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隶书和真书如何区分?

一德格天1


隶书与楷(真)书的区别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而楷书,又称正楷、楷体、正书或真书,是汉字书法中常见的一种字体。其字形较为正方,不像隶书写成扁形。楷书仍是现代汉字手写体的参考标准,也发展出另一种手写体——钢笔字。   

楷书的特征   

1、点画齐备。楷书的点画有点、横、竖、撇、捺、提(挑)、折、钩八种。一般具体在书写时,横画、竖画、撇画的起笔以及横画的收笔多作顿笔;撇画收笔处逐渐提笔出锋;捺画收笔时先逐渐铺毫重顿,再渐渐提笔出锋;笔画转折之处往往为顿笔,钩画为一种特殊的转折,在停驻之后挑笔出锋,这一点也是楷书的独特点画表现,即与隶书相比,楷书省改了波磔,增加了钩。历史上也屡有对楷书点画的探讨。楷书笔画工整、规矩有法度。对楷书八种基本点画的具体写法及要求有“八法”之说。如初唐欧阳询有《八诀》,概括了楷书八种点画的基本形态。此后唐代张怀在《玉堂禁经》中说,“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并有图示“永”字的八种点画。楷书的点画要求严格,各种笔画皆有自己的规范、标准,不能任意进行改变。如“到”字的立刀旁后一笔,必须作钩,而绝不能写作“悬针”。又如“亡”字最后一笔是竖弯,就绝不能写成竖横或竖折。又要求“笔笔不苟”,每个笔画的起、落、转、折、收等皆要有所据。此前的篆、隶书作为“正体”,都有点画问题,但点画形态不及楷书齐备,也没有楷书对点画要求之严格。   

2、结字方整。一般认为,中国文字是“方块字”。在篆、隶、楷、行、草诸体中,应该说楷书是最具方块字形的。楷书中,虽然严格意义上的方形字极少,但都以方块为其基本字型。在各种字体中,楷书的结构既不同于篆隶的横平竖直、均匀布白,也不似行草的自由散落布白。楷书要求在结字的“平正、匀称、飞动、参差”中字形方整。   

一是要依字取势,因字立形,比例协调。从结构上分析汉字,大致有单独结构、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包围结构及综合结构。在具体的字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处理,使之协调。一般来说,左右结构的字偏宽,上下结构的字偏长,包围结构的字偏方,单独结构的字偏紧且略小,综合结构的字略大。   

二是横斜竖弯,整字平正。一般人读起楷书,总认为是“横平竖直”,而我们真正写起楷书来,却是横不平、竖亦不直,横画多是向右上倾斜,竖也是略含曲势的。也正因如此,才说楷书的结字“平正”是指整个字的平正,而非指具体笔画的平正。整个字的平正就要求重心稳定,各部分均衡协调、左右相应。   

三是“计白当黑”、静中寓动。楷书的结字基本上是匀称的、协调的。结字时,“计白当黑”非常重要。点画对空间的分割要匀称,不可粗细、长短、疏密过于悬殊,但同时又要追求匀称中的生动之美。孙过庭《书谱》云:“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就是讲优秀的楷书字迹是结构平中见奇、静中寓动,是平正而不呆板。   

3、章法和谐。章法也称布局。结众画为一字,曰结体;结众字为一体,则为布局。可见,楷书结字以方形为主,字的大小差别不大,故而方正规整。这种方正、规整匀称的楷书排列起来必然形成“纵横成行”的填格布局方式。具体到某个书家的章法安排上又是各有千秋,各具匠心:或将字距、行距拉大,显得空灵疏朗;或将格内字写得饱满、充实,字距、行距缩紧,显得丰茂雄强。此外,楷书还有竖成行而横不成列的章法安排,例如一些小楷佳作,如王献之《洛神赋中三行》等。   

隶书的点画写法   

隶书点画的写法于篆书有明显的不同,篆书的点画可概括为点、直、弧3种,而发展到隶书已经具备了永字八法中的8种笔画。在用笔上,篆书多为圆笔,而隶书已有方圆并用之笔,并且笔画有了粗细变化。   

隶书的点有中点、上点、左点、右点和横点的不同。中点的写法是落笔后,提笔逆锋向上,转笔回锋向右,顿笔向下,继回笔收锋于点内。隶书的点与篆书的点不同的是,已有倚侧的变化。上点的写法略同中点,只是末笔不向点内回笔收锋,而想向下渐提出锋。左点和右点及横点的写法与上点的写法相同,但起步的位置和出锋的方向各不相同。   

隶书中的左下挑、右下挑的写法与左点、右点写法相似,不同处是末笔出锋较长。   

隶书竖的写法于篆书相同。   

隶书的横有短横和长横两种,短横起笔逆入平出,横末护尾,略似篆书。 长横起笔藏锋向上逆入,继之用方笔折下转向右,使之成蚕头的起笔,继而向右行笔,笔稍涩,不可浮滑,至横的三分之二处,按笔带出一向下的波凹,继之提笔稍向上翘出锋,形成雁尾。这一运笔又称为波磔。   

捺与长横的写法相似,只是笔势向右下,较横更舒展。   

撇的写法,与写左下挑相同,起笔后用过笔向左下行笔,行中略增曲势,至全画三分之二以下处用力顿笔,到画的末端捻笔外旋,略提向左上,回笔收锋于线中。钩的写法有几种,这里只介绍常用的长钩的写法,出锋后不提而是用过笔向下行笔,行至竖下端再依次蹲笔、挫笔、顿笔向左画近似水平的圆弧,至弧末提笔出锋。   

另外,隶书的书写还应注意以下几点。如一字中有数横相迭时,一般是最末一横写成带蚕头雁尾其余都是短横。如一字中既有长横又有长捺,一般是长捺用蚕头雁尾,长横不用,如“大”的写法就是。如横在别的笔画包围之中,横的写法也不用蚕头雁尾。就是说,蚕头雁尾在一个字中只能出现一次,否则就会影响字的美观,所以前人说“蚕无二色,雁不双飞”。


超级科学奶爸


【原创】隶书出现在西汉时期,由小篆演变而来。真书其实也叫楷书,出现在西晋时期,由隶书演变而成。

隶书和楷书怎么区分呢?

一、形体特征。

隶书扁平的形体接近长方形,楷书四四方方接近正方形。

二、笔画特征。

①以"横"为例,隶书分主笔和次笔,主笔要藏头露尾,强调“蚕头燕尾”,在水平线上一横三波,次笔则不强调这一点,在书法上有句俗语叫"蚕头不二设,燕尾不双飞。”而真书的"横"左低右髙,以斜取势,也就是要和水平线有一定的夹角,基本上以直为主。

②“钩”:隶书的钩是圆弧状弯钩,真书的钩是角状钩。

③"横折",隶书横折讲究外方内圆,而真书则内外都是角。

④"点"的区别:隶书的点比较:长,尤其是右侧收尾的点要像燕尾一样,而真书的点有像三角,有像水滴,甚至有的像桃子。

⑤"撇”:隶书的长撇不露锋芒,真书的长撇如刀状。

隶与真的书法就是这么区分的。

下面几幅图片是张海草隶和田楷书法(由网上搜索而来),请对比欣赏一下。

照心以上所答,不知朋友满意否?


天中照心


我们现在所说的隶书一般是指汉隶,而真书一般是楷书的别称。如果以汉隶跟楷书之间的区别来讲,它们的特征就比较明显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形体的变化差异。

隶书的萌芽期一般我们是认为它在战国后期。在小篆成为秦代的官方文字之后,隶书在那时就起到了辅助字体的作用。到了汉代,隶书的笔画、结体构造等已经基本完善,使之取代了篆书成为汉代的官方文字。


汉代隶书的结体形状跟汉代以后的隶书有所不同。汉代隶书字体呈现扁平状。其宽高之比大约为3:2。而到了汉代以后,隶书的形体逐渐的向楷书结体转变。



二、笔画的不同

隶书是上承篆书下启楷书的字体。早期隶书的出现主要是为了书写的快捷。因而它将篆书的圆转改变为方折。随着时间的延续,慢慢的出现的具有隶书代表性的笔画波磔的出现。而形体也是由篆书的长方形状向扁平状进行转变。



总而言之

从笔法的角度来讲,篆书笔画主要有直线跟弧线这两种;而隶书则有横笔画、撇笔画以及捺笔画这三种为主;到了楷书它将永字8法发挥的淋漓尽致,笔画方面达到了8种,结构更趋于严谨,法度更为完善。


书法有云


1、两者本质不同

隶书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而楷书,又称正楷、楷体、正书或真书,是汉字书法中常见的一种字体。其字形较为正方,不像隶书写成扁形。楷书仍是现代汉字手写体的参考标准,也发展出另一种手写体,即钢笔字。

2、两者特点不同

楷书的特征点画齐备,楷书的点画有点、横、竖、撇、捺、提(挑)、折、钩八种;结字方整,一般认为,中国文字是“方块字”;章法和谐,章法也称布局,结众画为一字,曰结体,结众字为一体,则为布局。

隶书点画的写法于篆书有明显的不同,篆书的点画可概括为点、直、弧3种,而发展到隶书已经具备了永字八法中的8种笔画。在用笔上,篆书多为圆笔,而隶书已有方圆并用之笔,并且笔画有了粗细变化。

3、两者演变不同

隶书,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社会百家小动态





1、点画的连贯性不同:

隶书的点画不能兼顾艺术和实用两方面要求,楷书的连贯性较强。

2、书写效果不同:

隶书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而楷书字画横平竖直,结构紧凑,气势流畅,形体优美。

3、起源不同:隶书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楷书起源于汉末,流行于唐代。

4、结构性不同:

隶书的一横左右两端粗细大致相等,撇与捺都是上细下粗,所有笔画左右两半的笔墨分量基本均等,因此,结体比较简单,只要横平竖直,就能保证分间布白的均衡和匀称。

5、历史发展不同:楷书是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按照时期划分,可分为魏碑和唐楷。其中魏碑可以说是一种从隶书到楷书的过渡书体。


明志弘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隶书

笔画平直、结构方正,几种笔画较为固定,为汉字书写确定了不变的形态。改造合体字的偏旁,并使它固定统一。为了字的方整和书写便利,隶书把用做偏旁的独体字规定特殊的形态,同时又把许多原来不同偏旁的篆字固定为同一偏旁,如“英”、“樊”、“莫”、“真”、“奠”等字,原篆书字底皆不相同,隶字把它们统一为“大”字底。又如“泰”、“秦”、“春”、“奉”等字也是隶变后才统一为春字头的字。这样就使得隶书较篆书易记、易写,适应了时代日益发展的要求。在用笔上,方、圆兼用,藏锋、露锋诸法具备:在笔画形态上出现了蚕头燕尾的特点,长横画有蚕头,有波势,有俯仰,有磔尾;体势上,由纵势变为正方,又变为扁方的横势;结构上,中官紧收,笔画向左右开展,呈左右对称的“八字形”,故有汉隶“八分”的说法。

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或真书,由汉代隶书演化而来。其笔法形成,由隶至章草、今草的演变过程。从遗存至今的西汉竹木简书里,就可以窥见演变的痕迹。楷书最初产生于民间,其后再由文人整理,使之规范。从钟繇、王羲之等人的楷书作品来看,这个时期已经相当的成熟而且定型化。 从书法审美的角度来看,楷书可分为晋楷、魏楷和唐楷三个系列。

一、三个系列的代表,简述如下。

(一)、晋楷系列以二王为典范,隋朝的智永也是佼佼者。

(二)、魏楷系列以北魏碑刻为典范,包括墓志、造像、碑碣及摩崖石刻等。

(三)、唐楷系列以中唐的颜真卿为典范,初唐四家为铺垫。

二 、三个系列的结构的主要特征,简述如下。 (一)、晋楷的结构主要特征是:稳而有势;匀中见豁;接而能让; 严谨有致。

(二)、魏楷的结构主要特征是:奇趣天成;疏密自然;变化多端。天真烂漫。

(三)、唐楷的结构主要特征是:重心平稳;布白匀称;左右揖让;上下承覆。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华严颂


隶书和真书有什么不同,主要是书法发展史上的传承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演变来源不同:

1、隶书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因为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所以隶书的书写速度更快。

2、真书

真书也称楷书,是从汉隶逐渐演变而来的,按照时期划分,可分为魏碑和唐楷。魏碑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体,它可以说是一种从隶书到楷书的过渡书体。

而狭义的楷书则是指到唐朝以后逐渐成熟起来的唐楷,其代表人物有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我们常说的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前三个就在唐朝。到了唐末,楷书已发展到了顶峰,风格已过于规整。

(二)、结构特点不同:

1、隶书

字形扁方左右分展,起笔蚕头收笔燕尾,化圆为方化弧为直,变画为点变连为断,强化提按粗细变化。

2、真书

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三)、代表作品不同:

1、隶书

唐代隶书历来有韩择木、蔡有邻、李潮、史惟则四家平分秋色。

其中韩择木列四家之首,其隶书代表作是《祭西岳神告文碑》。史惟则,人称“史侍朗”,代表作是《大智禅师碑》。而蔡有邻、李潮鲜有作品传世。此外,唐代隶书作品,著名的还有徐诰的《嵩阳观记》,唐玄宗的《石台孝经》等。

2、真书

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碑等。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等等。





徐梦建


隶书来源于篆书,流行于汉代,代表作有曹全、礼器、张迁,石门颂等著名碑刻。隶书本身也有很多的变化,主要突出的结字主笔表现在蚕头燕尾上。真书又叫楷书,主要流行于以钟繇和王羲之为代表的晋朝小楷和以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等为代表的唐朝,简称唐楷。还有就魏碑。值得提醒的是隶篆书、唐楷和魏碑、摩崖石刻等大家都归类于楷书。欢迎交流。



吟风阁主人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草书,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章草,是书法的传统书体之一.是早期的草书,始于汉代,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章草是“今草”的前身,与“今草”的区别主要是保留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而不连写.今草,是一种在继承章草的基础上,适应隶书向楷、行体发展趋势和形体上的变化,进一步省减了章草的点划波磔,成为更加自由便略的草体.狂草,属于草书最放纵的一种,笔势相连而圆转,字形狂放多变,在今草的基础上将点画连绵书写,形成“一笔书”,在章法上与今草一脉相承.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划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楷书是从隶书(包括草隶)演变而来的,始于东汉,通行至今.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lyb680


下笔收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