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目前李盈莹还是作为轮换球员后发出战比较适合

有关女排第三主攻李盈莹的组配强弱,是主是替,是首发还是后发,能否替代张常宁打主攻的问题,自2018年李盈莹首入国家队以来就被津媒盈粉炒作的沸沸扬扬。

一,炒作李盈莹首发打主力的主要观点。

一是朱李配在进攻上强于朱张配,佐证的主要依据分别是:2018年世锦赛中荷季军战(朱李配首发,张因伤未上场),中美次战李后发建功,中意半决赛(张、李发挥均不正常)以及今年排超联赛朱李配时李的表现等等。

二是认为李一传有了进步,可接六轮一传,有了攻防的全面性,其实力已超过了主打的张常宁(联赛)。因此,要求郎导及教练组"不要再犹豫,要当即立断,扶正上位李,首发打主力“,免得替补后发轮换时间长了,耽误了李盈莹。

二,不赞同首发主打的主要观点。

1,朱李配与朱张配强弱的问题,郎导在采用和实战中已得到了充分验证,即朱张配是常态化包括关键及重要场次的首发,朱张配攻防兼备,攻守平衡,在稳定性、融入体系及与其他球员的配合上,在战术攻方面要优于朱李配。

2,李盈莹在五大技术及小球处理上,在经验、成熟、稳定性、配合与互补性性等方面,综合论比没有优势,不足以替代张常宁首发打主力。

李盈莹的攻强强不过朱婷,防守与一传强不过张常宁,与朱婷组合起来的优势不如朱婷与张常宁的组合,另:李盈莹的攻强优势也只是体现在联赛上,或大赛个别少的时段上,且发挥不稳定,得失比不成比例;而张常宁的进攻并不弱,这在世界杯上一人之下(朱婷)所有人之上就足以说明。

3,说张常宁是保障性主攻,攻弱防强,攻不下球,那是望文生义,误解误读。张常宁是一全面性的主攻,而不仅仅是保障型、只会防接、进攻不行的主攻。张常宁的"攻弱"是相对朱婷而言的,张常宁的防接强是相对于所有攻手的。

三,未雨绸缪,郎导及教练组的考虑。

2018年世锦赛张常宁带伤参战,在中意半决赛之战中发挥不佳,李盈莹短板明显,替张后,也不尽人意。客观的说,这一仗张李都没有撑起朱婷对角,惜败痛失决赛权。当然意大利队也很强,中意水平伯仲之间,甚至意队稍强,胜负也正常。因此,撑起朱婷对角就是郎导及教练组在赛训中的考虑之一。扬长克短,着力打造朱婷对角,要求主攻必须接而且要接好一传,对李盈莹等大力培养锻炼,收到了成效,强化了中国女排的主攻组合,灵变并丰富了中国女排的战术打法。

世锦赛后,郎导及教练组全面升级七仙女主力阵容版本,提升主打阵容整体实力,使得朱婷更成熟,袁心玥、龚翔宇、丁霞进步明显,张常宁恢复正常,实力大增,老将颜妮持续保持高水平,王梦洁防接与主攻的配合使后防体系更加稳固。也使得这一主力阵容深度配合默契,节奏速度把控好,打法更加流畅,这在奥资赛、世界杯上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四,目前情况下,李盈莹还是后发上场,做替补轮换比较适合。

1,朱张组合常态化首发出战,配打多年,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优化组合,攻防兼备,攻防有序,稳定性高,在节奏速度战术攻及整体上优于朱李组合。

2,以七仙女阵容为主体的攻防体系郎导已打造多年,世界杯后已成熟完善,张常宁作为主力,技术全面,经验丰富,早已融入体系,与攻防环节其他位置上的主力球员配合默契,这些都是李盈莹所不具备的。

3,李盈莹个人攻强防弱,场上有起伏,融入攻防体系深度不够,与主力阵容配合不够默契,不管哪位二传与之相配,都有传攻配不默契(丁霞)和与副攻快打适配方面存在问题(姚迪)。而且强攻阵地战为主,节奏慢,速度提不起,战术攻难以奏效。

4,信心与自信心。李盈莹多种情况下,都是主力带打后发出战,若关键及重要比赛首发出战,在面对强对抗,高拦网,重点盯防和大力跳发追发下,一但撑不起,顶不住,这对她本就不是很强的自信心,无疑是一个打击,不利于以后的发展与成长。同时,重要及关键的比赛,郎导也会审时度势,稳中求进,以攻守更平衡,配合更默契的七仙女阵容首发。而会考虑安排李盈莹作为替补轮换后发。

知己知彼,知人善任,用人所长,不拘一格,视情而定,以状态和打赢为目的,是郎导用人的一贯原则与风格。因此,郎导对李盈莹的使用与安排是负责任的,也是完全正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