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如何進行雞樅菌栽培,有哪些關鍵栽培技術?

南粵新農人


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

人工栽培雞樅菌前首先需選擇合適的季節,接著製備好配養基後進行真菌培養,同時在野外搭棚,將菌袋放入後控制好溫度和溼度,促進雞樅菌出菇即可,出菇時間一般在夏秋時節6-10月份。

一、雞樅菌人工栽培技術

(1)季節安排

當溫度穩定在12℃-24℃或更高時,這是最好的裝袋季節,這是最佳溫度範圍。此時接種不需要加溫,成活率高。培養40-50天后,菌絲覆蓋袋子。溫度升高後,袋子將被埋在土壤中,第一批蘑菇很快就會長出來。秋季將從9月份延續至10月份。在此期間白蟻活動強勁,但沒有傷害。在食用菌絲時,它分泌一些有益於雞縱向細菌生長的物質,這促進了菌絲生長並且可以實現高產量。

(2)培養基的製備

1、封孔配方:木屑75%,麩皮20%,石膏1.5%,糖1%,白蟻巢土3%,水140%。

2、配製方法:將配料稱重後再翻成平均混合物,堆放後2小時檢查無水,含水量約為65%左右,即抓住培養物抓手間形成的水滴不落程度。

3、袋裝接種:用聚丙烯袋裝滿17×45釐米,兩套衣領後無棉袋塑料袋口,按常規滅菌,接種。

(3)真菌培養

將接種袋放入預先滅菌的培養室中。調節袋溫度在20°C和25°C之間。正常40-60天菌絲體的飼料培養。

(4)野外搭棚

雞樅菌菌絲生理成熟後,要搬到野外菇棚出菇菇棚場地選擇南北朝向、地勢平整、土壤肥美、酸性的場地;也可用房前屋後庭院作栽培場地。先整理成0-100釐米寬的畦床,長度視場地而定。扒出表土整成15釐米的凹畦。雞樅菌喜酸性環境,故不宜撒石灰粉消毒,可撒適量的多菌靈或硫菌靈。畦床平均撒3-5釐米厚的粗沙,周圍挖好排水溝。菇棚高2米,上方和周圍用草簾遮蔭。

(5)栽培管理

當菌絲滿袋的菌袋袋壁呈現米粒大小的釘狀或珊瑚狀瘤點時,脫去菌袋筒膜,排於寬60釐米、深25釐米、長不限的畦裡,菌棒間距2~3釐米,間隙用國土資料填實,菌捧表覆8~10釐米厚的經陽光暴曬過的菜園沃土或腐質土,畦上建拱棚遮蔭,堅持覆土潮溼。普通經30~40天培育,雞樅菌子實體可破土而出。

(6)出菇管理

雞樅菌出菇普通在夏秋時節6-10月份。其氣溫控制在24℃-28℃為適。氣溫高時棚頂加厚遮陽物,畦溝淺水蓄水,早、晚棚內空間噴水,人為發明一種陰涼潮溼環境,空氣相對溼度85%~90%;並拉大晝夜的溫、溼差,促使菇體質量進步。出菇期間常發作蜻瑜咬食菇體,可採取人工捕捉。

二、雞樅菌人工栽培市場前景

雞樅菌市場需求極其龐大,每年在雲貴地區總產量在120噸左右,每年上市約40噸,到了生產時期,很多的人就去收購。而當地的農戶每逢出菌的時期就上山採摘銷售,這已經成為很多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來源。而經過多年的研究,雞樅菌也可以提高人工栽培,人工栽培的雞樅菌雖然不如野生的價值高,但是人工栽培技術簡單,生育期短,產出率高,還可開發其他產品,市場前景好。


青年釣客


雞樅菌喜歡吃的人很多 ,他的生長形態也讓人喜歡。雞樅菌又名傘把菇(四川)、雞肉絲菇(臺灣、福建)、雞腳菇、白蟻菰、豆雞菇(廣東)、雞棕、雞菌、蟻雞樅等。雞樅菌的得名據《本草綱目》記載:“謂之雞樅,言其味似雞也。”

一、種類和形態特徵

雞樅在真菌分類上為擔子菌綱,傘菌目,口蘑科,雞樅菌屬(蟻巢菌屬)。該屬在國外文獻記載已達到28種。目前我國已知的約有14種(雲南就有12種),常見的雞樅菌有小果雞樅菌、小白蟻傘、柱狀雞樅(柱狀白蟻傘)、粗柄雞樅、黑火把雞樅菌、盾尖雞樅菌等。

雞樅菌的特點是與土棲白蟻有一定的共生關係,有白蟻巢的地方才能有雞樅,是我國著名野生食用菌之一,現有少量人工栽培,暢銷國內外市場,因其珍稀十分昂貴。

雞樅菌主要分佈於亞、非兩洲的熱帶、亞熱帶地區。在我國,廣泛分佈於江蘇、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海南、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等地。雞樅分青皮雞樅、黑皮雞樅和蒜頭雞樅,前兩者食味最好,後者質量最佳。雞樅肉質細嫩、潔白如玉,味似雞肉,鮮香可口。

二、生態習性

野生雞樅菌的自然發生地主要是在針闊葉等林地中,此地具有大量的腐爛植物的殘體(即腐殖質),可為雞樅菌的生長提供充足的碳氮源和各種微量元素等營養物質。

在自然條件下,雞樅菌的生長髮育離不開白蟻和白蟻巢。雞樅菌與白蟻共生的白蟻巢,是雞樅菌與大白蟻亞科白蟻群昆蟲構建的一個完美的共生生態系統。

白蟻的作用一方面是傳播雞樅菌的擔孢子,取食雞樅菌的菌絲體,從而傳播分生孢子和菌絲體;另一方面雞樅菌菌絲體的生長髮育需要白蟻的分泌物,離開了白蟻的分泌物,雞樅菌就難以生存。

兩者互惠互利,共棲於同一生境,群體都得到持續生存和發展,這也造成了雞樅菌對生長條件的特殊要求。

三、生長條件

◆溫度

溫度是雞樅菌生長極為重要的環境條件。雞樅菌在熱帶、亞熱帶的地下蟻巢內生長髮育,雞樅菌孢子萌發、菌絲生長、原基分化的溫度範圍為12℃~24℃,而且有恆定的需溫要求。蟻巢內的溫度一般穩定在19℃~25℃,最高不超過28℃,最低為15℃,最適溫度為10℃~20℃,低於8℃或高於30℃,菌絲生長基本停止甚至死亡。

子實體形成和生長髮育溫度為25℃~30℃,最適溫度為25℃~28℃,低於10℃或高於35℃子實體停止生長和出菇,晝夜溫差5℃左右最合適。

◆溼度

菌圃的含水量與土壤類型、氣候條件、白蟻的活動密切相關。菌絲生長的培養料含水量為65%~70%,低於60%或高於75%,菌絲生長明顯受阻,空氣相對溼度以80%左右為宜。

雞樅菌子實體生長髮育期需要充足水分,出菇期相對溼度應保持在90%左右,如果溼度低於80%,菇蕾不易形成。子實體生長階段,空氣溼度可降至85%,有利菇體的正常發育。開傘時期相對溼度須在95%以上,否則造成子實體菇柄中空、乾癟、菇蓋破裂等不良現象產生,降低商品價值。

◆空氣

蟻巢內二氧化碳濃度高達5%~10%,比正常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出數十倍。因此形成了雞樅菌是食菌類中少數能耐高濃度二氧化碳的菌類之一。

但充足的氧氣有利子實體生長,可長出菇蓋肥厚,菇柄粗壯的子實體。人工栽培時,在原基形成和發育期間,需加強通風,每天2~3次,保證空氣新鮮、氧氣充足,以利多出菇出好菇。

◆光照

長期的地下生活造成了雞樅菌對黑暗條件的完全適應。在沒有光線的地下菌圃中,不僅菌絲能正常生長,而且子實體也能順利形成。相反,在光照下,不論是對孢子萌發、菌絲生長,還是原基分化、菇蕾形成及子實體生長髮育都不利。

人工栽培時,菌絲生長階段不需光線,子實體發育階段,需要較明顯的散射光,缺少光照子實體發育困難,並造成菇柄長、菇蓋大、廢菇率高。

◆酸鹼度

菌絲生長的適宜pH為4.0~5.0,這樣的pH不利於細菌和其他雜菌特別是炭角菌的生長,可保證雞樅菌菌絲的優勢地位。

◆母種製作

①配方。

白螞蟻巢浸出液1000毫升(取白蟻巢土250克,於1000毫升水中浸泡48小時或煮沸5分鐘後濾取汁。

②接種培養

按無菌操作要求,接入購買的母種或採用組織(菌褶)分離法,將組織塊貼附於試管斜面的培養基上,在高於25℃~27℃條件下培養,30天左右菌絲長滿斜面,即為雞樅菌母種。

◆原種和栽培種製作

(1)培養基配方

闊葉樹落葉40%,木屑35%,米糠20%,過磷酸鈣、白糖、石膏粉各1%,草木灰2%。
以上配方中均加水120%, pH自然。

(2)培養基配製

將培養基拌勻後裝入瓶(袋),常壓滅菌後備用。

(3)接種、培養

在無菌條件下按常規接種,置25℃的溫室培養,經25~30天,菌絲長滿瓶(袋),即為原種和栽培種。

四、常規栽培技術

◆栽培季節

應根據雞樅菌生長對溫度的要求和當地氣候規律而定,一般可安排2~3月春播和8~9秋播。

◆場地選擇與要求

雞樅菌與其他多數菇耳一樣,可進行室內床架式栽培和室外空閒大田及林果園中陽畦栽培。

室內栽培時菇房應具有通氣、控溫等條件,菇房四壁、床架要清潔衛生,投料播種前要滅菌消毒。

室外栽培可選用排灌方便、土質肥沃、疏鬆的空閒大田或林果園中空行地作栽培場地。播種前,先要翻整土地,作成25釐米高,1.2米寬,龜背形的畦床,並用多菌靈溶液或石灰粉對床面進行滅菌消毒。

◆栽培料配方

木屑、樹葉、松枝條70%,麩皮(或米糠)25%,石膏粉2%,白糖1.5%,石灰粉1.5%,白蟻巢土3%,水110%~120%。

◆裝袋、滅菌、接種

任選上述配方一種,拌勻後裝入17釐米×45釐米大小的聚丙烯塑料袋中,按常規滅菌、接種,於23℃~25℃的培養室內發菌,經45~50天培養,菌絲即可長滿菌袋。

◆發菌期的管理

主要是調控好溫度。春季培養時,自然溫度低,菌袋可碼放3~5層,3~5天內翻堆一次,以利發菌均勻一致。秋季培養時,因自然氣溫較高,一般只碼2~3層。播種5~7天內,要經常檢查料溫,如料溫超過35℃,要加強通風降溫,並將堆碼的菌袋散開單放,以防高溫燒菌。經45~50天的培養,菌絲即可長滿菌袋。

◆脫袋出菇

當菌袋壁出現米粒大小的釘狀原基時,移至菇房或陽畦脫袋出菇。室內栽培時,接種後的菌袋可擺放在床架上培養和脫袋出菇。

陽畦栽培時,將培養好的菌袋運至栽培場地,脫袋後臥放於畦床上,菌棒間距2釐米,畦底最好鋪3釐米左右厚的粗砂,以利通氣和排水。菌袋放好後,上蓋一薄層溼稻草(春季栽培時,要加蓋薄膜),以利保溫保溼,促進發菌。

室外栽培也可採用淺坑式溝床栽培方法,即在已整理的畦床上挖10釐米深,50釐米寬的淺溝,將菌棒臥放排列於溝中,菌棒間距2釐米,上蓋一薄層溼稻草,其上再覆一層2釐米厚的細土(細土可利用菜園土,也可由砂壤土、腐質土和炭渣等混合配製),使溝與地面基本齊平。覆土含水量要保持在75%左右,以利菌絲爬土和扭結出菇。

◆出菇期間的管理

(1)室內床架栽培時,出菇期間,一要加強通風換氣,每天開窗通風2~3次,每次30分鐘左右,以保持菇房空氣新鮮和有充足的氧氣供應。二是噴水保溼,天氣乾燥時,每天噴水2~3次,菇蕾期不要直接噴在菇體上,以向菇房空間和四壁噴水為宜。保持菇房空氣溼度達85%~90%。

(2)室外大田陽畦栽培時,要搭遮陽棚,以防陽光直射和雨淋。遮陽棚可用竹稈或較端直的樹枝與稻草等紮成寬1.5~2米,高50~80釐米的棚塊,然後兩塊相對排放於畦面上即可。

空氣應流通,但要注意保溼。出菇期間,可在畦床四周的排水溝中灌水以提高空氣溼度,也可噴水保溼,保持相對溼度在90%~95%,以利正常出菇。實踐證明,子實體形成初期,如相對溼度低於80%,則菇蕾難以形成;子實體生長階段,相對溼度下降至85%,有利菇體正常發育,開傘時則需空氣溼度在95%以上。

◆病蟲防治

夏秋栽培的雞樅菌,因氣溫較高,易發生病蟲危害,尤以蟲害為甚。

主要害蟲是蛞蝓,該蟲對雞樅菌的菌蓋、菌根、菌褶均喜咬食,不僅影響子實體的生長髮育,嚴重時還會導致菇體死亡。

【防治方法】

少量發生時,可用鑷子一隻只夾起,然後集中殺滅。危害嚴重時,可在栽培場地四周及畦溝噴灑百蟲靈或殺蟲粉進行殺滅。

◆採收與加工

(1)採收

當雞樅菌的菌蓋長到4釐米左右,柄長2~3釐米剛要伸直尚未開裂時,即可採收。採收前停止噴水一天,以防鮮銷貯存時黴爛。採摘時用手握菌柄基部,用小刀在膨大的柄下沿削斷,向上拔起即可。細長的假根可留在土中以利再出菇。

(2)加工

雞樅菌採收後,除鮮銷外也可進行乾製和鹽漬加工。現將有關方法介紹如下。

①幹雞樅菌的加工

將採收的鮮雞樅菌除淨泥土,按個體大小分別攤在草蓆等物體上,置乾燥通風處,經過晾曬脫去水分,即成幹雞樅菌。但晾曬之前切不可用水洗,否則在晾曬過程中會發生腐敗現象。可將菌蓋和菌柄剪開,置陽光下曬至將要干時,再用木炭或電熱加溫至55℃~60℃烘乾。乾製的雞樅菌用塑料袋密封包裝,置乾燥通風處可長期保存,亦可運出銷售。

②鹽漬雞樅菌的加工

將採收的鮮雞樅菌洗淨瀝乾,放入加熱溶解冷卻的鹽水中浸泡20分鐘,撈起後按每100千克鮮菇加24千克食鹽的比例裝缸醃製,缸底先鋪一層鹽,然後裝一層菇撒一層鹽,裝滿後灌入冷鹽水至缸面,再按100千克菇加100克檸檬酸,浸泡7天后翻缸1次,以後每隔3~5天再翻缸1次。經15天左右醃製,即可起缸裝桶待銷。

③炸雞樅油。

這是市場銷售較多,而且銷售較好的一種加工方式,把雞樅放在好的菜籽油裡煎炸以後,色香俱全。

五、種植前景。

雞樅菌的營養豐富。據分析測定,每100克幹品雞樅含蛋白質28.8克(菌絲體幹品中蛋白質含量高達42.7%),碳水化合物42.7克,鈣23毫克,磷750毫克,維生素B21.2毫克,尼克酸642毫克。蛋白質中含有氨基酸20多種,其中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含量齊全。該菌兼具脆、嫩、鮮、香、甜等風味,是榮譽古今的菌類珍品。

雞樅菌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也是我國傳統的藥用真菌之一。雞樅菌具有極為重要的開發價值。

日常,我們這裡的野生的雞樅菌價格在100元至150元每公斤之間,價格比其他的菌類要稍高一些。

總結

我認為隨著雞樅菌栽培技術的提高,掌握了以上的栽培方式,科學的進行種植,是能栽培出美味的雞樅菌,而且有定的種植前景。

如果喜歡我的回答,點擊關注:以文溫暖三農。如果有不妥的地方歡迎交流、討論,每天會有精彩為您呈現!首發頭條,抄襲必究。

以文溫暖三農


雞樅菌又叫雞肉絲菇,是一種大型菌蓋,素有“野生食用菌之王”的美譽。其營養功效豐富,市場價格昂貴,因此也吸引了不少種植戶的目光。據悉,目前雞樅菌的人工種植情況並不理想,其相關技術也只是剛剛起步,實際操作方面還存在很多的困難。所以說我們現在市場上見到的雞樅菇絕大多數都是屬於野生的。那麼雞樅菌到底該如何種植呢?

一、菌棚的建造

宜選擇在交通方便、近水源、環境乾淨且土質肥沃的地方。菌棚東西長為100米,寬度為8米,牆高為大約3米左右。在進行菌棚建設時可根據自己的情況,因地制異自行調節菇棚面積的大小。

棚頂最好用鋼筋搭建,鋼筋支撐力強,經久耐用。上面敷有一層聚乙烯防霧滴膜,目的是防止水滴滴落到雞樅菌上,同時還要在聚乙烯防霧滴膜上面蓋一層黑色保溫棉被,用來控制棚內溫度。另外,菌棚的一側還要安裝一個門以方便管理人員的正常出入,另一側則要安有排風扇,保證空氣流通。

二、培養基的製備

首先是封孔配方,可採用木屑75%、石膏1.5%、麩皮20%、水140%、白蟻巢土3%等進行製備。將配料稱重後翻成平均混合物,堆放後2小時檢查無水,含水量約為65%左右,即抓住培養物抓手間形成的水滴不落程度。 再用聚丙烯袋裝滿17×45釐米,按常規滅菌和接種。

三、真菌培養

將接種袋放入預先滅菌的培養室中。調節袋溫度在20℃和25℃之間。正常40-60天菌絲體的飼料培養。

四、栽培管理

(1)需保持棚內溫度在25-30℃之間,晝夜溫差控制在10℃左右。地溫控制在25-27℃之間,空氣溼度保持在90%左右。

(2)給與雞樅菌一定的散射光照,光照強度控制在300勒克斯左右。

(3)如果溫度過高要打開排風扇進行降溫,溫度過低,降下保溫棉被增加棚內溫度。菌床變乾的時候,可以在菌床與菌床之間的過道里澆水,以增加菌床溼度。

5、出菌管理

雞樅菌出菌普通在夏秋時節6-10月份。其氣溫控制在24℃-28℃為適。氣溫高時棚頂加厚遮陽物,畦溝淺水蓄水,早、晚棚內空間噴水,保持空氣溼潤。另外,可拉大晝夜的溫、溼差,促使菌體質量進步。出菌期間常發作蜻瑜咬食菇體,可採取人工捕捉。





農家流妹


雞樅菌種植技術

當溫度穩定在12-24度時,準備一些木屑、石膏、麩皮等配料混合成培養基,然後裝袋滅菌接種,最後放到培養室中培養,待40-60天時菌絲就長出來了。接著準備一塊栽培地,把長出的菌絲按照合適距離栽到田畦中,最後做好水分、溫度等工作,待6-10月份時就出菇了。具體雞樅菌種植技術如下。

1、栽培季節的安排

以春季栽培為益,在蜀南竹海地區3-4月份氣溫在12-18℃,是雞樅菌菌絲體生長最適宜溫度範圍,此時制袋接種,不許加溫,成功率高,待40-50天菌絲長滿袋,氣溫回升可埋入土中,很快就能長出第一批子實體,並可延續採收到當年的9-10月份。

2、栽培袋的製作

培養料與原種,栽培種的培養基配方同。採用17釐米×35釐米×0.05釐米的聚乙烯塑料袋裝料,套頸圈加棉塞或打洞貼膠布等方式封口。滅菌後待料溫降至25℃時接種,每瓶原種接20-30袋,加大接種量可以促進菌絲生長,減少汙染率。接種好的菌袋,置潔淨,黑暗的培養室內培養,溫度控制在16-20℃,經40-50天的培養,菌絲可長滿袋。繼續培養,袋壁上會出現許多珊瑚狀瘤點,說明菌絲已達到生理成熟,在4-6月份即可埋袋栽培。

3、栽培場地的選擇

栽培場地宜選南北朝向,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酸性的菜園地或房前屋後的空閒地,先整成寬40-100釐米,長視場地而異,深15釐米的凹畦。根據雞樅菌喜酸性環境和對殺菌劑如多菌靈,託布津不敏感的特性,不宜與栽培其他食用菌那樣在畦底撒石灰粉,卻可撒食糧的多菌靈或託布津,畦周圍開好排水溝。

4、栽培方式

將已達到生理成熟的菌袋,脫去塑料薄膜,整齊地排入畦內,覆20釐米經太陽曝曬過的菜園土或林地肥土(以不板結為佳)使畦地高出地面15釐米成凸畦,畦面蓋上廢報紙或竹葉,松針等,以保溼遮陽。

5、管理

脫袋覆土後的管理工作主要的保溼,控溫和防治病蟲害。雞樅菌出菇季節在6-10月份,氣溫高,空氣相對溼度低,因此,降溫,保溼是管理的關鍵,必須搭建蔭棚,棚高距畦面17-34釐米,可以遮陽降溫,保溼;向栽培場地及其四周噴水,可以拉大晝夜溫差的刺激。

6、採收

當雞樅菌的菌蓋,將要伸直尚未開裂時,即可採收。採收時用手握住菌柄基部,用小刀沿膨大的柄下部切斷,向上拔起即可,細長的假根可留於土中。

總的來說,雞樅菌種植技術還是很簡單的,只要配好培養基,做好消毒殺菌工作,控制好溼度、溫度等條件就可長出菌絲了,最後做好水分、溫度的管理就長出雞樅了。








富川后生仔


①栽培季節的安排 以春季栽培為益,在蜀南竹海地區3~4月份氣溫在12~18℃,是雞樅菌菌絲體生長最適宜溫度範圍,此時制袋接種,不許加溫,成功率高,待40~50天菌絲長滿袋,氣溫回升可埋入土中,很快就能長出第一批子實體,並可延續採收到當年的9~10月份。

② 栽培袋的製作 培養料與原種,栽培種的培養基配方同。採用17釐米×35釐米×0.05釐米的聚乙烯塑料袋裝料,套頸圈加棉塞或打洞貼膠布等方式封口。滅菌後待料溫降至25℃時接種,每瓶原種接20~30袋,加大接種量可以促進菌絲生長,減少汙染率。接種好的菌袋,置潔淨,黑暗的培養室內培養,溫度控制在16~20℃,經40~50天的培養,菌絲可長滿袋。繼續培養,袋壁上會出現許多珊瑚狀瘤點,說明菌絲已達到生理成熟,在4~6月份即可埋袋栽培。

② 栽培場地的選擇 栽培場地宜選南北朝向,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酸性的菜園地或房前屋後的空閒地,先整成寬40~100釐米,長視場地而異,深15釐米的凹畦。根據雞樅菌喜酸性環境和對殺菌劑如多菌靈,託布津不敏感的特性,不宜與栽培其他食用菌那樣在畦底撒石灰粉,卻可撒食糧的多菌靈或託布津,畦周圍開好排水溝。

③ 栽培方式 將已達到生理成熟的菌袋,脫去塑料薄膜,整齊地排入畦內,覆20釐米經太陽曝曬過的菜園土或林地肥土(以不板結為佳)使畦地高出地面15釐米成凸畦,畦面蓋上廢報紙或竹葉,松針等,以保溼遮陽。

④ 管理 脫袋覆土後的管理工作主要的保溼,控溫和防治病蟲害。雞樅菌出菇季節在6~10月份,氣溫高,空氣相對溼度低,因此,降溫,保溼是管理的關鍵,必須搭建蔭棚,棚高距畦面17~34釐米,可以遮陽降溫,保溼;向栽培場地及其四周噴水,可以拉大晝夜溫差的刺激。

⑤ 採收 當雞樅菌的菌蓋,將要伸直尚未開裂時,即可採收。採收時用手握住菌柄基部,用小刀沿膨大的柄下部切斷,向上拔起即可,細長的假根可留於土中。



飛魚148579002


雞土從 又名雞肉絲菇、傘把菇、豆雞菇,日本人稱姬白蟻菌,是著名珍稀的野生食用菌。菇肉幼嫩,香味濃郁,清甜爽口,深受國內外市場青睞,譽為“菌中之冠”。

雞土從 是與白蟻共生的特殊真菌,凡是長有雞土從 的地方,地下均有白蟻窩巢,因此成為人工栽培難度較大的開發性品種。近年來我國科技人員通過反覆試驗,在無白蟻巢的條件下培養,菌絲也能生長,並順利出菇。具體做法:

1、母種分離:母種培養基配方:馬玲薯200克,葡萄糖20克,瓊脂20克,蟻巢20克,清水1000毫升。按常規制成試管斜面培養基。菌種可從野生雞土從 子實體中,在無菌條件下切取茹蓋一小塊組織,接入試管斜面培養基上。在20—24℃下培養,通過提純培養成母種;然後再擴繁原種和栽培種。

2、栽培季節:野生雞土從出菇於秋季,為此栽培季節應以9月份作為界限,倒計時60天左右,即6月開始制袋接種,7—8月養菌,到秋季9—10月出菇。

3、培養基配製:適用雞土從生長的配方為雜木屑75%,麥麩20%、石膏粉1%、蔗糖1%、白蟻巢土3%。料與水1∶1.1,配料後燜2小時,含水量控制65%。栽培袋選用17×35釐米或15×35釐米,料要裝實,無棉體袋蓋,按常規滅菌。

4、接種養菌:待料溫降至25℃時,接入雞土從 菌種。然後置於20—25℃室內,避光培養,一般40—60天菌絲可長滿袋。

5、覆土出菇;栽培地選南北朝向,土壤肥沃偏酸性的山坡林地或房前屋後,開畦寬80—100釐米,形成凹陷式;然後將菌袋搬進菇棚內,脫去袋膜,排放畦床上,間距2—3釐米間隙覆土填實;菌筒表面覆土8—10釐米,噴水保持溼潤;畦上架起拱棚遮蔭,溫度控制在25—30℃,空氣相對溼度85—95%,菇棚內散射光照,注意通風,保持空氣新鮮。經過30—40的培養,原基形成菇蕾破土而出,生長成菇。當菌蓋將要伸直,尚未開裂時,即可採收。

雞土從 人工栽培目前尚處於開發性階段,技術有待研究完善,希望食用菌愛好者因地制宜深入試驗研究,從實踐中找到穩產捷徑。


四川張五


人工栽培雞樅菌前首先需選擇合適的季節,接著製備好配養基後進行真菌培養,同時在野外搭棚,將菌袋放入後控制好溫度和溼度,促進雞樅菌出菇即可,出菇時間一般在夏秋時節6-10月份。

一、雞樅菌人工栽培技術

(1)季節安排

當溫度穩定在12℃-24℃或更高時,這是最好的裝袋季節,這是最佳溫度範圍。此時接種不需要加溫,成活率高。培養40-50天后,菌絲覆蓋袋子。溫度升高後,袋子將被埋在土壤中,第一批蘑菇很快就會長出來。秋季將從9月份延續至10月份。在此期間白蟻活動強勁,但沒有傷害。在食用菌絲時,它分泌一些有益於雞縱向細菌生長的物質,這促進了菌絲生長並且可以實現高產量。

(2)培養基的製備

1、封孔配方:木屑75%,麩皮20%,石膏1.5%,糖1%,白蟻巢土3%,水140%。

2、配製方法:將配料稱重後再翻成平均混合物,堆放後2小時檢查無水,含水量約為65%左右,即抓住培養物抓手間形成的水滴不落程度。

3、袋裝接種:用聚丙烯袋裝滿17×45釐米,兩套衣領後無棉袋塑料袋口,按常規滅菌,接種。

(3)真菌培養

將接種袋放入預先滅菌的培養室中。調節袋溫度在20°C和25°C之間。正常40-60天菌絲體的飼料培養。

(4)野外搭棚

雞樅菌菌絲生理成熟後,要搬到野外菇棚出菇菇棚場地選擇南北朝向、地勢平整、土壤肥美、酸性的場地;也可用房前屋後庭院作栽培場地。先整理成0-100釐米寬的畦床,長度視場地而定。扒出表土整成15釐米的凹畦。雞樅菌喜酸性環境,故不宜撒石灰粉消毒,可撒適量的多菌靈或硫菌靈。畦床平均撒3-5釐米厚的粗沙,周圍挖好排水溝。菇棚高2米,上方和周圍用草簾遮蔭。

(5)栽培管理

當菌絲滿袋的菌袋袋壁呈現米粒大小的釘狀或珊瑚狀瘤點時,脫去菌袋筒膜,排於寬60釐米、深25釐米、長不限的畦裡,菌棒間距2~3釐米,間隙用國土資料填實,菌捧表覆8~10釐米厚的經陽光暴曬過的菜園沃土或腐質土,畦上建拱棚遮蔭,堅持覆土潮溼。普通經30~40天培育,雞樅菌子實體可破土而出。

(6)出菇管理

雞樅菌出菇普通在夏秋時節6-10月份。其氣溫控制在24℃-28℃為適。氣溫高時棚頂加厚遮陽物,畦溝淺水蓄水,早、晚棚內空間噴水,人為發明一種陰涼潮溼環境,空氣相對溼度85%~90%;並拉大晝夜的溫、溼差,促使菇體質量進步。出菇期間常發作蜻瑜咬食菇體,可採取人工捕捉。

二、雞樅菌人工栽培市場前景

雞樅菌市場需求極其龐大,每年在雲貴地區總產量在120噸左右,每年上市約40噸,到了生產時期,很多的人就去收購。而當地的農戶每逢出菌的時期就上山採摘銷售,這已經成為很多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來源。而經過多年的研究,雞樅菌也可以提高人工栽培,人工栽培的雞樅菌雖然不如野生的價值高,但是人工栽培技術簡單,生育期短,產出率高,還可開發其他產品,市場前景好。


我家櫻桃園


雞樅是一種非常美味的野生食用菌,它依靠白蟻生長,對環境的要求非常高,那麼雞樅菌可以人工種植嗎?人工栽培需要哪些條件呢?

  雞樅菌人工栽培技術

  涼山州農科所於1995—1996年利用野生雞㙡菌絲研究培育成。保持野生特性,集鮮、脆、嫩一體。所含各種人體必須的氨基酸高出香菇50%,是優質食用菌,營養成份豐富,味道甚佳。雞㙡,子實體中型,菌蓋平展,直徑10-20釐米,臍突半球形,菌蓋表面光滑,前期灰褐色,中期奶油色,後期灰白色,少數菌有輻射狀。

  人工栽培雞㙡菌袋生產60天成熟,每平方米產鮮菌4.85公斤。人工栽培雞㙡技術操作簡單,原材料來源廣泛,生育期短,產出率高,可開發加工雞樅油等產品,市場前景好。

  雞㙡菌的生長髮育與土白蟻的活動有密切關係。白蟻一旦棄巢他去,此巢就不會再長雞樅菌人工栽培尚未成功。

  人工栽培雞樅的生長環境要求

  (1)營養 子實體大到中等。覆蓋3-23.5cm寬,幼時圓錐形至鐘形並逐漸伸展,頂端呈桶狀突起,灰褐色或棕色至淡黃色,長老後輻射狀開裂,有時邊緣向上。細菌苗圃含有豐富的共培養物質,包括木質素,纖維素,脂肪,各種氨基酸和灰分元素。與細菌苗圃周圍的礦物質,水分等一起,構成了雞真菌生長和發育的天然溫床。白蟻排洩物含有氨基酸和可溶性氮化合物,也為雞的真菌提供了良好的氮源,有利於雞的真菌菌絲生長。據觀察,螞蟻巢多建於開放的20-100釐米,體積從0.1-10米3的範圍;有一箇中央大巢和分散的衛星巢,與螞蟻殖民地相通,螞蟻殖民地將在巢中繁殖數年至數十年。

  (2)溫度 在真菌生長的地面,白蟻巢的溫度在22℃至30℃是穩定的,最低溫度為15℃,最高溫度為28℃,幾乎是恆溫。穩定的溫度有利於菌絲體的生長和白度螞蟻的繁殖和繁殖。從人工適應實驗觀察:孢子萌發的溫度範圍是12℃-24℃;菌絲生長的最適溫度是16℃-20℃,從18℃時接種到滿管僅需10天。細絲長到每天0.73釐米;子實體的溫度為25℃-35℃,最適溫度為25℃-30℃,日溫差為5℃;當溫度高於35℃時,果實仍能照常發育。

  (3)溼度 蟻巢內環境條件穩定,適合雞樅菌菌絲體的生長,但不利於構成子實體。因此,在正常情況下,菌巢在螞蟻巢內大量生長,並不構成子實體,雨季到來後雨水有必要滲入螞蟻巢周圍的土壤中。此時,菌絲體從螞蟻巢表層中生長出來。子實體的生產闡明瞭水分和溼度對雞真菌的重要性。人工栽培時,培養料水分含量可達60%-75%,最佳為65%;當培養材料的含水量為70%-75%時,果實體構成最合適的。禾穀鐮刀菌菌絲生長環境的相對溼度約為80%,原基形成期空氣相對溼度不低於80;子實體生長階段為85%,環境相對溼度較好。傘需要超過95%的空氣相對溼度。

  (4)酸鹼度 蟻巢菌圃的pH比擬穩定,通常在4.0和4.5之間。化學分析表明形成甲酸的原因是存在有機酸,如揮發性甲酸,非揮發性烏頭酸和抗丁酸、丙烯酸,琥珀酸等。更穩定的pH值的主要因素是築巢土壤中礦物質的緩衝作用和新轉運蛋白的植物碎片。研究表明,雞樅菌菌絲生長在pH4.0-4.5是最合適的,不利於細菌和其他微生物的生長,特別是炭角菌的生長,從而保證絕對優勢地位的縱向細菌。

  (5)空氣 螞蟻巢內二氧化碳濃度通常為3%-5%,比普通空氣含量高100倍以上。雞樅菌也是能夠耐受高濃度二氧化碳的少數幾種食用菌之一。高濃度的二氧化碳促進菌絲體的生長,這對於形成子實體是不利的。因此,在正常條件下,菌絲體在螞蟻巢內生長很大,並不構成子實體。子實體的生長和發育需要充足的氧氣。人工培養期間應觀察通風。

  (6)光照 孢子萌發,菌絲生長,原始分化子實體的生長和發育不一定需要光照。當子實體開放時,需要一定量的散射光使其分化良好。

  挑選雞樅菌的方法

  1、菇傘形似斗笠:菇傘頂部有顯著之凸起,使其整個菇傘呈斗笠狀,該中間之凸起即稱之為傘尖。

  2、傘尖如鐵似鋼:以手指觸壓傘尖時,其硬度有若鐵器扎手,這是其他菇類所沒有的。雞肉絲菇依種類不同,其菇傘之大小差異極大,大者直徑可達20cm以上,小者不及3cm,而其傘尖均極為堅硬,是其共同之特點。

  3、菌褶白色:雞肉絲菇菌傘表面,有灰、白、米黃等等顏色,而其菌褶初時均為白色,以後漸漸老熟而呈乳白或稍帶黃色。

  4、菌根一條菌根不分枝,一條直通地下之白蟻巢,此菌根在學術上一般稱之為假根。

  關於雞樅菌的栽培技術就為大家介紹到這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