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宋词是不是唯美汉语的颠峰?

慕雲煜扬


是,是的。我认为宋词是唯美汉语的巅峰。

尽管汉语的文化形式是多样的,散文,白话,诗歌,词赋,等等,如讲“唯美” ,应该独数宋词了。白话文所表达的语境,是最直白最浅显的,即便有美感,也是不耐咀嚼,是很难有回味无穷的感觉的;而明清小说演义记史诸书,也只能事件和情节的表达,谈不上多少汉语之美。光是诗歌词赋这个范畴,妥妥的也数宋词最美。比如散文诗,这种近现代的体裁,恰有很好的意境之美的表述,然而,字句词句之美,就很欠缺了;而楚辞汉赋,虽然雄浑大气,抒陈到位,但若论修辞之严谨,表意之精到,实在也不及宋词;再论宋词的近亲~唐诗,两者就“唯美”而言,自然还是宋词最好。诗以唐为最高峰,词以宋为最高峰,宋词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宋词是它的前辈唐诗的升级版。

可以试举几句宋词感知一下。

杨柳岸,晓风残月。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随便摘取几句,其意境之美,内涵之美,语句之美,真正是美不胜收。粗领略也好,细品味也好,无论你读多少遍,都觉得韵味无穷。

宋词之所以唯美,得益于它的体裁,它的结构形式,即长短句。既严谨,又灵活,对仗韵律不输唐诗,字句更为凝炼。不像五言七绝那么刻板,七个字,六个字,五四三二,连一个字的也有,读来琅琅上口,荡气回肠,一个宋词,把诗歌的形式给搞活了,也写绝了,实实在在是汉语文字的巅峰之作。

因此,我说,体现文字唯美的最佳表现手法,唯宋词也。


江东艾


诚邀,一缕英雄为您解答

看到楼主的这个问题,感觉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宋词是不是唯美汉语的巅峰?”首先,我认为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体裁,是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其次,我认为中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每一个时期都有每一个时期的不同文学形式,宋词只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宋代繁荣兴盛起来的。

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朝自开国以来,重视文化,对读书人格外器重,这也让宋代出现了一大批灿若群星的才子,宋代的诗词文章金声玉振,绘画书法卷帙繁多,其他诸如印刷工艺的发展,史学的发展等等。

总之,宋代出现了一个文化空前繁荣的盛景,尤其在文学方面取得的成就更是令世人瞩目。(北宋都成汴梁的繁盛场景)

也正如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姘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作为“一代文学”的宋词,可以说是宋代文学的代表,因为宋代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词人,他们谱写出的一首首优秀的词作,宋词可以说是那个时代最璀璨的明珠。

词的特点是什么?

其实词并不是宋代就产生的,只是在宋代才繁荣起来的,词在南朝末年至隋朝初年这一段时间就已经产生了,当时是配合音乐演唱的。说白了,词本身是一种有娱乐性质音乐文学。

如南朝·梁·文学家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中就说到:“夫五色相宣,八音谐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诗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秒达此旨,始可言文。”

(谢灵运书影绘像)

这说的就是词作为音乐文学的特点。还有五代时期的花间词人欧阳炯在《花间集序》中说的“则有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忏之玉指,拍案香檀。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娇娆之态。”

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词人把词写在花笺上,交给能歌善唱的女子,让她们敲着檀板的节拍去歌唱,以典雅的歌词去增加酒筵歌席间的氛围的。

词从南朝末年、隋唐五代近四百年间众多创作者的共同努力,到了宋代,创作者的队伍更加壮大,创作的视角和题材不断开阔,创作技巧不断推陈出新。

现在回到楼主的问题上来,我试着回答一下,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说一下宋词的美。

(一)宋词之美:音乐

除过以上说的这些之外,宋词的数量也是非常可观的,今存的唐五代词不足两千首,而今存的宋词将近两万一千首,从唐圭璋编撰的《全宋词》来看,收录的宋代词人就有一千四百三十余人。从这一点上来说就可以得知词到了宋代的繁荣鼎盛气象。

(当代著名词人,《全宋词》编撰者唐圭璋先生)

宋词也具有这样的音乐文学性质,宋词的音乐性更加具有独特性,而且宋词更讲究文字的协律,所以宋词的音韵更谐美,音乐感更完善。据当代学者统计,宋词中有一千多种词调,也就是说,每一种词调都代表着不同的音乐形式。

如《水调歌头》高亢悠扬,常用作凯旋的军乐,《水龙吟》是清彻嘹亮的笛曲,《念奴娇》是响遏行云的高调,《贺新郎》音韵洪畅,歌时浩唱,《沁园春》是清美的旋律,《雨霖铃》又极尽哀怨,《暗香》、《疏影》乐节谐婉……

词人在填词时,选择不同的曲调,也就能给人以不同的音乐美感。

有了这么多的词调,所以宋代的填词人就可以依乐段分片、依词腔押韵、依曲拍为句,依乐声的高低升降选择确定字音的平仄四声,因而词的节奏、 韵律更加灵活多变。

宋代词人不仅善于择声情,也很注重歌词的文字声律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和谐协调,以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词在宋代不光流行于民间和士大夫阶层,甚至宋朝的皇帝也是词的爱好者,比如宋徽宗,他还专门设置了一个最高规格的国家音乐机构——大晟府,专门掌管音律,任命精通音律的音乐家制定大乐令,还有专门从事协律、按协声律、制撰文字、运谱音乐家。

(宋徽宗绘画作品《瑞鹤图》)

北宋著名的大词人周邦彦就担任过大晟府这个最高音乐机构的领导,我仅举一首他创制的词调《忆旧游》,我们来共同体会一下这首词作的“文字之声律助音乐之谐美”。原词如下:

记愁横浅黛,泪洗红铅,门掩秋宵。坠叶惊离思,听寒螿夜泣,乱雨潇潇。凤钗半脱云鬓,窗影烛光摇。渐暗竹敲凉,疏萤照晚,两地魂消。迢迢,问音信,道径底花阴,时认鸣镳。也拟临朱户,叹因郎憔悴,羞见郎招。旧巢更有新燕,杨柳拂河桥。但满目京尘,东风竟日吹露桃。

宋词中像这样既有文字美又兼具音乐美的词作可以说不胜枚举,再比如“凡有进水处,即能歌柳词”的著名词人柳永,他的既有文字美又兼具音乐美的词作也是很多,我举一首大家比较熟悉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二)宋词之美:画面美

宋词除过独具特色的音乐美之外,还有词的境界带来的画面唯美感。词是感性的文学作品,总能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的画面。当你入了情境,便能在脑海中勾勒出完整的画面,品味其中的意境和深意。宋词的画面唯美感,不光表现在形体上,还变现在色彩上,比如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这首《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其中“人比黄花瘦”之句,以人比黄花,不但有形,而且有色,既描绘了憔悴的面色,又刻画了娇弱的体态。用黄花的形色作比,把词中人憔悴、娇弱、病态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词人把“形”与“色”统一于一体,创造了浑然一体的词境和唯美的画意。

(三)宋词之美:伤感美

宋词的整体基调是比较感伤柔婉的,感伤是宋词的基调。在两万多首宋词中,给人最清晰、最突出的印象是:充满着浓厚的感伤情调。宋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大多是各种各样的伤心人伤心事。

伤心洒泪的词作也比比皆是:但他们的伤感,各有不同,有的是相思离别,思想怀人的感伤,有时光易逝,年华易老的感伤,有怀才不遇、漂泊零落的感伤。我在这里举一首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一起感受一下: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首词最佳处在于虚实相间,互为生发。上片以虚带实,下片化实为虚,以上下两结蜚声词坛。全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发了词人失意人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读来凄婉动人。

(秦观书影绘像)

(四)宋词之美:爱国主义色彩

宋代词坛以南渡为界,又分为北宋词和南宋词。南宋词人面对北宋的灭亡、南宋半壁江山的现实,词人们将自身命运和国家命运交织在一起,收复山河和报国无门的感情交织在一起。

这种情感更多的流露在词中,因而让宋词呈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也让宋词多了一种豪放的风格。我举一首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是很有特色的:“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

这种陡然下落,同时也嘎然而止的写法,如果运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这样的结构不但宋词中少有,在古代诗文中也很少见。也只有在宋词中能看到这样绝美的词作。

(书法作品·辛弃疾《破阵子》)

这种艺术手法也正表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他的独创精神。但是辛弃疾运用这样的艺术手法,不是故意卖弄技巧、追求新奇,这种表达手法正密切结合他的生活感情、政治遭遇。

由于他的恢复大志难以实现,心头百感喷薄而出,便自然打破了形式上的常规,这绝不是一般只讲究文学形式的作家所能做到的。

(五)宋词之美:爱情美

爱情诗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宋词也不例外,而且宋词中描写爱情的词作在全宋词中占有很高的比例。宋词中有描写与情人相会的,有描写新婚生活的甜蜜的,也有描写异地相恋的,有描写长相思的,也有悼念妻子的。

总之,宋词中描写爱情的词作是唯美的。我举两首,一起看一下。第一首,贺铸的《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的《青玉案》,抒写的是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怅惘,因为词意的唯美,历来被人们赞誉有加。

第二首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的这首词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来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挚着,读来深婉感人。

在小说《神雕侠侣》中,杨过和小龙女一别十六年,金庸先生在表达杨过对小龙女四年的时候,引用了苏轼的这首《江城子》。

(广州六榕寺,苏轼石刻像拓片)

(六)宋词之美:柔婉美

就宋词的整体而言,其风格是偏于“柔”的,柔婉是宋词的主体风格。在词史上早就有宋词以婉约为“正宗”、“本色”的说法。宋词的情调是以柔婉为主的。宋词中直接加以具体刻画的人物重于女性,她们的形象轻柔妩媚,柔婉细腻,是无可争议的柔婉。

宋词描绘的自然景物,大多是与水相关的。江水、湖水、溪水、池水,春雨秋雨,水中的荷花,汀上的禽鸟,岸边的杨柳等等。宋词中的水景多是平和幽静、富于柔婉之美的。一些花草,如娇杨垂柳,微风细雨,轻烟薄雾,斜阳淡月等,在宋词里也是俯拾皆是。

这里我在举两首,第一首,描写女子形象的,北宋词人张先的《谢池春慢·玉仙观道中逢谢媚卿》:

缭墙重院,时闻有、啼莺到。绣被掩余寒,画幕明新晓。朱槛连空阔,飞絮无多少。径莎平,池水渺。日长风静,花影闲相照。尘香拂马,逢谢女、城南道。秀艳过施粉,多媚生轻笑。斗色鲜衣薄,碾玉双蝉小。欢难偶,春过了。琵琶流怨,都入相思调。

张先在去玉仙观的途中,与美女谢媚卿偶遇,在张先的眼中和笔下,谢媚卿是明艳绝伦,秀丽出于天然的美女,词人并没有花太多笔墨来写二人相遇如何的交谈或品乐,却通过相顾无言的描写将彼此的倾倒爱悦和相见恨晚的惆怅情绪表露得淋漓尽致。

第二首,我举一首描写自然景物的,南宋词人蒋捷的《虞美人》: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词中的“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蒙处”,杨柳丝丝,细雨绵绵,柳丝轻拂。烟雨笼罩的远处,一派迷蒙缥缈的景象。这二句如一幅精心细琢的工笔画。以“杨柳”、“细雨”绘出江南春雨图。

“丝丝”逼真地再现了柳枝的柔姿,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也喻指丝丝愁绪。词的起句重复出现了“丝丝”这一叠词,因而产生了特定的渲染效果,加强了词的丰富的内涵。读来琅琅上口,增强了词的艺术美感。全词语言清新素淡,雕琢之下,不失平淡本色,和有艺术特色。

总结

如楼主的问题“宋词是不是唯美汉语的巅峰?”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优秀代表,是“一代文学”,宋词是中国文学长河中一朵惊艳的浪花,宋词中豪放、悲壮、温婉、缠绵的艺术表现,都展示了汉语凝练的语言艺术,宋词与中国文学史上每一个时期的“一代文学”一样,都是汉语的巅峰代表。


好了,我的回答完毕,欢迎指正交流。


一缕英雄


起手表明一下观点

宋词很唯美,毋庸置疑。至于算不算巅峰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毕竟在中国历史上有代表性的文学体裁还是很多的,而且在不同的时代都有过巅峰状态。比如和它最近的唐诗,绝对堪称一个巅峰。


既然说到了宋词,那我们就来了解和欣赏一下宋词吧。

宋词小知识

宋词这种文学体裁起源很早,无从考证。

为什么叫做宋词?

因为这种体裁是宋代盛行的一种相当有时代特色的诗歌体裁,并以代表宋代的汉语巅峰,故称宋词。

宋词用在哪里?

宋词句子有长有短,非常适合歌唱创作。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宋词的为何如此被热捧?

宋词基本都是寄情山水,或者歌以明志。诗情画意好不快活,正是这样才被大众所接受,被大众接受虽然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很容易理解的,而且能用来表现自己,这就是流行的特点。情情爱爱,励志豪迈等等这些在大众心中有情结的元素一直以来都是流行的主旋律,只是不同时代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宋词的派别

宋词分为婉约派(包括花间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柳永、晏殊、晏几道、周邦彦、李清照、秦观、姜夔、吴文英、李煜、欧阳修、史达祖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陈亮、陆游、张孝祥、张元干、刘辰翁等。

感受一下扑面而来的宋词经典

《蝶恋花·春景》

苏轼——宋词第一人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棉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武艺高强杀人不眨眼的猛人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声萧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杆处,正恁凝愁!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围炉夜话扯闲篇


宋词代表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它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清新婉丽、豪迈大气,让人回味无穷!

一是、唐诗的大发展给宋词留下了很好的文学基础。

如,王观的这首《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这首词以眼喻水,以眉喻山,设喻巧妙、情趣盎然,又语带双关,写得妙趣横生,在送别词中独树一帜。

二是,词的鼎盛是在宋代,冠以“宋词”之称。唐诗与宋词是两种不同的美,像是人生的两种状态,前者豪放,后者内省、婉约。

如,秦观的这首 《满庭芳》:“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消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在宋代,这首词可是大名鼎鼎,连苏轼都曾说道“山抹微云秦学士”。这首词的景写的特别好,令人如痴如醉。

一个“抹”字将山与云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勾勒出暮霭苍茫景象,诗中之画。“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夕阳西下,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真是又一种无法言语的美,美的令人神往。

第三,虽然,宋词、唐诗、元曲都代表不同抄底啊的文学之盛,但是宋词的美是永恒的。宋词中蕴含着生活的琐事、相思与离别的惆怅,浓浓的爱国热情,脉脉的儿女情长。即便是在千年之后,读起来依然是美得身临其境。

比如,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写的一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从内容上说“常记”一词作者是非常怀念当 初的美好生活,对大自然的向往与赞美,整首词欢快、明朗。


三两梅花


汉语唯美的巅峰,不能固定在某一个体裁中。诗、词、曲,只是体裁不同而已,这些体裁中,都有美到极致的作品。

一、比如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小雅》,里面的一篇《采薇》中的一阙:“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虽是四言,却用最少的词勾画出了最美的情感和意境。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楚辞》,同样能美得让人窒息。比如屈原的“汨余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读之,不由得让人黯然神伤。

三、再如被刘勰誉为“五言之冠冕”的《古诗十九首》里面的数句诗文: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质朴却令人为之动容。

四、诗歌鼎盛时期的佳作更是不胜枚举。比如最近日本人在捐赠物资上印的“山川异域,日月同天”“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都是唐人的佳作。再比如李白赞美杨贵妃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都是美到极致的典范之作。

五、到了元代,元曲盛行,同样出了很多佳句,比如“我欲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等等都是巅峰之作。

六、最后到了明清小说,以叙事为主,没有那么唯美的感觉,但那时的对联同样有令人拍案叫绝的佳句,如《红楼梦》中的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等

总之,诗、词、曲、对联、小说等,都是一种体裁形式,每一种体裁都有其独特的美,不能说宋词是巅峰。即使说词最能婉约表达情感,那也不限于宋词,比如元代的元好问写的: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清代的纳兰容若写的: “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都有着不弱于宋词的唯美感。

所以,唯美汉语的巅峰跟体裁无关,与文人士子的水平相关。


明之书苑


中国古典文化源远流长,词是其中一种文体,词始于唐朝中后期,而盛于宋代。所以一般后人提到词,首先会想到宋词。宋代推行科举,注重文化,致使宋文人盛行,人才辈出,最著名的是唐宋八大家的,欧阳修,苏氏父子三人,王安石,曾巩。这几位都是当时的文化领袖,其实宋朝还有许多流落人间的落魄文人和女才子们,如柳永、李清照、朱淑真等都传下了脍炙人口的优美宋词。

有宋词珠玉在前,后也涌现出一些善写词的文人墨客,如清朝纳兰容若和近代毛主席等。


听风轩主


我感知是的。首先我们要确切“美”属于艺术范畴,是评论作品艺术性的概念。文艺作品的思想性指精神意识,诸如议论文、杂文,偏重于思想性,思想观念比较强。文艺作品有艺术性就是有美感,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产生审美愉悦,净化心灵。美感的产生不只是词藻的绚烂、绮丽,语言的自然流畅,更主要的是要塑造出灵活生动的艺术形象,营造出美妙的艺术境界。象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大多是依靠于人物的语言行动,为人处事来完成的。要通过很多事态很多章节,人物形象才栩栩如生地活泛在读者面前与心胸。古体诗词的形象塑造,艺术美创造主要是靠简炼、精粹的语句来完成的,因此是唯美的汉语。我们先来看唐诗:“两个黄鹂鸣翠柳”,营造的是优美的意境。“两个黄鹂”,融融的爱意(如一只黄鹂就有孤独之意,属于凄美幽美了。)。“鸣”,清脆而响亮之境。“翠柳”,明丽之境(如用烟柳、丝柳则幽美了)。“一行白鹭上青云”,豪放而渺远,是壮美的意境。“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千秋”“万里”二词营造出了既优美又壮美的境界。

诗的功效是抒情壮志,唐诗大多精短,作者直抒胸臆,只是小序曲。发展到宋词,就意象纷纭,时空穿织,意境多彩多姿了。很多作品都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幽美、凄美、优美、壮美兼蓄并放。我们来欣赏欧阳修的《生查子》:上阙,“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喜庆的优美意境。下阙,“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幽美而凄凉了。

诗词再往后发展,不但摒弃了字词的修炼,失去了语句的精美,那种讲究渲染氛围,营造意境的艺术美也不再显现了。更让人不能忍受的是,现当代有些妖魔鬼怪声嘶力竭一些颠三倒四的病句,令读者的神经也随着错乱了。鲜明艺术形象,艺术美免谈。思想性?有的就是精神分裂,捣弄着疯喊着,自己先行了断了,还要引导人类的精神?





环宇一统


词至两宋,正如赤日中天,娇花放蕊,且看词林巨擘,挥斥方遒,好不潇洒。薛砺若先生在《宋词通论》中说:“词在两宋,不独能代表宋人的文学,且为宋人的灵魂。”当时,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市徐走卒,抑或是山野村夫,都能制作几首歌曲,都能咏唱各种新调。

宋词的成就之高与其所处的时代时密不可分的。两宋时期,中国的经济鼎盛,士大夫承平享乐,“钟鸣鼎食,侍妾满座”,生活有滋有味。至于北宋灭亡,乱离时代降临,故国山河不在,大多词人都子啊哀鸣或悲吟。宋词即是宋代社会地素描。




雨落一方


大家好!我是平阳一虎。很荣幸有一个与各位老师讨论的机会,望多指教。

中国诗词歌赋的精髓当推《唐诗宋词元曲》。汉语在绝大多数朝代都作为官方语言使用,而汉文化又是华夏文化的基础。唐诗大气磅礴荡气回肠,宋词词藻华丽长袖善舞,元曲却清逸隽秀中多了些许幽怨……如果说,唐诗促进汉文化进入鼎盛时期,毋庸置疑,宋词使唯美汉语达到了巅峰状态!


平阳一虎


是的,宋词是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丶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着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阙。它的词句非常精练也非常华美,所以受到后人的喜欢,也被广泛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