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脑科学:孩子拖拉磨蹭并非故意,弄清原因,才能改善

养孩子100%会碰到一个难题——孩子做事拖拉磨蹭。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每天早上都会上演一场“起床大战”。

从叫醒到起床需要10分钟,穿衣服需要10分钟,洗脸刷牙还要10分钟。加上吃饭、整理书包等等其他的事情,每天早上都在手忙脚乱中度过。

除了早上,其他时间也好不到哪儿去。

写作业前得先吃个水果,吃着吃着又看上了电视。作业收拾一半,搞不好又玩起了玩具。总之,没有一件事情是能快速干完的。

脑科学:孩子拖拉磨蹭并非故意,弄清原因,才能改善

磨蹭来自大脑发育不完全

为什么孩子做事情总是拖拖拉拉,爱磨蹭呢?这与孩子的大脑发育有关系,具体来说跟大脑的“执行功能”发育有关。

执行功能是人的大脑对思想和行为进行有意识的调控的过程。

它就像是大脑里的首席执行官。我们制定计划、集中注意、记忆信息、做出判断、解决问题都由这个执行官负责。

而孩子爱磨蹭,正是执行功能的三种核心能力还不成熟。这三种能力分别是:

1.工作记忆能力不成熟

工作记忆是指能在获得命令后,牢牢的记住这个目标。

比如,当下的目标是起床出门、上床睡觉、画画或弹钢琴。

孩子的工作记忆能力不足,他可能一不留神就忘了自己要做什么事情,所以才会发生写着写着作业就跟你聊起天来,或者扫着扫着地看到画笔又开始涂鸦。

2.抑制能力不成熟

抑制能力是一种抵制冲动的能力,也可以理解为自控力。

自控力高的孩子能过滤各种干扰,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的事情上。相反, 自控力低的孩子容易被周围的诱惑吸引。

比如,准备出门上幼儿园,突然想起昨天买的蛋糕,吃了起来。或者去幼儿园的路上,一会儿观察路边的小花,一会儿停下来看看汽车。

3.逻辑推理能力不成熟

逻辑推理能力是指做事情的目的性。大家有没有想过成人看电影一般不会看第2次,而孩子看同一集动画片却会看很多次,依然津津有味儿。

这是因为成人做事情有很强的目的性。看电影就是为了知道情节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洗脸刷牙就是为了保持卫生。所以我们会做完这件事情,马上做另一件事情,环环相扣。

而孩子做事情却不是靠大脑推理,而是靠口、鼻、耳、眼、身的感觉去体验。所以即便知道了最后的结果,但是中间的一些画面、音效同样能够给他带来新的快乐。

洗脸刷牙看似慢也是这个原因。水温怎么样?牙膏的味道如何?在做这些事情时,孩子更多的是在体会感觉,而不是为下一件事做准备,所以自然就会慢。

研究表明, 3-5岁是一个人执行功能的急剧增长时期;大概在7岁以后,执行功能才能慢慢平稳,最后达到成人的水平。

因此,孩子的拖拉,实际上是他们成长过程的必经阶段,这是由大脑的生理发育基础决定的。

脑科学:孩子拖拉磨蹭并非故意,弄清原因,才能改善

克服磨蹭的方法

磨蹭虽然是大脑发育的必经阶段,但是我们也不能坐等其成。还是可以利用一些小方法帮助孩子发展他的执行能力,减少拖拉的行为。

1.借助“提醒物”

针对工作记忆弱这个特点,我们可以借助一些提醒物来加深孩子的印象。

比如睡觉、起床、学习,这些都是比较复杂的大目标,可以先把每个大目标拆解成具体的一些小目标,然后在执行小目标时,利用一些道具来帮助孩子记录目标。

比如睡觉前,孩子可能需要洗澡、换睡衣、刷牙,最后上床睡觉。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受到各种诱惑。洗澡时可能会玩水,一玩就玩了很久;换睡衣,又在选择颜色上浪费时间,最终忘记睡觉的大目标。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利用绘制“时间表”的方法来解决。

方法很简单,先写出孩子睡前必做的活动。如果孩子还不认识字,就在旁边画上简笔画,帮助孩子理解。

然后每完成一个活动,就用笔在旁边打勾。当所有活动都打上勾后,就该睡觉了。

脑科学:孩子拖拉磨蹭并非故意,弄清原因,才能改善

这样就能提醒孩子,接下来应该做什么事情,而不会在一个环节上花费太多的时间。

对于做作业或弹钢琴这种需要大块时间,目标又不明确,任务又比较无聊的项目,孩子很容易分心,磨洋工。

这时可以借助沙漏或者专门的番茄钟,来帮助孩子看见时间。比如告诉孩子,20分钟的沙漏漏完可以休息5分钟。这样那些很模糊的任务,就有了明确的执行目标。方便孩子记忆。

脑科学:孩子拖拉磨蹭并非故意,弄清原因,才能改善

2.借助“扮演”游戏

对于自控力弱这个特点,可以借助类似过家家一样的扮演游戏来提高孩子的参与度。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认知神经科学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他们在一个玻璃箱里放上孩子们喜欢的玩具,然后把玻璃箱的小门锁起来。

来参加实验的每个孩子都被告知,要从一串钥匙中找到正确的钥匙,才能打开玻璃箱。

但实际上,里面根本没有打开玻璃箱的钥匙。

科学家们就是想看看孩子们到底能够坚持多久。

你觉得下面哪种情况,孩子能坚持的时间会更长呢?

第一种情况,给孩子加油;

第二种情况,让孩子假装自己是蝙蝠侠。

最终实验的结果是假扮蝙蝠侠的那组坚持的时间更长。

因为孩子觉得蝙蝠侠是不会轻易被打败的!

这个现象后来也被称为“蝙蝠侠效应”。

由此能看出,扮演游戏对于孩子集中注意力,抵抗诱惑是非常有帮助的。

我儿子就扮演过海底小纵队中的北极熊队长,警报一响,赶紧出发。

脑科学:孩子拖拉磨蹭并非故意,弄清原因,才能改善

3.做孩子的“脚手架”

对于孩子用体验类的方式做事情,就没有必要去纠正了。

事实上用体验类的方式去慢慢认识世界,正是进化给孩子留下的一个美好馈赠。

只有慢慢去体会和感觉,才能培养起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在这方面我们应该注意另一件事情,孩子要做的任务对他来说是不是太难了?也就是说,孩子是不是因为畏难而磨蹭。

其实大人也会有拖延的行为。当任务过于艰难,就会不敢去面对。

孩子也是一样。当他遇到的困难大于他的能力时,他也做不到自律,做不到不分心。

比如,弹琴时,面对陌生的曲子,因为指法的难度,他很可能会一直重复前面简单的部分。

这时就不是注意力的问题了,而是需要家长帮助孩子找到方法去克服实际的困难。

也就是家长要做盖楼房时,旁边搭的脚手架。让孩子借助我们的经验和能力去解决问题。

脑科学:孩子拖拉磨蹭并非故意,弄清原因,才能改善


总结

小孩子拖拉磨蹭是一个普遍现象。客观来说,这里面有大脑的短期记忆能力、控制能力、理性推理能力发育不完全的原因。帮助孩子克服问题,我们可以借助“提醒物”“扮演游戏”和“脚手架”有针对性地去解决。

省心理咨询师协会亲子教育研究会成员,用通俗语言普及育儿知识,关切儿童成长,解决育儿难题。欢迎关注,育儿路上不迷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