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怎樣才能在早期發現結直腸癌?

流穹


結直腸癌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直腸癌的發病率是要高於結腸癌的,對於結直腸癌的預防和早期發現,一直都是人們都比較關注的一個話題,那麼今天小克就來為大家詳細的科普一下我們如何在生活當中早期的去發現結直腸癌:

一、症狀:

結直腸癌在早期多沒有較為明顯的臨床表現,或者是其症狀輕微,不容易被人們所發現,這也使得有些患者的結直腸癌發現時就已經處於一箇中晚期的階段。那麼結直腸癌在早期症狀輕微,那具體會有哪些症狀出現呢?

1.排便習慣的改變:結直腸癌患者基本上都會有排便習慣的改變,這種排便習慣的改變是不同於以往的,比如說患者會有腹瀉,便秘等症狀的持續存在,另外也會有腹瀉,便秘症狀的交替出現。

2.膿血便,黏液便:當腫瘤出現時,勢必會對腸道內的環境造成破壞和影響,導致腸道內感染和出血的發生,從而使患者出現黏液便和膿血便。

3.糞便性狀的改變:在直腸癌患者的臨床表現上,糞便性狀的改變較為明顯,當腫瘤逐漸的增大,堵塞腸腔時會導致大便的形狀變細變扁,當腫瘤完全的堵塞腸腔時患者還會有腸梗阻的症狀出現。

4.腹痛和腹部不適感:腹部的疼痛是結直腸癌的一個早期表現,但是其腹部疼痛的位置多模糊,不固定,另外除了腹痛之外,患者還會有其他的腹部不適,如飽脹感,噁心等症狀。

5.肛門刺激症狀:多見於直腸癌的患者,主要是以裡急後重感,排便不盡感,肛門墜脹感等。

以上的這些症狀極易和一些結腸炎,直腸炎,腸道息肉,痔瘡等良性相混淆,所以當有以上症狀出現時一定要引起自身的注重。

而除了症狀之外,小克認為要想有效的在早期發現結直腸癌還需要藉助於腸鏡的定期體檢,小克建議年齡在45歲以上的人群都應該每3-5年進行一次腸鏡的檢查。

我是專注科普健康知識的小克,期待您的點贊和評論,關注小克,瞭解更多健康知識。


小克大夫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你。在生活中,如果出現以下症狀,一定要特別注意。


1、排便出血

排便時糞便中有血、便後滴血或在衛生紙上有血。痔瘡是也是常見的肛腸疾病,症狀也是便血,但是痔瘡便血呈噴射狀或滴狀鮮血而腸癌便血則為暗紅色,還伴有黏液。

2、排便習慣改變

原來規律的排便習慣發生了改變,排便次數增多或者便秘,甚至有時便秘和腹瀉交替出現。

3、腹痛

息肉型直腸癌常出現侷限性的左下腹疼痛,狹窄型結直腸癌易導致低位性腸梗阻,可出現反覆的腹痛、腹脹,後期會轉變為持續腹痛和腹脹。

4、裡急後重或肛門墜脹感

裡急後重就是腸道不舒服總想去廁所,但是每次卻拉不出東西。

5、大便形狀改變

如果腫塊突出向直腸腔內生長,則會導致腸腔相對狹窄,排出的大便往往會變細、變形,形狀可呈細杆形或扁帶形。

6、貧血及全身症狀

如消瘦、乏力、低熱和無法解釋的體重下降等。


而如果你正好是以下人群,那就要注意。


1、肥胖。肥胖是結直腸癌發病的危險因素之一。

2、40歲以上人群。結直腸癌可發生在各個年齡段,但患者中90%都是40歲以上人群。3、炎症性腸疾病。如潰瘍性或克隆氏結腸炎。

4、有結直腸息肉或結直腸癌家族史的人群。


黃志豔大夫


結直腸癌的臨床症狀表現

一.早期結直腸癌大多數無症狀,這也是定期體檢的重要性。

二.進展期癌(中晚期)的患者出現腹痛、大便帶血、大便變細及腹瀉等症狀。

1、腹脹、腹痛

由於腸道功能紊亂,或者腸道梗阻而致。部位多集中在中下腹部,多為隱痛或脹痛,還有漸漸加重的趨勢,甚或表現為無規律的絞痛。

2、便血

因病變距肛門較近,血色多呈鮮紅色或暗紅色,且往往是血便分離。只在出血量較多時,才可見大便呈棕紅色、果醬樣。只有約36%的患者肉眼能看到出血。待腫瘤體積增大,影響糞便通過,可交替出現腹瀉與便秘。出血量小,隨著結腸的蠕動與糞便充分混合,此時肉眼觀察不易看出,但隱血實驗常為陽性。

3、貧血

當長期慢性失血,超過機體造血的代償功能時,病人即可出現貧血這種大腸癌的早期症狀。腫瘤阻塞,當腫瘤長至相當體積,或浸潤腸壁肌層時,可引起腸管狹窄,腸腔變小,腸內容通過受阻。隨著腫瘤擴散浸潤加重,腫瘤表面潰爛失血和毒素吸收,可導致患者出現貧血、低熱、乏力、消瘦、浮腫等表現,尤以貧血、消瘦為主。

4、大便習慣和性狀改變

結直腸癌患者大便次數可增多,但每次排便不多,甚至根本沒有糞便,只是排出一些黏液、血液,且有排便不盡的感覺。當大腸腫瘤相對較大且有糜爛、潰瘍或感染時,才可能發生大便習慣、次數的改變,以及便秘或不明原因的腹瀉。如果癌腫突出向直腸腔內生長,導致腸腔相對狹窄,則排出的大便往往變細、變形,可呈扁形,有時變形的大便上附著一些血絲。

5、腹部腫塊

腹部出現腫塊可能是腫瘤本身,或者是腫瘤與網膜、周圍組織浸潤黏結的腫塊。腫瘤本身的腫塊的形態會比較規則,輪廓較為清楚。如果是結合的腫塊,它的形態不甚規則。腫塊一般質地較硬,有的可隨腸管的活動而活動。

對有上述症狀的患者(腹脹腹痛、大便帶血、大便變細及腹瀉等症狀)建議到正規醫院肛腸門診就診,不要將上述症狀歸結為痔瘡。很多患者因為將結直腸癌當成痔瘡而延誤了治療。

早期結直腸癌大多數並無症狀,所以需要定期體檢,檢查方式有很多種:


診斷檢查

病人因上述症狀就診,醫生可能會做全身檢查,並觸診腹部是否有器官腫大或包塊。此外,還包括直腸指檢、糞便檢測或血液檢查等。

直腸指檢

直腸指檢,也叫肛診,是醫生用一個手指伸進患者肛門進行觸摸,不需何輔助設備,是檢查疾病的一種簡便易行卻非常重要的臨床檢查方法。臨床觀察發現,超過70%的中國患者的直腸癌都很低位,距離肛門很近,通過直腸指檢就能摸到。

X線檢查

包括全消化道鋇餐檢查及鋇灌腸檢查,觀察結腸直腸形態的全貌,是否有多發性息肉和多發癌灶,以便為患者的手術治療提供依據。

內鏡檢查

凡有便血或大便習慣改變,直腸指檢無異常發現者,應進行纖維結腸鏡檢查。內鏡檢查不但能夠發現結腸各種類型的病變,而且可以進行組織活檢,明確診斷,以免漏診或誤診。

糞便檢查

研究發現,結直腸癌患者的M2丙酮酸激酶(M2-PK)值是正常人的14倍,糞便腫瘤M2-PK檢測診斷胃腸道腫瘤的特異性為89.74%,該檢測特異性強、靈敏度搞,可用於結直腸癌早期診斷。

血清癌胚抗原(CEA)檢查

雖然CEA對診斷結直腸癌不具特異性(其他腫瘤CEA也可增高),但其值升高常與腫瘤增大相關。腫瘤徹底切除後CEA可恢復到正常值,復發前數週可以再次升高,因此該檢查對結直腸癌患者預後評估、監察療效和復發有一定幫助。

B型超聲掃描、CT或MRI檢查

此類均不能直接診斷結直腸癌,但可以判定腫瘤的部位、大小、與周圍組織的關係以及淋巴和肝轉移等情況,適用於瞭解腫瘤對腸管的浸潤程度及有無局部淋巴結或遠處臟器轉移,可用於術前分期及術後複查。


丁丁醫聊


想要早期發現家直腸癌,除了生活中要形態的注意大便形態的改變之外,還要注意定期篩查。

注意便血及大便形態改變

除了便血之外,結直腸癌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就是大便形態的改變,包括腹瀉、便秘、便頻、腹瀉便秘交替等。

就健康人而言,排便次數通常為每日1-2次,或1-2日一次,多為有形軟便。而結直腸病人,會因腫瘤刺激導致腸粘膜液體滲出,促進腸道蠕動導致腹瀉。若腫瘤引起腸梗阻,則會延長排便時間。

便潛血實驗

即通過判斷大便中是否有隱藏的紅細胞,來判斷消化道是否有出血症狀。

血清標誌物檢查

結直腸癌的發生通常伴隨著基因改變等早期事件。發生基因改變的癌細胞破裂後,其DNA釋放到血液之中,參與血液循環。若抽取外周血液檢查這些靶標基因,可對結直腸癌進行輔助診斷。

腸鏡

通過纖維內鏡直接觀察腸道內部情況,是結直腸癌的診斷方式。


性情媽媽


一般來說,結直腸癌早期基本都沒有症狀,很多患者的首發症狀是腸梗阻、便血或摸到腹部包塊,但通常出現這些症狀時已不是早期。是不是就沒有辦法可以早期發現呢?當然不是。結合個人經驗,有以下這些情況者可以及早做檢查:

1. 大便習慣改變:如大便次數增多,便秘與腹瀉交替;

2. 大便性狀改變:如粘液便(大便上粘附鼻涕樣物)、暗紅色便、大便潛血試驗陽性、大便變細等;

3. 不明原因腹脹、腹痛:經常發生腹脹、腹痛,以下腹或左下腹為主,腹痛時有便意,排便後腹痛緩解;

4. 不明原因的納差、體重下降:總覺得沒胃口,不想吃東西,吃了覺得不消化,體重減輕;

5. 不明原因體質下降,伴有消化道的症狀。


胃腸疝外科江志鵬醫生


結直腸癌已經成為消化道腫瘤常見的疾病。臨床上結直腸癌早期臨床症狀比較隱匿,不太容易被發現,患者也沒有明顯的不適,故大多結直腸癌發現時已經處於中晚期。

40歲以上、有消化道慢性疾病或消化道癌症家族病史的人群及長期生活不規律、吸菸飲酒的人群是結直腸癌的高危人群,這些人要注意每年定期進行體檢,定期行結直腸鏡的檢查及便常規檢查

對於出現長時間的大便形狀異常,便秘及腹瀉,腹痛等症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明確致病病因,針對病因進行治療,特別是對於出現便血癥狀時,更特別注意。

由於結直腸癌起病症狀比較隱匿,飲食習慣、生活方式、情志因素、遺傳、環境因素以及慢性腸道疾病等因素都可能導致結直腸癌的發生。故在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在平時要注意不要吃高鹽、高油、高熱量及辛辣刺激性食物,不要食用燒烤、醃製、腐敗變質及發黴的食物,多吃新鮮的蔬菜、新鮮的水果,食用高膳食纖維的食物,多吃粗糧、雜糧,減少肉類的攝入,減少菸酒的攝入,做到起居有常,避免熬夜。要保持心情的舒暢,進行適量運動,將體重控制在正常的範圍內,同時要定期進行體檢,如發現不適症狀要及時就醫。

結直腸癌目前的預後大多良好。術後生存率較高,對於已患有結直腸癌的患者,患者及家屬要放鬆心態,積極治療。

本期答主:劉佳佳,醫學碩士

歡迎關注杏花島,獲取更多有用的健康知識。


杏花島


結直腸癌的發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結直腸癌越早發現,治療效果越好,當癌變僅僅發生在結腸壁內側粘膜時,經過有效治療5年生存率在90%左右。越晚發現,5年生存率越低,治療難度越大,治療效果越差。

因此,提前篩查就顯得尤為重要。接下來對照下面看自己屬於哪種人群:

一般風險人群:應從50歲開始定期篩查結直腸癌,每年進行肛門指診、大便隱血試驗,每五年進行一次結腸鏡檢查(很有必要,而且目前大多數人不會將結腸鏡作為體檢項目進行篩查,沒有引起足夠重視)。

高危人群包括:有相當長的腸炎性疾病史;有長期慢性腹瀉、慢性便秘、粘液血便史;慢性闌尾炎或闌尾切除術後、膽道疾病、糖尿病;下腹部放療史。這些高危人群應從40歲開始定期篩查結直腸癌,每年進行結腸鏡檢查。

遺傳性高危人群:指有結直腸癌家族史者,一般情況應從40歲開始篩查。另外,NCCN最新指南強調,1 名一級親屬在 60 歲前診斷或 2 名 1 級親屬在任何年齡診斷結直腸癌,應從家族中最早診斷結直腸癌者的患病年齡減去 10歲開始篩查,或是最遲於 40 歲開始檢查。

關注“藥物諮詢師軍”頭條號,更多健康問答輕鬆看!

若有其他問題或觀點,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一起聊基因


【 編號WD455】

結直腸癌早期發現是必須藉助結腸鏡檢查,目前還沒有其他方法可以準確地發現早期腫瘤,雖然醫學研究已出現糞便免疫檢查、糞便腫瘤DNA、循環腫瘤DNA等手段,但是假陰性、遺漏太多,還沒有廣泛應用於臨床。還有CT虛擬腸鏡、氣鋇灌腸透視檢查等,這些檢查都不能直接的看到腸道內部情況,還有做一個腸鏡也不是很困難的事情,所以結腸鏡是發現早期結直腸癌最好手段、也是應用最廣泛的手段。



早期結直腸腫瘤很小、浸潤深度很淺,轉移情況也很少,這樣對人幾乎沒有什麼影響,也就沒有什麼症狀。腫瘤稍微大一點的時候,可能出現腫瘤表面破潰出血,有血便,也可能刺激腸壁後腹部有些不舒服,症狀輕微很容易被忽視,何況不一定都會出現症狀。等到腫瘤發展嚴重了,血便、腹痛、甚至肚子都能摸到包塊了,就不是早期的症狀了。所以症狀、“信號”提示早期結直腸癌是不行的。

結直腸癌目前檢查費用不算很大,但是檢查前的腸道準備、檢查時不舒服還是讓人比較怯場的,不同的人群檢查頻率是不一樣的。家族史、潰瘍性結腸炎、腺瘤切除後、膽囊切除、闌尾切除以及長期便秘、腹瀉者等等結直腸癌高危人群一般建議40歲以上每3年做1次腸鏡,有些情況頻率更高些,其他沒有高危因素的人群5-10年做1次腸鏡比較合適。結直腸癌形成途徑80-90%為腺瘤性途徑,而腺瘤發展至癌需要的時間大約是5-10年左右,所以一般人群不需要頻率很高的腸鏡檢查。

結腸鏡篩查如果發現息肉、腺瘤等等情況,有可能在內鏡下就處理了。想以便血情況判斷是不是結直腸癌,是不是早期的,這些都是不現實的。我是 ,感謝您的閱讀!


劉永毅醫生


結直腸癌早期症狀多不明顯,一般如果沒有防癌體檢意識的人,容易忽視。

因此建議年齡40以上,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均應該視為高危人群:1.一級親屬有結直腸癌史;2.有癌症史或消化道腺瘤或息肉史;3.大便隱血試驗陽性;4.有以下五種表現具兩項以上者:粘液血便、慢性腹瀉、慢性便秘、慢性闌尾炎史及精神創傷史。

對有以上高危因素的人群,行結腸鏡檢查或X線鋇劑灌腸造影,不難明確診斷。

如果根據病史提示為結直腸癌,需要進一步初篩。

1.大便隱血檢查,直腸指診,內鏡檢查,影像學檢查,腫瘤標誌物檢查等。


南方健康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結直腸癌在我國的發病率有增加趨勢, 因其早期常只有消化系統的不典型症狀而容易被誤診為消化不良、 胃腸炎、 慢性結腸炎、 痔瘡和肛瘻等。 因此, 要高度重視結直腸癌早期的“ 十個警戒信號” , 及時進行“ 一指 三檢查” ( 直腸指診、內窺鏡檢查、X線檢查、大便隱血試驗檢查),就有可能較早發現結直腸癌。

結直腸癌早期的“ 十個警戒信號”:

(1) 突然體重減輕。

(2) 原因不明貧血。

(3) 腹脹, 腹痛, 消化不良, 食慾減退。

(4) 腹部有塊。

(5) 大便帶血或出現黑色糞便。

(6) 大便中有膿血或黏液血便。

(7) 大便習慣改變, 次數增多或腹瀉。

(8) 腹瀉與便秘交替進行。

(9) 大便形狀改變, 變細、 變扁或帶槽溝。

(10) 檢查發現有多發性息肉, 或乳頭狀腺瘤。

直腸癌的早期症狀為便血和排便習慣改變, 在癌腫侷限於直腸粘膜時便血作為唯一的早期症狀佔 85%, 可惜往往未被病人和非專科醫生所重視。 雖說直腸癌出現便血等症狀跟痔瘡有些相似,但實際差別不小, 可從這幾方面鑑別:

①便血顏色: 痔瘡者便血鮮紅, 便紙粘血, 或排便時 ( 便前、 便時、 便後 ) 滴血、 噴血,多數粘在大便表面或混在大便裡, 血色暗紅, 並含有黏液, 呈黏液狀血便, 有時僅為大便表面粘血跡, 但便血的現象並不一定每次都發生。

②大便形狀: 痔瘡患者一般不會有大變化; 腸癌患者常出現排稀爛便, 大便變細或有溝槽痕跡的情況也較多見。

③排便習慣: 痔瘡患者一般排便習慣不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腸癌患者大便次數明顯增多, 而且時間拉長, 實際上是由於腸道受腫瘤脫落物的刺激, 令患者老有便意, 總覺得排便未盡。 患者若出現以上三種症狀, 千萬不可大意, 應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