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物質決定意識怎麼理解?

用戶4598932966152


這是唯物主義的觀點!

物質和意識的關係問題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不能迴避的問題,也是人類長期以來爭論不休、沒有最終結論的問題。

首先要搞清什麼是物資,什麼是意識。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資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無論是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還是人類社會的存在與發展,都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也就是說,整個世界的本質是物資的。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意識是物資的反映,是物資世界發展的產物,意識是人腦對大腦內外表象的覺察。生理學上,意識腦區指可以獲得其它各腦區信息的意識腦區(在前額葉周邊)。意識腦區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辨識真偽,即它可以辨識自己腦區中的表象是來自於外部感官還是來自於想像或回憶。這種辨識真偽的能力,其它任何腦區都沒有。

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感知、感覺,人腦是客觀世界的一部分,所以,人腦是客觀世界的產物,先有人腦,後有意識,意識是人腦是對物質的反映,或者說意識是客觀世界反映到人腦的東西。

物質和意識的關係: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又反作用於物質,它不是自主的,現實世界有什麼人腦就能反映出什麼。

但是,意識對物資有能動作用,人腦可以想像出現實世界暫時還不存在的、或者還沒被認知的東西,比如人們可以通過科學想象,量子的存在,再通過一系列實驗證明了量子確實存在。

也有可能想像的東西並不存在,比如鬼、神,到目前為止還無法證明鬼神的是否存在。

所以意識反作用於物質,意識的反作用要通過實驗證明是否正確。

結合現實工作和生活:

我們可以通過學習前人經驗,設計出以前沒有的東西,這是對科學的發展,同時我們也必須尊重客觀規律和客觀現實,不能完全脫離現實去憑空的天馬行空的想像,那樣就沒有意義了。


鵬學天下


1.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來源於物質,是客觀事物在人腦的反映。正確的意識是如實地反映,錯誤的意識是歪曲的反映。2.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人們在意識的指導下通過使用一種物質的東西作用於另一種物質的東西,從而使另一種物質的東西具體形態發生改變。3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來源物質,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正確的意識是如實反映,錯誤的意識是歪曲的反應。4.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人們在意識的指導下通過使用一種物質的東西作用於另一種物質的東西,從而使另一種物質的東西具體形態發生變化。馬克思主義哲學即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而辯證唯物主義是由辯證的唯物論和唯物的辯證法、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三部分組成。擴展資料: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無論是自然的界的存在和發展,它都不依賴於人的意識。這種不依賴於人的意識的客觀實在性就是物質性。整個世界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物質對意識具有決定作用。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映,意識不是自生的和先驗的,認識世界的形式是主觀的,認識世界的內容是客觀的。一.物質對意識具有決定作用。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映,若不承認物質對立於意識之外則無額觀實踐座標,意識是對客觀世界的主觀映像。二.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意識的能力作用首先表現在意識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事物,還突出的表現意識能夠反作用於客觀事物。馬列主義哲學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而辯證唯物主義是由辯證的唯物論和唯物的辯證法、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三部分組成。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在批判地繼續承認人類文化的優秀成果,特別是在批判地吸收了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和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的基礎上創立的。


秦官鋒


物質決定意識怎麼理解?。客觀決定主觀,物質決定認識,存在決定意識。大多人都可理解,日月經天,江河行地,花草樹木,風雨雲霧,全是客現存在,人們只有見到了,腦海中才會行成影像,如果沒見過的東西,腦海中就不可能有其影像。這就是客觀物質決定主觀認識。

因為這些客觀的東西時刻都在變化之中,有的明顯,有的並不明顯,但都在運動,例如雷鳴電閃,烏雲飛動,就引起人們大腦想象,這些客觀現象,為什麼發生,這就是客觀現象決定了人的主觀思維的發生。

凡是客觀存在,都不以人的主觀意志所能轉移,但主觀能動性卻能對客觀存在具有反作用。例如人們都愛鮮花,但鮮花的開放都隨季節變化而發生,這就是客觀規律。人類不可能改變春夏秋冬季節,但春夏秋冬,溼度環境,人類可充分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客觀摸擬一個適合的季節,讓花兒開放,這就是充分發揮人類主觀能動作用對客觀季節的作用。這就是形象的說明物質決定意識是不容懷疑的,正確無誤。


老兵4200


很榮幸回答這個問題。所謂物質決定意識,說白了就是“一切向錢看”,為了錢而奮鬥的意識形態。

“一切向錢看”這種觀點對不對呢?肯定是不對的。

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人的生活包括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有物質上的追求更有精神人的追求,人類社會是一個錯綜複雜的系統工程,“錢”只是物質利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用來交換一些必需品的簡單產物,並不是物質的全部。我們還有很多東西不是用錢來衡量的比如,人類生活自然環境中的空氣、水,大自然中的植物,人與人人與動物之間的友誼,孝敬之道,許多的文化等等。如果一切都用錢來衡量,忽視人的精神利益和其他物質環境條件,就會忽視社會的公正,忽視社會道義,社會就就有可能失去平衡,這種一旦平衡一打破,就會對社會和人民造成極大危害,就會嚴重破壞社會的穩定發展和文明進步,就會讓人類失去正道,什麼貪汙、腐化、私慾、功利、等等會醜態百出,後果不堪設想,最終不但要自嘗苦果,還會禍及子孫。

沒錢行嗎?也不行。吃喝拉撒,買房買車,看病就醫,子女教育都需要錢。有句話說得好,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一分錢難倒英雄漢。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個道就是要靠自己的雙手和頭腦去勞動,去獲得。投機取巧,巧立名目得來的,哪是不義之財,貪汙,挪威公款那是犯罪。

也就是說任何事物過度的追求就是自我毀滅,不能有極端。如果人心不古,道德敗壞,結果必然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到頭來還是人財兩空,性命不保,把自己推向深淵,走向地獄,後悔晚矣。

一切往錢看是人類最大的悲哀。




纏墨香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物質決定意識怎麼理解?

正確理解物質和意識的辨證關係 。

(1)明確“物質和意識的辨證關係”與哲學的基本問題“物質和意識的關係”不是一回事 。

(2)物質的決定作用和意識的能動作用,是兩種不同性質的“作用”,不能等量齊觀。前者是基礎、前提,是第一性的,後者受前者制約,是第二性的,不能把它們平列起來。

(3)物質決定意識和意識對物質的能動作用,是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承認前者必須同時承認後者,反之亦然,否則就會陷入形而上學或唯心主義的泥坑。

(4)物質決定意識並不意味著意識能夠自然產生,必須有實踐活動作用於人腦,同時,要注意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華嚴頌


感覺好巧,我特地找馬原老師討論過這個問題,應該屬於哲學基礎範疇。所以我覺得可以節選我的馬原論文來回答你的這個問題。

物質決定意識,這句話較為籠統,表達也過於絕對,正確的表達應當要更辯證,也要更復雜。更準確的表述應當是,物質決定意識基礎,實踐才決定了意識的形態。

意識基於物質而存在,物質為意識提供了載體和發展空間和潛力。然而物質無法決定意識的發展。隨物質而誕生的意識是空白的,混沌的,不成形的,是後天的生活的實踐,經歷塑造了一個意識的發展過程和存在形態。

實質上,人的一生意識都處在不斷地發展和完善過程中,因為意識的發展形式是學習,包括認識和思考,而這是個人的一生自始至終都從未間斷的過程。意識誕生之初,沒有形成成型的思維和邏輯,所以意識的主要發展形式主要是第一種,也就是是去認識,去了解。這是一個接受的過程,一個意識塑形的重要過程,也是邏輯思維基礎奠定的過程。當形成了一定的認識集合的時候,就產生了一定的思維和邏輯,具有了初步的思考能力,畢竟,思考都是基於自己已有的認識基礎上的。這樣子就可以通過思考,也就是第二種認識方式來獲得新的認識(此處的認識是名詞,和前面不一樣)。人的意識自此進入了發展迅速的時期。因為已有的思維和世界觀會對後來接收的認識進行篩選和過濾並選擇性的接受,甚至進行適當的改造,加上認識覆蓋面變大,會接觸很多以前已有的認識,所以通過去了解世界來獲得自身認識的方法的效率會越來越低;而基於已有認識進行整合梳理,推演創新來獲得認識的第二種認識方法則會隨之變得越來越高效。這兩種獲得認識的方法在意識的發展和完善過程中所佔的比重變化趨勢正好相反:第一種認識方式所佔比重越來越少,而第二種認識方式所佔比重則日益增加。

其實可以說第二種認識方式層面更高,但是還是以第一種認識方式為基礎的,這也是有一個簡單的負反饋機制在裡面。第一種認識方式通過生活中對各種事物的認識和了解實現,去接受物質或者一個意識的表達,來獲得新的認識,或者進行反饋,其中包括較為基礎的五感接收的信息,和較為高級的文字,邏輯信息傳達,這種信息表達方式能表達的不只有物質的特徵和性質,發展規律,更有另一個人的意識的思維,邏輯的表達,是人類社會的主要交流形式。說到反饋,反饋和對反饋的處理是意識交流的另一個主要形式,也是意識獨有的能力,是對意識交流中表達方式和表達介質對錶達內容的損耗性,侷限性,不準確性的有效補償機制,也正是如此,才使得現有的人工智能,在現有科技基礎(沒有突破性發現和進展的情況下)上,永遠難以替代或取代人類意識。至於第二種認識方式,通過對已有認識的梳理和整合,以期獲得更清晰的認識體系和新的認識。需要有一定的思維和邏輯基礎,並且因此獲得的認識有待通過實踐來檢驗,能夠通過實踐檢驗的才是正確的科學的認識。殊途同歸,所有的認識都來自於實踐,也都要回到實踐中去。實踐性因此成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和西方傳統哲學的主要區別。

實踐決定意識。

希望對你理解這句話有幫助吧。

人工意識

對於人工意識,這個問題還是不太好解釋的。

首先,智能是低於意識的。

從現有的碳基生物意識說起。

像我說的,人的意識的形成和完善很複雜的。人的意識遠高於大部分動物界的意識,但是就物質基礎來說,有的時候差別其實不那麼大。

並不是說物質基礎不重要,而是說,產生初原意識對於物質基礎的要求是極高的,這屬於質變的要求,從無到有既是天塹般的差距。而意識的高級和低級對於物質基礎的要求差別就侷限於量化範圍,中樞神經構成差別不大,只是複雜程度,容量有區別。

而人和野生動物界差別更大的,其實在於實踐對意識的塑造上。人類的生活環境,有更完善,和更復雜的社會體系,這對意識的塑造作用是非常巨大的,讓人類新生兒在野生環境生長,同樣會失去社會意識,退化為野生動物級別的低等意識。

現在回頭談硅基生物。

人類所努力的人工智能,發展方向是硅基生物。以半導體原件為基礎的神經網絡構建,以期達到中樞神經的作用(生物其他的組成都很容易以機械結構實現)。

從上面所說的可以知道,人工智能生物誕生的最大優勢就是擁有人類現有的社會學習環境。甚至,可以通過直接的數據傳輸極大的簡化學習過程,這是碳基生物意識難以做到的。但是現在最難的,是達到最基礎的,物質基礎要求。

人類社會發展,最多不過幾千年時間;;物質基礎的進化之路,走了太久太久。我們現在所說的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相較於自然界的意識,其實還在不高的層面,即使對於動物來說也是一樣。同時,人類對於人工智能的要求其實也沒那麼高。哪怕是所謂深度學習,依舊是相對片面的概念,不足以支撐人工智能產生與人類意識相媲美的意識。

但是,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也都是初原意識誕生的基礎,都是意識形成所需要的必要條件,即使加起來也不足以成為充分條件,也是實現人工意識的基礎。我們還需要不斷的做發現,做研發,做測試,不斷的去發掘硅基意識的體系與形態,加上不懈努力帶來的技術革新,去實現真正的人工意識。

雖然不知道這樣到底好不好,因為會帶來大量的社會問題。尤其是在人工意識不成熟的階段,有可能是很危險的。

個人思考,不夠嚴謹,僅供參考,謝謝。





小Tea


一般的講,物質與意識屬哲學範疇,唯物主義的基石,如果配合質量守恆、條件反射方面知識會更好理解。我個人感覺哲學快死了,很高興看見有人提這個問題。二般的講,這個命題可轉化為存在與思維,繼而轉化為實踐與理論,更有針對性。三般的講,這個理論很實用,物質代表錢和權,意識代表人的崇拜,人們不但崇拜權和錢,而且屈服於權和錢的制度,或者習慣於枷鎖下的生活,枷鎖也是物質。先知者因此而痛苦,鼓吹大眾去打碎枷鎖,建立新的世界。故人類不死,矛盾不止,哲學辯論,無窮無盡,唯有深入實踐才能探討真知。哲學生的要義在於變化發展,哲學死的歸途因為靜止守舊。我不懂哲學,只是湊下熱鬧,湊熱鬧也算捧場吧。


機單軌珠海


物質決定意識,應該屬於唯物主義的範疇。

我們講意識,由物質決定,這是考慮到意識是由物質為原載體,是物質的象,是因物質而豐富和延展。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也包含了這種意思。物質決定意識是我們最為直觀的感覺和認定。

話又說過來,借用道家一句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個人認為其唯物的思想有,唯心的思想也在。萬物有根,物質決定意識,按理說物質他出現他既存在,原則上他不會受意識而改變,一個不受意志所改變的東西,卻催生著無計其數無窮無盡的意識,這是為何?

那我們是不是可以理解為物質為本源,意識也會物質化,作為物質的一種影或象,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不斷糾纏?那物質是不是也就不再具體化,意識也可以成為一種物質?得出結論是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也可演變成一種物質,那說明物質也可能是意識,意識也會決定意識,意識也可能決定物質。


尚易先生


這是辯證法的問題。

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決定物質。

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不依賴人的意識、是客觀實在。

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存在與發展,都不依賴於人的意識。

這種不依賴於人的意識的客觀實在性,就是物質性。

宇宙的本原是物質,小到原子,細胞,還有現在疫情中的病毒。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對客觀世界的主觀映像。

相反,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

當然我說的是目前科學上客觀承認的情況,請指正。




維摩居主人


我認為:物質是意識的體驗的結果,物質不能決定意識,只能通過物質反應意識的形態。

如果物質決定意識,這個世界的形態就要改變,就等於先有果後有因,作用力與反作用,本末倒置。

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西方哲學始祖。唯物主義代表,在2000多年前認為:水,是創造萬物的本源,因為他發現一切都是水的變形。他是通過看到根本生活的現實觀察和思考,對本源意識思想的倒推,這只是個人主觀的意識。

物質決定意識:他所能體驗或者看到等,所投影的一切物質,決定他的能量級別,也就是思維價值結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