合神离的关系变成对抗关系,一时间,宇文泰的压力巨大。

当时,贺拔岳旧部对他并非心悦诚服。并且在综合实力的对比上,关陇地区只有区区七百万人口,关东有两千万,关陇的基本盘只有关东的三分之一,宇文泰的实力远远不如高欢强。

因此,此时此景的宇文泰就决定将贺拔岳当年的合伙人制度贯彻下去,以最大限度的出让股份的诚意拉拢实力派,并建立了最终成型的关陇集团体系。

在这个体系下,宇文泰首先是用高官厚禄拉拢有实力的人。

他先是设置了八柱国,分别由他本人;宗室代表元欣;关陇豪强代表赵贵、李虎(李渊的爷爷);武川派代表侯莫陈崇、于谨、独孤信(北周明帝宇文毓和杨坚的岳父,李渊外公)、李弼(李密的太爷爷)担任柱国。

另外,宇文泰又设立了十二大将军,分别让宗室代表元育、元赞、元廓,武川军镇代表宇文导(宇文泰的侄子)、宇文贵、侯莫陈顺、达奚武、豆卢宁、贺兰祥(宇文泰的外甥)、王雄,关陇代表李远、杨忠(杨坚之父)担任大将军。

PS:武川派就是跟随贺拔岳进驻关中的旧部人马。宇文泰也是武川派的领导人。

从以上二十人的派系分配可以看出,关陇三派人马(关陇当地豪强、武川派、宗室)都捞到了好处。而捞到好处的结果,自然而然的就是彼此之间产生了认同感,建立起了一个比较牢固的政治军事同盟关系。

一个集团因此也就产生了。


以高官厚禄拉拢之后,紧接着,柱国和大将军们就开始联姻,借姻亲关系巩固彼此之间的结盟关系。

比如八柱国之一独孤信就分别把女儿嫁给了宇文泰的儿子宇文毓,李虎的儿子李昞,杨忠的儿子杨坚,成为北周、朝、唐三朝皇帝都要给他上香供奉的“史上最牛老丈人”。

再比如宇文泰,他也是不得了。

他的第五女嫁给了大将窦毅,她的女儿,也就宇文泰的外孙女又嫁给了李渊,而这个外孙女就是唐朝窦皇后,也就是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四兄弟的妈。

另外,宇文泰的其她几个女儿还分别嫁给了西魏废帝元钦,李密的父亲李辉,杨坚的弟弟杨瓒,贺拔岳的大儿子贺拔纬,赵贵的儿子赵永仁。(李密和李唐皇室其实也有一点亲戚关系的)

高官厚禄加姻亲关系,自此关陇集团就算是结为一体了。纵然宇文泰死后,柱国和大将军之间矛盾不断,先后有赵贵、独孤信等人谋袭宇文护之事,后有李植、孙恒、乙弗凤等人发动的宫廷政变未遂。但是关陇集团即便关系闹得再僵,亲戚关系还是在的。

比如说独孤信被逼自杀后,他的几个儿子还是高官厚禄,甭管是北周还是隋朝,都是吃香喝辣的角色。尤其是他的小女儿,活脱脱的就是个母夜叉。只要她活着,隋文帝杨坚硬是被逼得不敢纳妃。


不过,正是因为这些人干绕了皇权,所以自隋朝建立后,隋唐两代就都在挖空心思的打击关陇集团。

比如隋朝的时候,关陇集团出身的子弟就不怎么掌权了,虽然衣食无忧,但跟西魏时期出将入相,跟皇帝几乎平起平坐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用学者雷依群和黄永年先生的话说,关陇集团只是存在于西魏、北周和隋朝初年。当隋文帝和隋炀帝兴建东都,将政治中心迁移至关东之后,被“嫌弃”的关陇集团就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其后的唐朝,拥立李渊的功臣和宰相,出身自关陇的人还不及半数,并不能将他们称之为一个集团。所以关陇集团的瓦解和消失应该就是在隋唐时期。

所以说,关陇集团就是一个因宇文泰欲争天下,实施“关中本位”政策而兴,又因隋唐两朝巩固皇权,拒绝执行“关中本位”政策,弃之而衰的政治势力。


Mer86


关陇贵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神奇的存在,它实际上有广义上的关陇贵族集团和狭义上的关陇贵族集团两个概念。

三国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门阀士族兴起的时代,晋朝就是一个以门阀士族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而与此同时,由于晋王朝的八王之乱引起了中国北方长达300年的动乱,同时,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10几个少数民族政权走马灯一样的入主中原,就在这样的王朝兴替之中,鲜卑族的北魏政权逐步统一了中国的北方,后来在这个王朝中产生了后来的关陇贵族。

说到关陇贵族的产生,就不能不提到一件对中国历史产生巨大影响,孕育了后来的关陇贵族集团的“六镇兵变”,当年,北魏政权为了防御柔然的入侵和拱卫首都开平,建立了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个军镇,六镇军人都是以北魏的鲜卑军人组成,镇将都是鲜卑族的勋贵子弟,一时之间,到六镇当兵,建功立业成为北魏勋贵子弟的梦想。后来,北魏迁都洛阳后,迅速的汉化,鲜卑贵族们纷纷以改汉姓,穿汉服,学习汉族文化,跟汉族贵族联姻为荣,昔日荣耀的六镇也失去了拱卫首都的作用,地位迅速的下降,成为流放罪犯,流民,盗匪的聚集地,在遭受柔然的洗劫之后也得不到朝廷的支援,如此巨大的落差最终导致了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六镇兵变,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兵变和镇压兵变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在历史上耀眼的人物和家族,被视为广义上的关陇贵族,尔朱荣,尔朱世隆,尔朱天光,尔朱兆,贺拔岳,贺拔胜,宇文泰,高欢,候景,陈庆之等等,以及从宇文泰一系衍生出来的,被后人称之为“关陇贵族集团”的“西魏八柱国”,就是这些人,一手埋葬了强大的北魏政权,先后建立了西魏,东魏,北齐,北周,隋,唐等王朝。

狭义上的“关陇贵族集团”,主要是指宇文泰设立的西魏八柱国,宇文泰,元欣,独孤信,李虎,李弼,于谨,赵贵,候莫陈崇。这八个人已经他们属下的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四十八仪同,构成了西魏军事力量的主体,隋朝的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就是其中的十二大将军之一,这些勋贵们除了统治了西魏朝廷的兵权,本身也互相联姻,形成了一个厉害相切的利益共同体,比如,独孤信是北魏著名的鲜卑八姓贵族之一,生有八子七女,长女嫁北周孝闵帝,四女嫁八柱国之一李虎的儿子李昺,生子李渊,幼女嫁杨忠之子,柱国大将军杨坚。

跟西魏八柱国同出于“六镇”或者“六镇兵变”的还有建立了东魏和北齐的高欢以及祸乱天下,死后被“食肉寝皮,满门灭绝”的军阀候景。

自隋文帝取代北周之后,即使是狭义上的关陇贵族集团也在逐步细化,前朝的宇文氏,候莫陈崇等家族逐步被淘汰,杨氏,李氏,高氏,窦氏,长孙氏等门阀士族进一步兴起,杨坚依靠关陇贵族集团的强大实力,不仅攫取了北周的政权,而且平定了南方的陈氏政权,统一了中国,而唐朝代隋实际上还是国家权力在关陇贵族集团之间的转换。随着唐朝统一政权的建立,以军事贵族为主的关陇贵族集团逐步淡出历史舞台,长孙无忌成为这个集团的最后的谢幕者。


狼的影子716



关陇集团是北魏至隋唐时期的贵族集团。 宇文泰是关陇集团的创始人,他创立府兵制,设置十二大将军、八柱国为其将领。这些大将军、柱国大部分出自关中、陇西地区,因此被称为关陇集团。


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政权都在关陇集团的掌控之中。隋朝的开国之君杨坚和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都属于关陇集团。关陇集团思想开明、先进、自由:

一、强国富民。关陇集团的所有政权。都鄙弃了法家国富民贫,国强民弱的主张。主张强国富民。

二、言论自由。诽谤罪就是批评政治,骂天子之罪。诽谤罪由秦始皇为实行法家愚民政策创立。汉文帝时,儒家大师丞相张仓废除。汉武帝时,法家酷吏张汤重立诽谤罪。关陇集团的所有政权,皆无诽谤之法。隋文帝统一天下后,废除诽谤罪。只是把关陇集团的一贯主张,推广到全国。

三、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在政治军事主张方面,关陇集团内修文德,外治武备。

隋文帝杨坚也是关陇集团。西方史学家普遍认为,中国历史上功绩最大的千古一帝,是隋文帝杨坚。他废除法家提倡的诽谤之法,夷族连坐之法。创立《开皇律》。创立科举制。建立三省六部制。极力抢救整理文化典籍。杨坚成为千古一帝,宇文泰是其铺路石。


关陇集团灭于武则天时期。武则天时,重用法家酷吏集团,罗织罪名,制造冤狱,消灭关陇集团。这是中国法治史,乃至华夏文明史上,一次巨大的倒退。


杨朱学派


“关陇集团”一词是由民国史学大家陈寅恪首先提出,指的是北朝的西魏、北周至隋、唐期间,籍贯位于关中(今陕西省)、陇西(今甘肃省东南)一带的豪门世家,其最大的特点是胡汉混血、文武合一。陈寅恪在《金明馆丛稿二编》中曾如此形容关陇集团:“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确实如此,汉人在经历了(自汉朝崩溃以后)几百年的混乱与黑暗之后,兼具胡、汉之风的新汉人很快将迎来他的第二个鼎盛时期。

附图,陈寅恪

北魏至北周时期:发源

北魏为防御柔然入侵,于长城沿线设置了一些列军事据点,其中以“六镇”最为重要,即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县西南)、武川镇(今内蒙古武川县西)、抚冥镇(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柔玄镇(今内蒙古兴和县西北)、沃野镇(今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右翼旗境内)、怀荒镇(今河北张北县)。当时的六镇地位崇高,北魏朝廷将部分鲜卑贵族迁至六镇,令他们为镇民兼军人,这些镇民拥有仕宦、复除(免除赋役)等许多特权。

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六镇失去军事上的重要地位,六镇特权被取消。而随着孝文帝的一系列汉化政策,抵制汉化的六镇之民在经济与文化上逐渐成为弱势,其社会地位大幅下降,甚至成为罪犯的流放地点。宣武帝年间,六镇饥荒终于引发“六镇之乱”,北魏全国陷入战乱。怀朔镇出身的鲜卑化汉人高欢与武川镇出身的鲜卑人宇文泰各自拥立皇帝,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宇文泰的西魏建立初期实力弱小,于是采用苏绰的建议制定关中本位政策,消除胡汉隔阂,又实行“均田制”、“府兵制”,出身武川的八位柱国大将军(简称八柱国)和其麾下十二大将军统领掌握军权。西魏政权主要割据关中(今陕西省)、陇西(今甘肃省东南)地区,宇文泰将西迁的鲜卑贵族和原籍山东(今山西、河北、河南)的部分士族改籍关、陇,并重用当地原有士族,逐渐形成一支新的士族集团(以京兆韦氏、河东裴氏、河东柳氏、河东薛氏、弘农杨氏、京兆杜氏为大姓)。八柱国与关中士族是关陇集团的基础,八柱国家族跟随宇文家族对抗东魏、建立北周取代西魏、灭北齐统一北方。

附图,北魏六镇

隋至唐前期:发展与巅峰

北周武帝统一华北后去世,其子北周宣帝行事乖戾,外戚杨坚在其死后篡夺政权,建立隋朝。杨坚之父杨忠为北周十二大将军之一,杨坚之妻独孤伽罗更是八柱国之一独孤信的女儿因此,隋取代北周是关陇集团内部的权力移转。隋朝末年,八柱国李虎之孙李渊成功夺取政权,而李渊之母是独孤信的四女。

李渊争取到关陇集团的支持是其轻易取得天下的重要因素,陈寅恪曾说:

“李唐皇室者唐代三百年统治之中心也,自高祖、太宗创业至高宗统御之前期,其将相文武大臣大抵承西魏、北周及隋以来世业,即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下所结集团体之后裔也。”

以关陇集团为主的世家门阀主导了北周、隋至唐初期的政治格局和走向,虽然科举制在隋初期已经实行,但寒门与庶族仍然难以有大的作为。唐初的世族大家之中,以山东七姓十家(太原王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最为显贵,就连皇室都不能与之相比。以李唐皇室为代表的关陇集团为巩固地位,在唐太宗时期编著《氏族志》,将天下氏族分为九等,第一等为李唐皇族,以此压制山东门阀势力。

武周至唐后期:衰弱和终结

唐太宗死后,关陇集团的首脑长孙无忌自恃拥立之功,横行无忌,在武则天的刻意推动,高宗的顺水推舟之下,利用“废王立武”等事件使长孙无忌、褚遂良等离开政治舞台。武则天本家是关陇集团的旁系,因此武则天以酷吏、崇尚进士文词诗赋之科、文武分流、延揽部分世家(山东世家、江南世家等)等手段瓦解关陇集团。

寒门庶族自武周以后逐步走上政治舞台,虽然唐玄宗有意恢复关陇集团的地位,但安史之乱、牛李党争使关陇集团的地位迅速下降,唐代后期的宦官干政、掌握兵权甚至杀废皇帝更是严重削弱了关陇集团的影响力。黄巢之乱后,延续数百年的世家门阀随着唐朝的灭亡而瓦解,地方藩镇势力崛起。

“关陇集团”自北魏分裂以来主宰中国的政治舞台长达三百多年,宇文泰对抗强大的东魏而实行关中本位政策,沿袭孝文帝的多项汉化政策,重用关中士族。跟随宇文泰西迁的鲜卑人、鲜卑化的汉人与关中士族融合,文武合流使得关陇集团迅速崛起,直到武周时期科举抬头后逐渐衰退。

此为个人见解!!欢迎交流与讨论!!!


我没忘记home


民国时期,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提出新的学说,研究西魏、北周、隋、唐政权的主要特征,提出“关陇贵族”集团的概念,并将其命名为“关陇集团”,对这个活跃在古代帝制史的贵族集团进行深刻地阐述。

"集团",一个现代人并不陌生的词汇。当今的各行各业,都存在着数量众多的集团。而对于古代历史的研究,其实集团这个称呼并不常见,大家耳熟能详的比如北宋年间有保守派,改革派;明朝末年有东林党,宦官党……但这些都是派系与派系之间的对立,都不是一整个贵族集团。

那么,陈寅恪先生提出的关陇贵族集团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团体?团体成员是如何在历史上叱咤风云,玩转历史格局的呢?

首先,简述一下何为关陇贵族集团,以及其历史意义,政治地位。

"关陇集团",一个政治概念,也被称作关陇六镇集团、六镇胡汉关陇集团或武川镇军阀,是后人对籍贯为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即广义上的六盘山,包括今宁夏自治区西南部和甘肃省东部)一带的门阀军事实力的总称。

这一集团发端于北魏永熙二年(533)贺拔岳受命整合关陇力量,从西魏一直到唐朝,中国国家的领导层几乎全部出身于此,他们之间联姻通婚,互相合作,被近现代学者成为"关陇集团"。直到唐高宗李治于显庆四年(659)贬谪长孙无忌宣告集团从此开始没落。

北魏前期,国都是相比于后期都城洛阳更靠北的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为了保护国都的安全,北魏在北方边陲设立了多个军事据点,其中以北方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镇为重中之重。

然而随着北魏迁都,汉化不断深入,北方六镇的地位逐渐下降。在北方艰苦之地为国戍边的将士们,不仅生活条件不如中原一带,其地位也越来越低。不满情绪逐渐积累,终于转化为起义而爆发。虽然之后北魏权臣尔朱荣平定了六镇的叛乱,但各地势力却趁着动乱不断成长,在全国形成了割据之势。

在这样的局势之下,北魏孝昌四年(528),贺拔岳受命带领一支千余人的部队,平定了在关陇一带作乱的万俟丑奴。永熙二年(533),北魏孝武帝又特命贺拔岳协调统筹关陇一带的势力。然而当朝权臣高欢却借侯莫陈悦之手,害死了贺拔岳。随后,贺拔岳的部下宇文泰,接手其在关陇一带的基业。

而宇文泰的上台,便促使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作为西魏的实际掌权者,宇文泰对关陇一带的"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进行了提拔和奖赏,八柱国和十二将军由此产生。

"柱国",初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意为军队的最高统帅。西魏的八位柱国大将军,分别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于谨、独孤信、赵贵和侯莫陈崇。其中,宇文泰是国家的实际所有者,而元欣则是挂名的大将军。因而名副其实的柱国大将军,只有后六人。六位大将军在每人统领两位大将军,即十二位大将军。这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便组成了关陇集团的核心。

用提出"关陇集团"这一概念的陈寅恪先生的话来说,关陇集团的成员"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途之事"。实际上,正是这些人,或有卓越军功,或有治国之才,且皆出自关陇豪门,才得以位列其中。因而这个集团的成员能在之后有极大的权势,也是基本与他们的能力相符的。

关陇集团前后共走出了四个皇室,分别是八柱国中的宇文泰一家、李虎一家、十二将军中的杨忠一家。以及由关陇集团,主要是宇文泰扶持起来的元家。

大统元年(535),在宇文泰等人的支持下,元氏宗亲元宝炬登基为帝,成为西魏实际在位的第一位皇帝。而元宝炬即位后追谥为节闵帝的元恭,则是八柱国之一的元欣的弟弟。

如果说元氏还不能算是关陇集团中说一不二的实力派,把他们看作是关陇集团中走出的皇室还略显牵强的话,那么一手建立北周的宇文家,则是当之无愧了。作为关陇集团的建立者,宇文泰不仅将关陇集团协调,发展为当时掌握半边天的政治集团,还为北周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北周孝闵帝宇文觉元年正月初一(557),宇文泰之子宇文觉接受西魏恭帝的禅位,正式建立北周。而此时,势力强大的关陇集团,依旧是北周政治的核心,"关中本位政策"仍旧是北周的重要策略。

而二十四年之后,受禅称帝的隋文帝杨坚,也来自关陇集团,是杨忠之子。杨坚的正妻文献皇后独孤伽罗,则来自八柱国之一的独孤氏,是当初宇文泰所封的八柱国将军独孤信之女。独孤伽罗的长姐,则是北周明帝的皇后。独孤伽罗的四姐,则是唐高祖李渊的母亲,后被追谥为元贞皇后。

我们熟悉的李唐皇室,也来自这一集团。李虎之孙即为唐高祖李渊,与隋炀帝是表兄弟关系。其实,由于关陇集团几十年来相互通婚,这八柱国、十二将军家之间,早已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宇文氏、元氏、杨氏、李氏和独孤氏,则是其中和四个皇室有密切联系的家族。

在一百二十年间,关陇集团都活跃在政坛之中,成为锋芒。

而作为曾是关陇集团成员的李唐皇室,还延续着这份荣耀,不过在大唐,集团的部分成员的日子不好过,虽然皇帝出自集团,但,社会稳定了以后,关陇集团这套集体统治的系统就开始不被统治者喜欢了。乱世需要家族合作,但治世就难容别人掺和权力了。

同时科举已经开始实行,关陇集团这种门阀政治世袭家族也越来越感到危机,双方矛盾激化。最终,以唐高宗逼杀关陇集团首领长孙无忌为标志,关陇集团在与皇帝的争斗里最终落败。

武则天时代,因为这些旧贵族大面积反抗,便大幅提拔重用山东寒族(不是指现在的山东省,而是与关中对立集团),他们大多出身寒门,有的靠科举,有的靠手段,就此上位,关陇集团遂慢慢湮灭于历史大潮之中。

"关陇集团"是帝制史上相当活跃也大方光芒的历史贵族,在历史上的地位极高。但说到底,这是近现代学者提出的一个概念,例如李渊可不知道他在一个极大的集团里。既然是近代才有的概念,难免有争议,无论是关于关陇集团诞生的时间,陨灭的时间都有不同的说法,也都有自己的道理,大家各自理解即可,不必太过于较真。


煮酒君


关陇集团这个专有名词,最初是见于《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一书中,不过其定义历来有争议,曾经被诸多历史学家怼过。在20世纪40年代,陈寅恪在对隋唐历史的研究过程中,根据北周、隋唐三代均出自北周的关陇士族的事实,提出了著名的“关陇集团”说,用这个理论试图解释周隋唐三代政权局限在北周的关陇集团内部更替的原因,他将在关中本位政策下形成的这个政治群体称为“关陇集团”,这个政治集团主要由贺拔岳旧部,宇文泰的姻亲,关陇及河东等汉族地主阶级组成,都是军方的既得利益群体。


关陇集团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贺拔岳任关西大行台到宇文泰统率他的余部属于第一阶段;从孝武帝西迁到大统八年初置六军属于第二阶段;从大统九年再扩招关陇士族,再到大统十六年形成八柱国十二大将军这一系统为第三阶段。在第二阶段,宇文泰极力发展武川军事集团势力,将其主要将领安插到中央各主要部门,又创建六军,初步完成筹建关陇集团的大业,在第三阶段,又着眼于扩大武川集团的力量,招募了大量门阀贵族,至此关陇集团最终形成。陈寅恪先生还指出,关陇集团从西魏到武瞾历时一百五十多年,然后内部慢慢衰腐,武则天修《氏族志》更加以破坏,导致其无可挽回的灭亡。

宇文泰组建关陇集团,最早是为了提高集团作战的能力,同时也要增强政权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关陇集团作为西魏时期政治的核心力量有着严格的限定,同时对成员的出身和籍贯有着明显的要求,其核心成员基本都参与了西魏和北周王朝的建设,手握重兵。此后随着立功将士的增多,柱国和大将军名号的官员也越来越多,宇文泰一手打造的“关陇集团”核心力量就是“八柱国”和“十二大将军”。

到隋朝时期,文帝和炀帝推行的士族政策有明显的区别,对于关陇集团,文帝是不断提高它的政治、社会地位,压制旧士族,建立起以关陇贵族为政治核心集团的政治秩序,文帝时期的朝政都是关陇的贵族把持。而炀帝对关陇集团的压制导致了其内部的分裂,他在山东推行的非门阀化政策并未获明显的效果。唐代初期吸取炀帝的教训,采取的是回复关陇集团政治核心地位的措施,唐太宗颁布的《氏族志》将以关陇集团为首的、各地域集团共同合作的政治秩序稳固地建立起来。武则天上台后,由于她的氏族不是在关陇集团里面,导致其最终分崩离析。


然而自此概念提出至今,不少学者相继提出异议,岑仲勉先生经考察后认为太宗朝并未保持“关中本位政策”;韩昇先生认为隋炀帝已经开始改变了对关陇集团的支持,更多地依靠江南的士族集团的支持;黄永年先生在考察隋高祖朝“四贵”“五贵”等等的出身和经历后,亦认为隋末关陇集团已开始解体。

关陇集团产生于南北朝分裂之际,这是它产生的特殊时代背景,也是它作为一个排他性、封闭性的政治、军事化集团得以生存延续的重要条件,在周武和隋文时期它赖以生存的政治与社会环境已发生改变,于是这个群体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瓦解和消亡。

参考文献:

[1]曹印双.试析陈寅恪先生的关陇集团概念[J].

[2]雷艳红.陈寅恪“关陇集团”说评析[J].

[3]雷依群.论关陇集团[J].

[4]史睿.北周、隋、唐初的士族政策与政治秩序的变迁[J].

[5]郑伟鹏.唐代门阀政治初探[J].

[6]汤勤福.关陇集团兴起的历史背景及形成阶段[J].


虎历


想搞清楚关陇集团是什么,就要先搞明白关陇集团是怎么形成的。

关陇集团的形成

关陇集团是指北朝时期在陕西甘肃一带的由各军事政治贵族组建的一个集团,对我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北魏时期。北魏一开始定都山西大同,为了保卫政权,在山西和内蒙古一带设了六个军镇。随着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迁都洛阳,六个军镇的地位逐渐下降,其驻扎的官兵待遇自然也大幅度下滑,于是导致六镇官兵的起义。

于是宇文泰和高欢两个集团在此起义中崛起,二人之间是对抗关系。为了对抗高欢集团,宇文泰搞了府兵制和八大柱国制度,积极吸纳有才干的人才进入这个集团,形成了关陇集团的基础。初期关陇集团主要由鲜卑的贵族构成,也有少数的汉人强人,后期随着汉化的进程,汉人逐渐成为主体。这也是唐朝社会风气较为开放的原因。

关陇集团代表人物

像我们熟知的杨坚,李渊,长孙无忌等都是关陇集团的代表人物。有一个青年叫李虎,李虎生了个儿子叫李昞,李昞娶了独孤信的另一个女儿,他们生了个儿子叫李渊,后来李渊就统一了全国建立唐朝。

此后关陇集团采取各项举措,推行汉化,推广革新,强化中央集权;然后以长安为中心,统一北方,逐渐结束分裂割据的局面;人才任用方面,唯才是用,因而从关陇集团走出来的能人志士,良臣悍将众多。可以说,关陇集团为隋唐两朝的建立和繁荣奠定了充实的基础。

退出历史舞台

从形成到结束,关陇集团存在的时间在300年左右。在存续期间,关陇集团势力愈加强大,杨广等人已经希望扶植江南势力来以此平衡政治局面,但遭到了失败。到李渊,李世民即位以后,不仅有关陇集团的支持,更有山东势力的支持,如秦琼,程咬金等人,这些势力的加入,开始逐渐分解关陇集团。武则天时期,增开武试,完善科举考试,众多寒门子弟进入朝廷,关陇集团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仅此愚见,谢谢你的阅读,有不同想法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我是孙老师,记得关注我哦


开心的鱼头


北魏之后,唐初之前,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大地,人才辈出,门阀林立,各个有头有脸的家族,形成了一个响当当的政治集团,成为影响时局的一支重要力量,这个政治集团就叫“关陇集团”。

关陇集团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存在,它存在了多久?

关陇集团的产生,是因为一个人

(贺拔岳)

说到关陇集团,我们就不得不说北魏王朝。北魏期间,为了保障首都安全,北魏设立了6个军事重镇,其中,有一个重镇叫武川镇。


武川镇出来一个带头大哥叫贺拔岳,这个人能力很强,深受北魏孝武帝的欣赏。但北魏有个权臣叫高欢,为了扼制高欢的权势,免得高欢篡权,北魏孝武帝密令贺拔岳整合关陇军事实力,以便对抗高欢。

贺拔岳率部整合的关陇军事实力中,有鲜卑贵族,也有汉人,这些势力在贺拔岳的影响下,定居关中,随着时间发展,鲜卑、汉人互相通婚,文臣武将关系融融,这就成了一个有着共同利益的团体。

这就是关陇集团的雏形。

关陇集团刚形成的时候,能量还是有限,但出现一个变局后,关陇集团地位大幅度提升。

关陇集团的发展,是另外一个人的出现

(宇文泰剧照)

公元534年,贺拔岳被侯莫陈悦设计杀害,当然,侯莫陈悦是受了高欢的指使。

贺拔岳的死去,让关陇集团的主心骨一下子没有了,大有出现一盘散沙的情况,但此时,宇文泰接过了贺拔岳的旗帜,让关陇的兄弟聚拢在他的周围。起初,宇文泰的整合效果,还是弱了点,但后来,宇文泰的稳健和狠辣逐渐凸显。

公元534年七月,北魏孝武帝元修准备把大丞相高欢给收拾了,但事情未成,高欢率领20万人马直逼京师洛阳,在高欢的各种影响下,北魏孝武帝被迫西迁。

公元535年,宇文泰动手了,直接把北魏孝武帝干掉了,并辅佐北魏孝文帝的孙子元宝炬为帝,正式建立西魏,和高欢扶持的东魏成相对之势。

西魏成立后,宇文泰成了绝对的大人物。宇文泰开始实行府兵制,在府兵的顶端设置八柱国、十二大将军。这些人,都是来自关陇集团,那些曾经的兄弟们,终于成为了西魏绝对的栋梁。

从西魏开始,关陇集团正式成为了一支朝廷最重要的政治集团,可以说,对朝廷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但关陇集团也有它严重的弊病,那就是权势过大,对皇权影响很大。

公元551年,西魏皇帝元宝炬死了,宇文泰将太子元钦扶上了位,公元554年,元钦实在不合宇文泰的心意,于是又被废了,元宝炬的四子元廓上位。

看得出来,虽然是“元家人”在当皇帝,实际上是宇文泰在左右朝政。公元556年,宇文泰死了,他的侄子宇文护成为了他的接班人。

公元557年,宇文护逼迫皇帝将皇位禅让给了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从此,西魏消失了,北周建立,有宇文家的人开始当皇帝了。

西魏期间,关陇集团的人比较团结,以宇文泰马首是瞻,大家共进共退。但是,宇文家的人上了位了,关陇集团的人还能团结如初吗?

北周建立后,关陇集团开始内斗,实力开始下降

北周的建立,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改朝换代,宇文家开始一家独大,重要的是,宇文护成了权臣,对朝廷的重大事项有着绝对的影响力。但是,八大柱国,十二大将军能完全听宇文护的吗?

宇文护飞扬跋扈,关陇贵族,开始出现内斗。赵贵、独孤信等人反对宇文护,被宇文护一一干掉,这独孤信可是宇文泰的老搭档,他的大女儿当时成为了北周第二任皇帝宇文毓的妻子,如此情况下,宇文护还能下手,这人的狠辣非常人能比。

为了掌控朝政,宇文护不仅诛杀大臣,自己的堂弟们但凡不听话,也下死手。公元557年9月,宇文护毒杀了北周皇帝宇文觉,扶持起了独孤信的女婿宇文毓,公元560年,又毒杀了新立三年的宇文毓。就在这一年,宇文护扶持了宇文邕为帝,史称北周武帝。

(独孤信)

北周武帝非常聪明,先是隐忍,条件成熟时,在公元572年,一举拿下宇文护。

从公元572年开始,宇文邕励精图治,振兴北周,进行了多项改革,关陇集团再次团结起来。公元577年,北周灭了北齐,完成了北方的实际统一。

但勤勉执政的北周武帝,在统一北方一年后,走了阎王殿。公元581年,为北周立下汗马功劳的关陇贵族杨坚,代周称帝,建立大隋。

杨坚的妻子,也是曾经八柱国之一的独孤信的小女儿,妥妥的关陇贵族后代。

隋、唐后,关陇集团的实力大大下降

从杨坚建立隋朝开始,全国开始走上了大统一的步伐,公元587年,隋朝灭了南陈后,全国基本上统一了。

但是,杨坚的摊子整得很大,所需人才也很多,杨坚开始重用各方人士,南北都有,不再拘泥于关陇集团。隋初,关陇集团在朝廷重要职位的任职,连一半都没有了,杨坚开始摆脱“关中本位”的任用习惯了,这时候已不能说是“关陇集团”了,只能说是“关陇贵族”了,毕竟影响力小了很多。

公元617年李渊趁全国大乱,起兵晋阳,势力逐渐强大。公元618年,隋炀帝杨广被人杀了,李渊在长安建立大唐,隋朝彻底成为了过去式。

李渊的唐初,关陇集团的重用率继续下降。李世民执政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里,人数非常少,这说明,“关陇集团”成为了过去式了。

但有一点不能忽略的是,李渊的出身就是关陇集团,父亲是柱国,而母亲也是独孤氏,姥爷就是那个著名的天下第一老丈人独孤信。

(李渊剧照)

关陇集团的最强之时,是在西魏和北周时期,隋朝逐渐走了下坡路,唐朝时关陇贵族的影响力已经非常小了。

从关陇集团雏形形成,到影响力极大降低,也就是百年时间。但这百年时间,关陇集团孕育了三大王朝,北周、隋朝、唐朝,鉴于隋唐巨大的影响力,可以说关陇集团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走势。


蓝风破晓


在目前的隋唐史领域,有两大著名且影响广泛的理论假说。

第一个是日本汉学大师内藤湖南提出的“唐宋变革论”,第二个是中国历史学家陈寅恪提出的“关陇集团说”,可以看作中古史学界并驾齐驱的枝干学说。所谓“关陇集团”是将北魏时期主要籍贯位于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或称为六盘山)周围的门阀军事势力称之为“关陇集团”,他们被认为是关陇和河东等地豪强地主的集团性力量,处于类封建体制,是政权演替而权势不移的关键群体。

客观来说,关陇地带区域交流密切,地形类似,胡汉融通,恰恰符合了历史发展的方向,衍生出强大的地区性集团力量并主导了百多年中国历史的走向。一般来说,北方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等六镇武将和京兆韦缜、河东柳泽、太原郭彦、武功苏椿、河内司马裔、敦煌令狐整等关陇豪族,被认为是集团的主体。

在他们内部,文化层面胡汉杂糅,权力分配上文武合一,政治结构上轮流进行,家庭网络上互相通婚,政治身份都是比较高贵的,而且血缘姻亲关系极为复杂。更重要的是,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皇帝都出自这个集团。如李唐就自称来源于陇西李氏,以西凉李暠的嫡裔自居。其核心特征是:

融冶关陇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徒之事。

到了西魏之际,以府兵制为中心,设置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出将入相,把持军政大权,处于政治食物链的顶级。

八柱国具体如宇文泰、元欣(魏朝皇族)、李虎、李弼、独孤信、于谨、赵贵、侯莫、陈崇等人,同时也构成了高层门阀贵族的体制。十二大将军具体为元育、元赞、元廓、宇文导、宇文贵、李远、达奚武、侯莫陈顺、杨忠、豆卢宁、贺兰祥、王雄,皆当世之名将。

清代学者赵翼做出了北周隋唐皆出自武川的论断,而陈寅恪进一步完善了这个学说,用以阐释西魏、北周、隋、唐三代政权的特点。从胡汉交融的角度,陈寅恪进一步指出关陇集团能够胜利的原因,隋唐政权:

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关陇集团最强大时,乃宇文泰主政期间,豪强地主家族都归附了宇文泰,彼此之间精诚团结,一致对外。正因关陇集团的强势,隋唐时期秉持关中本位政策,维护集团利益。不过,杨坚势力的崛起,加上集团内部的危机,导致了关陇集团的衰落。直到唐中期府兵制瓦解和帝国体制的建立,唐高祖李渊时期的功臣和宰相出身关陇的不及半数,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关陇贵族已经边缘化了。之后,关陇集团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