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4 靖远:房贵筑城与吕恒开田,初步建成了靖远城引导人们耕田养家

明代的靖远,经历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有两个历史人物,为靖远的开发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这就是以修筑靖虏卫城而名传千秋的房贵,以及引水灌田造福靖远百姓的吕恒。

明朝建立初期,北元与明王朝的战争依然硝烟未熄,双方以黄河为界,形成军事对峙,位居黄河上游的靖远,处于激烈的冲突地带。冬季,黄河水面结冰,蒙古人的铁骑军驰驱南下,大肆掳掠,给当地老百姓带来深重灾难。由于蒙古首领阿鲁台屡次率兵侵犯边境,以图南寇,明廷决定设置靖虏卫,驻军戍防。

房贵,字美和,原籍直隶庐州府合肥县(今安徽合肥),生卒无考,初任汉中守备,后以军功升授宁夏卫指挥。正统二年(1437年)奉命调任靖虏卫守备,与指挥使常敬等于古会州(今靖远县城)旧址重建靖虏卫城,修建烽火台,建造卫署,兴建学校、仓舍、驿站、庙宇等,规划整齐,一应俱全。

正统三年(1438年),城池建成竣工,即与随行人员四处察看,体察地域民情。当察看到卫城附近黄河两岸大片滩地荒芜,而地方民众生活困苦艰难时,乃组织地方民众,开渠引水,灌溉耕种,并仿照家乡桔槔挑轮,在黄河两岸打造黄河水车,提水灌田,种植粮食作物,发展农业生产,解决了当地的民生问题。

由于受到北元蒙古人的不断骚扰,民心不安,顾虑忡忡。景泰元年(1450年),房贵上疏朝廷,奏请设兵库储粮,驻军屯垦,以备战守,边境因此安定。天顺二年(1458年),房贵辞去官职,回家休养,并将合家人迁居靖虏卫。

房贵修建靖虏卫城,维护了一方安宁,又从家乡引进挑车,仿制推广,开垦良田,并在黄河北岸修建了永固渠、沣泰渠等黄河自流灌溉水渠,开创了当地农田水利事业的先河,关护百姓生计,为民解忧,功绩卓著,明朝工部侍郎罗汝敬撰写《建设靖虏卫碑记》对此事作了记载。

吕恒,生卒年不详,原籍治中广川(今属山东)人,初为安南同知,万历四十年(1612年),任靖虏卫监收厅通判,奉命监收靖虏卫粮饷。吕恒来到靖远后,目睹一方荒凉景象,地瘠民贫,食不果腹,深感忧虑,即亲临黄河两岸,巡览卫境四周,奏请督抚准许开垦荒田,引水浇灌,与民耕种,以解民忧。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吕恒躬身力行,率领民众在卫城周围长八十里的黄河沿岸,开垦荒田,引水浇灌,分给农户耕种,使当地黎民百姓从此粮食自给有余,免受饥馑之苦。明人靖虏卫贡士王之升撰写的《监督吕公开田碑记》中,较为详细记述了吕恒开田的事迹,从三角城(今三滩乡)开始,沿黄河以西至古城儿(今北湾镇),多年荒芜的土地得以耕种。仅仅两年时间,便开发水地265顷,垦殖旱田2413顷,当地百姓粮食自给有余,军饷也得到了保障。

据史料记载,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以后,陇中一带连年遭遇旱灾,定西、会宁等地饥民枕藉相望,饿殍盈野。靖远同样受到旱魔肆虐,但凡勤于耕作的农户人家,依然是粮食丰收,仓储殷实。吕恒下令打开官府的粮仓,救济灾民,还动员粮食富足的人家拿出余粮,资助那些由于受旱而食不果腹的人,使靖远境内众多的灾民得以存活,安然度过荒年。

吕恒还十分重视地方文化教育事业。当时卫中一些功勋子弟,倚仗先世的业绩,居家自傲,行为不拘。吕公到任后,即大为整肃,严厉管教,扭转了当地的不良习俗,一时间士风丕振,秩序井然。为此,吕恒著有《古今名言》一书,刊刻发行于世。

房贵筑城和吕恒开田的故事,可谓脍炙人口,至今仍在靖远民间广为传颂。

靖远县平堡镇文化中心主任刘文清摘自杜树泽主编《靖远史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