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亲子关系是怎样被破坏的?

二古基


亲子关系,其本质也是人际关系,而破坏一段人际关系,其必然是因为不尊重,不理解。

因为不尊重,所以产生了阶层(鄙视、仰视)的地位不平等:

很多家长会认为,自己方方面面的能力比孩子强,所以孩子必须听自己的,即孩子的地位低于自己。

可实际上,在一个家庭中,只不过因为家庭成员各自的能力、年龄、性别不同,而承担了不同的家庭责任,父母的责任是维持家庭的稳定性,而孩子的责任则是努力成长;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认为孩子就低父母一等;

就如全职妈妈虽然没有为家庭带来实质的经济收入,但家庭其他成员不应该以此来鄙视全职妈妈;

又如吸金能力不足的爸爸,虽然不能给予家人丰盛的物质支撑,但同样家庭其他成员不应该以此来鄙视爸爸;

还如马云之于扫地工人,虽然财富、能力上有天渊之别,但完全不影响双方在法律上享有同等的人权,享有被尊重的权利一般。

因为不尊重孩子,不能正视孩子在家庭中地位是与自己平等的存在,仅仅以能力强弱来定位家庭关系树,所以亲子关系被破坏。

因为不理解,所以产生了误解

很多家长会认为孩子不听话,孩子行为顽劣很难教,除了建立在上述的不尊重的状况之外,还多了一层不理解。

例如一些家长不能理解为什么孩子喜欢吸手指,而且屡教不改。可实际上那不过是因为孩子的心理发展的硬性需求,或者是因为特定时期不被满足而导致的心理固结。

当双方不能互相理解的时候(在亲子关系中更多地体现为父母单方面不理解孩子的状态),有效沟通就难以进行。

分清楚社会规则和家庭规则

深挖不理解、不尊重孩子的原因,除了父母默认的地位从属关系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把社会规则应用在了家庭里。

在公司里,需要阶层分级,否则就会乱了套;也需要奖罚规则,唯有如此才能激励员工为公司拼命,让不合格的员工离开公司,保持公司的健康度;可以说公司的规则,或者说社会的规则是“权力”;

在家庭则完全不适合这套法则,且不说权力规则在家庭可能带来的危害,最简单的事实是无论如何,无论孩子犯什么错误,父母不能把未成年的孩子赶出家门,法律和血缘的关系并不能如解雇员工一般形成断裂。

家的规则,是包容,包容这个孩子、这个人,包括她的情绪和错误,进而帮助他修正自己的错误。


淅爸育儿记


“不谈作业母慈子孝,一谈作业鸡飞狗跳”这是网络段子吗!这不是网络段子吗?这可是N多个有孩子的中国家长在工作一天之后,拖着疲累的身体走进夜幕下的那个家,那个要替孩子交作业的“家庭学习战场”上一天天的实体训练磨出来的。

为什么把孩子们学习的地方叫“学校”,即:学习要“效”率,学习要出“效”果,学龄段的孩子一天大量时间泡在学校里,学校就有义务严格要求孩子们拿出学习效率,要日事日毕。掌握当天的知识量,学出效果!教育行业应该赋予学校相应的惩戒权利!当前学校一大怪象:老师不敢管学生、老师不能批评学生、那老师每天面对一群祖宗又该如何!是放任不管吗!!现在的孩子“无人敢管、无人敢说、无抗压力”根源何在?

人的惰性是与生俱来的,成长路上如果不赋予孩子相应的压力,必然惰性蔓延。学习本就该是压在孩子自已肩头上的担子,让孩子自已认识到体会到自已想办法去挑。

网络确实是个好东西。至少让传道授业的老师们得以解放!

把作业微信给家长,能按时下班的马不停蹄赶回去为作业“鸡飞狗跳!”

如果家长加班晚回的,在学校人肉打卡一天的娃娃并不知道他自已要写什么,因为作业微信给家长的与孩子无关!老师只需要微信指挥家长要家长批改好并签完字一切Ok的作业交上去!

有多少个孩子拿到作业就能每天顺畅写完!每天一写作业这个不会、那个不对、家长就得飞着唾沫讲解!问题是同一知识点,家长和老师讲的角度切入点肯定不同,反而容易扰乱孩子思维,让孩子不知所措。可家长又不能不讲,因为现在是学校学习需要家长主力而老师只是辅助辅助!!学习的效果只能从每晚点灯熬腊的孩子休息时间里来榨取!不会做的题家长要反复讲解讲会、做错的题家长要讲要盯着更正、试问那孩子一天大量时间泡在学校里浪费时间吗!在学校的大量时间不严抓学习效要果。如此往复,每每半晚上孩子很困,家长还要跟孩子抓学习。周而复始,作业作业~是亲子关系第一大杀手!!

让教育回归本位吧!!让老师自已教、让老师自已改作业、让孩子自已学、自已接受处罚。让家长上好自已的班!而不要再为加班无法辅导作业、出差无法辅导作业还要被老师微信追问作业而分身乏术!

职业有分工,每个人都该对自已的职业担有责任,请做好各自份内的职责。

传道授业~教师职责!



择一隅修篱种菊


亲子关系是怎样破坏的,这个问题恐怕是很多父母都想不通的问题吧。事实上,每时每刻我们都在做一些破坏关系的事情。比如说:父母总是对孩子说我是为你好,我是过来人,你要听话等等话语,这些话会造成孩子心理的压力,有些懂事的孩子为了妥协,为了让父母开心而去做父母希望他做的事,但是孩子的心理却不会开心呀,长期以往,孩子长大之后也会变成容忍的性格,不为自己争取。并且,越是把所有经济资源、注意力资源都给孩子的父母,就越容易不自觉依附在孩子身上,索取越多。表面的无私,却藏着功利的目的。


再比如:当父母面对就业上的竞争压力,焦虑不安的时候,恰好喷上孩子犯错,那么父母就会把这些情绪转移到孩子的身上,借着犯错的原由,冲孩子发脾气,实际上是在发泄自己的焦虑情绪。


所以,你看破坏亲子关系的第一杀手是情绪呀,我们要做的是冷静自己,而不是被情绪牵着走。


人与人心理研究所


破坏亲子关系的元凶,我觉得是“情绪”。父母没有有效的控制情绪,孩子表现的情绪没有被充分理解。所以才让彼此觉得不被尊重和重视,要么彼此引爆互相伤害,要么互不理睬让心与心的距离越来越远。

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情:晚上睡觉宝宝不想刷牙,妈妈要求必须刷牙,每天因为刷牙搞得鸡飞狗跳。要么孩子边哭边刷,要么妈妈甩手不管换爸爸上场连哄再骗。妈妈们是否想过宝宝不想刷牙的原因是什么?可能他现在玩得正开心想再多玩一会,可能他觉得刷完牙就得睡觉,现在还不想睡觉?可能他就是不喜欢牙刷在嘴里刷回来刷去的感觉……所以表现出的情绪是想告诉妈妈他不想刷牙。而在妈妈看来,宝宝不刷牙就是不爱惜牙齿,不讲究卫生,3分钟搞定的事情怎么天天这么费劲,更有人直接觉得宝宝不听话……越想越生气,越说声音越大,控制不了情绪,最后两股情绪无处宣泄,瞬间点燃。我分享现在和宝宝一起就刷牙这件事情达成的共识。

1、最开始我会和他(3岁,男孩)聊聊人为什么要刷牙?都什么情况下需要刷牙?不刷牙会怎么样?

2、平时我会和他玩小伴龙里看医生的游戏,一起探讨杀牙虫,和肚子里虫子游戏时,还会交流、提醒刷牙有多么重要。

3、睡觉前我故意说忘记了什么重要的事情,要他说出来“刷牙”,然后每天一起刷牙。

4、刷牙前我和宝宝有2个约定,我俩自编的起飞降落游戏(按小屁股按钮背起-再按小屁股降落-捏耳朵3下为向后转),然后挤好牙膏,作准备状,由宝宝发好司令(宝宝把手高举,然后口中念着口诀,我发现每天都不一样,经常我是听不明白的,但是这些都不那么重要,然后就开始刷牙),现在每一天我们再不会因为刷牙而烦恼,他也开心,我也效率,偶尔因为吃糖果或者他特别需要我的帮助我会帮助他刷牙,当然我边刷边和他聊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及要他对我的帮助要说谢谢,就是让他明白刷牙是他自己的事情,不刷牙的后果需要他自己承担。

希望我的小办法能够启发你在亲子关系中多些思考。推荐几本书给您:1、《游戏改变世界》每个人都希望在游戏中找到真正的自己,小孩子更是喜欢游戏,我们需要了解游戏的特点来改变自己与孩子的相处方式,同时还能改善在职场中的同事、伙伴关系。2、《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教会我们如何教会孩子去做而不是替他去做。3、《不吼不叫》告诉我们在亲子关系里处理好情绪的重要性,吼叫对于孩子心理的严重影响,有工具还有方法。





贝依米


李玫瑾曾经说过,任何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

一般在咨询过程中,孩子出了问题,我都会详细的去询问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

在期间发现,一段亲子关系的好坏和父母的认知,自省有很大关系。

有些父母不认为自己的亲子关系有问题,虽然孩子已经痛苦的想要离家出走。他们会抱着我就是为孩子好,我说的就是对的想法,死命的要求孩子,约束孩子,却从来不愿意去听听孩子内心真实的声音。

这是破坏亲子关系最大的一个行为:不倾听孩子。

还有一些父母,在他们眼里孩子永远都是那个需要照顾的弱小者,他们的名言是“”你小呢,做不了。”“”你懂什么?放着我来!“父母恨不得所有的事情都为孩子包办,只是父母做的越多,孩子越是觉得压抑,没自信。

这是破坏亲子关系的第二个行为:不信任孩子。

父母不听,不信孩子的最大原因就是父母的认知问题,在他们的观念里这是我的孩子,一切我做主,他还没有能力,我这都是保护他的行为。

孩子在这样的情况下什么反应呢?

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和父母疏远,开始结交同伴,寻求心的支持。而这个时候有自省能力的父母会去看这关关系,是否有问题,没有自省能力的父母依然会继续要求孩子,直到关系恶化到无可挽回。

下面从一个妈妈的角度而言,我有三个孩子,但是老大明显和我的关系不好。最大的一个原因是小时娇宠,长大了需要规则,他觉得这样不公平。

在他看来他写作业的时候,妹妹也需要些作业,否则这就是不对的,你们为什么爱他,不爱我。你们如果爱我不是应该让我一起去玩吗?

当孩子有了我们不期望的行为,并且口出恶言的时候,我这个当妈妈的就会很生气,控制了自己的情绪就会得到下面的安静,平和和母慈子孝,一旦控制不了脾气,就是两败俱伤。

所以父母情绪的管理,也是影响亲子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想要一段好的亲子关系,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听得见,听得懂孩子说什么,看得到孩子的能力和无奈,同时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做孩子的情绪的引导者和引路人,亲子关系自然就会好。

我是爱家心理,也是三宝美妈,左手带娃,右手分享心理,育儿的科普知识。欢迎关注我!

爱家心理


有的家长生而不养;有的家长忙于工作,忙于赚钱,只管孩子的物质生活,不管孩子心理真正的想法 ;有的小孩从小就跟爷爷奶奶生活,老人只管小孩吃住,管不了孩子的心理。父母一年到头就过年回一趟家,沟通、交流的机会少之又少。

现在社会孩子们的物质生活已经相当充裕,但孩子们的心理却越来越匮乏,以至于现在越来越重视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处理好亲子关系也成了当代家长们要好好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Sunshine少少少


转自网络:

不管是夫妻关系还是亲子关系

我们在相处中都存在一些误区

最亲近的人

往往是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

最容易被我们伤害的人

下面这10张图可以告诉你真相

1.争执谁对谁错

很多陷入亲子关系的怨恨

冲突、苦恼、折磨的人

都曾对自己坚持的“对”和

权威父母坚持的“对”产生过强烈的言语冲突

争执谁是谁非的过程中

蒙蔽了双方理性的思考

对与错的划分从来不是以理服人

而是一切凭自己的感觉判断

感觉好了错的也可以是对的

感觉不好,没错也是有错

亲子关系中

父母不一定都是对的

如果你不想要一个叛逆或者没主见的孩子

就不要跟孩子争谁是谁非

2.我的心是好的

当我们说“我的心是好的”

多半是我们做了伤害对方的事

“我还不是为你好”

这是亲子关系最大的杀手

也许对方想要的根本不是你所认为的

而你却自以为是地坚持“付出”

回报你的将是对方的逃避和压力

甚至憎恨

3.你应该...

我妈说

"女孩子必须要进事业单位

图个稳定,能找个好对象......"

我爸说

"女孩子必须要嫁个家境好的人家

这样会少吃苦"

当我们说

“你应该这样想你必须这样做”时

就是把自己当成了老师、法官、老板、圣者

亲子之间不是上下级

世间也没有为你量身订做的孩子

不然也就不会有所谓的接纳和磨合

先谈感情再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下问题

就没有那么多的“你应该”了

4.婴幼儿综合征

人们总是默认成年人的父母会比孩子更成熟

但是有些家庭里的小孩

他们可能会比自己的父母更像个成年人

在父母情感不成熟的家庭中长大

是一段令人感到孤独的经历

这些父母表面上看起来没什么问题

他们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

给孩子提供食物和安全

他们外貌正常,举止也正常

实际上情感不成熟父母缺乏和孩子的情感联结

父母与孩子都需要共同成长

5.比较

“你看XXX,比你学习好,比你会来事”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问:“为什么你要将孩子互相比较?”

曰:“为了互相激励对方弥补孩子的不足”

但是有多少深受“比较”的孩子是感觉被激励

更多的是被激怒

更多的是使用愤怒的情绪去对待比较这种行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

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你希望自己的孩子一直活在“别人家孩子”的阴影里吗

6.不信任

一看到孩子和异性交往

就认定孩子正在早恋

一听到有人给孩子发短信

就怀疑是“荤”段子

非要自己先检查一下才安心

孩子长大后也需要一些隐私

行动做事不再像小孩子那样向父母主动汇报

尤其是高中生

父母无法深入了解孩子的想法

于是就开始敏感起来

有些父母甚至发现孩子换了一个发型

就认为孩子可能在早恋

父母的这种敏感已经成为危害孩子身心健康的重要诱因

与其猜疑不信任

不如开诚布公的和孩子聊一聊

从尊重孩子的角度出发正面引导

7.欺骗

关系的基石是诚信

欺骗破坏的是基石

所以破坏力最大

偶尔的善意谎言无伤大雅

但若是演变成欺骗

那你会变得很累

因为要不停地遮掩或者圆谎

期望他人如何待你

你就如何待人

这是亲密关系里永恒不变的法则

8.改变对方

很少有人真正为爱改变本性

试图改变和感化对方是一个幻梦

孩子也是个独立的个体

你无权改变

更不要把他折腾成你想要的样子

因为这是令人痛苦不已的

9.攥在手里

当你想把对方攥在手里时

攥得越紧跑得越快

就像手里的沙子一样

控制感强的人都源于安全感太弱

你越想攥的很紧结果会让对方逃的越远

10.数落

心理学研究表明

爱唠叨的人都是因为口欲期没有过渡好

因此这是个毛病

千万不要把自己搞成《大话西游》里的唐僧

孙悟空的痛苦你都懂

唐僧唠叨时他都想把师傅给杀了

任何人都不会因你的唠叨而改变

任何事都不会因你的唠叨而如意

想要教宝宝学汉字的看过来~安利这款非常好用的识字软件【猫小帅学汉字】,将识字当做游戏,让宝宝轻轻松松学会汉字!


笨点点


感谢提问,我是心理咨询师正齐,对于你的困惑,我有如下回答——

在大人眼里亲子关系通常是由于孩子破坏的,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孩子的不良行为是有目的的,第一是为了吸引注意,第二是为了获得权力,第三是为了报复,第四是退缩,到这一步的时候孩子的问题都表现的比较严重了。

而在孩子的眼里,当面对愤怒父母的时候,基本上没有了亲子关系可言。孩子除了通过外在行为发泄出来,更多的是向内攻击,觉得是自己的错误导致了问题的出现,从这个角度来说,所有孩子才是最可怜的。

孩子都是爱父母的,而父母不一定爱孩子。



正齐咨询


亲子关系的破坏源于两个方面:

1.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孩子自己的想法越来越多,想要独立及获取能力的欲望越强,这个时候孩子往往最需要的是家长的支持和帮助。

如果这个时候孩子得到的是经常性的否定和控制,孩子就会因感受不到归属感和价值感而产生挫败感和愤怒的情绪。

2.家长要么没有与时俱进,用传统的教育方式来控制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行动;要么鉴于现在孩子太少、太宝贝,无意识地包办、放纵孩子,以至于孩子霸道、啃老,一不满足就各种闹腾;要么就是放任孩子,父母对孩子的学习、兴趣爱好一概不管,久而久之,亲子之间的亲密关系逐渐疏远。

要想提升和维护亲子关系,家长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提升自己的教育认知和能力,而且越早越好。


芊悦快乐育儿学堂


亲子关系是一直存在的,不会被破坏的。只有正向的关系和负向的关系。正向关系里,不一定总是快乐,但是相互受益的。负向关系一定是两败俱伤的。所以觉察到自己在这段关系里不舒服了,不管你是父母还是子女,都是内在渴求改善关系的信号。反思关系,看到好的爱的部分,去改善,亲子关系就是在正向地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